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007-9424
  • 国内刊号:51-1505/R
  • 影响因子:0.85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1999年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20例报告

    1980年2月至2002年10月,我院收治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1~58岁.开放伤2例(枪伤、刀刺伤各1例),闭合伤18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 h至5 d.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7例,多脏器损伤16例.术前仅2例开放性损伤者获确诊,其余18例均误诊,其中2例在剖腹术中仍漏诊.20例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作者:张子江;彭必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腹膜后肿瘤2例报告

    病例1 女,47岁.因腹部包块、伴腹胀半年入院.无疼痛、食欲不振及乏力,近1个月来包块渐大.查体: 消瘦、腹部膨隆,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包块,较固定,质中等,有压痛.以右下腹部包块较大,上界达右肋缘下,下界至髂窝.CEA 0.7 μg/L,AFP<20 μg/L.

    作者:姜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胃癌2例报告

    病例1 男,68岁,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纳差、消瘦进行性加重1个月余入院.在本院做腹部CT检查示胃后壁增厚,胰头部肿大与胃后壁分辨不清.患者既往有哮喘病40余年.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衰竭态.查体: 腹部可触及明显包块,大小约8 cm×10 cm,皮肤无黄染.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作者:王传强;于永惕;郝玉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恶性间质瘤致失血性休克1例报道

    患者,男,48岁,因腹痛、腹胀1 d,头昏、乏力3 h时入院.无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畏寒、发热及外伤史.既往无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及肝炎史.查体: T 36 ℃,P 110次/分,R 24次/分,BP 90/50 mm Hg(1 mm Hg=0.133 kPa).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志清醒.

    作者:杨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对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和环孢素A (cyclosporine A,CsA )在药代动力学、药物作用机理、药物副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与霉酚酸酯(MMF)联合用药的疗效等进行比较.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FK506在预防及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延缓慢性排斥反应,降低激素用量及移植后心血管病危险等方面较 CsA 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sA较FK506术后糖尿病发生率低且更为经济.另一方面,FK506或CsA与MMF联合应用会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FK506及CsA均为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术后可长期服用.

    作者:魏晓平;李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调控基因与门静脉缺血在肝细胞凋亡中的意义

    目的介绍肝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与门静脉缺血的关系.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对肝细胞凋亡与其调控基因和门静脉供血减少的关系进行综述. 结果门静脉缺血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门静脉缺血可诱发肝细胞凋亡.在门静脉缺血早期,肝细胞凋亡还不明显时,肝组织中就有p53基因表达; 在门静脉缺血24~72 h,肝细胞凋亡较为显著时,出现p53基因的增强表达或是bcl-2基因表达的降低,二者交替调控门静脉缺血所致的肝细胞凋亡.结论 p53、bcl-2基因交替调控门静脉缺血所致肝细胞凋亡,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还需做深入的研究.

    作者:李敬东;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的临床抉择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中供肝移植物大小与术式的临床抉择.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活体部分肝移植中供体的评估、供肝大小的判断与选择、切取术式,以及供体安全性等加以综述. 结果供肝移植物大小是影响供体安全性与受体预后的关键因素,临床有带肝中静脉的左半肝移植、含左侧尾叶的扩大左半肝移植、右半肝移植以及带肝中静脉的扩大右半肝移植可供选择,以使供肝与受体标准肝大小之比(GW/ESLW)≥30%,供肝与受体体重之比(GW/BW)≥0.8%.结论根据GW/ESLW以及GW/BW预测值,结合肝脏解剖特点,选择合理的供肝切除术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姚辉华;文天夫;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猪到人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目的探索猪到人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靶抗原.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并作综述. 结果α半乳糖基(α-Gal)是目前公认的猪到人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其表达受α-1,3半乳糖转移酶(α-1,3GT)控制.克服α-Gal引起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有免疫吸附天然抗体、酶消化α-Gal、α-GT基因敲除及转基因技术等.除α-Gal外,还存在与人血清中天然抗体相结合的其它抗原,如红细胞表面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3的分子,猪胚胎脑细胞上相对分子质量为210×103、105×103及50×103的抗原分子等.结论α-Gal是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靶抗原,除α-Gal外还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非α-Gal.

