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 国际刊号:1672-108X
  • 国内刊号:50-1156/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3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
  • 儿科学
儿科药学杂志   2015年3期文献
  • 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常规西药和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筛选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2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和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治疗3d后及治疗7d后的外周静脉血总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5%(117/124),高于对照组的79.03%(98/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18,P<0.01);观察组患儿在治疗3d、7d后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西药和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及患儿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湛;苏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伴发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伴发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56例手足口病伴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喜炎平注射液5~10 mg/(kg·d)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 15 mg/(kg·d)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康复时间.结果:观察组的肝功能损伤率、肌钙蛋白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肠道病毒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康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伴发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作者:金萍;沈乐琴;陈勇南;张铁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标准桃金娘油胶囊联合氯雷他定佐治儿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在常规治疗(抗生素、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和氯雷他定片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9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咀嚼片、布地奈德鼻喷剂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雷他定、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口服.两组药品均按说明书推荐剂量,疗程为4周,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等)和主要临床症状(头痛、鼻塞、副鼻窦区压痛、中鼻道分泌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鼻塞、副鼻窦区压痛、头颅华氏位片、中鼻道分泌物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4.44%,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抗生素、激素)的基础上,应用标准桃金娘油胶囊联合氯雷他定能提高儿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疗效.

    作者:林开春;周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三种雾化吸入方案治疗婴幼儿急性喘息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三种雾化吸入方案治疗婴幼儿急性喘息的临床疗效,探究更快缓解喘息症状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79例急性喘息婴幼儿随机分A、B、C3组,A组每8h1次雾化吸入硫酸特布他林溶液2.5 mg和异丙托溴铵溶液0.25 mg;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2次/天雾化吸入;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每8h1次雾化吸入.治疗3~5d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速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和全身型激素使用情况.结果:治疗30 min后,C组喘息急性发作评分改善较A、B两组更加显著(Z=-4.26及Z=-3.45,P<0.01),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P>0.05).治疗3d及5d后三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86及H=0.60,P>0.05).三组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全身激素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4及x2=0.95,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喘息急性发作婴幼儿,小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雾化吸入治疗不能明显提高疗效,早期大剂量使用ICS能够更快地缓解症状,但对后续疗效的提高没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张玲;李虎;万俊;华亚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剂量甲泼尼龙辅助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辅助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对患儿症状体征、炎症指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104例RMP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2 mg/(kg·d)治疗3~5d,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儿咳嗽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第10天胸部X线片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6.3%(P<0.05);咳嗽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第10天胸部X线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炎症指标(CRP、LDH、ESR)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均<0.01).结论:小剂量甲泼尼龙辅助治疗儿童RMPP能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吸收,缩短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咪达唑仑滴鼻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鼻内滴入咪达唑仑对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将50例择期行腹股沟斜疝或睾丸鞘膜积液手术患儿(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N组).术前30 min,M组患儿鼻腔内滴入咪达唑仑(0.2 mg/kg),N组滴入生理盐水(1 mL),两组均给予七氟醚诱导麻醉及维持.记录滴鼻前、滴鼻后30 min、术毕时及苏醒期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观察术毕5 min、10 min、30 min、1h的躁动情况.结果:N组患儿苏醒期HR、MAP、RR均高于滴鼻前、滴鼻后30 min及术毕时(P<0.05),M组苏醒期HR与RR均低于N组(P<0.05);术后躁动评分显示,M组患儿术毕10 min高于术毕5 min、30 min(P<0.05),术毕30 min高于术毕1 h(P<0.05);N组患儿除术毕30 min与术毕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术毕5 min、10 min、30 min的躁动评分均低于N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滴鼻能有效预防小儿七氟醚苏醒期躁动,保持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的稳定,且方法简单,易被患儿接受.

