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0253-3626
  • 国内刊号:50-1046/R
  • 影响因子:0.72
  • 创刊:1976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2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 医药卫生综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6年11期文献
  • KISS1R基因突变所致的一个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家系分析

    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一个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IHH)的家系成员资料,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其突变位点,丰富疾病突变谱.方法: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生化及影像学检查.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突变位点,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型验证.结果:该家系为近亲结婚家系,先证者为25岁女性,表现为青春期发育延迟、原发性闭经、不孕、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水平低下,先证者妹妹及弟弟也存在明显青春期发育延迟,父母为表兄妹关系且临床表型正常.基因检测结果示先证者KISS1R基因5号外显子上,第983号碱基胞嘧啶突变为腺嘌呤(c.C983A),使第328号氨基酸丝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S328X),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父母为该突变位点的杂合子,妹妹为纯合子.结论: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了KISS1R基因上的一个新的致病突变c.C983A (p.S328X).

    作者:周庆菊;杨利;赵红燕;何丽;陈晓;李岱;敬媛媛;吴凡;李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氧化苦参碱改善棕榈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沉积及氧化应激的研究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高脂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沉积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高脂干预法培养HepG2细胞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体外细胞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高脂组(Pa组)、氧化苦参碱组(0mt组)和二甲双胍组(Met组),同时设立正常培养基对照组(N组).药物干预48 h后收集细胞,利用相应试剂盒及2,7-二氯氢化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uoresein diacetate,DCFH-DA)荧光探针评估各组细胞内的脂质沉积水平和氧化应激状态;通过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参与脂代谢关键分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Pa组相比,氧化苦参碱及二甲双胍干预后可显著降低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POmt=0.023,PMet=0.043),上调肉碱脂酰转移酶-1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的mRNA表达(POmt=0.000,PMet=0.000),下调脂肪酸转位酶(fatty acid transloease,FAT/CD36)的mRNA(POmt=0.000,PMet=0.000)及蛋白表达水平(POmt=0.000,PMet=0.000);DCFH-DA荧光染色、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测定结果显示药物干预可显著增强T-SOD(POmt=0.007,PMet=0.007)及GSH-Px(POmt=0.183,PMet=0.020)的活性,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MDA(POmt=0.016,PMet=0.001)的生成.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改善高脂诱导的HepG2细胞细胞内脂质沉积,可能是通过改善脂代谢及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实现的.

    作者:费雯婕;张琳;段力园;宋光耀;任路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PTH和AL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身体成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PTH组42例,ALN组22例),分别接受PTH和ALN治疗48周,观察其身体各部分脂肪组织及肌肉组织的变化.结果:PTH组全身脂肪含量增加(P=0.000),其中皮下脂肪组织的增加主要以上肢、腰臀部为主,内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P=0.000);ALN组仅全身脂肪及躯体脂肪增加(p=0.000,P=0.003),其余脂肪组织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的全身及躯体肌肉组织较治疗前减少.基线水平时患者血清PTH水平与脂肪组织呈正相关,其中PTH与臀部脂肪的相关性高(r=0.396,P=0.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予以PTH治疗后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组织含量增加.

    作者:李月;冯正平;邓静;廖琨;李启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重庆某社区人群10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目的:了解重庆某社区人群10年来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方法:调查分别于2003年、2008年及2013年在重庆市沙坪坝某社区进行,包括人体学测量、空腹血糖检验和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r).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根据WH0 1999年诊断标准诊断.被调查人群按年度、性别分组,按年龄分层,统计各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结果:2003年、2008年及2013年分别纳入3 140人、3 867人和5 429人.各年份间男女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体质指数及腰围均无明显差异.标化后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9.79%、14.25%和18.82%;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为16.5%、16.0%和28.7%.各年份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1).结论:该社区人群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在近10年内呈显著增高趋势.糖尿病日趋流行应引起更多的重视.

