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3年5月收治盲肠后位阑尾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8~72岁.急性阑尾炎35例,复发性阑尾炎2例.有典型转移性腹痛28例,发热25例,恶心、呕吐29例,腹泻2例; 局限性腹膜刺激征24例,弥漫性腹膜刺激征13例; 结肠充气征和闭孔肌征均为阴性,腰大肌征均为阳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27例; B超检查提示阑尾肿大26例.术前诊断为盲肠后位阑尾24例,未能确定为盲肠后位者11例,2例分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和肠梗阻.本组全部经手术证实为盲肠后位阑尾,其中麦氏切口入腹13例,右下腹直肌旁切口24例; 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经非手术治疗缓解,结果全组治愈出院.
作者:杨绍雄;王英;郭胜添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1990~1999年收治胆道疾患2951例,其中胆漏95例.男23例,女72例,平均年龄48.1岁.病因: ①因胆石压迫致胆道穿孔16例; ②外伤致胆管损伤13例,其中合并伤11例(肝脏损伤5例,两处以上伤6例); ③医源性胆漏66例,其中开腹手术后胆漏51例(外院转入44例): 胆囊切除术后32例,T管引流术后9例,胆肠吻合术后10例; 胆道术后拔除T管致胆漏15例.临床表现: 腹膜炎体征阳性52例,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液26例,伴休克者17例,仅有右上腹深压痛43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B超、窦道造影、腹腔穿刺等检查证实诊断.治疗方法: 采用非手术治疗52例,其中45例系胆囊切除术后或T管拔除后出现胆漏者,经原有窦道安置引流; 余7例则在B超引导下用PTC针穿刺引流.行手术治疗43例: ①胆道引流术19例; ②胆道引流术后3个月再行Roux-Y胆肠吻合术6例; ③不规则肝叶切除、胆道引流术8例; ④单纯腹腔引流术10例.结果: 临床治愈86例,其中非手术治疗52例均治愈.死亡9例,死亡率为9.47%.死因: 1例为中毒性脑病并糖尿病高渗性昏迷,2例为外伤后失血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死于全身性严重感染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均无胆漏再次出现.
作者:黎靖;雷正明;贺凯;郑思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45岁.10年前无意发现左侧乳房肿物,直径约1 cm大小,无疼痛,未作任何治疗; 近3个月肿物明显增大,并伴局部轻度胀痛和乳头少量淡红色溢液,同时发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而入院.查体: 双侧乳腺不对称,左乳房外下象限触及肿物一个,直径6 cm,质地较硬,边界清,活动度差,拟诊为乳腺癌,行肿物及乳腺单纯切除术.病理报告: 肉眼观肿瘤实性,灰白、灰黄色,质中,无包膜.镜下见: 肿物组织由上皮性和间叶性两种肿瘤细胞混合构成.上皮性肿瘤细胞呈腺管状、巢状及片块状排列,细胞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 肉瘤组织由梭形肿瘤细胞和组织细胞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染色: 上皮性肿瘤细胞呈EMA(+)、Vimentin(-); 肉瘤细胞Vimentin、CD68均呈(+)和EMA、S100、desmin和Myoglobin均呈(-).病理诊断为左侧乳腺癌肉瘤,同侧腋下淋巴结癌组织转移2/10).
