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 国际刊号:1001-0408
  • 国内刊号:50-1055/R
  • 影响因子:0.95
  • 创刊:199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33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Pж(AJ) 文摘杂志(俄),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国际药学文摘, 文摘杂志,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第三届重庆市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药房杂志   2019年5期文献
  • 盐酸小檗碱对大鼠体内他克莫司药动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单次、多次给药对大鼠体内他克莫司药动学的影响,为两者联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第1组大鼠单次灌胃他克莫司;第2组大鼠每日灌胃他克莫司2次,连续给药1周;第3组大鼠先单次灌胃盐酸小檗碱,5 min后单次灌胃他克莫司;第4组大鼠先每日灌胃他克莫司2次,连续给药1周,第8天时先灌胃盐酸小檗碱5 min后再灌胃他克莫司1次;第5组大鼠每日灌胃盐酸小檗碱2次,每次间隔5 min后相应灌胃他克莫司1次,连续给药8 d.盐酸小檗碱给药剂量均为200 mg/kg,他克莫司给药剂量均为0.945 mg/kg.末次灌胃他克莫司后0、5、15、30 min和1、2、3、4、6、8、12 h,分别从各组大鼠的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约0.3 mL,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大鼠全血中他克莫司的浓度,应用DAS 2.0软件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与第1组比较,第3组大鼠体内的他克莫司药动学参数AUC0-12 h、AUC0-∞和MRT0-12 h显著降低(P<0.05),第4组大鼠体内他克莫司所有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2组比较,第4组大鼠体内他克莫司药动学参数AUC0-12 h显著降低、CLz显著升高(P<0.05),第5组大鼠体内他克莫司所有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多次灌胃盐酸小檗碱均对大鼠体内他克莫司的药动学有影响,表现在血药浓度有下降的趋势,需谨慎联用.

    作者:杨远霞;钟克波;潘兴;赵宏寰;王黎青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鉴定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合成并鉴定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救必应酸为原料,通过28位酯化、3β位和23位羟基与酸酐反应合成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合成的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评价紫杉醇(阳性对照)、救必应酸及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SPC-A1、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结果:共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分别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1)、3,23-O-双(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2)、3,23-O-双(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3)、3,23-O-双(丁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4)、3,23-O-双(邻苯二甲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5)及3,23-O-双(丁二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6).与紫杉醇比较,化合物5和化合物6对HeLa、A375、HepG2、SPC-A1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必应酸及其他化合物的IC50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其中化合物5、6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南敏伦;赫玉芳;司学玲;赵昱玮;王雪;白雪;李川晶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对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HDAC1~5表达的影响及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8-OaS)对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5(HDAC1~5)表达的影响及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完全弗氏佐剂(CFA)组(生理盐水)和8-OaS低、中、高剂量组(2、20、200μg/kg),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左侧后足趾侧皮下注射CFA复制慢性炎性痛模型,建模后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热辐射法检测首次给药第1、2、3、4、5、6、7、8、11、15天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另取大鼠按上述后5组方法进行分组给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末次给药后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中HDAC1~5、磷酸化JAK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情况.再另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CFA组(生理盐水)、8-OaS组(20μg/kg)和JAK2-STAT3的拮抗药α-氰基-(3,4-羟基)-N-苄苯乙烯胺(AG490)组(8 mg/kg),每组6只,同上法复制IP模型后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HDAC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与CFA组比较,8-Oa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假手术组比较,CFA组大鼠脊髓背角中HDAC1~5、pJAK2、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CFA组比较,8-Oa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脊髓背角中HDAC5、pJAK2、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但HDAC1~4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AC5大量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上,与假手术组比较,CFA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和HDAC5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CFA组比较,8-OaS组和AG490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和HDAC5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8-OaS可有效缓解由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中HDAC5表达和JAK2、STAT3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作者:王健;肖小莉;崔佳;王磊;樊婷婷;张维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方法:以SGC-7901、BGC-823细胞为研究对象,磷酸盐缓冲液(PBS)为阴性对照组,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MTT法检测1、2、4、6、8、10 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甲基腺嘌呤(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 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核形态学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体形成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标志物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能明显抑制SGC-7901、BGC-823细胞的存活率,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对SGC-7901、BGC-823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影响,能够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与阿司匹林单用组比较,阿司匹林+氯喹和阿司匹林+3-MA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G1期细胞分布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均未见明显的DNA裂解片段、凋亡小体以及碎块状的浓密亮蓝色,迁移数量明显减少(P<0.001),自噬体明显增加,LC3-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的生长,使其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细胞自噬有关.

