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及结局,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6例NEC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治愈或好转22例(84.6%),死亡4例(15.4%),其中由于病情严重或家庭经济原因而自动放弃治疗者3例,经随访确认后归入死亡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 ~67 d,平均(32.9±37.2)d.结论:提高对NEC的认识,减少处于NECⅢ期病例是目前NEC防治过程中的关键.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的建立和推广对降低网络覆盖地区的新生儿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样;夏世文;宋飞;张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防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在开始喂养的同时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 mg/d口服或鼻饲治疗.记录患儿体重增长的情况、达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体重日增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喂养不耐受、胃潴留、腹胀、呕吐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对照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两组败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减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状况,缩短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防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
作者:廖镇宇;黄瑞文;肖艾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经皮导入新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喘息样支气管炎提供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盱眙县中医院收治并确诊的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62例,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激素应用、茶碱(口服或静脉滴注)平喘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经皮导入给药:将中药贴片2片分别贴于双侧肺腧穴,再将经皮导药治疗仪电极与两药贴片连接,设置时间为20 min,治疗结束后取下电极,药贴片留置24h,每天1次,3~5次为1疗程.治疗1周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和93.33%(P>0.05),喘息消失时间分别为(3.18±1.21)d和(5.06±1.02)d (P<0.01),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4.68±1.08)d和(6.42±1.46)d(P<0.叭),住院时间分别为(4.97±1.08)d和(7.06±1.26)d (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佐以中药经皮导入新技术治疗喘息样支气管炎,既能保证疗效,又能较快缓解喘息、咳嗽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林文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岳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原菌及药敏情况.结果:50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66.0% (33/5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4.0% (22/50),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夫西地酸、万古霉素敏感率高(76.0%~100%),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红霉素敏感率较低(9.0%~12.0%);革兰阴性菌占34.0% (17/50),以铜绿假单胞菌(5例,10.0%)、肺炎克雷伯菌(4例,8.0%)为主,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敏感率高(88.2%~94.1%),对氨苄西林敏感率低(6.0%).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尽早行血培养明确病原菌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秦素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异丙托溴铵联合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异丙托溴铵联合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加用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症状缓解情况、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在喘息、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8.39%,高于对照组的86.21% (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联合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能提高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愈率,缩短疗程.
作者:李延琪;王立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功能的改善以及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指数(OI)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宿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51例,随机分为仰卧位组26例和俯卧位组25例,分别对两组1h、6h时呼吸机参数、氧合指标、肺力学参数以及撒机时间、撤机后1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俯卧位组1 h PaO2为(66.37±8.54) mm Hg,6hPaO2为(68.42± 10.43) mm Hg,分别较仰卧位组1 h PaO2的(61.22±9.43) mm Hg和6hPaO2的(62.60±11.36) mm Hg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组1 h OI(OI=PaO2/FiO2)为(167.88±26.97) mm Hg,6 hOI为(170.84±19.82) mm Hg,分别高于仰卧位组的1 h OI(151.66±21.04)mmHg和6 h OI(156.94±23.51)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撤机时间以及撤机后1 h PaCO2、PaO2变化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与传统仰卧位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患儿呼吸衰竭症状,提高氧合指数.
作者:吴杰斌;蒋红侠;许红;李传景;田贞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1)总结2例难治性A1H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的情况.(2)对2例患儿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每次375 mg/m2,每周1次,共4次),随访利妥昔单抗使用后CD20+细胞、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AIHA的疗效;同时观察发热、皮疹、感染等毒副作用.结果:2例患儿诊断AIHA后均首先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期都能显效,但不能长期维持,需长期依赖激素及输血.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2例患儿均能显效,其中1例治愈,1例病情反复,终死于严重贫血.结论:尽管糖皮质激素是治疗AIHA的一线药物,但激素依赖或难治性病例较常见,因此利妥昔单抗已逐渐成为儿童难治性AIHA安全有效的二线治疗药物.
作者:温贤浩;管贤敏;于洁;宪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简单、快捷的实验初步评价防感喷雾剂几种工艺样品的体外抗菌、镇痛、抗炎活性,为制备工艺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平皿钢圈法、小鼠醋酸扭体和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实验,观察比较各样品的抗菌、镇痛和抗炎作用.结果: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质控菌评价,其作用顺序为:青霉素钠>FG-4>FG-3>FG-1>FG-2;以同等生药剂量连续灌胃给药3d,对小鼠醋酸致痛的抑制作用顺序为:ASP组>蓝芩口服液组>FG-1组≈FG-3组>FG4组>FG-2组>双黄连口服液组;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实验抑制作用顺序为:FG-3组>ASP组>FG-1组>FG-2组>FG-4组>双黄连口服液组>蓝芩口服液组.结论:新工艺FG-3样品不但保留原工艺FG-4样品的抗菌、镇痛、抗炎作用,且均有所增强,为防感喷雾剂的工艺筛选及改进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作者:王泽锋;尚建华;李安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片剂分剂量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中3天的住院医嘱信息,统计分析分剂量使用的片剂品种、分包规格、使用频率等;对使用频率高的三种分剂量药品进行平均重量、重量差异、合格率分析.结果:该院片剂分剂量使用情况普遍存在,涉及12个类别、98种药品.三种分剂量药品的平均重量保持稳定,1/2片剂量可保证准确性,但磨粉小剂量分包的合格率低.结论:片剂分剂量使用存在剂量不准确等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及医院应引起重视.
