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007-9424
  • 国内刊号:51-1505/R
  • 影响因子:0.85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1999年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3年3期文献
  • 升结肠黄色肉芽肿1例报告

    患者,男,67岁,因腹胀2个月入院.病程中表现为纳差、呃逆,偶有腹泻,每天3~4次,无血便.入院查体: 右下腹扪及一个约8 cm×10 cm大包块,质中,边界不清,欠活动,触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纤维结肠镜及CT检查提示升结肠肿瘤.临床诊断: 升结肠肿瘤.经术前准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升结肠近回盲部,约4 cm×6 cm×5 cm大,与后腹壁粘连,欠活动,肠系膜内可扪及多个0.3~0.5 cm大的淋巴结.术后剖开肠管,见包块位于升结肠内,约4 cm×5 cm×5 cm大,呈黄色,质中.术后病理报告: 包块直径约5 cm,大部分位于浆膜下,累及粘膜,局部粘膜破溃,切面呈灰白及灰黄色,诊断为升结肠黄色肉芽肿.

    作者:魏鸿;何渝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原因分析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外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操作过程是否会增加喉返神经的损伤率,尚有一定争议.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0年20例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以探讨手术方法对喉返神经的影响.

    作者:王永福;陈建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合并皮肌炎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2例报告

    在临床实践中,胆囊结石合并皮肌炎少见,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近年来我科收治2例胆囊结石合并皮肌炎的患者,因难以忍受反复发作的胆绞痛而施行了胆囊切除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其芳;贾乾斌;程南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成人型巨结肠2例报告

    病例1 男,36岁,因腹痛2天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伴恶心,腹胀,纳差,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年前曾有类似发作史.查体: 腹部膨隆,可见胃型,无肠蠕动波,触诊柔软,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弱.腹部X线透视提示肠梗阻,气钡双重造影提示结肠先天性发育异常并巨结肠,故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 乙状结肠肠管无明显扩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肠管稍有狭窄,降结肠、横结肠极度扩张,肠管直径达15 cm,肠系膜水肿增厚,故行左半结肠(包括狭窄肠段)切除,手术顺利.病理报告为肠管粘膜组织,壁间未见神经节细胞,符合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陈颢;王兆刚;梁文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1例报告

    为提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下称甲亢)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1999年9月至2002年9月期间对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21例甲亢患者采取一侧全切另侧次全切除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星;周俊强;蔺辉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乙状结肠肠脂垂致嵌顿性闭孔疝1例报告

    患者,女,71岁.因反复左大腿前内侧胀痛1年,加重半月入院.疼痛放射至左膝部伴酸胀、麻木,持续时间不等,休息能自行缓解.左髋、膝关节疼痛,活动稍受限.近半月持续疼痛不能缓解,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查体: 全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左腹股沟区未扪及明显肿块.直肠指检于左闭孔管内口处扪及一索状包块、压痛.伸髋关节及旋转运动时加重,即H-R征(+).考虑为左闭孔疝.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下腹正中切口,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左闭孔处有一直径约1.2 cm盆腹膜缺损,邻近乙状结肠壁上有三枚肠脂垂簇集,约1 cm×1.5 cm×1 cm大,其中两枚呈暗红色,略肿胀,肠脂垂中部有嵌顿迹象,一枚外观正常.探查乙状结肠、左附件、膀胱及小肠未见异常.考虑为此2枚肠脂垂嵌入左闭孔疝囊中所致.术中因麻醉后闭孔疝环松弛,故见肠脂垂自行还纳腹腔,未再嵌入.遂将此3枚肠脂垂切除送病检.然后探查闭孔疝囊,约1 cm×2 cm大,将疝囊切除,用丝线间断缝合修补闭孔环.

