学术投稿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 国际刊号:1672-108X
  • 国内刊号:50-1156/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3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
  • 儿科学
儿科药学杂志   2012年11期文献
  • 神经节苷脂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172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GMI 20 mg/d静脉滴注,疗程10 d.两组患儿由专人对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进行登记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70.2%(x2=13.49,P<0.05);两组胃肠功能紊乱消失时间(P<0.05)、循环不良消失时间(P<0.01)、意识恢复时间(P<0.01)、神经反射恢复时间(P<0.01)、肌张力恢复时间(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MI治疗HIE能有效控制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水肿,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作者:毛胜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制霉菌素联合高流量氧治疗新生儿臀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制霉菌素联合局部给氧治疗新生儿臀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臀炎56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56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实验组采取局部氧疗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局部氧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4.1±1.3)d,对照组平均(6.5±1.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霉菌素联合局部给氧治疗新生儿臀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治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两种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两种剂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4例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nCPAP进行治疗,并且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气管内给药,对照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200mg/kg气管内给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在机械通气率、脑室内出血率及辅助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72 h内PaO2 PaCO2、a/APO2 PaO2/FiO2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100 mg/kg和200 mg/kg联合nCPAP治疗RDS均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并且两种剂量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许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小儿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小儿肝功能异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感染所致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0例肝功能异常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病因、肝功能及临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感染为小儿肝功能异常的主要病因(195/240);②小儿肝功能异常以中度多,重度少(P<0.05),轻、中度肝功能异常以1~6个月儿童多见(P<0.05);③感染所致肝功能异常大多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应重视小儿常规肝功能检查以及早发现、早期治疗小儿肝功能异常.

    作者:顾岚;王叶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布拉氏酵母菌佐治儿童细菌性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佐治儿童细菌性肠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湖北省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细菌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250 mg,每天2次治疗至治愈出院,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治疗组(5.9±1.1)d,对照组(7.9±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5天平均大便次数比较,治疗组(2.5±0.8)次,对照组(3.9±1.2)次,第7天平均大便次数分别为治疗组(1.2±0.4)次,对照组(2.3±0.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可缩短儿童细菌性肠炎的腹泻持续时间,减少腹泻次数.

    作者:白淑霞;刘明星;刘文娟;丁希伟;付宇;张曼;王金堂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克拉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比较克拉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予克拉霉素分散片15 mg/(kg·d)连服5d停2d,对照组予阿奇霉素分散片10 mg/(kg·d)连服3d停4d,为1个疗程,未痊愈者追加1个疗程,对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干预后第1周末和第2周末,研究组疗效均与对照组相当(Z=-0.161和-0.489,P均>0.05);两组干预后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F组内=757.020,P =0.000),干预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2.294,P=0.044),但无组间差别(F组间=0.301,P=0.584);在干预后第5天,研究组减分幅度大于对照组(t=2.300,P<0.05),其余各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8、0.157、0.739和0.341,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8,P=0.648).结论:克拉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与阿奇霉素相当,且起效较快,安全性好.

    作者:吴风栋;胡勇;陈坚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驰缓性麻痹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的临床特点.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HFMD合并AFP患儿79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综合康复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侧上肢瘫痪29例,单侧下肢瘫痪26例,单侧肢体瘫痪7例,双下肢瘫痪11例,四肢瘫痪6例.影像学检查结果示病变多位于第2~7颈椎和(或)第12胸椎至第1腰椎.周围神经功能检查结果示上、下肢神经损伤多.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瘫痪预后下肢好于上肢,单下肢好于双下肢,四肢瘫痪者预后差.结论:对于HFMD合并AFP患儿,进行MRI和周围神经功能检测可对其病变程度和范围进行早期预测及评估,以便及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减少瘫痪的发生,降低致残率.