    作者:李强;徐倩楠;廖仲恺;邓慧鸣;许荣华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白头翁皂苷B4对肝癌细胞Huh-7及其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白头翁皂苷B4(AB4)对肝癌细胞Huh-7及其荷瘤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Huh-7细胞分为AB4给药组、阴性对照组(等体积培养液)、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0μmol/L),运用MTT法检测0、3、6、12、25、50、100、200、400、800、160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12、24、36、48 h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克隆形成试验评估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的克隆细胞数;膜联蛋白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染色检测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后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化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等凋亡蛋白的表达.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0 mg/kg)和AB4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每组3只,每天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连续19 d,观察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变化.结果:AB4对Huh-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50μmol/L后增加不明显,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作用24 h后增加不明显,AB4的IC50为(56.76±1.756)μmol/L.与阴性对照组比较,50μmol/L AB4作用Huh-7细胞24 h的克隆细胞数明显减少、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细胞凋亡率和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AB4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荷瘤裸鼠的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肿瘤细胞轮廓逐渐模糊,出现核固缩、核质不清晰、核碎裂现象,其抑瘤率分别为25.93%、39.15%、46.26%、42.83%.结论:AB4对Huh-7细胞及其荷瘤裸鼠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Bcl-2比例、活化Caspase-3、裂解PARP、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有关.

    作者:薛淑一;李明春;苗青;周煜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HPLC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 C18,流动相为乙腈-高氯酸溶液(20:8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6 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50℃;绘制盐酸特拉唑嗪和杂质A、B、C的线性方程,以斜率计算各杂质相对于盐酸特拉唑嗪的校正因子,用相对保留时间确定各杂质位置,测定3批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杂质A、B、C的含量,并与杂质对照品法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盐酸特拉唑嗪杂质A、B、C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39、0.74、2.77,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均为0.25~3.0μg/mL,校正因子分别为0.75、1.09、0.84,检测限分别为0.35、0.51、0.43 ng,定量限分别为0.70、1.02、0.86 ng.3批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杂质A、B、C的含量分别为0.11%~0.13%、0.03%、0.09%~0.12%,杂质B未检出;与杂质对照品法测定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准确测定盐酸特拉唑嗪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

    作者:周燕丽;余永华;马佳丽;顾超群;谢明华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0、2.5、5、10、20、40μmol/L伊维菌素分别作用于BGC-823、MGC-803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再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5μmol/L伊维菌素和含0.67‰二甲基亚砜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作用24 h对BGC-823、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5、10μmol/L伊维菌素和含0.67‰二甲基亚砜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作用于BGC-823、MGC-803细胞24 h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和EMT转导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中TGF-β1、TGF-βR、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伊维菌素对BGC-823、MGC-803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细胞抑制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5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BGC-823、MGC-803细胞的迁移数和侵袭数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01);5、10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BGC-823、MGC-803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或P<0.001),N-cadherin、Vimentin、Snail、TGF-βR、Smad2、Smad3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P<0.05或P<0.01或P<0.001),TGF-β1蛋白仅在10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明显减弱(P<0.05).结论:伊维菌素能显著抑制BGC-823、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活性从而影响EMT过程有关.

    作者:谢燕娇;邝少轶;邓慧鸣;虞道锐;樊好飞;贾皓;刘嫱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炔雌醇环丙孕酮(达英-35)、克罗米芬、二甲双胍](试验组)对比单用化学药(对照组)治疗PCO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对总有效率、血清激素水平[血清卵泡刺激素(FSH)、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睾酮]、体质量指数(BMI)、排卵率及体征(多毛、痤疮)评分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TSA 0.9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RCT,合计14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RR=1.13,95%CI(1.02,1.24),P<0.05]、血清激素水平{FSH[WMD=-0.59,95%CI(-0.98,-0.20),P<0.05]、LH[WMD=-0.95,95%CI(-1.41,-0.52),P<0.05]、LH/FSH[WMD=-1.04,95%CI(-1.78,-0.33),P<0.05]、睾酮[WMD=-0.93,95%CI(-1.38,-0.28),P<0.05]}、BMI指数[SMD=-1.01,95%CI(-1.76,-0.27),P<0.05]、排卵率[RR=1.17,95%CI(1.02,1.34),P<0.05]及体征{多毛[WMD=-0.48,95%CI(-0.86,-0.10),P<0.05]、痤疮[WMD=-1.16,95%CI(-1.56,-0.75),P<0.05]}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治疗PCOS治疗效果证据可靠.结论:对比单用化学药治疗PCOS,加减苍附导痰汤联合化学药可提高总有效率和排卵率,降低血清激素水平、BMI指数及体征评分.