    作者:陈华;姚国华;吴桂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脑苷肌肽注射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脑苷肌肽注射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12月收治的116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甘露醇降脑压、利巴韦林抗病毒、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等治疗,观察组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0.1 ~0.4 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7~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55%,高于对照组的73.47% (P<0.05);临床症状(包括反复高热、嗜睡、惊跳、颈部抵抗和精神状态等)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苷肌肽注射液辅助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炎,可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莉;许晓强;周红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及结局,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2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25例,足月儿7例;男23例,女9例;平均出生体质量2 107.5 g;平均日龄14.8 d.临床表现以腹胀(30例)、肠鸣音减弱(25例)、血便(17例)、胃潴留(12例)为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异常11例,血小板减少10例,CRP增高25例;腹部X线检查:肠壁增厚或积气、门静脉积气及肝胆积气、气腹12例,腹腔胀气、肠管积气、肠管扩张18例,腹腔积液3例,气液平3例,肠气影增多2例,肠气影减少2例.按照Bell分期标准:Ⅰ期15例,Ⅱ期4例,Ⅲ期13例.内科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11例;治愈或好转25例(78.1%),死亡或放弃治疗后死亡7例(21.9%).内科保守治疗1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3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手术治疗7例治愈或好转出院,4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NEC进展快,预后差,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提高对NEC的认识,及早识别,减少Ⅲ期病例及尽早手术是目前防治的关键.

    作者:刘银芝;张帆;颜卫群;彭小明;高喜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孟鲁司特对儿童过敏性紫癜Toll样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儿童过敏性紫癜Toll样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2~6岁4 mg/d,>6岁~14岁5 mg/d,每日一次,睡前服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观察皮疹消退、腹痛缓解及关节肿痛缓解时间;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2、LR5及TLR9 mRNA的基因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IL-6和IL-8浓度.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P<0.05),治疗组患儿的皮疹消退、腹痛缓解及关节肿痛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TLR5及TLR9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TLR5及TLR9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后血清中IL-6和IL-8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IL-6和IL-8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儿童HSP临床疗效显著,TLR2、TLR5及TLR9活化可能参与了HSP的免疫发病机制,孟鲁司特能影响Toll样受体(TLR2、TLR5及TLR9)以及IL-6和IL-8的蛋白表达,对儿童HSP的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季坚卫;朱璐卡;杨莲芳;龚向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调剂前干预分析

    目的:开展门诊处方调剂前干预,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我院儿科门诊差错处方登记本中收集2013年全年调剂前干预处方共计1 244张,依据《中国药典》《中国国家处方集》《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相关药品说明书,分析处方中不合理情况,并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结果:处方中不合理情况主要为用法用量不当(36.66%)、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19.53%)、剂型与给药途径不合理(19.05%)、联合用药不合理(10.13%)等,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取得良好干预效果.结论:做好处方调剂前干预可有效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肖淼生;王邓郧;杜士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并探讨临床治疗败血症患儿的早期佳药物选择.方法:分析我院NICU 7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血培养结果,根据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药敏情况进行药物选择.结果:75例血培养阳性新生儿败血症共获得92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8株(63.04%),革兰阴性杆菌31株(33.70%),另有3株(3.26%)为真菌.本次检出的病原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很高,总耐药率高达90%.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在85%左右,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偏高,总耐药率在25%~ 50%.结论:我院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要警惕真菌感染可能.

    作者:潘学军;邝绍樑;吴少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宁夏地区223例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泌尿系统感染(UTI)病原菌分布、变迁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UTI住院患儿223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尿培养结果.结果:223例患儿尿培养共检出细菌17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0.22%),大肠埃希菌居首位(53.9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8.65%),以屎肠球菌(12.36%)、粪肠球菌(4.49%)多见.对比2008年-2010年及2011年-2013年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总体分布及前5位致病菌分布情况,革兰阴性菌感染率一直高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感染率有上升趋势,屎肠球菌明显增加(P<0.05).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头孢替坦、头孢他啶较为敏感,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革兰阳性菌中屎肠球菌耐药性相对复杂,治疗可选用较敏感的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结论:小儿UTI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常见致病菌;革兰阳性菌感染率有上升趋势,以屎肠球菌为主.临床应重视中段尿的培养,加强对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以便合理选择敏感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王凌啸;梁丽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合并败血症1例药学监护

    目的:为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在药学监护进程中为其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儿童MRSA肺炎的药学监护,帮助临床优化治疗方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使其感染得到了控制.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在药学监护中为其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是有益的,提高了MRSA肺炎合并败血症患儿的治愈率.

