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科药学杂志

儿科药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 国际刊号:1672-108X
  • 国内刊号:50-1156/R
  • 影响因子:1.0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3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
  • 儿科学
儿科药学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耐药情况及阿奇霉素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观察阿奇霉素治疗耐药MPP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采集儿科病房疑似MPP患儿咽拭子标本共100例,应用巢式PCR扩增及DNA测序检测红霉素作用靶位23SrRNA基因.在此基础上将患儿分为敏感组(MS-MPP组)及耐药组(MR-MPP组),比较两组患儿对阿奇霉素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经PCR扩增,100例咽拭子标本中91例阳性,26例无点突变,65例存在点突变,其中58例为2063住A→G点突变,7例为2064位A→G点突变,耐药率71.4%.32例MR-MPP患儿与17例MS-MPP患儿比较,阿奇霉素治疗后MS-MPP组发热时间、总热程、住院时间均短于MR-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MPP耐药情况严重,对阿奇霉素治疗反应性降低,发热时间、总热程、住院时间延长.

    作者:韩旭;温慧敏;苗耐英;王彩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住院确诊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45例根据进一步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38例和对照组(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7例,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儿体温均在24h内恢复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115.8±55.9) mg/L、(130.1±59.4)mg/L(P>0.05),治疗第3天CRP水平分别为(22.0±8.5) mg/L、(27.7±16.3) mg/L(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RP水平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期(发病0~21 d)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分别为15.8%、71.4% (P<0.05),随访6个月内CAL发生率分别为5.3%、14.3%(P>0.05).结论: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进一步治疗IVIG无反应型KD与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效果相当,但急性期及远期CAL发生率较低,可为临床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提供依据.

    作者:郭翼红;俞海国;张雅媛;马慧慧;陈晔;樊志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定喘汤加减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定喘汤加减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定喘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控制起效时间、肺功能、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复发率、肺功能指标和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定喘汤加减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秦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症状、肺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症状、肺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的MPP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常规治疗(10 mg/kg,1次/天,用3d停4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每次2 mL,每天2次,每次间隔4~6h).测定患儿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散射比浊法)、肺功能(肺功能仪),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消失时间、干湿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肺功能指标肺活量(FVC)、FEF75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MPP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无影响,是MPP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蔡金龙;田执梁;张驰;张娟;曲书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儿童脓毒性休克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儿童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院PICU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60例,随机分为多巴胺组和肾上腺素组各30例并应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多巴胺起始剂量7.0 μg/(kg·min),如未达到治疗目标,每20 min增加2.5 μg/(kg·min),大剂量20.0 μg/(kg·min);肾上腺素起始剂量0.1μg/(kg·min),每20 min增加0.1μg/(kg·min),大剂量0.3μg/(kg·min).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和病死率.结果:肾上腺素组平均动脉压(MAP)、射血分数(EF)、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每小时尿量(UV)在用药后6h、24 h均高于多巴胺组(P均<0.05).两组患儿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上腺素组血清乳酸在用药后6h高于多巴胺组(P<0.05);在用药后24h时,与多巴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组病死率(16.67%)低于多巴胺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巴胺相比,肾上腺素能更有效纠正脓毒性休克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异常,早期应用能改善预后.

    作者:朱金兰;马伟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盐酸甲哌卡因在儿童乳牙拔除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甲哌卡因在儿童乳牙拔除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51例临床诊断为乳牙滞留,需要拔除乳牙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26例和对照组225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盐酸甲哌卡因和2%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两组患儿分别在注射后2 min、5 min和10 min时用探针在牙周进行疼痛测试的反应、麻醉注射过程中的疼痛评分以及拔牙过程中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盐酸甲哌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麻醉起效时间短,麻醉注射过程中疼痛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甲哌卡因麻醉总有效率为96.90%,高于利多卡因麻醉总有效率(8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甲哌卡因应用于儿童乳牙拔除中的局部浸润麻醉,起效时间快、注射过程中疼痛小,麻醉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游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氟康唑在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口服氟康唑在预防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质量≤l 500g的早产儿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分娩后收治的早产儿118例,其中未预防性给予氟康唑的早产儿(对照组)56例,预防性给予氟康唑的早产儿(预防组)6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同时监测两组患儿的生化指标,观察氟康唑口服治疗有无肝肾损害,并记录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损伤、出院时体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相关情况.结果:预防组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9,P<0.01);预防组病死率、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短、费用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ROP发生率、BPD发生率、脑损伤发生率、出院时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态监测预防组患儿无明显肝肾损害.结论:采用氟康唑口服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儿影像学检查中三种镇静催眠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小儿影像学检查中三种常用镇静催眠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影像学检查时应用镇静催眠剂的小儿436例,根据所用药物分为水合氯醛组206例、地西泮组145例、苯巴比妥组85例,对三组患儿镇静催眠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水合氯醛组、地西泮组、苯巴比妥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81% (185/206)、97.93%(142/145)、94.12%(80/8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65% (24/206)、3.45%(5/145)、3.53% (3/85),三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影像学检查应用的水合氯醛、地西泮、苯巴比妥这三种常用镇静催眠剂中,地西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