    作者:李俊;肖乾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直肠癌局部转移规律与直肠癌术式的变革

    目的探讨直肠癌局部转移规律与直肠癌手术的关系.方法回顾有关直肠癌局部转移规律与直肠癌手术的文献. 结果直肠癌局部转移规律研究的深入决定了直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式的变革.结论直肠癌基础研究的深入使直肠癌手术更合理,治疗效果更优.

    作者:李红光;周总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假性胰腺囊肿的内窥镜治疗

    目的探讨假性胰腺囊肿内窥镜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效果、并发症及优缺点.方法对假性胰腺囊肿内窥镜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内窥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可反复进行等特点,其适应证正不断扩大,除内窥镜治疗失败、囊肿合并并发症和多发性囊肿时考虑外科手术外,其他情况下假性胰腺囊肿的治疗可考虑内窥镜优先的策略.结论假性胰腺囊肿的治疗应根据囊肿大小、数量、解剖学部位及有无并发症等综合因素实行个体化原则.

    作者:王炜;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选择素与急性胰腺炎

    目的了解选择素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及病程进展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指导临床治疗实践. 方法综述选择素在急性胰腺炎时的病理生理作用机理. 结果选择素水平在急性胰腺炎过程中有明显变化,并与细胞因子、氧自由基、补体等密切相关. 结论选择素是急性胰腺炎病理机理的组成部分,其表达水平对临床疾病的观察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存;周总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目的探讨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2001年收治的9例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脾囊肿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全脾切除7例,其中保留副脾1例,2例行脾片网膜囊内移植; 2例行囊肿及部分脾切除.本组均治愈,经随访11个月~10年,均未发现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脾囊肿少见; 诊断主要依靠B超及CT检查;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选择全脾切除、半脾或脾部分切除,尽可能行保脾手术.

    作者:潘光栋;程南生;熊先泽;刘江文;严茂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痔切除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严重脱垂性痔30例报告

    目的探讨痔切除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3 mm痔切除吻合器痔上粘膜切除术对严重脱垂性痔30例进行治疗.结果全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0分钟,术后住院时间1~3天,脱出痔块均回缩,切除直肠粘膜完整率达98%,术后90%的患者无肛门疼痛,随访3个月,28例满意,2例基本满意.结论采用痔切除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严重脱垂性痔是一种新技术,其手术操作简单,具有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特点,有望替代传统的治疗方法.

    作者:莫平;刘武红;陈卫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附38例报告)

    目的探讨急诊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38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急诊手术组及急诊TAE治疗组,比较3组间的输血量、术后肝功恢复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急诊TAE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及急诊手术组比较,输血量少,术后肝功恢复率高,住院时间短和死亡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于失去根治切除机会或不能耐受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可首选急诊TAE方法,并且还可为一部分患者将来行二次根治切除手术创造机会.

    作者:刘嘉林;李军;鲍世韵;余小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2001年间收治的12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指诊、B超、CT检查阳性者分别为10/12、 12/12及6/6; 肿瘤完全切除者9例,部分切除者2例,肿瘤未能切除仅行隐性乙状结肠造口术1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12例中畸胎瘤4例,上皮样囊肿5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 8例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治愈6例,好转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原发性骶前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直肠指诊、B超及CT检查有助于诊断; 完全切除是治疗原发性骶前肿瘤的主要措施.