作者:任霞;谷化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88年6月至1998年6月,我院共收治腹部内脏多处损伤患者168例,其中闭合性损伤139例(82.7%),开放性损伤29例(17.3%); 腹部单个器官多处损伤42例25.0%),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损伤126例(75.0%).168例中有腹部以外严重合并伤者103例(61.3%),其中颅脑损伤18例,胸部损伤42例,胸腰椎骨折8例.本组中行剖腹手术者165例(98.2%)共167例次,死亡9例(5.5%),死于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死于膈下感染并发败血症2例,死于术后并发肺栓塞1例.行保守疗法者3例,均死亡,其死亡原因主要是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赖晓云;袁伟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稳定、高效、低毒的基因转导载体系统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并结合当前实验研究,对肝细胞基因转导载体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加以综述.结果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均可实现目的基因对肝细胞的有效转导,转导效率因各载体系统生物学特性不同而各异.结论肝细胞是基因治疗有效的靶细胞,多种与肝脏相关的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均可实现靶基因的有效转导,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作者:代文杰;姜洪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及其相关机理.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缺血再灌注期间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及其相关机理进行综述.结果多种脏器、组织历经缺血再灌注后均发现有细胞凋亡现象,缺血再灌注期间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有多种,如缺血、缺氧、氧自由基、细胞内钙超载、多种细胞因子等,而细胞凋亡的调控与多种基因的调控有关,如bcl-2家族、caspase家族及核因子NF-κB等.结论细胞凋亡是脏器、组织在缺血再灌注期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作者:王雨;田伏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腓肠肌泵功能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关系. 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作综述性报道.结果腓肠肌泵功能的研究方法有空气体积描记法、应变容积描记法、肌肉内压力测定、腓肠肌泵功率测定、足水银应变容积描记法、同位素体积描记法及数字光电容积描记法,测得CVI患者的腓肠肌泵功能明显下降,通过治疗后,腓肠肌泵功能明显改善. 结论腓肠肌泵功能与CVI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昆;乔正荣;时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误诊问题的环节及原因,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就其防治提出对策.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进展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漏、误诊问题并不少见,可发生于诊断过程中各个环节.结论全面准确地采集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有效利用各项辅助检查是正确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关键.
作者:陆京伯;石汉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FDGE)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3~1998年我科256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FDGE 12例,发生率为4.7%(12/256),均发生于术后3~12天.于1周内治愈1例(8.3%),2周内治愈8例(66.7%),3周内治愈11例(91.7%); 所有患者于32天之内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FDGE的主要原因;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相鉴别的重要方法; 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理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涛;田伏洲;周庆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乳腺癌术中胸壁皮肤缺损的植皮技术,以寻求满意的方法.方法对134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的胸壁皮肤缺损采用自体下腹全厚皮片植皮覆盖创面,观察其成活情况及承受放疗的能力.结果植皮成活率为97%,并且其结构完整,功能好,放疗一个疗程后无1例发生皮片破溃坏死.结论对于乳腺癌手术中有胸壁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自体下腹全厚皮片植皮术来覆盖创面,其方法简单,成活率高,皮肤结构完整,功能好,同时对患者的腹部有一定的美容效果,患者易于接受,有推广价值.
作者:李宏江;袁家天;朱精强;赵扬冰;敬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胆道疾病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方法对40例合并糖尿病的胆道疾病患者的血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行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17例,治愈38例,死于败血症2例; 其中14例糖尿病患者在术前未被确诊,占35%.血糖控制在5.5~8.9 mmol/L,尿糖为(-)~(+)及尿酮体阴性,是手术的佳时机.结论控制血糖和感染是糖尿病患者胆道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作者:何晓军;张宏义;李捷雷;肖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120例直肠癌患者应用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保肛手术成功率为98.3%(118/120),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3%(4/120),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4.2%(5/120).结论在中、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术中使用吻合器,具有吻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安全简便的优点.
作者:张国虎;周庆贤;王培红;李可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硬膜外麻醉合用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50例,经T 9~10椎间隙行硬脊膜外腔穿刺置管,给予常规剂量的2%利多卡因或0.75%布比卡因,气腹前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直至患者意识消失,继以10 mg/(kgh)维持麻醉深度.结果全组850例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好,腹肌松弛,意识消失后避免了气腹引起的牵扯反射,停止使用丙泊酚10 min左右时间,大部分患者即恢复呼唤反应. 结论硬膜外麻醉合用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临床麻醉方法.