    作者:曾令宇;李幼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目的了解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超,核素扫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 7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和术后化疗,病理石蜡切片证实为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白细胞共同抗原阳性,细胞角蛋白阴性,支持本诊断.治疗后随访4个月~11年患者均生存.结论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可靠依据,手术应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后予以化疗,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管小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龄胰腺癌3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胰腺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间我科收治的33例70岁以上胰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高龄胰腺癌患者发病隐匿,并发疾病多(88.9%),根治性切除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21.2%).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高龄胰腺癌好的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健.

    作者:曾勇;李寿柏;姚辉华;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消化道单层吻合术1 600例体会

    目的对单层吻合在消化道手术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该院1 600例消化道单层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全组1 600例消化道单层吻合手术均顺利完成,发生吻合口漏25例(1.56%),吻合口狭窄3例(0.19%),无一例发生吻合口大出血.结论消化道单层吻合不会增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并能减少吻合口狭窄、梗阻和出血,是安全、实用且有效的吻合方法.

    作者:崔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0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诊疗结果分析

    目的交流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991年2月至2002年7月我院外科治疗的30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1例,MRI诊断2例,其余27例均经CT确诊.该30例中,腹主动脉瘤破裂6例,行急诊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33.3%); 24例未破裂者中, 22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和原位人造血管移植术,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9.1%),另2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人造血管移植术.结论及早术前诊断,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陈国玉;杨宏宇;章希炜;夏建国;杨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脏外伤57例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交流肝脏外伤非手术治疗的病例选择与治疗体会.方法对该院57例非手术治疗的肝脏外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肝脏外伤患者中55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另2例在治疗过程中经中转手术治愈,全组病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对经过严格选择的肝脏外伤病例进行非手术治疗,疗效肯定,也是安全可行的.CT检查在病例选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Vacuseal负压引流系统在腹部外科的应用体会(附47例报告)

    目的报告Vacuseal负压引流系统在腹部外科的应用体会.方法 1999年5月至2002年3月,作者对47例腹部手术病例实施Vacuseal引流,其中肝切除术6例,急性胰腺炎胰床松解术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门奇断流术4例,腹腔清创术4例,直、结肠癌根治术10例,切口感染11例.并与同期64例(次)普通负压引流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Vacuseal组日均腹腔引流量大于普通引流,引流后伤口肉芽组织情况改善,二期缝合时间缩短,无引流不适反应.结论 Vacuseal负压引流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负压引流,适用于腹部的脏器切除或严重炎症、低位空腔脏器术后、巨大缺损的伤口感染.

    作者:周载平;余元龙;胡泽民;陈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移植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选择.据美国UNOS报道,在过去10年中,全世界已实施26 040例肝移植; 在先进的移植中心,肝移植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0%和80%,5年存活率达65%~75%,儿童肝移植和亲属活体肝移植存活率更高,除了存活时间延长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包括恢复工作和生育能力.国内近年来肝移植也得到快速发展,年移植数在千例左右,开展的单位不断增加,存活率得到提高,在先进的单位,开展的项目和水平逐渐接近国际水平.

    作者:陈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脏良性疾病的肝移植

    肝脏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欧美国家获得公认以来,已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开展.我国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国掀起了第二个肝移植的热潮,迄今已完成1 000余例肝移植,在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技术、介入放射、移植免疫、抗感染治疗等各个方面均获得丰富的经验,我国肝移植的效果及长期生存率亦逐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联合检测用于大肠癌临床预后判定

    目的探讨大肠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大肠癌术后有无潜在性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对59例已获确诊的大肠癌石蜡标本作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其VEGF及PCNA的表达,并与12例正常大肠组织和16例大肠腺瘤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腺瘤(P<0.05);Dukes A+B期大肠癌VEGF的表达与Dukes C+D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术后复发组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5).增殖活性表达提示,大肠癌分化程度越低,有淋巴结或肝转移时,其PCNA指数增高; 术后有、无复发者之间,其PCNA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大肠癌VEGF与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手术时虽然无明显转移灶,VEGF阳性及PCNA活性增强时仍可能有潜在的转移存在.