    作者:钱鑫;李莲华;谢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3例阿奇霉素输液反应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评估输液反应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同一所医院门诊输液室发生的3例门冬氨酸阿奇霉素输液反应,同时转入我院治疗,比较WBC、CRP和PCT在患儿输液反应发生当时、输液反应控制随后、控制5~8d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患儿本身的炎症反应不严重,当机体发生输液反应即受到创伤后WBC、CRP和PCT水平异常升高.其中1例输液反应合并过敏性休克患儿,入院第二天其WBC、CRP和PCT水平均较入院当时及另两例患儿水平异常增高,故WBC、CRP和PCT水平异常增高为机体的反应性增高,可反映出机体创伤的严重程度,随着病情恢复,WBC、CRP和PCT水平均在输液反应控制5~8d后恢复.结论:WBC、CRP和PCT水平在评估输液反应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闫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点评结果分析

    目的:统计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分析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原因,促进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7-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8 464张及各月已归档的Ⅰ类切口手术病历309份进行点评,分析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原因.结果:通过定期专项点评抗菌药物处方并积极落实整改措施,我院2013年7-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率由17.91%(7月)下降至10.21%(12月),住院患儿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持续保持在8%.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门急诊处方和Ⅰ类切口手术医嘱中仍然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

    作者:佟岩;金彦;唐淑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ett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进展

    Rett综合征又名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RTT),与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非特异性广泛性发育障碍一起被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RTT由Andreas Rett于1966年首先描述,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精神运动发育的疾病,主要累及女性,发病率为1/15000~ 1/10000.近年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男性患者,但病情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语言倒退、手的失用及刻板动作,伴有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及倒退.随着对RTT的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国内对RTT报道相对较少,以下对RTT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商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胆红素抗氧化作用在新生儿领域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增多,运输胆红素能力不足,肝细胞摄取、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 ~2%,且胆色素肝肠循环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1],因此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近年来,实验证实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的抗氧化剂,对部分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具有防治作用[2-6].胆红素对新生儿的保护作用也引起了重视.本文对胆红素抗氧化作用及其在新生儿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致其数目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尿血,严重者可引起内脏和颅内出血危及生命,骨髓象表现为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儿童急性ITP大多预后良好,75% ~ 82%急性ITP 6个月内可获得缓解,持续6个月以上的ITP中超过1/4在接下的6个月中血小板恢复正常,很多都能痊愈,但仍有部分ITP患儿病程超过1年变为慢性ITP(Chronic ITP),甚至有患儿在脾切除后仍无效或复发转变为难治性ITP(Refractory ITP),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1].

    作者:章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酮咯酸氨丁三醇临床镇痛应用的研究进展

    酮咯酸氨丁三醇是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被批准用于缓解疼痛.目前国内外已经对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镇痛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本文对目前酮咯酸氨丁三醇在镇痛中的使用疗效和毒副作用及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其他镇痛药物镇痛时的相互作用和安全性作一综述.1 非甾体抗炎药药理学研究进展手术创伤能够导致明显的炎症反应,使花生四烯酸、缓激肽、5-羟色胺、组胺、K+和H+等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大量释放,同时还可以使环氧化酶-2(COX-2)表达增加.环氧化酶(COX-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的关键酶,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可以抑制COX-X的生成,从而达到减少前列腺素生成的目的.