作者:苏有平;李羽;扬帮祥;薛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概述自1761年Lambert报道第1例血管损伤的治疗以来,急性血管损伤对外科医生始终是一个挑战.除战争期间外,大约3%民间重大损伤伴有血管损伤或主要是血管损伤.20世纪60年代以前,血管损伤后,为了保全生命主要是血管结扎或截肢.6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处理血管损伤的原则是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行血管修复、重建血液循环及恢复肢体功能.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处理急性动脉损伤以结扎为主,截肢率为49%; 越南战争中,则以修复为主,截肢率为13%.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组大血管损伤500例,以修复为主,截肢率为2.3%,死亡率为1.4%.
作者:时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手术野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是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为预防和减少SSI,采用了不少措施: 提高空气的洁净度,良好的患者皮肤准备和肠道准备,治疗已存在的感染灶,提高术中防护,减少术中污染.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重要措施之一.多年实践证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可以减低SSI发生率[1,2].近来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已近乎成为常规了,抗生素用量迅速增长.但如何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在临床上缺乏统一的认识与规范.1 手术野感染的影响因素细菌污染不是SSI发生的唯一因素,大肠癌手术的SSI从20世纪初20%~40%降至目前的2%~5%,尽管不少新的广普抗生素的应用,大肠手术的SSI未能进一步下降,说明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SSI的发生率.这些因素有: ①环境即手术室空气的洁净度; ②手术中无菌操作; ③患者自身带菌状态; ④工作人员带菌状态; ⑤患者抵抗力与免疫状态; ⑥手术野污染程度与组织创伤程度等.
作者:唐伟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每位外科医师均会遭遇到外科感染,这是手术技术自身所决定了的,外科手术必然破坏人体宿主抵抗力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屏障,使得细菌得以进入体内.从外科发展历史看,因外科感染而死亡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19世纪末叶以前,当时截肢术死亡率在25%~90%之间,美国内战时期则为50%左右,这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所致[1].但从现代外科学观点看,外科感染的内涵已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如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超过了患者原有的感染; 体内的内源性正常菌群感染多于外源性致病细菌感染; 外科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多于需要外科处理的一般化脓性感染[2].其中SSI已成为值得关注的临床课题[3].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仅从静脉给予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就可以维持幼体动物的生存发育与成长以来,古老的营养支持疗法开始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经过近3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其内涵得到更大的发展,80年代以后,营养支持在我国普外临床也有较快的进展,当前已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加速术后患者的恢复和减少住院时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无论在营养支持的基础理论或临床实践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其临床地位也日益显得重要.1 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据统计,普外住院患者40%~50%有营养不良,各类手术特别是大手术后,其主要的代谢变化是分解代谢,同时有免疫功能低下.普外肝胆及胃肠道手术,如肝叶切除、门脉高压症的分流术及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等,该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若不及时给予营养补充,术后将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和并发症的发生.当前对营养支持在外科围手术期的意义,尚存在一定的争论.普遍认为,对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营养支持,术前营养支持的效果远大于术后的营养支持,但在围手术期有营养摄入不足,或手术创伤大及有并发症发生者,术后也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对复杂的手术,患者情况很差,估计术后恢复时间长者,可考虑应用术中空肠造瘘置管,以便术后施行肠内营养.经临床大量资料统计表明,这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伤口愈合和缩短住院时间有益.
作者:吴言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应用超声刀在腹腔镜下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及结-肛吻合术治疗下段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按TME原则,应用超声刀在腹腔镜下对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低位、超低位或结-肛吻合术,对其中3例合并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例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切除了病变胆囊和卵巢囊肿.结果 3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5~320 min,平均155 min; 术中出血5~80 ml,平均20 ml; 术后1~2天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5~14天,平均8天.术后疼痛剂应用14例,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超声刀行腹腔镜TME低位、超低位或结-肛吻合术,保肛率高,创伤小,出血少,烟雾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是一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外科新技术.
作者:程中;周总光;李立;舒晔;于永扬;王天才;雷文章;胡建昆;伍晓汀;陈志新;陈佳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10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200倍视野下3个高血管密度区的微血管数(MVC),取其均数,分析MVC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MVC与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关(P<0.01); 高MVC组(MVC≥14个)大肠癌术后复发率(60.4%)显著高于低MVC组(MVC<14个)的复发率26.5%),P<0.01,高MVC患者预后比低MVC患者差(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内的MVC是预测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可用于识别有高危复发和不良预后的病例.