    作者:杨国凯;罗开元;吴斌;时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胰腺良恶性疾病中HOX A9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HOX A9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OX A9 mRNA原位杂交检测,对53例胰腺癌及20例慢性胰腺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胰腺癌组HOX A9 mRNA表达阳性率和评分[49%,(3.3±2.1)分]均明显低于慢性胰腺炎组[95%,(5.4±0.8)分]和癌旁上皮组[80%,(4.6±1.2)分,n=25],而且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慢性胰腺炎组和癌旁上皮组HOX A9 mRNA表达阴性(n=5)病例的导管上皮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 高分化腺癌(n=30)和未转移癌(n=22)的HOX A9 mRNA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分别为63%,(4.0±2.2)分和64%,(4.1±2.2)分,均明显高于低分化腺癌[32%,(2.6±2.3)分,n=19]和转移癌[32%,(2.7±2.2)分,n=25],其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HOX A9 mRNA表达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检测胰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HOX A9 mRNA的表达,对预防和早期发现胰腺癌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王群伟;杨竹林;苗雄鹰;刘国利;李永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多药耐药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56例HCC细胞中mdr1基因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例HCC病例中mdr1基因的表达: 癌旁组织中19例阳性(33.9%),癌组织中30例阳性(53.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9,P<0.05).48例初治患者中22例阳性(45.8%),8例复发者均为阳性(100%).按肿瘤大小、数目、包膜有无、癌栓有无、分化程度、HBsAg等分组,其间mdr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r1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1、2、3年生存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dr1在HCC中表达阳性率为53.6%,其表达与肿瘤大小、数目、包膜有无、癌栓有无、分化程度、HBsAg和肝硬变情况无关; HCC具有原发性耐药.

    作者:权毅;严律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MUC1、MUC3在结石性胆囊炎和胆囊腺瘤样息肉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粘蛋白(MUC1,MUC3)在结石性胆囊炎和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EC法和蛋白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方法对20例正常胆囊标本(对照组),38例结石性胆囊炎(结石组)及18例胆囊腺瘤样息肉(息肉组)的胆囊粘膜中MUC1、MUC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与蛋白印迹杂交分析结果均显示,结石组及息肉组MUC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MUC3的表达阳性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石组MUC3的表达阳性率又明显高于息肉组(P<0.01).结论 MUC1和MUC3在结石性胆囊炎及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呈负相关,这可能与结石形成及胆囊癌前病变有关.

    作者:曹红;陈东风;郑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膀胱压、胃内压与腹内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膀胱压、胃内压来间接监测腹内压的可行性,以便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诊断.方法对24例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LC)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在行LC时,在腹内压为10、 15、 20及25 mm Hg时同时测定膀胱压和胃内压.结果腹内压与膀胱压的回归方程为Y=-10.193+1.228X,相关系数为0.941; 腹内压与胃内压的回归方程为Y=-7.408+1.478X,相关系数为0.996.由此表明,腹内压与膀胱压和胃内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腹内压与胃内压和膀胱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利用胃内压和膀胱压来反映实际腹内压.