    作者:张毅;周恍;张亚辉;贾红莲;王越;胡金波;龙健;李启富;李卫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横断面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高风险(心血管风险可视化评估工具QRISK2≥10%)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搜集武警重庆总队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25~84岁住院或门诊T2DM患者共271例.按照心血管风险可视化评估工具QRISK2评分检测项目要求,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被调查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主要疾病特征以及生化指标,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一级亲属早发(<60岁)心血管疾病史、既往病史、身高、体质量、血压及血脂情况.结果:调查人群中QRISK2≥10%患者比例占82.66%.男性患者平均QRISK2评分较女性患者平均评分高1.14倍[(23.28±8.77)% vs.(20.31±10.01)%,t=-2.364,P=0.019].QRISK2评分随年龄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男性患者ASCVD高风险较女性患者更显年轻化[(62.43±8.74)岁vs.(67.20±7.45)岁,t=4.367,P=0.000].年龄、是否吸烟、SBP、TG及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影响QRISK2评分≥10%(ASCVD高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否吸烟为重要影响因素(OR=297.03,95%CI=31.00-2845.66,P=0.000).结论:通过对QRISK2评分对T2DM患者ASCVD风险进行评估,简便、有效.我院T2DM患者ASCVD风险是较高,有必要进行积极管理干预以减少不良结局事件.T2DM患者ASCVD高风险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年龄、病程、吸烟等.

    作者:蒲丹岚;尹经霞;唐萍;廖涌;杨刚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噬相关基因在肥胖患者及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的研究

    目的:观察肥胖患者及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自噬在肥胖中的作用.方法:将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6)及高脂饮食组(n=6),分别给予正常或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处死小鼠,收集其附睾及腹股沟脂肪组织.另收集年龄及性别匹配的非肥胖与肥胖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RT-PCR法检测人脂肪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ATG1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与人脂肪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LC3、P62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高脂组小鼠体质量、腹股沟脂肪质量/体质量、附睾脂肪质量/体质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提示肥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②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小鼠脂肪组织中LC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t=2.638,P=0.020),P62蛋白水平降低(t=2.264,P=0.047);③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Beclin(t=1.933,P=0.029)、ATG1 (t=0.864,P=0.039)的mRNA表达水平及LC3 (t=2.847,P=0.015)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者明显增高,而P62(t=2.571,P=0.026)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在肥胖小鼠与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自噬基因表达明显改变,提示自噬可能参与了肥胖相关的脂肪代谢紊乱.

    作者:李璇;向小姣;刘露路;高茹菲;彭川;杨淑敏;龚莉琳;李启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关系.方法:纳入PCOS患者60例及健康女性志愿者80例,测量血清激素、血清鸢尾素浓度等,用HOMA稳态模型抵抗指数评估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30 min胰岛素血糖与空腹胰岛素血糖差值的比(△Ins30/△Glu30)、胰岛素与血糖比值曲线下面积(AUCInsGlu)评估β细胞功能,以及采用Pearson's 相关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血清鸢尾素与IR的关系.结果:PCOS患者血清鸢尾素较对照组升高(P<0.05);血清鸢尾素水平与体质指数(r=0.381,P=0.003)、空腹血糖(r=0.565,P=0.000)、空腹胰岛素(r=0.551,P=0.000)、餐后2h胰岛素(r=0.299,P=0.020)、LH/FSH (r=0.802,P=0.000)、孕酮(r=0.349,P=0.006)、TG(r =0.306,P=0.018)、HOMA-IR (r=0.632,P=0.000)、AUCInsGlu (r=0.317,P=0.014)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OS患者血清鸢尾素与HOMA-IR相关,与β细胞功能(HOMA-β,△Ins30/△Glu30,AUCInsGlu)无相关(F=169.05,R22=0.945,P=0.00).结论:PCOS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升高,可能在IR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杨若梅;魏晓;王成潘;李志勇;唐倩;黄丹;杨刚毅;李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在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碳水化合物计数法饮食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 1月本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按随机表顺序分为试验组(n=14)和对照组(n=14).试验组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饮食指导,对照组采用食物交换份法饮食指导.比较2组患者在入组后1、3个月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每日胰岛素用量、每日运动时间及次数的变化.结果:(1)入组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2hPBG下降更明显,为(7.01±0.39) mmol/L(P=0.009).(2)入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FBG、2hPBG明显降低,分别为(6.81±0.59) mmol/L(P=0.000)、(7.66±0.76) mmol/L(P=0.000).(3)入组后1、3个月,试验组患者每日运动时间(P=0.010)及次数(P=0.0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碳水化合物计数法有助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制定饮食、运动计划,在饮食、运动双重作用下,有效降低血糖.