作者:雷雯;郁宝铭;周锡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尿淀粉酶/尿肌酐比值(Uamy/Ucr)及尿胰蛋白酶原-2快速测定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怀疑急性胰腺炎的急腹症患者进行血尿淀粉酶(Amy)、尿肌酐(Ucr)及尿胰蛋白酶原-2快速测定和B超检查.结果 57例中18例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其余39例则为其他原因导致的急腹症.血清Amy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敏感度为88.9%(分界值为300 U/L),特异性为87.2%; 尿Amy的敏感性为88.9%(分界值为2000 U/L),特异性为84.6%; Uamy/Ucr的敏感性为94.4%(分界值为120 U/mmol Cr),特异性为89.7%; 尿胰蛋白酶原-2试纸条法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92.3%; B超检查的敏感性为88.9%.结论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Uamy/Ucr比值比尿Amy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尿胰蛋白酶原-2试纸条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血尿淀粉酶.
作者:曾素根;朱文彬;舒晔;庄利芳;彭黎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支架治疗直肠癌伴梗阻的疗效及意义.方法对21例直肠恶性狭窄导致的急、慢性梗阻患者施行了支架置入术.支架在冰水中柔软,易压缩,通过徒手或乙状结肠镜送至狭窄部位,灌注热水后支架复形扩张.结果 18例患者成功置入,有效地恢复了排便.3例置入失败,改行结肠造口.带支架的患者中现已死亡14例,生存期56~720天; 其他4例已存活2~15个月,未再发肠梗阻.结论记忆合金支架能有效地缓解直肠癌导致的急、慢性梗阻,可对晚期直肠癌及有高危手术因素的患者行永久性姑息治疗,避免结肠造口.配合化疗和免疫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尚培中;刘景章;卢育奇;周凤桐;王铁山;张振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AP)的可能原因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我院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中发生9例AP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血清淀粉酶均达正常上限值的3.5倍以上,B超和CT检查对确诊AP起了一定作用.经保守治疗后8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重症胰腺炎治疗无效而死亡.结论维持性腹膜或血液透析患者具有多种潜在发生AP的危险因素.血清淀粉酶的检测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透析治疗是治愈AP不可缺少的措施.
作者:郑朝旭;谭敏;陈国泰;郑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对2例男性不能切除的晚期肝泡球蚴患者进行了原位肝移植术,术中采用了先转流后游离肝周技术.结果 2例肝移植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过程平稳,恢复良好,分别随访9个月及3个月,已恢复工作.结论晚期肝包虫病是肝移植的良好指征,先转流后游离肝周技术是可行的.
作者:严律南;李波;卢实春;林琦远;曾勇;程南生;文天夫;赵继春;罗朝志;罗传新;邓承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抑制大肠癌肝转移形成的作用.方法建立大肠癌肝转移的动物模型,从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Ⅰ组)、空白质粒载体(对照Ⅱ组)和质粒-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治疗组),了解各组肝转移瘤情况及动物生存期.结果治疗组动物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和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静脉注射有效地控制了肝脏转移瘤的形成,为深入研究内皮抑素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骆成玉;赵丹宁;曾胜;刘元林;梁龙;杨晓明;李世拥;祝学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肿瘤外科手术中CO2气腹对肿瘤细胞切口种植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腹腔内注入不同浓度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气腹机分别产生不同腹腔压力[15 mm Hg/3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持续性气腹,通过5 mm腹腔穿刺管收集气体至培养瓶中,在37℃、5% CO2环境中培养7天后,涂片鉴定是否有肿瘤细胞生长,另取腹腔冲洗液作阳性对照.结果应用106个/ml浓度的胃癌细胞液,气腹压达30 mm Hg,流量为5 L/min,持续5 min、60 min、120 min及180 min后,部分培养瓶中发现有肿瘤细胞生长; 而应用104个/ml浓度的胃癌细胞液则未发现肿瘤细胞生长(P<0.001).结论 106个/ml胃癌细胞浓度下,高气腹压(30 mm Hg)、时间≥60 min可能造成肿瘤细胞的切口播散.本实验结果为临床上如何有效地预防腹腔镜手术切口的肿瘤细胞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张浩波;王灏;郑民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机理.方法经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法诱导SD大鼠ANP,治疗组(n=24)模型诱导30 min后注射地塞米松0.2 mg/100 g鼠重,对照组(n=24)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4 h和12 h各处死8只鼠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淀粉酶,并行胰腺坏死程度评分、检测胰腺腺胞细胞凋亡,余下8只鼠作生存期观察.