    作者:周庆春;滕录霞;梁金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孟鲁司特钠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TH17/Treg的调节作用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Th17/Treg的调节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我院儿科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吸氧、利巴韦林抗病毒、沙丁胺醇气雾剂平喘、合并细菌感染时抗感染、氯丙嗪镇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4 mg/d,每天睡前顿服,连续治疗7d.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和Treg细胞水平,ELISA法测定IL-17和IL-10表达水平,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Th17、Treg、IL-17、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Th17、IL-17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reg、IL-10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72.58%,且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可以调节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内Th17/Treg平衡,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应琴;邱悦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某儿童医院1471例门诊用药咨询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用药咨询服务的适宜方法,提高儿童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方法:收集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门诊药房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用药咨询记录共1 471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咨询人员以患儿家属为主,占94.7%;咨询方式以窗口咨询为主,占96.8%;用药对象主要为学龄前儿童(23.7%)、幼儿(22.8%)和婴儿(17.6%);咨询药物种类主要为抗菌药物(23.2%)、中成药(22.8%)和外用药(21.1%);咨询内容涉及面广泛,以用法用量为主,占86.8%.结论:用药咨询可保障患儿安全有效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建立合理用药咨询平台有利于用药咨询工作的发展,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魏婷;金彦;唐淑含;杨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水飞蓟宾脂肪乳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脂肪乳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方法:采用水飞蓟宾注射液为对照,3P97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拟合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并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采用相对摄取率(Re)、总靶向系数(Te)、药物分布效率(Rte)评价飞蓟宾脂肪乳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水飞蓟宾脂肪乳在大鼠体内分布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623 7±0.097 8)h,t1/2β=(19.751 3±2.137 2)h,CL=(0.002 4±0.000 9) mL/(kg·h),AUC0→∞=(239.011 7±15.261 3)mg/(h·L).肝脏和脾脏中的Re分别为2.417和2.042,Rte分别为2.241和1.890.结论:与水飞蓟宾注射液相比,水飞蓟宾脂肪乳能提高对肝脏、脾脏的趋向性,有利于提高其疗效.

    作者:张蓬华;梁俊;张静;董永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010-2013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用药情况,为促进我院新生儿科ICU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新生儿科用药按照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统计,根据用药数量进行排序并计算百分比,统计分析2010年至2013年用药频度排名前10位的药品.查阅各药品说明书,核对各药品的实际使用情况,统计新生儿科ICU超说明书使用情况.结果:从2010年到2013年,新生儿科ICU用药数量呈上升趋势,维生素及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作用于血液造血系统药物居前3位,DDDs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维生素AD滴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2012-2013年,抗感染药物、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增幅分别为55.53%、43.62%和28.68%.说明书中未提及新生儿用药的48种,占31.6%,主要包括维生素、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类药物、血液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药物.结论:我院新生儿科ICU用药特点比较明确,超说明书用药所占比例较大,应加强不合理用药的干预,进一步提高我院新生儿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作者:唐红波;庄太凤;王芳;朱建国;种伶俐;孙雪梅;冯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014年我院儿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调查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4年儿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规范超说明书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12月儿科专科门诊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分析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以及超说明书用药与年龄、科室、药品种类的关系.结果:共抽取2 366张处方,分析用药医嘱7 060条.按处方数目、用药医嘱条数、药品种类统计,超说明书用药统计结果分别为1 835张(77.56%)、3 651条(51.71%)和338种(80.48%).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主要是未提及儿童用药信息(34.76%)和超适应证(27.57%);超说明书用药年龄段主要在新生儿期(56.94%)和学龄前期(54.11%);超说明书用药科室主要在心血管科(68.97%)和肾内科(53.58%);超说明书用药药品种类主要是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用药(97.66%)以及心血管系统用药(93.01%).结论:我院儿科专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普遍,需要进一步规范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促进儿童合理用药.

    作者:何艳玲;祁俊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上海市儿童医院婴幼儿流行性感冒常用口服药剂型及用药依从性调查

    目的:调查婴幼儿流行性感冒口服药的剂型和剂量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治疗中的使用情况,阐明开发儿科用药专用剂型以及开展儿科剂型临床研究的必要性.方法:通过调查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2014年10月至12月婴幼儿流行性感冒0~3岁儿童处方情况,分析相关药物剂型与剂量存在的问题.结果:用于儿科门诊婴幼儿流行性感冒的专用口服药剂型少,儿科口服药在使用剂型和剂量上存在缺陷,家长给孩子调配药品困难,儿童服用口服药物的依从性差.结论:政府和医药企业应加强开展儿科用药剂型的研究,在合适条件下改变药物的规格和用药剂型剂量,解决家长配药困难和儿童用药依从性差等问题.

