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调查护士对医院管理各方面的满意度,了解组织管理上的成绩与不足,以改善组织管理,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方法:以3家医院的护士为调查对象,就影响护士对医院管理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医院管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福利待遇、工作年限等方面。结论:医院管理者应注重护士不满意情绪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增加护士的培训机会与晋升空间,提高护士的工作稳定性,提升绩效考核管理的效力,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张脐伟;张金华;赵雪琼;陈立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肿瘤科护士共情能力的现状,探讨工作环境和护士人格、人口社会学因素对于护士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20名肿瘤科病房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与其他科室的护士相比,肿瘤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处于较高水平;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工作环境总分及医护关系等7个维度及“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维度均与共情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与共情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工作环境中的医护关系维度、团队合作维度,人格中的宜人性维度、开放性维度等4个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结论:肿瘤科护士的共情能力与普通科室相比相对较高,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到工作环境和护士自身人格中的多种因素对于共情能力的影响,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引导护士发展健康的人格,以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
作者:周晶娟;孙宏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生活质量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入住北京市某三级医院208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住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相关资料收集。结果: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时和出院6个月时的平均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50.00±25.30)分、(8.66±13.49)分,其中住院时的生活质量得分与患者6个月内的生存状况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时生活质量得分、是否伴有心律失常是影响其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结论:患者住院时生活质量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生活质量越差,预示心力衰竭患者未来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大,即用生活质量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状况是可行的。
作者:孙路路;吕蓉;季诗明;梁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自我行为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情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院健康呼吸门诊20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研究。2个问卷分别是:①自行设计的哮喘患者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调查问卷,其中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②经翻译并检验过的哮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结果: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平均得分为(6.1±2.5)分,患者自我监测管理率低。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付费方式对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有影响(P<0.05);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5);生活质量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对生活质量有影响(P<0.05)。结论: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处于中等水平及以下,并受付费方式的影响;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尤其是自我监测管理意识的增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秋云;廖春丽;孙继红;王艳军;刘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引进并修订造口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toma-QOL),测定其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按照量表翻译程序将Stoma-QOL翻译成中文,采用中文译本对118例造口病人进行测定,用折半信度、Cronbach’sα系数评定条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选取10例造口病人在第一次测评后1周再次填写量表,用Pearson相关系数r评价重测信度;用各条目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其理论结构,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大旋转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测定结构效度。结果: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865,Cronbach’sα系数为0.893,重测信度除第9条和第11条为0.456和0.671外,其余为0.813~1.000。各条目得分和量表总分间均相关(r=0.301~0.791,P<0.01),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各条目载荷的范围是0.411~0.901,5个因子累积解释了63.27%的方差。结论:Stoma-QOL中文译本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测量中国造口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雪;金晓燕;尚少梅;梁陶媛;杨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调查某儿科医院实施“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atient-and Family—Centered Care,PFCC)现状,比较患者家属、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对PFCC现状评价的差异,确定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方法:运用描述比较性设计,以美国Dallas儿童医学中心设计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方便抽样,对80名患者家属、22名管理者及108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医院实施PFCC处于中间阶段;中美儿科医院在实施PFCC方面存在差异;患者家属对实施PFCC的评价高于医护人员和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是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护士和患者家属是实施PFCC的重要促进因素。结论:把PFCC理念融入医院硬件建设较易实施,而真正把其核心概念落实到医疗护理的各个方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作者:冯芳茗;楼建华;徐红;马圣念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实施层级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建立层级质量控制网,落实层级管理,与临床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结合弹性排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结果:实施层级管理后,临床满意度明显提高,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物品返洗率及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与实施层级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层级管理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临床满意度,降低差错和不良问题发生率,减轻护士长管理压力,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郝淑芹;谢小华;常香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虚拟学组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方法:以专项护理技术为纽带,实行督导首席负责制,吸收全院各临床科室共38名护理人员,建立护理虚拟学组,确立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结果:3年来,该院PICC感染率由3.0%降至0.2%,病人满意度达98.9%,该学组成员在统计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举办省级学习班共3期。结论:其四级管理组织架构,通过“强合力、求突破、抓落实”,保证了新技术的全覆盖、无盲区,实现了护、教、研的协调发展,为建设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品牌打下了基础。