作者:胡利华;王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来宾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该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处方25 260张,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品种、处方比例、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情况等.结果: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29.98%(7 572/25 260).7 572张抗菌药物处方中,抗菌药物单用占89.70%,二联使用占10.30%,无三联使用处方;口服占78.33%,注射占21.04%,外用占0.63%;不合理处方1 287张,占17.00%.结论:该院2011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高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标准,且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提示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促进门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农胜日;陈世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院2011年抗菌药物出库数据,采取限定日剂量(DDD)法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利用2011年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高,同期临床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检出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100%耐药,1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结论: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且细菌耐药情况较严重.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是导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出现及传播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张功武;钱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院2011年12月份儿内科全部出院归档病历共215份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包括患儿年龄、性别、入(出)院诊断、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结果:(1)儿科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2)199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92.56%(199/215),涉及7类18种药物;(3)抗菌药物单用比例占68.34%;(4)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0.75%、80.40%、2.51%;(5)抗菌药物DDDs为47.95;(6)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74.87%,其中有致病菌生长标本50份(26.74%).结论:儿科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抗菌药物选择应侧重于非限制使用级,更换或联用应以微生物检验结果和近期全院细菌药物敏感趋势为主要依据,避免盲目、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新威;张卫萍;许琼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卢帕他定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方法:以氯雷他定为内标,血浆样本经0.1 mol/L氢氧化钠碱化后用固相小柱萃取处理;分析柱为Kroma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保护柱为Phenomenex Gemini C18柱(4 mm×3.0 mm,10μm),流动相为甲醇-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85:15);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每个样本分析时间为5 min,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对测定无干扰,卢帕他定线性范围为0.011 9~15.0000 μg/L,回归方程Y=2.883X+0.009,r=0.999,定量下限为0.011 9μg/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卢帕他定与内标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0%和104.1%,平均基质效应为103.7%和106.2%,且均不存在浓度依赖性.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试验中血浆样本的高通量分析.
作者:曹靖;曾欣;周小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IPD)是指肺炎链球菌所导致的肺炎、脑膜炎、菌血症以及其他无菌部位的感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60万人死于IPD,其中小于5岁的儿童达100万人次,且9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2].因此,IP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现就儿童IPD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张小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临床常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类风湿关节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CP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损伤、出血性膀胱炎、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然而目前备受关注的是CP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损伤.研究[1]发现,给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CP,剂量在75 mg/kg以上可造成明显生育能力损害.CP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损伤和对后代的潜在致畸危险,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2].目前对CP生殖系统损伤的研究主要包括CP对睾丸、精子、精原干细胞等的影响.现就CP对雄性生殖系统损伤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群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先天畸形、进行性骨髓衰竭、色素沉着症、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倾向.该病典型的特征是对DNA交联剂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产生DNA链间交联(Interstrand Cross-Links,ICL).目前已发现至少15种FA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参与特有的DNA修复途径-FA途径,任何FA基因突变或缺失均可导致发病,与此同时DNA链间交联修复可通过核苷酸切除修复、易错修复、跨损伤合成、无错修复、重组修复、错配修复多种途径完成.本文主要对FA途径以及FA途径对DNA链间交联修复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重庆地区9~15岁青春发育期男性儿童血清抑制素B的参考范围.方法:收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200例9 ~15岁男性儿童血清标本,测定其血清抑制素B的水平,按年龄分组进行分析,制定各年龄段参考范围.结果:9 ~ 15岁正常男性儿童各年龄段的血清抑制素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血清抑制素B水平为(339.61±121.69) pg/mL.结论:重庆地区9~15岁青春发育期男性儿童血清抑制素B参考范围为(339.61±121.69) pg/mL.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各实验室需建立自己的血清抑制素B参考范围.
作者:金雪锋;王墨;赵晓东;唐雪梅;王晓刚;吴道奇;时吉胜;张宇;丁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施保利通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小鼠唾液腺中CMV滴度的影响.方法:建立全身播散性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施保利通组、更昔洛韦组及联合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25只.应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法检测各组小鼠唾液腺MCMV感染性病毒滴度并比较其变化.结果:感染病毒后模型对照组小鼠唾液腺MCMV感染性病毒滴度逐渐升高,第14天达高峰;其他各组先迅速升高,第7天后,施保利通组未再有明显变化,更昔洛韦组及联合治疗组均降低.第14天时施保利通组病毒滴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但较更昔洛韦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54,P<0.05),联合治疗组未检测到MCMV.各组峰值比较,施保利通组和更昔洛韦组低于模型对照组,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06,P<0.01).结论:施保利通可降低小鼠唾液腺中MCMV感染性病毒滴度,与更昔洛韦联合用药可增加抗病毒疗效,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叶黎离;王军;郑玉艳;刘芹;刘文强;杨倩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忍冬藤有效成分马钱苷的含量,为忍冬藤的佳采收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DB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23∶77),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6 nm.结果:不同采收期忍冬藤药材中马钱苷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忍冬藤的佳采收期为每年的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上旬.
作者:韩宁宁;郑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二丙酸倍他米松中铬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对二丙酸倍他米松样品进行消解,通过石墨炉程序升温法在波长357.9 nm下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回归方程4=0.024983C+0.003,r=0.998 9,线性范围为0~40 ng/mL;方法检测限为0.012 mg/kg,定量限为0.036 mg/kg;平均回收率为102.0% (n=6).结论:该方法检测二丙酸倍他米松中铬含量灵敏、准确、可靠.
作者:吴芸;陈茂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