结果治疗组4 h、12 h TNFα分别为(17.8±2.7) pg/ml和(8.5±1.6) pg/ml,胰腺腺胞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6.94±4.12)%和(32.79±3.31)%,生存时间为(33.4±21.5) h; 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依次为(53.6±18.7) pg/ml和(37.2±11.1) pg/ml (P<0.01)、(4.37±1.24)%和(5.12±2.11)%(P<0.01)及(14.6±5.7) h (P<0.01),两组胰腺坏死程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地塞米松能通过抑制TNFα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对胰腺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植;刘东坡;王晓杰;张秀芹;赵晓明;李民;杨曙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对大肠癌发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胆囊切除术后以二甲基肼诱发小鼠大肠癌,观察大肠肿瘤发生情况; 流式细胞术测定大肠粘膜上皮细胞S期百分比; 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手术前后鼠粪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含量.结果实验组荷结节鼠大肠平均荷结节数、受检鼠大肠腺瘤发生率及S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胆囊切除术后鼠粪石胆酸含量较术前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结论胆囊切除后二甲基肼诱发的小鼠大肠肿瘤发生数量有所增加,并且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旺盛,提示胆囊切除术对二甲基肼诱发小鼠大肠肿瘤有协同促进作用,可能与术后肠道内次级胆汁酸石胆酸含量增加有关.
作者:杨波;蒋彦永;萧荫祺;蒲永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14(sCD14)、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平均动脉压(MAP)在内毒素血症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复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分别于模型制作后0 min、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240 min及300 min取血测定E-选择素、IL-10、sCD14及TNF-α含量,同时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MAP.结果内毒素血症组中TNF-α及sCD14含量30 min后即开始增加; E-选择素和IL-10含量120 min后明显增加; MAP则于120 min后明显下降.对照组中各指标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sCD14、TNF-α、E-选择素及IL-10在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CD14和TNF-α是反映感染病理变化早期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E-选择素和IL-10可能与该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杨镛;时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抗生素在治疗G-细菌感染中诱导内毒素释放的情况及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ICU内30例G-细菌感染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亚胺培南(A组)和头孢他啶(B组)治疗,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2、3、5及7天上午10点进行WBC、收缩压(SBP)、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测定.结果两组患者的WBC变化无明显差异; 在循环系统稳定上,A组优于B组; A组在诱导内毒素释放及刺激炎性介质释放的作用明显低于B组; B组HDL水平明显低于A组.结论亚胺培南在治疗G-细菌感染中诱导内毒素释放的作用较头孢他啶弱,因而其刺激炎性介质释放的作用也弱于头孢他啶.HDL在保护机体对抗LPS的损害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康焰;金晓东;吴淑红;程青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结、直肠微创外科手术的界定通过腹腔镜完成结、直肠手术的主要步骤,且腹部切口明显小于常规开腹手术的长度,即属结、直肠微创外科手术范畴.2 结、直肠癌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原则2.1 适应证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适应证与开腹手术大致相同.①姑息性手术: 对晚期伴有广泛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例,行腹腔镜肠造瘘、肠道转流及节段性结、直肠切除术; ②根治性手术: 结、直肠任何一段的癌肿均可在腹腔镜下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癌肿所在肠襻、系膜及其区域淋巴结; ③主要术式: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各术式指征基本同开腹手术.
作者:周总光;李立;舒晔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