    作者:万勇;葛颖;王大庆;胡建华;苏小林;马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T细胞疫苗诱导免疫耐受与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与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制备针对Wistar大鼠的SD大鼠T细胞疫苗,然后用该疫苗免疫健康SD大鼠,每周1次, 连续3周,作为实验组(n=6).对照组(n=6)用RPMI 1640培养液替代T细胞疫苗.以被免疫的SD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以Wistar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于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5天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H-TDR掺入法),测定其cpm值; 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实验组SD大鼠脾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于接种后受到显著抑制,其cpm值较接种前显著降低 (P<0.01); 对照组接种前后各时点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 接种后相同时点的cpm值组间比较, 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与接种前比较,接种后实验组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且随着疫苗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而对照组接种后各时点T细胞凋亡率与接种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细胞疫苗可以诱导同种特异性免疫耐受,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诱导外周血T细胞凋亡,清除抗原特异性反应性T细胞克隆来实现的.

    作者:赵振林;郭永章;李立;张捷;张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肝组织中脂多糖结合蛋白mRNA的表达、血浆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内毒素(5 mg/kg)建立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检测不同时点模型鼠肝组织中LBP 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血浆中LBP、内毒素、TNF-α及IL-6含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另取肝组织在电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随着内毒素血症时间的延长,内毒素组大鼠肝组织LBP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血浆中LBP、TNF-α和IL-6含量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电镜观察见肝细胞脂肪变,线粒体空化,枯否氏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吞噬功能增强.结论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肝组织中LBP mRNA表达明显增强,血浆中LBP含量也明显增加.由此提示,增高的LBP可能在脂多糖介导的枯否氏细胞激活及产生、释放各种炎性介质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涂兵;龚建平;石毓君;李旭宏;刘长安;李生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疫苗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影响

    目的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作为疫苗接种小鼠,研究其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免疫排斥作用.方法取昆明种小鼠40只,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采用经60Co照射的TNF-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TNF-Co组)、未经60Co照射的TNF-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TNF组)、经60Co照射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Co组)以及未经60Co照射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组)接种小鼠,生理盐水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然后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移植于上述5组小鼠,观察肝癌移植瘤生长情况,并应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BEL-7404-TNF-Co组小鼠接种经60Co照射的TNF-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疫苗后,肝癌移植瘤成瘤率下降,瘤体生长受抑制,细胞凋亡指数增高,与BEL-7404-Co组、BEL-7404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与BEL-7404-TNF组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疫苗对小鼠肝癌移植瘤有较强的免疫排斥作用.

    作者:陆云飞;覃新干;曾健;林进令;廖清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体外对人直肠癌细胞株HR8348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体外对人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rhGH组、奥沙利铂(L-OHP)组和rhGH+L-OHP组4组,利用体外细胞培养、MTT比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的rhGH对人直肠癌细胞株HR8348细胞倍增时间、细胞抑制率、细胞周期、增殖指数(PI)和DNA抑制率的影响.结果 rhGH在体外不促进HR8348细胞的分裂增殖,rhGH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rhGH+L-OHP组与L-OHP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rhGH+L-OHP组与对照组比较及rhGH+L-OHP组与对应的rhGH组配对比较,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长,细胞抑制率增加,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数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减少,PI明显降低,DNA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S期P<0.05).结论 rhGH在体外不促进直肠癌细胞的分裂增殖.

    作者:陈嘉勇;甘平;梁道明;谭晶;张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甘氨酸对鼠肝热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制备成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而后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士的宁+甘氨酸治疗组和甘氨酸治疗组, 每组各18只.分别于再灌注后1、3、24 h检测血浆中内皮素(ET)、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谷丙转氨酶(ALT)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点,甘氨酸治疗组中ET、HA、TNF-α及ALT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SOD值相应升高,同时光镜下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士的宁可部分拮抗甘氨酸的作用.结论甘氨酸对鼠肝热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推测这种作用可能与肝窦内皮细胞及枯否细胞膜上的甘氨酸受体密切相关.