    作者:吕楠;李明超;冷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对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儿,其中激素依赖型19例和激素抵抗型17例,分别给予来氟米特1 mg/kg,每天1次口服治疗,连续3d后改为0.2~0.4 mg/kg,每天1次继续口服,泼尼松采用中长程疗法,2 mg/(kg·d)治疗8周后逐渐减量至适当剂量维持或停用.结果: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综合征生化指标显示激素抵抗型治疗12个月后血白蛋白上升(P>0.05)和24h尿蛋白下降(P<0.05),激素依赖型治疗12个月后血白蛋白和24h尿蛋白明显改善(P均<0.01).36例患儿治疗后部分缓解5例,完全缓解10例,总缓解率41.67%,依赖型缓解率(57.90%)高于抵抗型(23.53%)(x2=4.36,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对于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具有一定疗效.

    作者:王自良;刘德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两组均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吸氧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干扰素α-2b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咳嗽、喘憋、肺部哮鸣音等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咳嗽、喘憋、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喘鸣音、湿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段莉;周安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3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138例儿童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ADR报告中,1~3岁儿童发生率高(34.06%),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5.54%).引发ADR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多(47.06%).结论:应重视儿童ADR的监测,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瞿艳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108例儿童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析

    目的:对我院诊断为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近年来儿童败血症发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趋势以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诊疗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思路.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败血症的10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血培养结果、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败血症患儿年龄分布以新生儿居多,占52.8%.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占多数,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药敏试验提示G+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呋辛耐药.结论:本次调查中儿童败血症以新生儿居多,以G+菌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敏感,败血症病原菌呈耐药趋势.

    作者:侯瑶;殷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氟康唑联用咪达唑仑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及相互作用

    目的:建立可同时进行氟康唑和咪达唑仑生物样品前处理的方法,应用RP-HPLC法分别测定氟康唑、咪达唑仑、1-羟基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同时考察氟康唑与咪达唑仑联用对咪达唑仑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1 mL血清样品加入内标后以5 mL乙酸乙酯提取,有机相用氮气吹干,以100 μL甲醇溶解,分别在不同的色谱条件下以20 μL进样测定.结果:氟康唑、咪达唑仑、1-羟基咪达唑仑及内标能够在同一条件下被提取.氟康唑在0.5~2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 0,n=6),咪达唑仑在0.03 ~ 7.2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5,n=16),1-羟基咪达唑仑在0.09 ~ 7.2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n=5).联用氟康唑和咪达唑仑组较单用咪达唑仑组中咪达唑仑血药浓度明显增高.结论:该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用于同时测定氟康唑、咪达唑仑及其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联用氟康唑和咪达唑仑与单用咪达唑仑比较,咪达唑仑血药浓度明显增高.

    作者:陆晓彤;刘艳;徐阿晶;舒扬;张春;王芳;林志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46例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热毒宁注射液引起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至2012年收集的46例热毒宁注射液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热毒宁注射液ADR中,男32例(69.6%),女14例(30.4%);多为一般ADR(91.3%),新的ADR4例(8.7%),无严重ADR.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皮疹、过敏反应等皮肤及附件表现,及时处理均可恢复.结论:儿童静脉滴注热毒宁注射液时,初30 min应严格控制滴速,加强监测,避免高浓度一次性静脉给药,尽量减少联合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徐梦雪;刘彬;王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国家基本药物致儿童药物不良反应237例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对百色市ADR监测中心2011年406例儿童ADR报告中涉及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237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类型、基本药物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岁以下儿童ADR发生率高,占44.73%;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89%;以抗微生物药引发ADR多,占66.67%;ADR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8.56%.结论:应重视基本药物致儿童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作者:姜攀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人副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HPIV)属副粘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HPIV原名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是1959年首先从日本仙台市1例死于肺炎的患者肺液中分离获得的,因其诸多特性与流感病毒不同,且又陆续分离得到其他病毒株,故被命名为副流感病毒.

    作者:雷小英;彭东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可预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脐血标志物

    本综述阐述了在脐血中测得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多种细胞因子在预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EONS)中的应用.对于各个炎性标志物,我们将描述感染后该标志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点、产生该标志物的细胞、孕龄和脐血中该标志物初始浓度的关系、穿过胎盘的能力以及它们的统计学价值,并评价不同脐血标志物组合的临床价值.