    作者:吉庸;顾申枫;裘刚;蔡成;宋之君;颜崇兵;陈一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多数为病毒感染,少数由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引起.毛支炎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更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是毛细支气管,可累及肺泡,以喘憋、气促、三凹征及肺部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是造成婴幼儿住院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少数患儿后期更容易发生哮喘[1].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治疗标准.目前临床上主要以纠正缺氧,维持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平衡,促进痰液排出,抗病毒,解痉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为进一步了解其治疗,现对婴幼儿急性期毛支炎主要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隆福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感染性肺不张治疗进展

    肺不张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肺或部分肺的收缩和无气状态,是肺部病理形态学改变,主要确诊方法依赖于胸部X线或CT,主要病因是感染[1].儿童感染性肺不张常见病原有肺炎支原体、细菌、病毒等,其中肺炎支原体为多见[2],主要发病年龄是5岁以上[3].张永明等[4]报道,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中有10.03%合并肺不张.感染性肺不张患儿在支气管镜下可见支气管黏膜粗糙肿胀、气管管腔内黏液栓塞及管腔开口炎性狭窄甚至闭塞.

    作者:龙煜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失神癫痫研究进展

    儿童失神癫痫(Children absence epilepsy,CAE)是一种全身特发性癫痫,以频繁典型失神发作、双侧对称同步3 Hz节律性棘慢波放电为特征.在儿童中,其患病率为0.4/1 000 ~0.7/1 000[1],约占儿童癫痫的5%~15%;发病率为5.8/100 000 ~7.1/100 000[2],女孩发病率比男孩发病率高;起病通常在4 ~10岁之间,以5~7岁为发病高峰年龄[3].

    作者:黄中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胎粪吸入综合征治疗进展

    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常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系胎儿在产前或产时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导致呼吸道和肺泡机械性阻塞、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失活及肺组织化学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同时伴其他脏器受损的一组综合征.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近年来MAS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重症患儿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仍是导致足月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发展中国家约10% MAS新生儿发展成呼吸衰竭,病死率达39%[1].

    作者:郑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与儿童肾脏疾病相关的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早于1 996年由JudyHinchey等首次提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头痛、高血压、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等表现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显著后部脑白质水肿的影像学改变.成人PRES预后良好,好发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高血压、肾脏疾病、长期接受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儿童PRES的报道多与肾脏疾病相关,以癫痫发作、精神改变、头痛和视觉障碍为主要表现,予以去除诱因,积极降压、适当止惊、对症支持治疗后,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仍有少数患儿可能残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害.

    作者:杨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乌司他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儿C-反应蛋白、T细胞亚群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儿炎症介质、T细胞亚群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脑钠尿肽(BNP)、T细胞亚群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患儿的CRP、BNP水平明显降低(t分别为3.58、4.28,P<0.01),左室射血分数升高(t=4.53,P<0.01),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均显著升高(t分别为2.68、2.55,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能显著增强慢性心力衰竭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吕桂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影响儿童川崎病血小板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影响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变化的相关因素,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水平升高的机制.方法:将36例川崎病患儿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同时纳入正常儿童2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儿童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及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比较三组患儿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组PLT计数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PLT计数升高更明显,与急性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MPV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组患儿MPV下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恢复期组PDW均无显著变化(P>0.05).急性期组患儿血清TPO、IL-1β和TSP-1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TPO、IL-1β、TSP-1水平与急性期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TPO和TSP-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β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恢复期PLT计数升高可能与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TPO、IL-1β及TSP-1水平有关.

    作者:李璟;记小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2例符合CAP诊断标准的儿童患者(CAP组)及57例体检健康的正常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病情严重程度将CAP组分为重症组(28例)和轻症组(34例),检测所有儿童血清CRP及PCT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AP组患儿的血清CRP及PCT水平分别为(12.49±2.76) mg/L和(1.622±0.105) 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的CPR和PCT水平[(5.37±1.81) mg/L和(0.051±0.00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736、9.251,P<0.01);重症组患儿的PCT水平为(2.445±0.134) ng/mL,显著高于轻症组的(1.019±0.157) ng/mL(t=8.976,P<0.01),但重症组患儿的CPR水平[(12.75±2.11) mg/L]与轻症组[(12.17±2.03) 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6,P>0.05).结论:CAP患儿的血清CRP及PCT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应用PCT作为CAP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指标较CRP更为有效.

    作者:汤景平;顾承萍;黄烈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