    作者:舒明;熊本京;傅华群;蒋筱强;邹书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氨基胍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对照组和氨基胍治疗组,每组各8只.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复制大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氨基胍治疗组采用氨基胍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大鼠肝脏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其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光镜下可见,内毒素组肝组织有散在小脓肿灶形成,肝细胞坏死,中性白细胞浸润,而氨基胍治疗组的肝组织受损程度较轻.电镜下可见,内毒素组的肝细胞核出现融解性空斑,线粒体肿胀和线粒体嵴数量减少,而氨基胍则对肝脏的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内毒素对照组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给予氨基胍治疗后血浆NO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氨基胍通过选择性抑制iNOS活性,抑制了大鼠内毒素休克时过量的NO的产生,保护了肝脏的功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作者:宋文哲;宋燕;谭岩;尹家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脏移植中的肝动脉并发症及其对策

    中国的肝脏移植事业在过去10年中取得不菲成绩,在21世纪依然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作为目前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受体术后1年生存率已超过80%.然而,与国际水准相比,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总结经验,从而提高受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郑树森;徐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

    多年来,对脓毒症(sepsis)的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虽有显著的进展,但其名词与概念上有很多混淆之处.长期以来,临床上都把发热、白细胞增高、神志改变、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紊乱,进而发生器官功能障碍者作为全身性感染即脓毒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但各家描述所含的症状、诊断标准及名称均不一致,也不能反映该病的本质.

    作者:吴言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器官移植受体的胆石病

    肝脏移植、心脏移植及肾脏移植等已广泛开展,大批受者长期存活.本文现就这组特殊人群在移植术后患胆道结石病的机理及其处理原则介绍如下.

    作者:文天夫;魏永刚;黄建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简述胆道疾病引起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为什么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在腹膜后容易形成广泛的组织坏死/简述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热(脾热)的原因/简述肿瘤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简述肝癌的分型与分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目的探讨防止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后吻合口扩大的方法.方法对32例肝硬变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术,术中采用不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门腔静脉吻合口前后壁形成自然的限制环,以防止术后吻合口的扩大.结果 32例患者于术后3~36个月行彩超或螺旋CT检查,显示门腔静脉吻合口均无扩大; 术后再出血率为3.1%(1/32),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3%(2/32); 术后≤6个月时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1); 全部病例随访6~49个月,随访率为100%.结论改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映弘;蔺宗义;刘忠;刘曙光;任洪伟;蔺原;吴艳军;胡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保留与不保留肝后腔静脉肝移植与术后乙肝复发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复制活跃者肝移植时保留下腔静脉与否与术后HBV再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及HBV DNA原位杂交法检测15例肝移植时切除的病肝下腔静脉的HBV标志物,对20例不保留腔静脉的肝移植受体(经典组)与7例HBV复制活跃并保留腔静脉的肝移植受体(背驮组)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及术后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经典组10例(50.0%)及背驮组5例(71.4%)肝移植时切除的病肝下腔静脉壁的HBV标志物HBsAg、HBcAg及HBV DNA均呈阴性.经典组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HBV再感染1例,再感染率5.0%(1/20),再感染时间在术后22个月; 背驮组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无一例发生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0(0/7).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HBV复制活跃者其肝后下腔静脉组织中无HBV存留及复制.因此,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不会增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受体HBV再感染或乙肝复发.

    作者:王晓波;卢实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林琦远;曾勇;赵纪春;赖威;刘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适应证、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对2001年以来我院实施的5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的无法切除的晚期肝泡状棘球蚴(AH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例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无AHD复发.1例于术后1年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愈晚期AHD的唯一方法.采用有效的手术技术解决术中病肝切除困难,术前、术后规范使用抗AHD药物,术后合理控制免疫抑制药物剂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夏天;严律南;李波;卢实春;文天夫;曾勇;姚辉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活体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总结活体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该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完成的15例次(13例)活体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13例供体术后均顺利康复,除1例在手术后1个月因拔除T管发生胆瘘外,其余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受体生存率为92.3%(12/13),已健康生存2个月~2年; 移植物存活率为86.7%(13/15).1例成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于术后72 d死于不可逆转的严重排斥反应.术后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另1例再次行减体积肝移植,1例再次行全肝移植,均获长期生存; 发生严重排斥反应1例,ARDS 2例,细菌和(或)病毒感染6例,大量胸腔积液7例,胆瘘1例.结论围手术期处理是活体肝移植术的关键之一,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李国强;王学浩;李相成;张峰;钱建民;孔连宝;张浩;成峰;孙倍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腺苷蛋氨酸在肝硬变大鼠行部分肝叶切除后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观察

