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007-9424
  • 国内刊号:51-1505/R
  • 影响因子:0.85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1999年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年9期文献
  • 慢病毒介导的双干扰RNA同时沉默IGF1R和EGFR蛋白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双靶向IGF1R和EGFR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对肝癌细胞SMMC7721中IGF1R和EGFR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IGF1R和EGFR基因干扰有效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pLVTHM载体连接产生pLVTHM-IGF1R.RT-PCR合成含H1启动子EGFR-siRNA表达框,克隆入pLVTHM-IGF1R中形成pLVTHM-IGF1R-EGFR-siRNA.用pLVTHM-IGF1R-EGFR-siRNA、psPAX2和pMD2G 3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LVTHM-IGF1R-EGFR-siRNA,大量扩增,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测病毒滴度.用LVTHM-IGF1R-EGFR-siRNA感染SMMC7721细胞(感染组),以未经处理的SMMC7721细胞(细胞对照组)及空载体质粒LVTHM(空载体对照组)作为对照.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IGF1R和EGFR的表达,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生长,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成功构建慢病毒LVTHM-IGF1R-EGFR-siRNA;病毒滴度为4.58×109 pfu/ml;LVTHM-IGF1R-EGFR-siRNA明显抑制肝癌细胞中IGF1R和EGF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为细胞对照组及空载体对照组的5%、4%和4%、3%以及10%、11%和8%、9%(P<0.05),同时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P<0.05),促进肝癌细胞凋亡(P<0.05).结论 靶向IGF1R和EGFR基因siRNA慢病毒可同时有效封闭肝癌细胞中的IGF1R及EGFR,降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为以IGF1R和EGFR基因为靶点的肝癌生物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牛坚;刘斌;潘晴;于彬;李向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HERG在小鼠胆囊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HERG在CD1小鼠胆囊组织及胆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D1小鼠胆囊组织中HERG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胆囊组织中HERG mRNA的表达;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急性分离胆囊ICC中HERG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ERG在CD1小鼠胆囊组织的细胞浆中呈黄色或棕黄色阳性反应,主要表达于胆囊黏膜层;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CD1小鼠胆囊组织中HERG mRNA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D1小鼠胆囊组织中HERG蛋白阳性表达;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结果显示,CD1小鼠胆囊ICC 中 HERG蛋白阳性表达.结论 CD1小鼠胆囊组织以及胆囊ICC中均存在HERG的表达,HERG可能与ICC起搏功能有关.

    作者:孙晓敏;余保平;高礼层;徐龙;董卫国;罗和生;徐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13例瓷化胆囊的腹腔镜治疗

    目的 探讨瓷化胆囊经腹腔镜切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6~2008年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及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并手术治疗的24例瓷化胆囊患者中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例瓷化胆囊患者占同期住院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0.48%(24/4964),术前超声诊断阳性率为87.50%(21/24),其中13例瓷化胆囊患者经腹腔镜治疗,均临床治愈,1例术后发生漏胆,2例合并有胆囊癌的病例随访12及14个月未见切口肿瘤种植及转移.结论 瓷化胆囊在超声影像学方面有特殊性表现,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术中应常规做冰冻病理检查.

    作者:林琳;金俊哲;梁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Jun基因RNA干扰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以RNA干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c-Jun基因表达,探讨其表达抑制后VSMCs增殖的变化.方法 设对照组(VSMCs不作处理)、阴性siRNA组(VSMCs转染无关序列的siRNA)及c-Jun siRNA组(VSMCs转染c-Jun siRNA).应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VSMCs中c-Ju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VSMCs中c-Jun的蛋白水平, 应用MTT比色法及3H-TdR掺入法检测VSMCs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s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c-Jun siRNA组的c-Ju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而阴性siRN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Jun siRNA组VSMCs的增殖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细胞周期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而阴性siRNA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A干扰介导的c-Jun基因沉默可显著抑制VSMCs的体外增殖.

    作者:张宏伟;周昱;胡新华;张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胆道球囊扩张器防治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道出血术后胆道再出血

    目的 总结使用胆道球囊扩张器防治肝胆管结石合并胆道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3~2008年间将胆道球囊扩张器预防性用于肝胆管结石术后11例胆道出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7例,女4例.本院手术3例,外院转诊8例.手术止血后对疑有再出血可能的患者在胆道镜引导下于肝内胆道出血部位预置胆道球囊扩张器备用.术后3~7 d内有4 例再发明显胆道出血,开放球囊扩张器压迫出血胆管,压迫2 h后减压0.5 h,如此反复交替进行.4例均用球囊扩张器压迫止血成功,其中1例止血后5 d再次出血,仍用同法止血.11例患者全部存活.结论 肝胆管结石并发的肝内胆道出血,行手术止血后可能再发出血;于出血部位预置胆道球囊扩张器使得术后出血的治疗简单、有效,可作为胆道再出血的防治措施之一.