    作者:谭建美;林红;耿协强;吴承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典型髓样癌与非典型髓样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典型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迥异的分子学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18例乳腺典型髓样癌、30例非典型髓样癌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上皮钙依赖粘附素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上皮钙依赖粘附素及β-连环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典型髓样癌高于非典型髓样癌(P<0.01); 在髓样癌中随着上皮钙依赖粘附素表达强度的增加,β-连环蛋白表达阳性率亦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上皮钙依赖粘附素与β-连环蛋白表达的差异是乳腺典型髓样癌及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李晓鸣;温漓潮;朱任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细胞肝癌中HSP90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在人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肝组织、40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SP90α的表达.结果 HSP90α在正常肝脏、癌旁组织及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52.5%及72.5%,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HCC 的HSP90α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累及浆膜状况及淋巴结转移状况显著相关(P<0.05); 而与肿瘤数目无关(P>0.05).HSP90α阴性表达者的预后显著优于HSP90α阳性表达者,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前者为38.6个月,后者为25.5个月(P<0.05).结论 HSP90α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明显增强,HSP90α表达与HCC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累及浆膜状况及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孙水平;吴胜利;耿智敏;牛新捷;杨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腹股沟疝复发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引起腹股沟疝复发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1~2001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入院方式(急诊、平诊),疝的类型(斜疝、直疝、股疝),手术方式(传统的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手术后的并发症与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关系.结果 1991~2001年,我院共施行腹股沟疝修补术1082例次,其中初发疝占88.9%,复发疝占11.2%.与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复发疝再手术的相对危险度低,手术后存在并发症和腹股沟斜疝是手术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多,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可降低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再发.

    作者:任为;时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生长激素应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二胺氧化酶及内毒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应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肠粘膜屏障损伤的关系.方法将146例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两组,再分别将此两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周监测血浆DAO和ET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浆DAO及ET水平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生长激素对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肠粘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琛;王彤;李徐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整合蛋白α5β1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整合蛋白α5β1和微血管密度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5例胃癌组织及其中10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灶和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整合蛋白α5β1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胃癌组织中整合蛋白α5β1表达水平及MVD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t=3.32, P<0.01; t=2.30, P<0.05); 胃癌原发灶中整合蛋白α5β1的表达仅与胃癌浸润深度相关(t=2.29, P<0.05),而MVD则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及TNM分期之间密切相关(t=3.07,P<0.01; t=2.48,P<0.05; t=2.94,P<0.01); 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整合蛋白α5β1表达水平较相应的原发灶显著增高(t=2.45, P<0.05); 整合蛋白α5β1的表达及MVD均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无关(t=0.15,P>0.05; t=0.41, P>0.05); 胃癌组织中整合蛋白α5β1不同表达水平间MVD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43,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无显著相关性(r=0.156, P=0.37). 结论整合蛋白α5β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与胃癌的进展有关,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指标及基因治疗的靶标,其在胃癌血管生成中可能无重要作用.

    作者:周业江;时德;吴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凝血弹性图应用于同种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评价

    目的应用凝血弹性图(thrombelastograghy,TEG)监测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术中凝血功能的诊断及用药.方法 25例肝移植患者按原发疾病分成两组,肝硬变组15例,肝癌组10例,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无肝期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无肝期前(手术开始后120 min)、无肝期后30 min、新肝期前5 min和新肝期后5 min、15 min、30 min、60 min及120 min 9个时点,分别观察硅燥土激活的全血TEG的参数改变,即反映第一块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r), 血凝块强度达到20 mm振幅的时间(K), 纤维蛋白和血凝块加固速度(α),以及纤维蛋白凝块终强度(MA).25例中有8例于新肝期后5 min同时观察了肝素酶修正后的TEG的变化.结果肝硬变组TEG值4项参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肝肿瘤组TEG值4项参数的变化均在新肝期后5 min、15 min、30 min及60 min.与术前值相比,两组TEG值均表现为r与K延长,α与MA减小(P<0.05,P<0.01).其中8例新肝期后5 min,有肝素酶与无肝素酶的全血TEG值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后者的r和K明显延长,α和MA明显减小; 后者经静脉注射鱼精蛋白50~75 mg后,两组TE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凝血紊乱主要发生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肝素酶修正后的全血TEG可提示新肝期体内存在肝素化效应,需用鱼精蛋白拮抗.