    作者:李飞霏;刘智平;傅仕敏;刘秀容;胡春娟;廖琨;昝利萍;程庆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调查基于Wagner分级糖尿病足感染(diabetic foot infection,DFI)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16例DFI患者,统计分析不同Wagner分级的DFI患者病足溃疡标本中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菌构成及其药敏结果.结果:分离出病原菌263株:单菌感染占57.4%,混合菌感染占42.6%;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和真菌分别占43.5%、48.1%和8.4%.Wagner分级患足细菌培养结果显示:2级:G+菌4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8.9%,G-菌43株,肠杆菌占69.8%;3级:G+菌36株,肠球菌占47.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7.8%,G-菌44株,肠杆菌占72.7%;4级:G+菌24株,肠球菌占33.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5.0%,链球菌占25.0%,G-菌23株,肠杆菌占73.9%;5级:G+菌9株,肠球菌占66.7%,G-菌16株,肠杆菌占81.3%.不同Wagner分级患者G+菌和G-菌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526).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莫西沙星、替加环素敏感性达75%以上,G-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复方制剂、四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敏感性达64%以上.结论:DFI患者总体上单一菌略多于混合菌感染,G-菌较G+菌感染分布略占优势.G+菌及G-菌对常用的抗G+菌及G-菌药物有较好敏感性.

    作者:赵亮;程庆丰;朱深银;向翼;李欣宇;邱峰;李启富;刘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贮存条件对肾素和醛固酮浓度测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条件对血浆肾素浓度(plasma renin concentration,PRC)和醛固酮浓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测定的影响.方法:取43名受试者血浆,各分为11份,其中1份立即测定PRC、PAC(基线值),另10份分别置室温3h、6h、24 h;4℃3h、6h、24 h;-20℃24 h、1个月、3个月;-80℃3个月测量PRC及PAC.依据基线PRC或PAC三分位进行分组,即低、中、高浓度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室温放置样本24 h期间,PRC随放置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F=24.300,P=0.000),亚组分析显示中、高浓度组PRC自6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放置24 h期间,PRC随放置时间延长呈显著上升趋势(F=33.600,P=0.000),亚组分析显示低、中浓度组PRC在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PRC在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0℃、-80℃放置3个月期间,PRC无明显变化.样本置室温24h、4℃24h、-20℃3个月、-80℃3个月期间,PAC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浆室温放置PRC随时间逐渐降低,而4℃放置PRC随时间逐渐升高,-20℃、-80℃贮存对PRC测定无明显影响,且3个月内不受贮存时间影响.标本贮存温度3个月内对PAC测定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溪月;Richa Goswami;胡金波;王越;宋颖;何文雯;杨淑敏;程庆丰;甄乾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4例中枢性尿崩症合并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病例分析

    目的:与单纯性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yndrome,HHS)比较,探讨HHS合并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单纯HHS患者11例(HHS组)以及CDI合并HHS 4例患者(合并组)的临床资料.结果:①2组间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血BUN/Cr无统计学差异(P>0.05),HHS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合并CDI组(P<0.05).②与HHS组比较,入院时合并组的血糖、血钠、血渗透压、尿比重、尿渗透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扩容后,2组血糖均明显下降,但合并组血钠及血渗透压显著高于HHS组(P<0.05),尿比重及尿渗透压显著低于HHS组(P<0.05).结论:单纯HHS与合并CDI的HHS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相似之处,当HHS患者补液、降血糖后高血钠未及时纠正,应考虑HHS合并CDI的可能.

    作者:唐能华;杨琴;李启富;程庆丰;杨淑敏;龙崇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浆CysC、Hcy、sICAM-1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l(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变化,探讨联合检测敏感性对DN早期的意义.方法: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为DN诊断标准,将180例2型糖尿病受试者分为糖尿病非肾病组(NDN组)和糖尿病肾病(DN组),以9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NC组),比较3组间Hcy、CysC、sICAM-1水平的差异,以及与UACR的关系.以NDN组、DN组作ROC曲线,计算三者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①DN组Hcy、CysC、sICAM-1和UACR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且高于NDN组(P值均为0.000);NDN组Hcy、CysC水平高于NC组(P值均为0.000),sICAM-1在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153);②DN组Hcy、CysC、sICAM-1敏感性分别为81.11%、56.7%、10%,特异度分别为47.7%、77.8%、97.7%,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8.8%,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78、0.72,95%CI分别为0.667~0.816、0.707~0.843、0.640~0.794,P值均为0.000,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95%C1=0.748~0.878;③Hcy、CysC、sICAM-1水平与UAC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28、0.449、0.164,P值分别为0.001、0.000、0.047).结论:DN早期Hcy、CysC、sICAM-1已异常升高,且与UACR呈正相关关系,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DN早期检出率.