    作者:李可洲;田伏洲;戴睿武;闫勇;骆助林;闫洪涛;王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氨基胍对大鼠胰岛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在细胞因子与大鼠胰岛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对胰岛细胞功能和存活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分离纯化大鼠胰岛,进行胰岛细胞培养.根据培养基中是否加入氨基胍或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空白对照组(完全培养基)、细胞因子组(加IL-1β和TNF-α)、氨基胍组(加氨基胍)及氨基胍+细胞因子组(加氨基胍及细胞因子).检测指标包括: 培养液中NO水平、胰岛组织中iNOS活性、胰岛细胞存活情况(丫啶橙/溴乙锭染色)、胰岛细胞凋亡情况(TUNEL法)及胰岛功能(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因子组大鼠胰岛组织中iNOS的活性明显提高,培养液中NO的水平明显上升,同时胰岛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大量细胞凋亡,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P<0.01).与细胞因子组比较,氨基胍+细胞因子组的iNOS的活性[(3.17±0.51) U/ml比(38.93±4.72) U/ml]及NO水平[(50.5±10.4) μmol/L比(313.0±35.4) μmol/L]明显下降,胰岛细胞存活率活明显升高[(72.73±3.14)%比(57.07±5.07)%],凋亡率明显下降[(20.11±8.48)%比(41.17±6.87)%],胰岛素分泌指数明显升高(3.50±0.27比1.96±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氨基胍通过抑制iNOS活性,控制NO过量产生,从而减轻细胞因子对胰岛的损害,改善胰岛的存活与功能.

    作者:李柏峰;刘永锋;程颖;张佳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新单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10例报道

    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腹腔镜新单孔操作法完成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疝囊高位结扎术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2~9岁,平均3.8岁.其中9例为单侧腹股沟斜疝,1为例双侧斜疝.主要器械: 0°电切镜1套,5 mm Trocar 1个,12号硬膜外穿刺针1枚.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儿取头高足低对侧倾斜位,脐下缘5 mm切口,建立气腹,压力为8~10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5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2-0肌腱吻合线(涤纶编织线)穿过硬膜外套管针,套管针针尖位于线的中点,线的一半在套管针外,另一半在套管针内.

    作者:赵仁国;杨胜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1例股静脉至无名静脉金属异物的外科治疗

    患者,男,39岁.3年前因大面积烧伤在外院治疗,2年后经X线拍片见一金属导丝从右股静脉直到无名静脉,遂切开右股静脉欲取出导丝,但见部分导丝已与静脉内膜黏合,无法取出,手术失败;后再次经对侧股静脉入径,用抓捕器从无名静脉将导丝套住并向下行套至第二腰椎水平处即无法下行,考虑腰二椎体以下导丝已与下腔静脉黏合,再将抓捕器进入右股静脉也无法抓捕导丝,手术再次失败.

    作者:李震;汪忠镐;卞策;韩冰;崔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甲状腺切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防治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对东河中心卫生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行甲状腺手术的44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甲状腺手术中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446例患者中女352例,男94例,年龄19~72 岁,平均42.6 岁;均因甲状腺包块或颈淋巴结肿大就诊,其中Graves病9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3例,甲状腺腺瘤264 例,功能性腺瘤16例,乳头状癌26例,甲状腺囊肿12例;术前均经间接喉镜或喉内镜检查排除声带麻痹.

    作者:符活;张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肝脏肺吸虫病1例报道

    患者,女,35岁,因反复右上腹痛伴发热15 d急诊入院.15 d 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右上腹持续性胀痛,放射至背心,同时出现发热,高体温(T)39 ℃,伴恶心、呕吐、腹胀等,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有好转,其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有效,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入院时查体: T 38.3 ℃,R 87次/min,P 20次/min,BP 109/68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病容,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腹软,右上腹压痛、叩痛,肌张力不高;肝脏于肋下4 cm,质软,轻触痛,移浊(-).急诊血常规: Hb 99.8 g/L, WBC 6.5×109/L;B超: 左、右肝低密度占位.

    作者:叶辉;李宁;周勇;叶大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内镜保胆取石术临床研究现状

    目的 介绍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 复习和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保胆的依据、保胆取石术的优势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法、当前存在的争议等问题进行综述.结果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为内镜保胆取石术提供了客观依据,内镜技术上的进步为保胆提供了可能.内镜保胆取石术的争议主要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操作,不恰当地选择病例,盲目追求保胆取石将使胆囊结石的治疗事与愿违.结论 内镜保胆取石术能够取尽结石,保留胆囊功能,但术后结石复发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长期随访.