    作者:王晓;罗朝志;王健;文天夫;卢实春;李波;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诊治(附25例报告)

    目的总结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1年收治的25例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处理等特点,讨论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的诊治.结果 25例患者经急诊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其中动脉损伤18例,动、静脉联合伤7例; 修复动脉缺损时5例使用大隐静脉,5例使用人造血管.24例痊愈(96%),1例术后40天血管闭塞并失去随访.结论下肢血管开放性损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行手术修补或重建血管,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作者:何春水;何延政;钟武;曾宏;李华桥;曾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促凋亡基因bad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促凋亡基因bad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Dako Envision方法,对48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和25例肝细胞肝癌的癌旁肝组织汇管区胆管上皮组织(对照组)中bad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bad基因在ICC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在中、低分化的ICC中bad基因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的ICC(P<0.05).结论在低分化的胆管细胞癌中bad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bad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

    作者:闫庆国;师建国;王文勇;李玉松;黄高昇;王文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5-氟脲嘧啶对胰腺外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5-氟脲嘧啶(5-FU)对人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8例胰十二肠切除术后患者胰管内置管获得的纯胰液观察5-FU对人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作用.术后第10天开始,静脉缓慢滴注5-FU 500 mg/d,连续3天.检测5-FU使用前和使用后1 d、 2 d及3 d胰液中淀粉酶、 pH、 HCO3 -、 Na+、 K+、 Cl-、 Ca2+及Mg2+水平,并记录胰液量变化.结果使用5-FU前、后胰液量及胰液中淀粉酶、 pH、 HCO3 -、 Na+、 K+、 Cl-、 Ca2+及Mg2+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短期内使用5-FU对胰腺外分泌功能未见明显影响,5-FU是否通过抑制胰酶的合成治疗急性胰腺炎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力生;姚有贵;彭其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发病机理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时细胞因子水平和粘附分子表达与皮肤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1β和IL-2R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血浆白细胞粘附分子(EC-ICAM-1、PMN-CD18及PMN-CD11b)的表达,并在电镜下观察32例CVI患者和8例正常对照组下肢皮肤标本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CVI Class 2~3级血浆TNF-α和IL-1β水平分别为(194.66±221.90)pmol/L和(100.60±19.43)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38±9.74)pmol/L和(67.62±17.20)pmol/L(P<0.05),Class 2~3级和1级血浆IL-2R水平分别为(149.79±85.77)pmol/L和(98.22±38.55)pmol/L,与对照组的(94.67±13.01)pmol/L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②Class 2~3级EC-ICAM-1、PMN-CD18和PMN-CD11b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70±0.14)%、(0.12±0.03)%和(0.16±0.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5±0.09)%、(0.04±0.01)%和(0.05±0.01)%(P<0.05); ③相关分析显示ICAM-1表达与CD11b和CD18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5 4和0.563 9 (P<0.05); ④电镜超微结构见中性粒细胞(PMN)与ECs粘附导致皮肤微血管病变.结论 CVI下肢静脉系统瘀血和高压可能激活单核细胞分泌释放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上调ICAM-1和CD11b/CD18表达,并介导PMN粘附于ECs,导致ECs和组织损伤,可能是静脉溃疡重要的发病机理之一.

    作者:乔正荣;时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细胞肝癌中p27KIP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27KIP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免疫组化染色和mRNA原位杂交方法,对52例肝细胞肝癌中p27KIP1蛋白和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p27KIP1基因的表达主要位于肝或肝癌细胞的细胞核中,呈细颗粒状分布. p27KIP1蛋白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指数为(10.7±7.6)%,明显高于癌组织的(1.5±0.9)%,并且p27KIP1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指数与HCC细胞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27KIP1 mRNA杂交阳性物呈蓝色细颗粒状,主要位于肝或肝癌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浆中,mRNA阳性的细胞分布更广泛,但在癌旁肝组织和不同分化程度的HCC组织中,p27KIP1mRNA的阳性细胞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p27KIP1蛋白与HCC的发生及细胞分级有关.