    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在肝硬变大鼠行部分肝叶切除后对肝细胞的再生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用40%四氯化碳诱导Wistar大鼠肝硬变模型,而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变组(n=20)、治疗1组[S-腺苷蛋氨酸10 mg/(kg*d),n=16]及治疗2组[S-腺苷蛋氨酸20 mg/(kg*d),n=16],另设正常对照组(n=16).4组大鼠均行30%左右肝叶切除.自手术当天起,治疗1、2组分别肌注S-腺苷蛋氨酸10 mg/(kg*d)和20 mg/(kg*d),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5 ml/d,共15 d.4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5 d和30 d处死一半,取血检测Alb、ALT、TB、TBA及TNF-α,同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肝硬变组术后15 d和30 d的TB、TBA、ALT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Alb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治疗1、2组术后15 d的上述4项指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肝硬变组(P<0.01),Alb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却明显高于肝硬变组(P<0.01); 治疗1、2组术后30 d上述各指标均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TNF-α和TB、TBA、AL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 0.99、0.97、0.93, P<0.01),与Alb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88,P<0.01).治疗组光镜观察见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有较多的双核肝细胞以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电镜观察见粗面内质网及糖原增生,线粒体丰富.结论 S-腺苷蛋氨酸能促进肝叶切除术后肝细胞的再生,可改善肝功能.

    作者:张捷;廖传文;朱洪;田大广;郭永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大鼠肝脏离体非循环灌注模型,对供肝分别作不同时间的IPC (IPC1 组缺血5 min、 IPC2组缺血10 min、 IPC3组缺血15 min),而后比较各组供肝的损伤程度.结果流出液中AST和ALT的水平,IPC1组分别为(40.1±6.3) U/L和(17.1±0.5) U/L, IPC2组分别为(53.6±3.7) U/L和(19.7±0.5) U/L,均显著低于未预处理(NPC)组的(64.5±8.2) U/L和(23.8±3.9) U/L (P<0.05); IPC1组又显著低于IPC2组和IPC3组的(63.8±7.2) U/L和(22.8±2.5) U/L (P<0.05).LDH水平,NPC组、 IPC1组、 IPC2组和IPC3组分别为(104.3±20.6) U/L、 (84.1±19.7) U/L、 (90.5±21.1) U/L和(103.1±18.5) U/L,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组[(71.5±18.9) U/L] (P<0.05).胆汁分泌量及肝组织ATP含量,IPC1组分别为(53.5±10.2) μl和(6.15±0.65) μmol/g, IPC2组分别为(41.5±8.1) μl和(4.77±0.21) μmol/g, 均显著高于NPC组的(22.8±9.7) μl和(2.62±0.34) μmol/g (P<0.05); IPC1组又显著高于IPC2组和IPC3组的(27.5±2.8) μl和(2.61±0.29) μmol/g (P<0.05).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IPC1组和IPC2组分别为(4.36±0.26) nmol/g和(5.51±0.13) nmol/g, 均显著低于NPC组的(6.75±0.17) nmol/g (P<0.05); IPC1组又显著低于IPC2组和IPC3组的(6.31±0.64) nmol/g (P<0.05).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IPC1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较轻微, IPC2组次之,NPC组和IPC3组重. 结论适当的IPC (5 min、 10 min) 对供肝低温保存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秦嵩;孙备;许军;田英君;姜洪池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