    作者:王旭;王翔翔;唐彤;孙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胃癌微环境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目的 介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MMPs与胃癌关系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仍未完全阐明.MMPs是一类蛋白水解酶,它们通过对肿瘤生长的微环境进行调控,进而在胃癌演进中的增殖、转移、新生血管形成和调控肿瘤细胞及其周围正常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 MMPs从不同的方面促进胃癌的演进,了解这些方面的机理可以为未来胃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江州华;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茧症的诊治体会(附9例报道)

    目的 提高对腹茧症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8年期间收治的9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5例以急、慢性肠梗阻症状为主要表现,结合CT、彩超、腹部X线平片等检查,2例术前诊断为腹茧症.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获得成功.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84个月,平均(26±13)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3及10个月出现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其余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患者反复有肠梗阻表现而梗阻原因不明或出现腹部包块,需结合合理的影像学检查考虑腹茧症的可能;手术是本病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段小亮;李晓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肛周脓肿一期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附107例报道)

    目的 观察和评估一期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107例实施一期手术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一次性根治手术,术后切口换药.住院时间9~28 d,平均18.5 d.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9.5个月,1例术后形成瘘管,2例术后脓肿复发,此3例经再次手术治愈,无复发;术后一次性治愈率达97.2%(104/107).结论 一期手术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较单纯切开引流手术能明显地缩短术后感染控制时间,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王岩;李树杰;王军;鲍双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术式探讨(附42例报道)

    目的 探讨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返流性胃炎的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2例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传统Billroth-Ⅱ(简称B-Ⅱ)式组(n=21)和改良B-Ⅱ式组(n=21),对2组患者术后胃肠引流液的量、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以及肠胃液返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B-Ⅱ式组胃肠引流液量平均为(300±50) ml,而改良B-Ⅱ式组胃肠引流液量平均为(100±40) ml,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B-Ⅱ式组剑突下持续烧灼痛12例,胆汁性呕吐8例,体重减轻1例;而改良B-Ⅱ式组仅出现1例剑突下持续烧灼痛和1例体重减轻,未见胆汁性呕吐病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B-Ⅱ式组发生轻度返流9例,重度返流12例;改良B-Ⅱ式组仅2例发生轻度返流,1例重度返流,其余均未见返流,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B-Ⅱ式相比,改良B-Ⅱ式的碱性返流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效果满意.

    作者:杨加保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64层螺旋CT(64 slice spiral CT,64SCT)的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29例被64SCT诊断为BCS且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由2位从事腹部放射诊断的医师回顾性分析图像,除了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和门静脉高压情况外,重点观察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的病变,64SCT结果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①64SCT对BCS的诊断准确率为93.1%(27/29), 出现2例假阳性,无假阴性患者.64SCT对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腔静脉隔膜形成诊断准确率高,对狭窄诊断能力有限.②肝脏的异常改变包括肝脏肿大(24例)、密度降低(27例)、不均匀强化(动脉期5例,门脉期19例).③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结论 64SCT对BCS的诊断准确率高,很少出现假阴性,能准确显示BCS患者肝脏的形态学异常和侧支循环,但对判断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狭窄准确率不高.

    作者:陈光文;陈坜桃;宋彬;袁放;张曦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生命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WHO报告的资料[1]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2005年比1991年增加70.7%,年均增加4.71%.尽管对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和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结直肠癌的治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对不同个体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不仅不能提高治疗效果,而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给患者带来伤害.目前,个体差异与疗效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重视.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日益成为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的重点.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模式的运用为结直肠癌个体化诊治提供了新的平台[2].

    作者:张洪伟;同李平;孙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意义

    目的 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重建动脉组和未重建动脉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1、2、4及7 d检测肝功能、观察移植肝组织学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重建动脉组1周生存率为65.0%(13/20),未重建动脉组1周生存率为50.0%(10/2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ALT和TB于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升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重建动脉组TB于第2、7天低于未重建动脉组,ALT于第2、4天低于未重建动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动脉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较未重建动脉组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2组大鼠移植肝的肝细胞中PCNA表达均于术后第2天达高峰,重建动脉组术后第1天的PCNA表达阳性率高于未重建动脉组(P<0.01),而术后第7天则低于未重建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重建动脉组术后早期肝细胞增殖较未重建动脉组活跃.