    作者:董霞;韩睿;杨薇;庞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serum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211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T)组、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组、合并颈部动脉粥样硬化(C)组、合并下肢动脉兼颈部动脉粥样硬化(LC)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分析显示,L组、C组、LC组的NLR均数均大于T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LR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LR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存在相关性.

    作者:孙雅琴;李社莉;李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IRS2基因Gly1057Asp与环境交互对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究胰岛素受体底物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2,IRS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Gly1057Asp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对772例无血缘关系的中国重庆汉族人(T2DM 467例,健康对照30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联合基因测序法检测IRS2基因Gly1057Asp位点基因型,分析其与T2DM的相关性.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Gly1057Asp位点与老龄、肥胖及高甘油三酯血症间的交互作用对T2DM易感性的影响.结果:IRS2基因Gly1057Asp位点与T2DM相关,GG基因型个体T2DM患病风险是AA基因型的1.42倍(OR=1.422,95%CI=1.037~1.949,P=0.029).MDR分析显示Gly1057Asp位点、年龄、腰围和血浆三酰甘油四个因素构成的交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老龄(年龄>60岁)或腹型肥胖者中,Gly1057Asp位点GG或GA基因型个体T2DM患病风险明显增加;在腹型肥胖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者中,除年龄在40~60岁且具AA基因型者外,其余均易患T2DM(OR=3.342,95%CI=l.168~9.561,P=0.026).结论:同时具有IRS2基因Gly1057Asp位点GG基因型、腹型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中国重庆汉族人,可能是T2DM的高危易感人群.

    作者:龚莉琳;李蓉;任伟;王增产;汪志红;秧茂盛;张素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人群中基于补体C3的胰岛素敏感性评分模型的建立

    目的:以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含补体C3的胰岛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is)评分模型,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对PCOS患者的IR进行评估.方法:纳入99名PCOS患者及1 16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女性,测量人体参数及空腹血生化指标(胰岛素、hs-CRP、补体C3等),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2-IR).对所有PCOS患者及其中20名正常对照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结果以M值表示.在PCOS组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M值为应变量,以BMI、LDL-C、补体C3、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清胰岛素为自变量,建立IS评分(即M值的预测值)模型方程,用ROC曲线评估该模型诊断IR的价值.结果:IS评分=19.36-0.35×BMI-2.28×C3 (R2=0.54,P=0.000).IS评分和HOMA2-IR诊断PCOS患者I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5%CI=0.82~0.96)和0.75 (95%CI=0.64~0.86),当IS评分=8.93时,其诊断PCOS患者I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和0.95,Youden指数0.63.当HOMA2-IR=0.47时,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0和0.88,Youden指数0.47.结论:包含补体C3的IS评分模型评估PCOS人群的IR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文雯;李卫平;罗梅;杨淑敏;李启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饥饿素与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饥饿素与糖脂代谢、炎症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就饥饿素对糖尿病及以上各方面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梁慧敏;邓华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研究进展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transporter 2,SGLT2)是介导肾小管内葡萄糖重吸收的关键蛋白分子,也是近年研究证实的降糖治疗新靶点.针对该靶点所开发研制的SGLT2特异性抑制剂成为目前具前景的降糖药物.本文就SGLT2抑制剂降糖机制、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等作一综述,并对该种药物提出新的思考.

    作者:熊昕;隆敏;蔡雷琴;郑宏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妊娠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诊断及治疗分析

    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FT1DM)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特殊类型,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妊娠等有关[1-3].该病起病急,迅速进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多数患者合并血淀粉酶、脂肪酶增高,常常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4].FT1DM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FT1DM的病例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根据1例PCOS合并FTID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病程中淀粉酶、脂肪酶的变化,以及C肽水平变化,以探讨PCOS合并FT1DM的诊断与转归.