    作者:范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端粒-端粒酶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20世纪30年代,HermannJ.Muller和Barbara McClintock 就提出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帽状保护性结构.端粒缺失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染色体端端融合甚至细胞死亡.1970年,James D.Watson发现DNA复制过程中,DNA依赖的DNA酶不能完全复制线性染色体的5’末端,端粒长度随细胞分裂而缩短.1978年,Elizabeth Blackburn在对四膜虫的研究中发现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端粒,并克隆出四膜虫端粒结构.四膜虫端粒DNA由5’-GGGGGTT-3’串联重复的线性核苷酸组成.

    作者:王红旭;邹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益生菌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生的研究新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时期发生的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新生儿救治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极低体重儿存活率大大增加,但该病的发生率并无降低,严重程度也无减轻.美国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发病率为7%~14%[1],并且在过去的20年里,NEC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变化[2].NEC患儿的病死率高达20% ~ 50%[3],它是婴儿在新生儿时期发病及死亡的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肠狭窄、短肠综合征、生长迟缓等.由于NEC的发病率高,后果严重.目前NEC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对其预防、治疗方法亦未达到共识,因此,它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作者:武晓圆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案例分析

    目前抗菌药物在儿科应用广泛,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滥用现象,因此导致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日趋严重.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用药合理与否关系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作为药学发展新时期的临床药师,有责任对临床用药进行监督,合理指导及有效干预,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周易;张美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门诊诊室紫外线灼伤1例报道

    1 一般资料本例被紫外线灼伤的患者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男,67岁,内科教授.2012年2月1日14:00,该医生在门诊第五诊室坐诊,18:00发现诊室内紫外线灯被打开(照射时间未知),当时无任何不适.当晚该医生出现双眼红肿,异物感明显,睁眼困难,流泪,略感眼球疼痛,额、面、颈、上肢暴露部位有明显烧灼感,暴露皮肤略显紫色,继而出现脱皮.患病后先后去眼科、皮肤科就诊.查体:双眼球红肿、流泪,结膜充血,角膜未见异常;面、额、颈、上肢暴露部分脱皮.诊断为紫外线灼伤.经治疗后3~4d渐好转.

    作者:郭剑萍;杨关芬;邱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利奈唑胺治疗严重新生儿皮下坏疽1例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新型(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尽管早在200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但其在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应用的经验有限.现将我科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皮下坏疽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蕾;孙海滨;王昌林;李雅雯;郁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医疗查房中的用药问题案例分析

    临床药学成为医院药学服务的核心,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药师参与临床实践,要善于发现临床用药中的问题,把握好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利用书籍、文献、药品说明书、临床资料等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依据,提供有理有据的药学服务.本文就我院医疗查房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药师应充分利用药学知识,协助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并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建立临床思维,提高合理用药分析能力,进而提高整体医疗质量[1].

    作者:龙荣;张海霞;杨智;彭翠英;何周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乳酸环丙沙星耳用凝胶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目的:制备乳酸环丙沙星耳用凝胶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卡波姆940及CMC-Na为凝胶基质制备乳酸环丙沙星耳用凝胶,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乳酸环丙沙星含量.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乳酸环丙沙星与氢化可的松在20 min内能很好分离,线性范围为0.05~ 1.06 mg/mL,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结论:该制剂工艺合理,简单可行,质量可控,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作者:胡筱梅;李荫桂;瞿京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维地西林涂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目的:建立维地西林涂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研磨法制备维地西林涂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97.5∶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所制维地西林涂剂为黄色混悬液,其主药阿莫西林在0.05 ~0.45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A=44.5799 C+0.188(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RSD为1.18%.结论:研磨法制备维地西林涂剂工艺可行,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维地西林涂剂中阿莫西林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便,结果重现性好,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常明泉;余学英;王正军;聂小雪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