    作者:郑建勇;李开宗;王为忠;李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囊癌组织细菌L型的检测与p21及p53基因突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发生与细菌L型感染和p21及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对40例胆囊癌及4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细菌L型和突变型p53蛋白及p21蛋白进行检测,并对胆囊癌组织中的细菌L型阳性伴p21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和细菌L型阴性伴p21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胆囊癌组织中革兰氏染色细菌L型检出率为77.5%(31/40),明显高于胆囊炎的57.5%(23/40),P<0.05,且与免疫组化细菌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80.0%(32/40)]具有一致性; 胆囊癌组织中的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25/40)和65.0%(26/40),明显高于胆囊炎组织中的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2.5%(1/40)和5.0%(2/40)],P<0.05; 胆囊癌组织中的细菌L型阳性者其p21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24/32)和78.1%(25/32),明显高于细菌L型阴性者的p21及p5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12.5%(1/8),12.5%(1/8)],P<0.05.结论细菌L型参与了p21及p53基因的突变,并在胆囊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焦兴元;黄洁夫;石景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低温保存-再灌注肝脏肝细胞凋亡与肝细胞糖原含量的关系及bax基因在其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bax基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4组兔肝脏模型,根据给食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禁食24 h,但自由饮水)、B组(标准实验室饮食)、C组(标准实验室饮食+每6 h静脉滴注25%葡萄糖30 ml)及D组(标准实验室饮食+每4 h静脉滴注25%葡萄糖30 ml),检测各组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及bax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9 h后再灌注60 min时,肝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A、B、C、D 4组的凋亡细胞数量依次减少, 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肝细胞bax基因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肝细胞糖原含量有密切的相关性. 结论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内糖原能明显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其内在机理可能为肝细胞糖原通过抑制bax基因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王雨;高晓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外器官微循环改变及乌司他丁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肺、肾、肠微循环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NP组及UTI组.ANP组、UTI组于胰被膜下均匀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成ANP模型,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UTI组于制模后即由股静脉缓慢注射UTI 10 000 u/kg,对照组及ANP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制模后2 h及6 h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法测定肺、肾及末端回肠组织的血流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P组制模后2 h及6 h肺、肾、肠组织血流量显著减少(P<0.05); 与ANP组相比,UTI组2 h及6 h各组织血流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微循环障碍是ANP胰外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UTI对ANP时胰外器官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瞿建国;张建新;程国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脾切除影响肝硬变的机理探讨

    目的探讨脾切除影响肝硬变的可能机理.方法通过皮下注射20%四氯化碳溶液建立切脾组与未切脾组肝硬变的动物模型,用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参与肝硬变发生的肥大细胞、枯否氏细胞及贮脂细胞于光镜下计数、观察,并以正常小鼠肝脏切片作对照,分析两组模型在不同时期肝脏的病理改变及3种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给药16次后未切脾组肝硬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同期切脾组(P<0.05),给药4次、8次后未切脾组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切脾组(P<0.05),给药12次、16次后未切脾组枯否氏细胞及贮脂细胞均明显增多,与同期切脾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缓解了肝硬变的发生,其机理是多方面的,早期影响了肥大细胞的迁移、成熟和聚集,中、后期影响了枯否氏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分泌,使贮脂细胞激活和增殖受抑制,细胞外基质产生减少,肝硬变程度减轻.

