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依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中护理院的服务定位,结合国内外护理院的服务发展现状,基于美国长期护理机构资源利用分组(RUG)的理念,探讨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护理院护理服务内容框架.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选取临床护理管理、卫生行政管理和护理教育领域的28名专家,对形成护理院护理服务内容框架问卷进行两轮咨询.结果:两轮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43%和88.89%,专家权威系数为0.86,专家意见协调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成的护理院护理服务内容框架包括3个一级条目,即日常生活护理、一般专业性护理和特殊专业性护理;22个二级条目和87个三级条目.结论:护理院护理服务内容框架的确立,有助于护理院规范其服务内容,为进一步探索护理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作者:邓述华;尚少梅;金晓燕;谢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适合唇腭裂患儿母亲的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为有效地开展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主观抽样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100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组,实验组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前、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唇腭裂患儿母亲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维度得分与干预前相比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模式有利于改善唇腭裂患儿母亲心理健康状况,经研究证明此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许乐;王萍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临床专科护士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专科护士培训提供依据,为专科护士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文献分析法分析2001-2011年专业期刊发表的与专科护士培训有关的文章,分析类别包括文献发表年限和收录期刊情况、专科护士的界定、培训领域、培训地点、培训期限、培训对象选拔条件、培训内容、认证机构、存在的不足.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章102篇,培训领域主要集中在ICU、糖尿病、手术室、急诊急救方面,培训期限大多为2~6个月,培训对象多要求大专学历并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资问题,学员层次参差不齐,无统一的专门培训,缺乏权威的认证机构和认定标准,专科护士的角色和护士长的角色有重叠等.结论:我国专科护士培训已经在全国展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改进和实践.
作者:张健;赵秋利;张海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室2005-2011年共7年的年手术例数、每台日平均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总结手术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所实施的管理方法.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对相应指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手术室通过流程重组、“无障碍手术安排”、人性化管理、“安全手术室”等管理方法提高了手术台周转率.结论:手术室加快手术台周转、提高工作效率对缩短平均住院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莉;刘晓光;文英;米湘琦;周惠;何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在儿科住院病人医嘱护理级别的基础上,细化病人的生活护理等级标准,将生活护理等级与医嘱护理级别相结合,探讨细化分级护理的方法.由护理部制定儿科分级细化标准并实施,确定A、B、C、D 4个等级标准.再根据各专科疾病特点,依据病人病情轻重、年龄、治疗项目、自理能力、活动受限程度等进一步细化,依次分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B、二级C、二级D,三级C、三级D等8个等级,由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认病人的分级护理等级.儿科住院病人年龄较低,自理能力差,医生给出的护理级别高,通过细化儿科护理分级标准,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对护理级别的认识,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作者:李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构建针对PBL教学特点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站点,以对接受过PBL教学的护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方法:应用文献资料法,结合PBL教学特点,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确定考试站点及考核内容.结果:共进行2轮咨询,专家的积极性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92,构建的考试站点共14个.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考试站点既符合护理程序要求,又能够体现PBL特点,可在护理教学中应用.
作者:林平;王倩;赵振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索在“院校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下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为培养紧贴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高职护理人才提供支撑.方法:选择2009-2010学年度护理专、兼职教师共39人为试验组,采用“院校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选择2008-2009学年度护理专、兼职教师35人为对照组,采用学校、医院分别培养管理模式.通过学生评教成绩以及教学督导组对两组教师的综合评价进行同期对比.结果:学生评教成绩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督导组对两组教师的综合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校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护理教学效果,打造“双师型”高职护理教学团队.
作者:左凤林;刘奉;谭严;邓辉;程晓莉;彭小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制定适合心血管病房临床护士岗位管理的方法.方法: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函询,对25名心血管病房护士长进行3轮问卷咨询.结果:经过3轮问卷咨询,专家意见集中、统一,总体协调系数达到了0.4 ~ 0.5.制定出心血管病房护士岗位管理方法,包括心血管病房护士岗位目录,各能级护士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绩效考评内容,薪酬分配方案等,为临床护士管理提供参考.结论:运用Delphi法制定出的心血管病房护士岗位管理方法是科学可行的.
作者:张辰;李庆印;王美灵;王民英;谢璐;范秀云;葛仪;薛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中,编外护士已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但编外护士的离职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对医院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文章从劳动关系的视角分析了编外护士离职的原因,并从签订劳动合同、制定薪酬待遇标准和注重工会集体谈判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加强编外护士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作者:张伟杰;张翠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122家公立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自制调查表对122家公立医院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占卫生技术人员的52.12%,其中非护理岗位占4.76%,两者相减未达到卫生部颁布标准(50%);平均床护比为1∶0.55,未达到卫生部颁布标准(1∶0.60).护士结构中学历以大专及其以上为主(占75.69%),职称以初级为主(占81.88%),工作年限以5年以内为主(占50.79%),年龄以20 ~ 29岁为主(占60.47%),编制外护士占64.26%;护士长以中级职称、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年龄30 ~ 49岁占多数;护理部主任以本科学历占多数,中、高级职称几乎各占一半,平均年龄42.52岁.护士流失率在5%以内的医院有66家(占54.10%),流失率在6% ~ 10%的有40家(占32.79%).结论:122家公立医院护士平均配置数量未达标,护士队伍以女性、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低职称、低年龄、编制外护士占多数为主要特征,应加以改善和提高.