作者:朱红;李琳;刘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本科护生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标准化病人培训大纲。方法:运用德尔菲法对省内外30位护理专家进行初步咨询。结果:专家对于本科护生学生标准化病人培训大纲的设计总认可率较高,α值=0.756>0.7,信度、效度检验可信度较高。结论:该大纲的设计在整体结构上完整,可信度较高。
作者:蔡晶晶;金瑞华;郑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自我效能理论在个体进行自我调节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强化优质护理服务,将自我效能理论运用到护士自我能力信念的培养中,对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管理者选拔、考核及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李娜;李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干预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某省基层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访谈。结果: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得分为(9.57±.63)分,医护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分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知识、科别、医院类别、培训方式、培训频率、对待艾滋病患者的防护态度、对滥用注射现状的认知等对医护人员注射行为安全性有影响。结论:基层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掌握不足,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注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增强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意识,规范安全注射行为。
作者:李映兰;范学工;周阳;李丽;郑悦平;卢敬梅;肖水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住院患儿跌倒会导致患儿疼痛、损伤、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影响患儿的安全[1-2]。文献报道了大量对成人住院患者跌倒的研究,但对住院患儿跌倒的研究却很有限。由于住院患儿跌倒的原因与成人不同,如生长发育因素和家长看护问题是造成患儿跌倒的主要原因,所以成人住院患者跌倒的研究结果,特别是跌倒风险评估工具就无法推广运用至患儿[3]。因此,本文将对住院患儿跌倒的定义、分类、发生率、风险因素、损伤程度、风险因素评估表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科护理人员评估患儿跌倒风险、制定和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降低住院患儿跌倒的发生率,保障患儿的安全。
作者:朱海英;徐红;楼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护理工作作为高度紧张的职业之一[1],时刻与生命打交道,责任重大。然而,护士缺编现象普遍且严重,使护士承受高负荷的工作量,难以平衡家庭生活,导致身心疲惫,进而严重影响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以及护患关系的和谐[2-3]。作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提供者,护士生活质量尤其是职业生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以及护患关系的改善。为此,笔者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护士职业生活质量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旨在为相关领域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黄惠根;符霞;徐加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护理管理者作为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其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升及护理队伍的发展。随着护理工作领域的日益扩大,现代化的管理策略,以及社会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使护理管理者面临新的挑战,对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不是天生的奇才,他们是经过努力学习、工作锻炼、专业培训而逐步成长的[1]。为此,我国需要一个科学、完善的护理管理者管理能力培训体系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护理管理人才。现将国内外护理管理者管理能力培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如下。
作者:张含凤;李秋洁;林维彬;孙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培养ICU专科护士护理质量管理意识,提高ICU专科护士护理管理能力,调动ICU专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升服务内涵。方法:在ICU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确定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及指标,制定了ICU三级护理人员划分的标准,成立ICU三级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实施“三定、三不定”的检查方法。结论:ICU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科室的护理质量及ICU专科护士护理管理能力,同时也调动了ICU专科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了规范的ICU专科护士持续培养框架。
作者:张兵;王冀;李红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清洗质量指标在提高器械清洗质量、技术水平和有效实施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确定器械清洗质量指标,科学分析和控制器械清洗不合格的影响因素,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手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加强培训,建立器械清洗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结果: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前比较,器械清洗总不合格率、管腔类器械清洗不合格率、结构复杂类器械清洗不合格宰均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节假日去污区工作岗位人员配置数与确定清洗质量指标前人数相比减少。结论:确定清洗质量指标体系,通过数据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器械的清洗质量情况,为持续质量改进、及时检测工作方法有效性、流程的合理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曾月英;何慰英;李艳珊;潘爱萍;冯秀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医院新的管理理念中将更加重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2009年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等六项标准的发布给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新理念,建造一个实用、高效的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如何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笔者分析后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春喜;蔡碧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深入了解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现状和指导需求。方法:选取北京市某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1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患者康复现状和指导需求进行调查。结果:110例患者中有89例选择在家进行康复锻炼,7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18例在康复专业机构接受康复治疗。9例患者得到过专业人员上门指导,6例患者进行过家庭环境的改造,9例患者有日常生活辅助器具并了解其使用方法。患者对专业人员上门指导的需求排在首位。结论:目前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地点以居家为主,应进一步加强脑卒中康复队伍建设,根据患者需求丰富康复指导内容,增加社区入户指导力度。
作者:江华;刘变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况,分析与疲乏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测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况,同时收集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及一般情况等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RPFS得分为(4.5±3.1)分,89例(74.2%)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是与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整R2=0.264,P<0.001)。结论:应关注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况,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以减少其疲乏的出现。
作者:张海林;路潜;文翠菊;尹丽霞;顾则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在校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态度及相关认知。方法:采用自设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用整群抽样法对547名在校护理本科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80.8%来自农村,65.3%由于成绩限制选择护理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成功就业的信心有统计学差异(x2=10.91,P<0.05); 81.9%的学生希望在市级及以上大医院工作;64.4%的学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仅7.9%的学生经常主动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结论:在校护理本科生对就业的认知不够全面,学校应该加强就业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升职场竞争力。
