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 国际刊号:1672-108X
  • 国内刊号:50-1156/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3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
  • 儿科学
儿科药学杂志   2016年3期文献
  • 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对儿童激素耐药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对激素耐药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常规激素治疗无效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0例,另选取我院保健中心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正常对照.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健康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Treg在外周血的比例分别为7.12%±1.64%、1.84% ±0.51%、6.08%±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治疗后患儿24h尿蛋白定量从(113.2±24.3)mg/kg减少至(24.2±3.6)mg/kg(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从(19.2±2.5) g/L升高至(34.8±4.7) g/L(P<0.01);血肌酐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治疗后患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从(12.1±2.3)mmol/L和(5.9±1.2) mmol/L下降至(4.3±1.1) mmol/L和(2.8±0.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他克莫司治疗前后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激素耐药难治性肾病患儿经他克莫司治疗后临床缓解率为8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结论:他克莫司可以显著升高激素耐药肾病患儿Treg的比例,调节患儿的免疫失衡,对激素耐药肾病患儿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使用安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周优丽;沈增晖;姚云;王曙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左乙拉西坦治疗脑炎患儿早期癫痫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对脑炎患儿早期癫痫发作的治疗效果.方法:20例早期癫痫发作的脑炎患儿在常规抗癫痫治疗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作为观察组,另20例脑炎有早期癫痫发作的患儿仅用常规抗癫痫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控制癫痫发作的时间、病死率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控制癫痫发作时间为(28.55±11.29)h,对照组为(94.56±29.97)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1).但两组的病死率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能够快速、有效控制儿童脑炎早期癫痫发作.

    作者:张瑞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肝功能恢复率、肌钙蛋白转阴率及肠道病毒转阴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治疗组肝功能恢复率、肌钙蛋白转阴率及肠道病毒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并且见效快,是临床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优选药物.

    作者:陈静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并腺样体肥大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过敏性鼻炎(AR)合并轻、中度腺样体肥大(AH)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AR合并轻、中度AH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三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基础对症治疗,其中A组27例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及氯雷他定治疗,B组31例给予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喷鼻治疗,C组32例给予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后鼻部症状评分、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腺样体厚度/鼻咽宽度(A/N)的变化及停药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鼻部症状评分、呼吸相关睡眠障碍症状指标评分及A/N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组的复发率(25.0%)显著低于A、B组(55.0%、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儿童AR合并轻、中度AH,其疗效优于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或单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且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亓玉丽;林荣军;路玲;管仁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匹多莫德防治脑性瘫痪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7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防治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脑瘫合并RRI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儿同时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加服匹多莫德每次400 mg,每天1次,持续服用60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肝肾功能,外周血象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水平比治疗前升高(P<0.05),但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gA、IgG、IgM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发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咳嗽时间均缩短(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BUN水平、ALT水平、WBC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用于防治脑瘫患儿RRI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恩华;左满凤;钟新;郑申健;刘静;罗晓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儿科病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病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我院儿科病区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1 564份标本共检出病原菌327株,阳性率为20.9%;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2.6%,革兰阴性菌占44.3%,真菌占3.1%.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25.4%)、金黄色葡萄球菌(16.5%)、大肠埃希菌(14.7%)、肺炎克雷伯菌(8.6%)和流感嗜血杆菌(6.1%).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其中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5%和62.1%;革兰阴性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的耐药率较低,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8.8%和25.0%.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5.6%、87.5%和35.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18.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53.5%和38.5%.结论:我院儿科病区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陈晓英;张艳;唐小飞;隆艳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例肺栓塞合并食管癌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肺栓塞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药学监护的模式.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栓塞合并食管癌患者的治疗过程,协助临床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开展相应的药学监护措施.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华法林抵抗发生,临床药师对其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临床药师应从个体化用药出发,通过用药监护和宣教,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李静;曹原;司继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2B7-A268G基因多态性对癫痫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的癫痫儿童中评估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2B7-A268G位点的遗传基因多态性对VPA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0例VPA单药治疗的癫痫患儿,测定其VPA稳态血药浓度.对UGT2B7编码区的A268G采用聚合酶链反应(RPLF)扩增进行基因鉴定分型.根据UGT2B7基因多态性分析VPA血清药物浓度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携带变异UGT2B7-268G一个基因型或纯合基因患儿的VPA血清药物浓度显著高于携带A/A型基因的患儿.由于儿童个体差异较大,根据年龄、体质量调整VPA浓度后与基因多态性仍然显著关联(P<0.05).UGT2B7-A268G的基因多态性与Hardy-Weinberg平衡一致(P>0.05),其中UGT2B7-268A>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是30.00%,而G突变基因的分布频率为70.00%.结论:癫痫患儿UGT2B7基因的A268G突变可能改变VPA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并且不受年龄、体质量等因素干扰.UGT2B7的基因多态性对儿童VPA血药浓度产生影响,测定其基因型对于获得适合的VPA稳态浓度和设定起始用药剂量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芹;唐辉;吕霄峰;李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我院3473例次儿童药物咨询分析

    目的:调查我院用药咨询内容,为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门诊咨询窗口咨询并登记的药物咨询记录3 473例次,按药物类别、咨询内容和咨询患儿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咨询的药物类别排序前3位分别为抗感染药物(24.39%)、消化系统药物(20.30%)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4.11%);咨询的内容以药物用法用量多,占36.63%.咨询对象以婴幼儿多,占40.17%.结论:为患儿家长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能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

    作者:陈华;袁拥华;陈添;周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哮喘控制水平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几十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组织(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指南指出全世界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1].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统计,每年有约三十万人死于哮喘[2].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很多地区儿童哮喘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3].因此,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近年来临床关注的重点.