    作者:谢蓬蓬;谢铱子;纪树亮;孙伟鹏;孙治中;任悦怡;曾蕾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浙江省11家医院2013-2017年抗抑郁药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浙江省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对浙江省11家医院2013-2017年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主要品种、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及排序比(B/A值,即为某药品销售金额排序/某药品DDDs排序,该值<1说明药品价格较高,反之说明药品价格较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1家医院2013-2017年抗抑郁药销售金额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323.52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456.91万元,但抗抑郁药占所有药物销售金额的比例较稳定,约在0.47%~0.50%之间;氟西汀、度洛西汀、奥氮平以及文拉法辛的销售金额较高,占比维持在前5位,艾司西酞普兰的销售金额占比涨幅较大(占比由2013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位);5年内,氟西汀、帕罗西汀以及舍曲林的DDDs基本均位列前3,奥氮平、喹硫平以及度洛西汀的DDC位列前3;总体上B/A值<1的药物包括度洛西汀、奥氮平、文拉法辛以及喹硫平等,B/A值>1的药物有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结论:浙江省11家医院抗抑郁药的临床使用结构较为合理,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两类药物占据主导地位;新型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体现出较好的临床前景.

    作者:王丽;吴凡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的构建

    目的:构建适用于我国医疗服务现状的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方法:以协作关系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现有药师与医师协作相关理论与实践,通过文献归纳形成原始模型,结合专家访谈法进行修正、完善,终完成整个模型的理论构建.结果:构建出由五个协作水平和三大类协作影响因素构成的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其中五个协作水平为协作需求萌芽期、协作价值认同期、协作关系磨合期、协作模式强化期和协作关系形成期,三大类协作影响因素为临床药师与医师的个人特征、从业环境特征和交互特征.结论:构建的我国临床药师与医师协作关系模型可为促进二者协作关系、推动相关研究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张琼;袁璨璨;冷美玲;席晓宇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人员培养模式的循证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人员培养模式,为我国PIVAS人员的综合培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8年9月,纳入评价我国PIVAS人员培养模式的研究,对培养模式中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等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其中前后对照研究2篇、经验分享2篇、综述1篇.3篇研究的培养主体为药学人员,1篇为临床药师,1篇为护士.培养目标包括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具体培养内容差别较大,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岗前培训、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法规、继续教育学习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带教能力等.评价培养成效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团队执行动力和创造力、不合理医嘱发现率、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药物治疗水平和临床对PIVAS的满意率等.结论:我国PIVAS药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有必要运用循证方法学构建PIVAS药师培养模式,为临床静脉合理用药提供支撑.

    作者:杨春松;张伶俐;林芸竹;韩璐;王叶立;高山;荆文荣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制备炒紫苏子标准汤剂,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依照标准汤剂的制备要求,制备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计算出膏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中迷迭香酸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5 TC-C18(2),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40:60,V/V),检测波长为33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并计算其转移率.建立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共有峰的保留时间对色谱峰进行指认.结果: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为5.55%~9.75%;迷迭香酸的含量为0.44%~1.58%,平均含量为1.08%;迷迭香酸的转移率为18.31%~34.32%,平均转移率为25.42%.在17批炒紫苏子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中,共确定了1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高于0.95;并指认出了其中5个共有色谱峰,分别为咖啡酸(峰3)、木犀草苷(峰5)、迷迭香酸(峰8)、木犀草素(峰9)和芹菜素(峰10).结论:建立了炒紫苏子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为炒紫苏子配方颗粒及相关制剂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