    作者:彭建平;叶德存;顾霞;罗军;何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移植小肠粘膜结构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移植小肠粘膜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近交系Wistar (RT1k)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至第10天,对照组(n=10)行常规TPN支持,HGF组(n=10)行常规TPN支持的同时加用人胎肝细胞生长因子150 μg/(kg*d),观察移植肠粘膜结构的形态学参数如绒毛高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粘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的变化,以及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移植肠粘膜蛋白质和DNA含量的改变.结果移植前两组肠粘膜形态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行移植及TPN后对照组各参数较移植前明显减小(P<0.05); 而HGF组各参数与移植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是绒毛高度为(298.79±22.31) μm vs (176.45±14.62) μm,P=0.001; 绒毛宽度为(107.46±12.34) μm vs (74.20±16.85) μm,P=0.004; 隐窝深度为(104.56±11.17) μm vs (74.45±8.34) μm,P=0.000 5; 粘膜厚度为(409.53±35.83) μm vs (259.38±24.65) μm,P=0.003; 绒毛表面积为(0.101±0.011) mm2 vs (0.041±0.005) mm2,P=0.001.HGF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而与基准值接近,分别为(89.65±9.28) mg/g湿重、(53.73±11.45) mg/g湿重和(92.64±10.52) mg/g湿重,DNA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89±0.09) mg/g湿重vs (0.51±0.06) mg/g湿重,P=0.008].HGF组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保持完好,而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能较好地保护大鼠移植小肠粘膜结构,维持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

    作者:李可洲;伍晓汀;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XGD-1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和IL-2R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XGD-1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不同浓度的XGD-1作用于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素A(ConA)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48 h和72 h,用改良MTT法观察XGD-1对人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XGD-1对T淋巴细胞表面IL-2R表达的影响; 同时观察联合应用CsA和XGD-1对细胞增殖及IL-2R表达的影响.结果 XGD-1对PHA和 ConA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抑制作用随XGD-1剂量的递增而加强; XGD-1对PHA和 ConA激活的T淋巴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阳性率从正常对照活化细胞的47.67%降为25.03%; 联合应用CsA,上述抑制作用增强.结论 XGD-1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降低IL-2R表达,可能是其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李立;禚守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胃裸区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胃裸区(包括其后方、胃膈韧带内脂肪)局部无病理改变情况下的CT表现特征.方法选择上腹腔积液但病变未累及胃裸区的病例共30例,观察无病理改变的胃裸区显示率、CT表现特征; 同时对炎症、肿瘤侵犯胃裸区的病例,观察病理情况下胃裸区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上腹腔积液患者30例,CT扫描均显示胃裸区的存在,其显示率为100%.于胃-食管连接平面开始出现胃裸区,肝十二指肠韧带、网膜孔平面胃裸区完全消失,即胃裸区终止于该平面上方; 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平面胃裸区范围大,在该平面胃裸区左右间距(即胃膈韧带左右层间距)平均值为(4.39±0.08)cm (3.8~5.7 cm).急性胰腺炎侵犯胃裸区主要表现为胃裸区肿胀、增宽; 平滑肌肉瘤侵犯胃裸区,肿块与膈肌脚分界不清; 淋巴瘤、转移性肿瘤侵犯胃裸区表现为胃裸区增厚、其内见小结节状或肿大融合的淋巴结.结论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详细观察胃裸区的变化,有利于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全面、准确诊断,并有助于制订详细的手术方案.

    作者:李鹏;陈卫霞;闵鹏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硬变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和相关病理学表现

    目的介绍1995年国际肝病工作组关于肝硬变结节的分类标准,总结与病理学特征相关的各种肝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超声、CT、MRI、血管造影性CT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在肝硬变背景基础上肝癌的发生、发展,沿循从再生结节、低度非典型性结节、高度非典型性结节到小肝癌(SHCC)、大肝癌的逐步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同时伴有结节内血流供应和灌注的相应变化.结论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为肝内各种结节的检出、定性和鉴别诊断提供了多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为各类肝结节,特别是早期小肝癌结节的诊断、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吴苾;宋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心脏危险性的评估与预防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需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而死亡的患者大约有50%是由于心脏并发症所致[1].围手术期发生的心脏并发症大约5%~10%为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术后头3天,其病死率很高,可达32%~69%[2,3].术后发生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发生心血管问题的几率增加20倍[4].因此,如何评估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心脏危险性,如何预防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外科医生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作者:贾乾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软结肠镜在下消化道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软结肠镜的临床应用在肠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是一大进步,不但能诊断大肠及末端回肠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内科疾病以及一些外科疾病,如肠息肉、肠扭转等需外科手术才能治愈的疾病可用软结肠镜治疗.我们对1987年7月至2001年8月采用软结肠镜诊治的低位肠梗阻、乙状结肠扭转、假性结肠梗阻、下消化道出血、良性肠狭窄及肠道息肉等9 051例需外科处理的疾病加以探讨,以提高软结肠镜在治疗外科疾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