    作者: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生酮饮食在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中的作用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是一种高脂肪、适量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组合,通过模拟饥饿状态下机体主要分解脂肪产生能量,进而利用脂肪代谢产物一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而抑制癫痫发作.1921年Wilder R M博士[1]就曾提出禁食后通过改变饮食中营养素的比例可减少癫痫的发生,这就是早的生酮饮食.此后不断有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报道了KD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疗效的确切性.

    作者:王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新生儿败血症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新生儿败血症是因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新生儿抗感染能力差,易患败血症,其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1%~1.0%,占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s)的16.4%,病死率达10%~50%[1],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病因[2],故早期诊疗非常重要.然而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及体征,现有诊断指标敏感性、特异性有限且诊断耗时较长.

    作者:马珏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研究进展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ifficiency disease,PID)是指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可能不典型,或因认识不足,或因辅助检查条件所限容易被漏诊.但其临床表现又具有共同特征:反复发生慢性难治性感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目前,关于PID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的统计结果,许多国家及地区为了对其进行初步估计,相继建立起PID登记制度.国外报道的PID一般发生率为1/20 000 ~ 1/10 000的活产婴儿,尚未包括通常无症状的PID,故实际发病率应更高.

    作者:何书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抗癫痫药物治疗药物监测

    抗癫痫药物(AEDs)是治疗癫痫的主要药物,现有27种,抗癫痫药物也是进行TDM常见的药物.因此,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第一代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乙琥胺、扑米酮、丙戊酸在TDM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TDM将更多地应用于新的抗癫痫药物如醋酸艾司利卡西平、非氨酯、加巴喷丁、拉科酰胺、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吡仑帕奈、哌拉西坦、普瑞巴林、瑞替加滨、卢非酰胺、司替戊醇、噻加宾、托吡酯、氨己烯酸和唑尼沙胺.本文通过对样本类型、样本采集和处理、参考范围的概念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童抗癫痫用药的药物监测提供依据.

    作者:Philip N.Patsalos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抗癫痫药物的合理用药

    癫痫是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病率为0.4%~0.7%.对于大多数癫痫患儿而言,口服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治疗癫痫通常为首选的治疗方案.20世纪80年代前,供临床医师选择的AEDs种类很少,仅有传统抗癫痫药物,包括苯巴比妥(PB)、苯妥英(PHT)、卡马西平(CBZ)、丙戊酸(VPA)、氯硝西泮(CZP)及硝西泮(NZP)等.近20年来,约20种新型口服AEDs在世界不同国家上市,但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新型AEDs种类较少,仅有拉莫三嗪(LTG)、托吡酯(TPM)、奥卡西平(OXC)、左乙拉西坦(LEV)、唑尼沙胺(ZNS)及加巴喷丁(GBP).AEDs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本文从AEDs临床使用的多个环节进行阐述.

    作者:吴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合理用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儿童健康是全球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先后提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避免可预防的死亡[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药物治疗是重要的干预措施之一,合理的药物治疗或预防,每年可避免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然而,儿童合理用药存在挑战,缺乏儿童专用药品剂型规格,用药剂量以成人剂量换算,易导致用药错误;缺乏临床用药研究,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普遍存在[3-4],儿童用药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作者:张伶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DCA循环管理体系在防范医院药房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体系提高医院药房调剂质量,防范调剂差错.方法:我院2012年成立PDCA管理小组,每次运行PDCA循环管理体系历时4个月,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运行第一次,2014年1-4月运行第二次.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调取医院药房2012年5-10月、2013年2-7月、2014年5-10月三个时间段共2 454 986张处方,统计其调剂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记录12 518起并进行分析.结果:经2次PDCA循环管理后,调剂差错率由0.85%(2012年5-10月)降低至0.10%(2014年5-10月)(P<0.01).结论:PDCA循环管理体系能显著提高医院药房调剂质量,使药品调剂差错率降低到预定目标值,是防范调剂差错的有效工具.

    作者:杨怡;陆晓彤;唐慧芝;杜毅;倪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JCI标准下PIVAS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建立

    目的:基于《联合委员会国际医院认证标准》(JCI标准),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体系的建立.方法:在国内医院感染控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使用JCI标准中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CI)条款作为建立PIVAS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体系的理论指导.结果:JCI标准在PIVAS的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建立上起到纲领和规范性的作用.结论:使用JCI标准指导PIVAS的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了终以确保患儿安全为目标的核心理念.

    作者:蒋志平;彭骞;王方杰;何周康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