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 国际刊号:1672-108X
  • 国内刊号:50-1156/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3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
  • 儿科学
儿科药学杂志   2016年11期文献
  • 西替利嗪辅助治疗对哮喘患儿炎性因子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西替利嗪辅助治疗对哮喘患儿炎性因子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儿科2015年2-5月收治的8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替利嗪,两组均以5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炎性因子(TNF-α、IL-6、IL-10)水平、临床症状评分、肺功能(FVC、FEV1、PEFR)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替利嗪辅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哮喘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李菲;江桂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对小儿颅内感染的降颅压作用

    目的:探讨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在小儿颅内感染降颅压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106例颅内感染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q4h降颅压,B组给予20%甘露醇q6h降颅压,C组给予20%甘露醇q 6 h+3%高渗盐水q12h,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后5d的脑脊液压力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A组患儿在脑脊液压力下降、颅内高压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B组(P<0.05);C组降颅压效果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功损害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C组与B组肾功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颅内感染中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与传统单用甘露醇相比,在降低颅内压及改善颅内高压临床症状上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谢伦燕;石明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治疗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大剂量组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200 mg/kg,小剂量组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100 mg/kg,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固尔苏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后2h、24 h两组患儿pH、PaO2均升高、PaCO2均降低,且大剂量组血气指标改善较显著(P<0.05);大剂量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小剂量组(P<0.05);住院总费用大剂量组低于小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儿固尔苏的使用次数少于小剂量组(P<0.05),使用总量也小于小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5年7月30日,大剂量组患儿的病死率与气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首次大剂量使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小剂量,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固尔苏的使用次数和总量,从而减少辅助通气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岩;李霞;雷勋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局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儿童寻常疣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儿童寻常疣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16例确诊为寻常疣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常规消毒,抽取适量重组人干扰素α 1b注射液,注入疣体基底部,直至疣体局部皮肤变白,间隔一周注射一次并观察其疗效;对照组采用CO2激光,用同样的方法消毒后,将激光机治疗头对准疣体烧灼,1个月复诊,6个月后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9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红肿3例,无水疱及感染;对照组红肿58例,水疱28例,感染9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4%,低于对照组的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 1b注射液治疗寻常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黎璨;罗晓燕;王利;倪思利;甘立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前镇静的效果与安全性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应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前镇静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扁桃体切除术的2~10岁儿童85例,根据术前镇静用药分为DEX组45例和氯胺酮组4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术前镇静效果、术中临床指标、苏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DEX组术前镇静效果优于氯胺酮组,插管后及拔管后l0 main的血压、心率均高于氯胺酮组,拔管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氯胺酮组(P均<0.05).两组术后哭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氯胺酮组(P均<0.05).结论:DEX可安全应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前镇静,可降低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曹淑梅;李莎莎;卢荣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儿童高血压68例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儿童高血压的常见病因、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疗效,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儿高血压的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5年住院的68例高血压患儿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68例高血压患儿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个月~17岁,平均年龄(8.3±4.5)岁.原发性高血压12例,其中学龄期6例,青春期6例;继发性高血压56例,其中婴儿4例,幼儿4例,学龄前16例,学龄期20例,青春期12例.继发性高血压病因:肾脏疾病因素占42.86% (24/56),药物因素占26.79% (15/56),心血管因素占19.64%(11/56),神经性因素占5.36%(3/56),内分泌因素占5.36%(3/56).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中,发病年龄8~17岁,肥胖率100%,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儿占58%.68例高血压患儿中,存在靶器官损害患儿11例,9例出现高血压脑病.出现高血压脑病患儿低血压150/90 mm Hg,出现靶器官损害的患儿低血压140/90 mm Hg,均远远高于2期高血压标准.原发性高血压首选非药物治疗如饮食改变、增加运动;继发性高血压患儿首先进行病因治疗,同时行药物治疗.本组68例中有2例未有效控制血压,1例为尿毒症,1例为白血病移植后排异期患儿合并高血压,其余66例均获得有效治疗.结论:住院儿童高血压以继发性高血压多见,继发性因素依次为肾性因素、药物性因素、心血管因素、神经性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年龄偏大,集中分布在学龄期,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出现靶器官损害和高血压脑病的血压值远高于各年龄段2期高血压标准.药物治疗推荐首选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单用治疗,无效病例可采用两药联合治疗.