    作者:郑晓雅;任伟;张素华;龚莉琳;龙健;李蓉;葛倩;程庆丰;汪志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药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肌酸激酶升高1例及文献复习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原发性甲减)可引起CK升高,被称为甲减性肌病,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甲状腺素分泌减少,黏多糖、黏蛋白在肌肉组织沉积,肌纤维肥大,空泡变性、坏死有关翻.目前甲减性肌病已有较多报道,均为原发性甲减患者,本文报道1例药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性甲减)伴肌痛、CK升高的病例,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寻找预防措施,减少发生.

    作者:刘元平;龙健;刘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动态增强垂体MRI检查阴性库欣病处理对策及病例分析

    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临床上分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依赖性和ACTH非依赖性两大类.前者常见的病因为垂体分泌过量ACTH引起的库欣病(Cushing disease),占皮质醇增多症的65%~75%;其次是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或称伴瘤综合征),是垂体以外的肿瘤组织分泌过量有生物活性的ACTH或ACTH类似物所致[1].临床上经常通过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去氨加压素兴奋试验、鞍区动态增强MRI、岩下窦静脉取血来鉴别ACTH是否来源于垂体.但实际工作中有时会碰到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率大于50%,临床考虑垂体来源的库欣病,但是影像学检查垂体未见异常,影响后续的治疗.本文通过1例类似患者的处理,探讨影像学检查阴性的库欣病临床处理对策.

    作者:宋颖;程庆丰;李启富;周波;何文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1例低磷性骨软化症继发于阿德福韦酯所致的范科尼综合征

    范科尼综合征是一种近端肾小管复合转运功能障碍性疾病,以碳酸氢根、磷酸盐、葡萄糖、尿酸、尿钾、尿钠、部分氨基酸从尿中排泄过多为特征.肾脏长期丢失磷酸盐可导致低磷性骨软化症,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肉和关节疼痛,骨密度下降甚至骨折,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此报道1例我科收治的、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相关的范科尼综合征造成的低磷性骨软化症.

    作者:葛倩;刘家兴;李蓉;周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暴发性1型糖尿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1D)是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2000年由日本学者Imagawa等[1]首先提出.该病发病特点为起病急骤,短期内胰岛β细胞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代谢紊乱严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如不及时准确诊断、积极治疗,病情难以控制,死亡风险高.因发病少见,现将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3例FT1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文献复习,以供临床医师参考,提高大家对此类少见疾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孙建娟;夏培金;燕华;吴光秀;周泽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6年欧洲甲状腺协会/欧洲格雷夫斯眼病专家组格雷夫斯眼病指南解读

    时隔8年,欧洲甲状腺协会/欧洲格雷夫斯眼病专家组依据新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了格雷夫斯眼病(Graves orbitopathy,GO)治疗指南.新指南针对GO的评估、治疗进行了全面讨论,仍然强调依据GO严重程度和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选择治疗方案.新指南有两大新亮点:①对轻度GO患者,推荐6个月的硒补充治疗;②对中重度活动性GO患者,指南明确提出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强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是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龙健;刘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16年美国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指南解读

    原醛症是指肾上腺皮质病变导致醛固酮自主分泌增多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以血浆高醛固酮水平和低肾素水平为主要特征,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的综合征.2016年3月,美国内分泌学会在《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发布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新指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管理:病例筛查、诊断和治疗》[1].该指南是对2008年版指南的更新和完善,由美国内分泌学会发起,联合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内分泌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内分泌外科学会、国际内分泌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日本内分泌学会和日本高血压学会共同参与组织制订的.本文就该指南涉及的原醛症病例筛查、确诊、分型、治疗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解读.

    作者:杨淑敏;李启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肾上腺静脉取血术的困惑与思考

    肾上腺静脉取血术用于判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优势分泌侧,是其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但是该技术存在一定难度,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笔者结合平时的工作体会和已发表的文献,在此交流一下对该技术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程庆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二甲双胍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胰岛素替代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长期使用胰岛素也带来临床诸多问题,特别是体质量增加.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在1型糖尿病中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起到了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体质量增加的效果,然后是否有心血管获益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刘;梁自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加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刻不容缓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指肾上腺皮质病变导致自主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实验室检查常提示血浆醛固酮水平增高和肾素水平降低.尽管针对原醛症已经具备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国内外的现状是绝大部分患者仍未被发现和给予正确的治疗.本文重点就原醛症的流行病学、危害、诊断流程、诊断难点及解决办法作一评述.

    作者:李启富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