    作者:刘丽;田春;彭明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白血病髓外浸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急性白血病有效化学治疗的发展,其缓解率得到提高,患儿生存期延长,其重要复发因素髓外浸润日益受到重视.白血病髓外浸润是白血病常见临床表现,不仅为治疗带来困难,也是白血病复发的高风险因素.白血病髓外浸润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睾丸,其次发生于纵膈、腮腺、牙龈、肾脏、皮肤、卵巢、眼、心脏、肺、肠道等,其机制复杂,受细胞因子严格调控,包括白血病细胞的趋化、黏附、迁移、降解基质、异地生存及抗凋亡等多个环节,与SDF-1/CXCR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VEGF/VEGFR)、黏附分子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系统等有关,各因子之间关系复杂.SDF-1/CXCR4在白血病细胞的趋化、迁移及生存环节,MMPs在白血病细胞的降解基质环节,VEGF/VEGFR在白血病细胞的转移、存活环节,黏附分子在白血病细胞的黏附、迁移、抗凋亡环节,uPA系统在白血病细胞的迁移、降解基质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作者:唐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与甲状旁腺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测定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甲状旁腺激素(PTH)、钙、磷、碱性磷酸酶浓度,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的状况,为临床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9-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0例新生儿,包括早产儿60例,足月儿30例,其中早产儿按胎龄分为早产儿1组30例(28周≤胎龄≤32周)及早产儿2组30例(32周<胎龄<37周.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新生儿生后7d内血清25(OH)D3、PTH、钙、磷、碱性磷酸酶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早产儿组血清25(OH)D3浓度为(25.74±8.42)nmol/L,低于足月儿组的(61.28±15.02) 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25 (OH) D3为(18.53±4.34) nmol/L,低于早产儿2组的(32.95±4.24)nmol/L(P<0.05).早产儿组血清PTH浓度为(112.80±25.23) pg/mL,高于足月儿组的(50.67±21.42) pg/mL(P<0.05);早产儿1组血清PTH浓度为(180.27±72.97)pg/mL,高于早产儿2组的(144.17±42.11)pg/mL(P<0.05).新生儿血清25(OH)D3水平与PTH呈负相关.早产儿组血清钙浓度为(2.03±0.23) nmol/L,低于足月儿组的(4.58±9.10) 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钙为(1.92±0.21) nmol/L,低于早产儿2组的(2.15±0.21) nmol/L (P<0.05).早产儿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为(162.22±61.81) nmol/L,高于足月儿组的(132.90±46.47)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为(125.35±26.13) nmol/L,高于早产儿2组(100.26±16.96) nmol/L(P<0.05).早产儿组血清磷浓度为(2.02±0.25) nmol/L,低于足月儿组的(2.10±0.40) 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磷浓度为(2.00±0.25) nmol/L,低于早产儿2组的(2.04±0.26) nmol/L(P>0.05).结论:我院新生儿维生素D存在不足及缺乏现象,早产儿尤为突出.

    作者:杨立颖;张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惯性思维在药品调配出门差错中的作用

    药品调配差错不可避免,但应通过各种综合措施大程度地减少差错的发生.药品调配差错不仅导致患者错误用药的风险,也降低患者的信任度,增加医疗纠纷.药剂科工作模式由“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更要求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必须把患者的用药安全放在首位.现就2013年我院发生的3例药品调配出门差错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其他药学工作者有提醒和参考作用.

    作者:蔡华晶;黄强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儿童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女,1岁2个月,腹泻3个月余.大便7~8次/天,量多,为黄色水样便,无黏液血丝;无发热、抽搐.当地医院多次就诊,查血钾低至1.27 mmol/L,给予抗生素、蒙脱石、消旋卡多曲(杜拉宝)、益生菌、补液等治疗,并换用无乳糖奶粉、水解蛋白奶粉喂养,腹泻无缓解.体质量由起病前的8.5 kg降至6.5 kg.查体:T 37.5℃,P 124次/分,R 26次/分,BP 88/58 mm Hg,精神倦怠,营养不良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不肿大,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

    作者:熊复;叶飘;张勇;陈丽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