作者:何进椅;姜小鹰;金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状况及静脉输液通道使用情况,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及保护提供依据。方法:研究者自行设计调查表,对222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患者的外周静脉状况,了解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药物种类和静脉输液通道使用情况,对不同静脉输液通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周静脉充盈程度逐渐下降,尤其是手背静脉和前臂静脉的充盈程度下降明显。老年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输液治疗率高达94.59%,其中有64.89%的患者静脉输注过BCEG(即TPN、化疗药、脱水剂、血管活性药)中至少一类药物。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43.69%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49.10%的患者使用头皮针,36.48%患者使用中心静脉输液途径。结论:老年患者外周静脉充盈程度低,应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和治疗方案,合理选择静脉输液途径,减少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损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作者:吴金凤;张英;曹静;陈丽丽;李雁飞;陶彤;彭蕾;孙春梅;胡蓉;袁海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护士长是护理管理的主要力量,其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与领导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1]。护士长在完成科室组织和业务管理,承上启下、沟通左右,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对于新上任的护士长其培养则尤为重要,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1新护士长的特点和不足 (1)新护士长工作热情高、信心足,但往往性情急躁,不能客观看问题,对护士的缺点和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其结果有时会使问题复杂化,导致自己产生焦虑。
作者:袁永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是医院的品牌,同时也是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具体体现。优质服务是医院把满足患者的需求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着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设计有效和安全的临床路径和护理服务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服务和护理质量。
作者:张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护士应具备的能力。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在北京市某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社区护士、社区护理管理者、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共23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社区护士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护理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评估分析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协调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指导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结论:社区护士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我国目前社区护士能力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需通过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等,以提高能力。
作者:王文焕;孙宏玉;尹翔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他迎着挑战一路走来。2009年2月,原律敦治及邓肇坚医院护理总经理曾永华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凭借他丰富的经历,卓尔不群的实力,出任了舂磡角慈氏护养院及长洲医院行政总监,这在香港护理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个护士能竞聘到医院行政总监的职位真不简单,这也是护士的光荣!
作者:崔怀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国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项目是由我国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办公室、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项目(以下简称“医疗废物管理项目”)是中国医疗废物可持续环境管理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经卫生部推荐,由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承担项目工作。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技术、管理等手段,减少因焚烧医疗废物而产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使我国医疗废物管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作者:单淑娟;熊飏;赵烁;陈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医院内、外部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要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切实提高医疗质量。据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实施临床路径的医院共有1383家,其中三级医院648家,二级医院721家,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212个。
作者:韩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包含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成本控制、持续质量改进(CQI)、PDCA循环等理论的标准化医疗护理模式。2009年,卫生部标准临床路径编制工作启动,并于2009年8月成立了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
作者:魏晓琼;郑显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指由医逆疗、护理和相关专业的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明确的疾病(或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的病人照顾计划。其核心是将某种疾病(或手术)关键性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活动标准化,确保病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临床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某个病种的病人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由病人的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具体化、标准化、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病人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管理过程中。目的是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以经济的方式使服务对象获得佳的照顾质量。
作者:班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路径早起源于工业生产管理,称为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way),具有控制成本与控制时间的双重能力,是生产过程中管理各关键步骤的高效率工具[1]。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位医师根据关键路径法,针对病危病人,发展了一套治疗程序(patient protocols),以防范照顾者遗漏重要问题。
作者:王忠云;赵青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中国近十年来发表的以“路径”冠名的护理论文进行回顾调查,分析以“路径”冠名的护理论文发表现状及中国护理人员开展路径研究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方法:检索2001-2010年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8种护理期刊,对其以“路径”冠名的中国护理论文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路径”研究在护理领域增势明显,且以应用研究类为主;主要研究领域为临床诊疗、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内科疾病与外科疾病研究等;73.7%的研究采用了实验性研究方法。结论:“路径”模式在我国护理界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但研究领域定位不明确、实证基础较薄弱,须进一步强化“循证”理念并规范设计。建立有效的护理路径实施和研究体系,体现护理学科在新医疗形势下的专业价值。
作者:魏红蕾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