作者:刘玉馥;禇玲玲;王世纯;黄易;李玲娜;赵维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测定综合医院不同专科的护理工作量,探讨护理人力合理配置方法.方法:对全院37个病区进行护理工时测量,计算各病区护理工作量、每位患者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数及护士配比,并根据每位患者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数对临床科室进行系统聚类.结果:经护理工作量显著性差异比较,合并相似病区,得到33个临床科室,进而根据工作量大小将33个科室聚类为6个水平,其每位患者平均每日护理时数分别为258.63min,200.36min、174.35min、143.46min、116.91min、91.87min.结论: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专科性质合理配置护理人力.
作者:杨丽娟;刘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1]中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的护理服务;护理管理要以实行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完成护理岗位设置并明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本文就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完善我国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设置提供参考.
作者:陈杰;张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护理管理者安全态度现状,探讨影响护理管理者安全态度的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安全态度问卷(C-SAQ)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66名护理管理者进行安全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护理管理者安全态度得分较高,为(4.09±0.36)分,正向回答率为82.40%,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正向水平.护理管理者的年龄、学历、技术职称、工作时间以及担任管理者时间与其安全态度得分无相关性.结论:该院护理管理层普遍具有积极的安全文化态度,但一些方面需要加强,新任护士长的压力感知维度得分偏低.因此医院应加强管理者安全文化的培训,提高管理层的安全防范意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作者:陆红;马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护理研究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技术,发明新方法.但实质性的发展还有赖于护理研究成果的转化.只有及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发挥其实用性、先进性和创造性[1].国际移民组织(IOM)预测,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疼痛和痛苦,减少残疾,降低成本并增加个人生产力[2].
作者:曾娜;颜巧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护士主观幸福感是稳定护理队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个人因素(人口学特征、自我效能、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工作因素(工作特征、薪酬收入、职称职务)及社会因素(工作与家庭冲突、社会支持)3方面对影响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阐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孙霞;朱玉梅;白联缔;曾小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护理质量评价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护理工作重要性的关键环节.而科学、合理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有效评价护理质量,还可以鉴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护理工作者针对问题对护理质量进行控制和改进,进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本文就国内外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与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汪牡丹;成守珍;李佳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对用于医疗废物毁形的剪刀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提出应对策略.方法:对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放置的毁形剪刀,分别在不同使用频次下对刀柄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采样分析.结果:随着剪刀使用频次的增加,剪刀的污染程度也愈加严重,剪刀经50次使用后,剪刀柄采用悬挂方式放置时的平均菌落计数高达1007cfu/cm2,采用支架垂直放置时的平均菌落计数为482cfu/cm2,其污染程度与剪刀的放置方式有关.结论:采用支架垂直放置毁形剪刀,可明显减少刀柄的污染程度,从而保护操作者的手卫生及周围环境,降低交叉感染几率.
作者:伍向红;崔月娇;翟正环;徐红;张祖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为护理院的建设和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函调和实地考察两种方法,以江苏省40所护理院为研究对象,对其规模及分布、床位使用情况、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办院形式、政府投入情况、是否被列入医保定点单位及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护理院的建设已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数量少,规模小,投入不足,定位不明,人员、设备欠缺,管理、建设环境尚需完善.结论:护理院的建设和发展应引起政府重视,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定位,强化管理,规范培训,加强宣传.
作者:刘世晴;霍孝蓉;赵莉萍;黄云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2所肿瘤专科医院护士癌痛相关知识水平及护士对癌痛管理的态度,并对影响护士癌痛相关知识得分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北京市2所肿瘤专科医院的348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癌痛相关知识问卷总分为(75.85±12.59)分,“癌痛管理相关知识”部分得分高,“药物止痛相关知识”部分得分低.经t检验发现,是否接受过癌痛相关知识培训、不同工作科室、不同职务的护士癌痛相关知识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职称护士的癌痛相关知识得分有统计学差异(F=6.493,P=0.002).结论:肿瘤科护士癌痛相关知识水平有限,在对肿瘤科护士进行癌痛相关知识培训时应加强止痛药物相关知识的教育.