    作者:孟荣贵;徐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2】TPN引起肝损害和胆汁淤积的可能机理及防治措施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1】简述营养不良的类型及营养支持的指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09】简述临床营养的概念和范畴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0】手术、创伤或感染对机体代谢反应的影响有哪些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3】选择肠内营养物质应考虑哪些因素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4】肠外营养时糖代谢紊乱所致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对策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近年肝移植的重大进展

    自1963年美国Starzl施行世界第1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历经40年的发展,随着对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的新认识,手术方式的改进,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开发及其它肝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的综合进展,肝移植已在全世界步入成熟时期.我国70年代末曾掀起了肝移植的第一个高潮,80年代处于停滞阶段,至90年代又掀起了第二个高潮,但直到近3~4年,才开始取得较好疗效,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现拟从肝移植指征、手术技术改进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三方面来谈谈肝移植近年的重大进展.

    作者: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暴发性胰腺炎诊治现状

    自1996年以来从网上收集国内、外有关暴发性胰腺炎(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 FAP)有53篇,其中有9篇为动物(狗3,猪4,鼠2)实验,8篇为器官移植后所发生的,从临床诊断为FAP的只有36篇,且多为个案报告,有5篇报告有3~5例,还有为骤死者4例,这究竟属不属FAP范畴内,难以肯定.因为至今文献中仍没有比较准确的概念或分型.然而各地医院均有遇到类似症状的FAP,治疗困难,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死亡率高.

    作者:史海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感染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1 感染病原菌不断变迁上世纪60年代以前,外科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为主; 70年代以后,革兰阳性(G+)球菌的优势地位逐渐被革兰阴性(G-)杆菌所代替,主要是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道杆菌科细菌; 到了90年代,国内、外都注意到G+球菌引起的感染又有增多趋势,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增多尤为突出.在G-需氧杆菌中,肠杆菌属(阴沟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枸橼酸杆菌等越来越常见,过去鲜为人知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重症感染患者中也屡见不鲜.随着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普及,厌氧菌感染和有厌氧菌参与的混合细菌感染以及外科危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在我国,常见的外科感染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三者共占病原菌的50%以上.其他比较常见的细菌是肠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和克雷伯菌属.G-杆菌仍占优势,约占60%~65%,G+球菌约占30%~35%.另外还有少量真菌.

    作者:黎沾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管学研究与肝胆外科的发展

    凡是涉及一个脏器基本结构的研究,不论是大体的、显微镜的、分子的、基因水平或功能状态的研究,都属于临床外科中的基础研究范畴.解剖学研究虽然是外科临床基础研究中古老的项目,但是随着新科技和临床外科学的发展,又从未间断地添加新的研究内容.例如当前的可视化人体的研究便是个突出的例子.肝、胆管血循环的研究在当代的胆道外科学和移植外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肝内管道解剖学研究,奠定了现代肝脏外科的基础.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国胆道外科往前走

    中国的胆道疾病有自己的特点,也是东亚地区的特点.它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损害劳动力,比西方的胆道病更重.中国胆道外科应有自己的特色.自成都发现胆道蛔虫病开始,积累胆道感染和肝内结石病临床资料60年来,全国各地广泛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取得重大成绩.许多成绩不是单纯引进或照搬外国经验,而是针对自己面临的特殊实际情况,运用现代西方医学或与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独立自主研究取得的.我们已经解决或基本上解决了很多临床实际问题,但还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有些问题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它与西方的胆道外科自然有基本的共性,所以,我们的研究课题,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当今胰腺移植的重大进展与前景