    作者:李燕;刘聪;王丽军;胡昌江;李文兵;许润春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板蓝根[鉴别](3)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药典)中板蓝根[鉴别](3)(R,S)-告依春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的合理性,并进行方法改进.方法:将3批板蓝根药材按药典板蓝根[炮制]方法制成饮片.首先按药典板蓝根[鉴别](3)方法分别对板蓝根饮片和药材中(R,S)-告依春进行TLC鉴别(样品处理时以80%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考察药典方法的合理性.然后通过改变样品的提取溶剂及前处理方式(方法一:以水为溶剂,超声提取;方法二:先加水浸泡1 h,再加入甲醇超声提取;方法三:先将样品润湿,晾干后再以80%甲醇为溶剂,超声提取)进行方法改进,并对优方法进行验证.后按优方法操作,分别采用不同厂家来源的色谱板,以及在低温低湿(7℃,相对湿度48%)和高温高湿(35℃,相对湿度75%)条件下进行(R,S)-告依春的TLC鉴别,考察方法的耐用性.结果:按药典方法进行检测,在饮片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但在药材色谱中无相应斑点出现.按3种改进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后,在药材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但按方法一处理后色谱斑点单一,按方法二、三处理后色谱斑点均较多,且方法二较方法三耗时更短.验证试验结果和方法耐用性试验结果均显示,按方法二对板蓝根药材和饮片进行处理后,在饮片和药材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论:改进后的TLC鉴别方法效果良好,色谱斑点清晰、重复性好.

    作者:郑国成;周永妍;张岩岩;杨琴;姜国志;孙胜斌;刘铁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分离并鉴定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为其后续药理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MCI GEL-CHP 20P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直楔草酸(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合物2);从雷公藤水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氧基-4-羟甲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3)、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葡萄糖苷(化合物4)、4-羟基-1-(2-羟乙基)-苯基-3-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5)、3,4-二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6)、β-腺苷(化合物7)、丁香苷(化合物8)、表儿茶素-8-C-β-D-半乳糖苷(化合物9)、2-羟基柚皮素-7-O-β-葡萄糖苷(化合物10).结论: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雷公藤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

    作者:杨瑞昆;邬思芳;闫君;舒积成;张锐;张升林;曹天佑;刘建群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新黑苏嘎乌日勒组(540 mg/kg)、化学药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片,16.12 mg/kg)、中药阳性对照组(银杏叶片,5.18 mg/kg),每组1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线栓法复制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14 d.末次给药1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法计算各组大鼠脑梗死率、脑含水率及脑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前额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率、脑指数和BDNF、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形状不规则,部分胞体皱缩,胞浆内尼氏小体减少,核仁消失.与模型组比较,新黑苏嘎乌日勒组、化学药阳性对照组、中药阳性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率、脑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前额叶BDNF、N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核圆整,细胞质染色均匀.结论: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对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BDNF及NGF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乌兰图雅;特格喜白音;玉兰;图雅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柴胡安心胶囊的水提工艺

    目的:优化柴胡安心胶囊的水提工艺.方法:以提取液中没食子酸、绿原酸、葛根素、大豆苷、芦丁、肉桂酸、槲皮素的含量和出膏率的综合评分值为考察指标,以加液倍数、浸泡时间、回流时间、提取次数为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柴胡安心胶囊的水提工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提取工艺为加11倍水、浸泡10 h,提取2次,每次回流1.5 h;验证试验中3批样品提取后的综合评分值(91.37%)与预测值(91.38%)相比较,相对误差为1.87%(RSD<2%,n=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方法简单、结果稳定,可用于后续柴胡安心胶囊的制剂生产.

    作者:王玲娇;郝玉佩;刘坤申;杨继章;孙国祥;于静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醋炙乌药-木香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醋炙乌药-木香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造模组(n=50),造模组大鼠采用慢性应激束缚或食物剥夺或过度疲劳等多种手段复制肝郁气滞型F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醋炙乌药组(以生药量计为1.62 g/kg)、木香组(以生药量计为1.62 g/kg)、醋炙乌药-木香组(1:1,m/m,以生药量计为1.62 g/kg)和莫沙必利组(阳性对照,1.35 mg/kg),每组10只.各给药组大鼠每天灌胃相应药物1次,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2 h后,采用酚红含量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其胃窦部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MTL、GAS含量显著降低(P<0.01),CCK含量显著升高(P<0.01);各造模组大鼠造模后均未出现器质性损伤.与模型组、醋炙乌药组、木香组比较,醋炙乌药-木香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中MTL、GAS含量显著升高(P<0.01),CCK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醋炙乌药-木香能加速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升高其血清中MTL、GAS含量和降低血清中CCK含量,且其作用优于两药单用.