    作者:曹磊;孙凌;吕海涛;严文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情况,检测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的耐药情况,为抗CoNS和抗MRCN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5年我院儿科收治、血培养阳性并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138例,对致病菌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培养检出病原菌24种共140株(其中136例为单一菌株感染,2例为双重菌株感染),以CoNS的检出率高,为80.0%(112/140).140株病原菌中检出MRCN 8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株.81株MRCN的药敏试验显示对青霉素、氨苄西袜、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红霉素、亚胺培南、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3.8%(76/81)、86.4% (70/81)、81.5% (66/81)、75.3%(61/81)、72.8%(59/81)、64.2%(52/81)和45.7% (37/8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结论: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MRCN检出率高,临床应合理应用抗生素,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丽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拉莫三嗪药疹处理及提高再次用药成功率的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疹及全身性高敏反应时的正确临床处理及提高其再次用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癫痫门诊应用拉莫三嗪治疗癫痫过程中药疹的发生情况及处理结局.结果:2009年3月至2014年8月我院癫痫专科门诊新诊断单独或联合应用拉莫三嗪的242例癫痫患儿中,发生药疹的共20例,发生率8.3%.20例患儿在第一次发生药疹时一经诊断均立即停药,并视病情分别给予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或甲泼尼龙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病情控制,药疹均于1~2周内消退.其中第一次发生药疹后4例坚决拒绝再次试用拉莫三嗪,16例在严密观察下由微小剂量0.05 mg/(kg·d)起始再次试用拉莫三嗪,结果仅有2例再发生药疹而不再应用拉莫三嗪,其余14例经3个月至6个月逐渐加量终成功达到目标剂量.结论:从小剂量起始用药可减少拉莫三嗪的药疹发生率;拉莫三嗪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疹后及时停药并应用抗组胺药和白三烯拮抗剂治疗,伴有全身性高敏反应者加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均可治愈,不留后遗症或危及生命;对于确实需用拉莫三嗪治疗的患者,药疹痊愈后再次从更小剂量起始用药,大部分患者仍可成功保留拉莫三嗪治疗.

    作者:周晓华;陈洁玲;林创兴;蔡晓莹;陈派镇;林广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院临床药师参与156例感染病例会诊回顾性分析

    目的:总结我院临床药师参与感染病例会诊的经验,促进儿科临床药师更好地为患儿服务.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4-2015年我院临床药师参与的所有感染病例会诊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患几年龄分布、科室分布、申请药师会诊理由、会诊模式、病原学检查结果、药师建议采纳情况、患儿病情转归情况等.结果:2014-2015年我院临床药师共参与感染病例会诊156例,患几年龄6h~15岁,其中1岁以内占60.26% (94/156);涉及12个临床科室,其中几外科63例(40.38%),儿内科93例(59.62%);申请药师会诊理由以指导选择、调整抗菌药物为主,占96.15% (150/156);会诊模式分为普通会诊、急会诊、多学科会诊、院内大会诊四种模式;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患几共79例(50.64%);药师建议全部采纳119例(76.28%),部分采纳18例(11.54%),未采纳19例(12.18%);追踪观察108例患儿病情转归情况,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102/108).结论:儿科临床药师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认可,但仍需要不断学习临床医学及药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为患儿服务.

    作者:赵兴辉;王庆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院2014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及巩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成果提供可持续改进措施.方法:采用等间隔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我院2014年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儿病历中随机抽取1 416份,回顾性调查分析围术期预防用药的情况.结果:331例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38%(331/1 416);所用抗菌药物主要涉及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糖肽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其中以五水头孢唑林钠为主(46.22%,153/331),其次为头孢呋辛(19.94%,66/331);88.52% (293/331)的病例在术前30 min~2 h使用,84.59%(280/331)用药时间≤48 h;55.89%(185/331)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预防用药疗程过长、给药时机不适宜、抗菌药物选择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无指征用药.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绚;许静;徐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静脉注射剂在儿童医院中医科使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我院中医科儿童静脉注射剂的使用现状,评价其用药合理性,保障患儿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中医科处方共计48 142份,对静脉给药处方进行用药情况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处方4 109份(8.54%),其中使用率高的是炎琥宁粉针剂.处方中存在问题主要涉及超说明书用药,包括适应证不适宜和逮选的药物不适宜,其他还包括不合理联用抗菌药物等情况等,占总处方数的0.36%,占静脉输液处方数的4.19%.结论:中医科静脉给药处方基本合理,对存在的问题应制定相应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

    作者:黄建权;孙华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糖皮质激素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常见病原.在中国MP感染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发病率逐年增高,部分地区高达18.5%[1].MPP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然而少数病例虽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病情仍进一步加重,进展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e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出现严重的肺内病变(如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甚至坏死性肺炎改变)及复杂多样的肺外表现(如心肌炎、脑炎、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并容易遗留肺不张、支气管扩张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日后反复感染,影响患儿健康[2-6].

    作者:唐瑞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研究进展

    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是指患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胎粪污染的羊水后引起的一系列由各种炎症介质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可累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临床症状因吸入胎粪量及羊水污染程度不同而表现不同.国外研究[1-2]显示,有7% ~ 22%的足月新生儿羊水被胎粪污染,其中仅有1%会发生MAS.我国既往调查结果显示,MAS在成活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2%~2.2%[3].MAS除引起呼吸系统急性损伤、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N)等一系列急性病变外,还可导致呼吸系统严重的远期后遗症,如哮喘等[4].MAS的主要机制为化学性炎症,因此,控制炎症反应是治疗MAS的关键.随着对MAS病理生理学过程研究的深入,糖皮质激素在临床治疗MAS中得以应用.