    胰腺移植主要包括单独胰腺移植(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alone, PTA)、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ncreas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PAK)和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与其它实体大器官移植一样,胰腺移植成功的真正转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胰腺移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开展,胰腺移植受体及器官存活率显著提高.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nternational Pancreas Transplant Registry, IPTR)记录,至2001年10月,全球已实施17 000余例胰腺移植,其中美国有11 500余例,胰腺移植后患者1年生存率超过95%,3年生存率接近90%; 移植胰腺1年和3年有功能生存率分别为83%和77%[1,2].自1966年首例SPK在美国Minnesota大学成功实施以来,SPK已成为治疗Ⅰ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常规方法,全世界迄今为止已实施的胰腺移植中约90%采用该术式[3,4].

    作者:郑树森;徐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癌诊治现状与前景

    自有病理分类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对肝癌的防治与研究应该说进展很大,但以人群为基础的肝癌5年生存率仍然只有5%左右,说明攻克肝癌在21世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汤钊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甲状腺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甲状腺可发生多种疾病,治疗方法各异,其中,适宜外科治疗者主要是甲状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虽然有些也采用外科治疗,但并非该病的唯一治疗方法.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所采用的术式及病例选择等,至今国内、外仍存在一些不同见解.现就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治疗现状进行重点讨论,并就今后发展略抒己见.

    作者:李树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诊治现状与展望

    门静脉高压症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合并症之一,它所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30%~50%,是肝硬变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作者:冷希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自Halsted根治术创立近100多年以来,手术一直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病灶仍限于局部或淋巴结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全身治疗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改变,人们对乳腺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乳腺外科治疗在近2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者:李鹤成;沈坤炜;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梗阻性黄疸的围手术期处理

    1 概述1.1 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根据大量临床资料统计,引发梗阻性黄疸常见的原因是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肝门恶性淋巴结长大; 其次是壶腹部癌、胰腺炎、肝继发性病变; 少见的原因有良性狭窄(医源性、创伤)、复发性胆管炎、Mirizzi's综合征、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癌、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

    作者:吴言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进展与前景

    1990年阿根廷医生Parodi的首次成功的经股动脉植入腔内移植物治愈一例腹主动脉瘤,在此后10余年中,腔内技术的发展使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例如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在发达国家的多数血管外科中心利用腔内移植物进行的腔内隔绝术已经替代了一半以上的开腹手术,在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治疗中,腔内技术的使用也日益普及.

    作者:景在平;冯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尿液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

    目的探讨一套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系统检测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的方法学.方法采用ESA 5600 Coularray系统检测广西扶绥县肝癌户人群21例及南宁市对照人群63例尿8-OH-dG水平.结果 8-OH-dG峰与杂质峰分离良好; 8-OH-dG浓度在0.01~15 ng/ml间呈良好线性; 保留时间、标样和内对照的重复性试验的批内差异(CV)均小于8%; 标样(F=0.002, P=1.000)和内对照(F=2.965, P=0.082)的重复性试验的批间差异经方差分析均无显著性意义.采用上述方法测得84例总的尿8-OH-dG水平为(5.26±0.41)ng/mg肌酐,高于同类研究的检测值[(4.62±0.091)ng/mg肌酐, n=32],但两地人群间尿8-OH-d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这是对肝癌高发区高危人群氧化性DNA损伤的首次报告.通过谨慎设计试验和优化试验参数,该系统对8-OH-dG峰的分离优于以往报告,适用于尿8-OH-dG的高通量定量分析,可应用于人群氧化性DNA损伤的研究.

    作者:彭涛;严律南;刘志明;葛西宏;彭民浩;黎乐群;玉江和义;秦雪;韦忠亮;梁任祥;李家荃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