    作者:谭树慧;任卫琼;夏伯候;林丽美;欧阳荣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的比较

    目的:建立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为10μL.采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不同产地(陕西商洛、陕西安康、河南内乡、云南宣威、四川德阳、湖北十堰、湖南张家界、湖南常德)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的含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薯蓣皂苷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4.16~165.6μg/mL(r=0.9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2%(n=5或n=6),薯蓣皂苷平均回收率为101.18%(RSD=1.27%,n=6).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四川德阳(1405.36μg/g)>陕西商洛(1201.79μg/g)>湖南张家界(1035.18μg/g)>陕西安康(632.64μg/g)>湖南常德(598.64μg/g)>云南宣威(425.34μg/g)>河南内乡(350.13μg/g)>湖北十堰(338.39μg/g).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的测定;不同产地野生黄姜中薯蓣皂苷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四川德阳产地的薯蓣皂苷含量高.

    作者:白桥;刘珍珍;徐皓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GC-MS法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

    目的:分析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黄皮叶和假黄皮叶中的挥发油.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样分析获得总离子流图,采用HPMSD化学工作站对总离子流图中各色谱峰进行质谱扫描后,通过检索比对图谱库NIST Version 1.7鉴定两种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黄皮叶、假黄皮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3、31个成分,相对质量分数总和分别为97.59%、98.57%.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超过1%的成分分别有19、18个,均主要为倍半萜类;相对质量分数超过5%的挥发油成分分别有7、5个,在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以(-)-斯巴醇(12.35%)和(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14.70%)为主,在假黄皮叶中主要以(E)-倍半水合桧烯(24.94%)和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16.15%)为主.两者中共有挥发油成分4个,分别为α-蛇麻烯、(E)-5-{(1R,3R,6S)-2,3-二甲基三环[2.2.1.02,6]庚烷-3-基}-2-甲基戊-2-烯醛、石竹烯氧化物和(-)-斯巴醇,两者中共有成分含量差异均不大.结论:黄皮叶和假黄皮叶挥发油中成分类型基本相似,但具体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不可相互替代使用.

    作者:许书慧;黄圣卓;李颖;陈惠琴;梅文莉;戴好富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车前子及其混淆品的微观特征荧光鉴别研究

    目的:建立车前子及其混淆品的微观特征荧光鉴别方法,为中药饮片的市场监管及检验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荧光体式显微镜分别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观察,从整体表面特征、种脐特征和切面特征3个方面对车前子[车前(Platago asiatica L.)、平车前(Platago depressa Willd.)的种子]及其混淆品大车前(Platago major L.)的种子、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果实、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的种子、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种子(去皮)、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果实进行比较研究和鉴别.结果:在可见光下观察,正品车前子表面纹理为波状条纹或细皱纹,混淆品分别为波状条纹、纵棱或纹理不明显;正品车前子种脐位于腹面中央,混淆品除大车前子外其余位于一端;正品车前子切面可见明显的胚直生其中,混淆品除大车前子外其余胚细小或呈环形.在紫外光下观察,正品车前子表面波状条纹明显,呈橙色与浅蓝绿色相间的荧光,平车前表面为网格状皱纹,呈灰蓝色与灰棕色相间的荧光;正品车前子种脐荧光强烈,混淆品中除荆芥果外其余荧光微弱;正品车前子与混淆品切面在荧光颜色、胚大小及分布位置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荧光体式显微技术可有效、准确地鉴别车前子药材的真伪.

    作者:罗晋萍;宁红婷;郭景文;康帅;张南平;连超杰;马双成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石菖蒲中生物碱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分离并鉴定石菖蒲的生物碱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活性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石菖蒲的生物碱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进行鉴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采用正离子模式检测,并结合Peakview 1.2等软件对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石菖蒲中共检测到86个成分,并鉴定出5个生物碱成分,分别为菖蒲碱甲、N-反式阿魏酰酪胺、N-月桂基二乙醇胺、4-羟双氢鞘氨醇和5-丁基尿苷.结论:该试验结果可为石菖蒲生物碱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胡小玲;唐怡;袁金斌 刊期: 201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