作者:孙丽秋;杨萍;丁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注册护士的通用能力现状,为制定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通用能力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44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通用能力总分为(54.42±10.08)分,平均为(3.02±0.56)分.各维度中,运用设计和创造力方面的能力得分较低,管理和发展自我能力得分高.不同科室、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对于护士通用能力水平均产生影响,其中以职称的影响为突出.结论: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通用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需加强对于年龄低、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护士的通用能力培训,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通用能力.
作者:高小雁;王朝焱;沈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目前病房呼叫器响铃情况,分析响铃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工作,减少病房铃声.方法:2011年3-5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12个科室收集222人次的512个呼叫器铃声,铃声的收集由专人记录,均为工作日8:00-17:00的铃声,并记录临床相关资料.结果:与输液相关的铃声居首位,每天10:00-11:59是响铃的高峰时段;外科病房与内科病房在病人因测血糖而按呼叫器的频次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护士的工作年限对所管病人的铃声数量存在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一步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使其加强病房巡视,尤其在响铃高峰时期对输液病人应提供主动服务,减少病房铃声.
作者:刘玉萍;付美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陪检服务的质量现状,指导陪检人员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80名护理人员对陪检人员的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及其对陪检人员的礼仪、服务态度及工作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有13名(16.25%)护理人员在解释沟通方面对陪检人员不满意,1名(1.25%)很不满意,护士长与护士对陪检人员的仪表、态度、解释沟通、反应及使用文明用语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陪检人员在运送病人过程中使用安全措施方面欠缺,部分陪检人员对于服务规范限于形式,未认真执行查对和交接程序.结论:进一步加强陪检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护理知识培训,制定规范的病人外出检查流程势在必行.
作者:孙萌;郑修霞;朱秀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提高和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自我注射技能知识水平和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并对干预效果作出评价.方法:选取使用胰岛素笔进行自我注射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107例,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患者接受社区护理干预3个月后,在胰岛素笔自我注射技能、消毒用物取用和保存相关知识和行为、胰岛素笔用针头的使用和处理相关知识和行为条目中,大部分回答正确率较干预前均提高(P<0.05,P<0.01).结论:采取符合老年人特点,全面、细致且反复强化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患者对胰岛素笔注射技能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确保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石红丽;张小曼;李惠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对108例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延续护理进行总结、分析,以进一步完善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延续护理服务.方法:建立以腹膜透析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延续护理团队,制定针对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居家护理计划,对108例出院后的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采取电话随访、基于网络平台的健康教育、门诊随访及家庭访视等方式开展院外延续护理.结果:经2年实践,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由51.3%上升至91.4%,腹膜炎发生率由1/45病人月下降为1/61病人月;有89例患者不同程度地回归了社会;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2%.结论:延续护理服务为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提供了持续、不间断的护理,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降低了其腹膜炎的发生率,促进了其病情转归,同时也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职业价值.
作者:王惠琴;张凤英;金静芬;林丹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增长趋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医疗费用十分惊人,2010年全球用于糖尿病的费用约3760亿美元,2008年我国用于糖尿病病人的直接医疗费用约为360亿元[1],这给家庭、社会和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卫生保健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糖尿病病人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调整或改变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持续的症状管理,才能将血糖控制良好,达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2].
作者:施雁;王西英;孙晓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为明确延续性护理的概念以及了解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以促进我国的延续性护理研究,通过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卫生网站以及Pubmed等数据库检索延续性护理模式相关报告及文献,发现虽然各研究者对延续性护理的定义不同,但是都强调了卫生服务的“协调、连接和一致”.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有引导式护理模式、评估和照顾长者的老年资源模式、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及APN延续性护理模式.
作者:董玉静;尚少梅;么莉;侯淑肖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日间手术服务因其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促使有限的医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等优势,已经成为外科治疗的重要方式.在欧美地区日间手术量已占择期手术的80%~90%[1],2005年我国开始引入日间手术,随后在国内部分医院中陆续开展.华西医院于2009年10月启动日间手术服务,至2011年10月手术量已超过1.6万台,在择期手术中所占比例从第一年的8%增长到第二年的16%,且患者的需求还在日益增长.然而在日间手术服务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患者出院后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间手术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素珍;李继平;郭晶;戴燕;马洪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护理内涵和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在传统意义上,病人出院便意味着病人与医院的治疗关系结束,出院后病人只能通过同院复诊才能得到相关的健康信息,这种护理模式难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注意到出院病人的护理工作延续问题[1],我国各地医疗部门在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同时,也结合国情进行了相关探索,在产科及心血管、肿瘤疾病的延续护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延续护理的概念以及国内延续护理模式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徐建秀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方法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因COPD急性加重入院的患者55例,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对其实施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第1、第3、第6、第12个月收集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数据.结果:患者的肺功能在干预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总分及其各因子在干预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实现了对COPD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及相关数据的动态管理与随访分析,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岚;赵岳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