    作者:黄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扶正固本抗肿瘤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儿童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的0.6%~0.8%,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日益上升[1].临床研究表明,儿童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所以至今仍是临床治疗的巨大挑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手术、化疗为驱邪之法,易损伤脾胃,致使升清、统血功能失衡[2],甚至影响发育,导致残疾.因此,寻找有效、不良反应较少且能增强儿童机体免疫力的抗癌或辅助抗癌药物,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颇为重要.

    作者:汤芷妮;骆云鹏;葛菲;张茂;骆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国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研究现状

    新生儿疾病的筛查是指国家医疗保健机构针对新生儿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的一种快速、简便、敏感的群体筛检方法.使患儿在尚未出现疾病临床表现,但其体内代谢或者功能已有变化时,及时做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预防和避免患儿出现重要脏器不可逆性的损害,从而保障儿童正常的体格和智能的发育.新生儿疾病筛查是目前世界上预防先天性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主要措施,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新生儿早发型B组链球菌感染的预防和管理

    B组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亦称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兼性革兰阳性球菌.侵袭性GBS感染可发生在新生儿、孕产妇及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中,其中新生儿发病率高,可引起新生儿严重的全身性及局灶性感染[1].孕妇泌尿生殖道定植的GBS,可上行性传播导致新生儿定植和感染.自20世纪70年代,GBS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发病率显著增加,成为新生儿早期侵袭性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1-2].1990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在分娩过程中广泛实行静脉抗生素预防策略,并认识到预防新生儿GBS感染相关疾病关键的因素是识别母亲妊娠期GBS定植情况[3].妊娠期GBS普遍筛查和产时抗生素预防(intrapartum antibiotic prophylaxis,IAP)应用,可显著降低新生儿早发型(early-onset disease,EOD)GBS感染的风险,但仍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4].由于其具有临床指导价值,故本文讨论GBS EOD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重点解析其预防措施及新生儿管理.

    作者:潘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EB病毒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研究

    目的:了解EB病-毒(EBV)感染与患儿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EBV感染儿童80例(EBV感染组)以及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8例(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B淋巴细胞(CD19+)及NK细胞(CD56+)阳性率以及CD4+/CD8+值.结果:两组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V感染组IgM、IgG、IgE、C3和C4表达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感染组CD3+、CD8+、CD19+、CD56+计数高于对照组,CD4+计数、CD4+/CD8+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感染与患儿的免疫功能相关,与CD4+T细胞和B细胞计数减少有明显的关系,可以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测定方法检测EBV感染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作者:彭俊娟;王锦;朱玮;徐丽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儿童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及恢复期肺通气功能的变化及其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5~14岁普通MPP急性期(发病1周内)患儿74例,行常规肺功能检测,随访至恢复期(发病后第3周),66例再次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普通MPP急性期各项肺功能指标(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MMEF)与FEV1/FVC较恢复期均下降(P均<0.01);恢复期FVC、FEV1、PEF基本恢复正常,而FEF25、FEF50、FEF75、MMEF较对照组仍有降低(P均<0.01);急性期与恢复期FEV1/FVC均保持在正常范围.结论:儿童普通MPP急性期存在限制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小气道损害,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相对较轻,小气道损害相对较重,而在恢复期限制性及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明显改善,但仍有小气道损害,故普通MPP小气道损害时间明显较大气道长.肺通气功能检测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肺损害的情况,可以判断病情轻重、评估疗效及判断预后.

    作者:汪龙辉;宁宁;黄雪会;丁国标;吴小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途径应用干扰素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为柯萨奇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1],病程多为4~6d,严重者可达2周,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咽部疼痛,哭闹、拒食等,近年来临床多采用综合治疗.笔者观察了不同途径应用干扰素辅助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80例,均有发热(T 38 ~40℃)、咽部疱疹等临床表现.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1];(2)年龄6个月~7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党剑;刘素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和CBM等电子数据库,查找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由两位评价员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2 167例感染性发热患儿.试验组给予布洛芬治疗,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效果比较,体温在各个时间点降低的均数差值(MD)分别为1 h[MD=0.22,95% CI(0.01,0.43),P<0.05],2 h[MD=0.28,95% CI(0.11,0.45),P<0.01],4 h[MD=0.55,95% CI(0.23,0.88),P<0.01],6 h[MD=0.48,95% CI(0.29,0.68),P<0.01],所有时间点的体温降低值布洛芬均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 CI(0.89,1.32),P>0.05],提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布洛芬在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疗效方面优于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比较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作者:付强强;嵇承栋;许畅;万悦竹;马瑜;朱琳懿;杨衍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标识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应用的实践与体会

    目的:通过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各个工作环节运用标识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方法:在药品仓位、包装、物流、设备保修、排班等日常工作中开展相关的标识管理.结果:通过规范科学的标识管理,减少了工作中的差错和危害的发生,增强了员工自我管理的意识.结论:标识管理的积极运用,提高了用药安全性,使工作开展更有序,从而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作者:丁亦凡;金岚;陆晓彤;刘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