    作者: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纤维蛋白原联合多层螺旋CT术前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目的 建立联合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佳形态学标准评估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方法 纳入连续的690例接受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多层螺旋CT(MSCT)行全腹增强扫描.若发现异常局域淋巴结则测量其大短轴轴径(MSAD)、大长轴轴径(MLAD)以及轴径比(MSAD/MLAD),并计算每个分界值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联合术前血清FIB水平鉴别转移性或炎性淋巴结;MSCT联合FIB和单用MSCT两种策略的预测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纳入有异常淋巴结显示的患者100例,其中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影像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AD的佳分界值为6 mm,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46.8%,特异度为68.4%,准确度为55.0%,阳性预测值为70.7%,阴性预测值为44.1%.MLAD的佳分界值为8 mm,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43.5%,特异度为63.2%,准确度为51.0%,阳性预测值为65.9%,阴性预测值为40.7%.以高纤维蛋白原血症(FIB≥3.5 g/L)鉴别诊断MSAD<6 mm或MLAD<8 mm的转移性小淋巴结,其诊断价值有统计学意义(Kappa=0.256,P=0.047).MSAD(6 mm)联合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单用MSAD(6 mm)相比敏感度更高 (79.0%比46.8%,P<0.001),但准确度相似 (66.0%比55.0%,P>0.05),特异度更低(44.7%比68.4%,P=0.037).与单用MLAD(8 mm)相比,联合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敏感度(80.6%比43.5%,P<0.001)和准确度 (66.0%比51.0%,P=0.031)都更高,且特异度没有明显降低(42.1%比63.2%,P>0.05).结论 本研究推荐采用MSAD≥6 mm或MLAD≥8 mm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此外,联合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淋巴结转移进行鉴别,可以提高术前分期的敏感度和准确度.

    作者:汪晓东;欧阳书睿;吕东昊;庄磊;蒋善明;邓磊;李峥艳;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两种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3 d肠道准备和1 d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经3 d肠道准备(50例)和经1 d肠道准备(50例)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2 h血浆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及内毒素(ET)水平,25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用酶学分光度法检测D-LAC浓度,分光度法检测DAO活性,基质偶氮显色鲎试验法检测ET浓度.结果 3 d肠道准备患者术前2 h血浆D-LAC浓度为(10.25±1.43) mg/L、DAO活性为(5.82±0.80) U/ml、ET浓度为(10.11±1.41) ng/L,1 d肠道准备患者术前2 h血浆D-LAC浓度为(10.19±1.35) mg/L、DAO活性为(5.80±0.81) U/ml、ET浓度为(9.82±1.35) ng/L,3 d肠道准备者和1 d肠道准备者相应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肠道准备和1 d肠道准备的结直肠癌患者与腹股沟疝患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 d 肠道准备和1 d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屏障功能均无明显损害,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可行1 d肠道准备,特殊患者仍可用3 d 肠道准备.

    作者:谢尚奎;任东林;吴印爱;彭慧;康亮;王晓学;苏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先行经鼻和经肛两种途径置入肠梗阻导管,通过导管减压、引流等治疗后,再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结果 32例患者中19例经鼻及经肛型肠梗阻导管双侧同时性置入成功,另13例仅完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置管12~36 h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26例于48~96 h后腹痛、腹胀症状完全消失.比较所有患者置管前、后腹围缩小程度,置管24 h后为(81.3±19.6)%,明显小于置管前的100%(t=3.586,P=0.02).32例患者经肠梗阻导管治疗5~7 d后,均成功施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术后无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肠梗阻导管减压、引流等治疗后再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是治疗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红岩;董齐;柳青峰;李胜昔;刘峥嵘;王燕庆;富永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原发性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通过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缺失(LID)小鼠体内建立稳定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模型,探讨IGF-1 与小鼠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①建立结直肠癌模型: 使用LID小鼠(实验组)和BALB/c小鼠(对照组).LID小鼠体循环中的IGF-1水平仅为BALB/c小鼠的25%,用化学致癌剂1,1二甲基肼(DMH)颈部皮下注射诱导原发性结直肠肿瘤.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对80只模型小鼠的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进行IGF-1的抗原染色,将染色结果与小鼠的体质量及结直肠的致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在注药后与注药前比较体质量均减轻,注药后18及24周时与各组注药前相应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GF-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IGF-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部位是在癌细胞的核周胞浆中,呈弥散状分布.③IGF-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者分别为6/7只、2/7只及13/16只、7/16只.2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IGF-1表达阳性者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IGF-1的表达阳性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致癌剂DMH诱导的结直肠癌模型中,IGF-1 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桂林;吴毅平;雷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直肠癌术前分期策略

    目的 总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有关直肠癌术前分期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对新近提出的多模式术前评估(multimodal preoperative evaluation,MPE)系统的相关资料进行重点总结.结果 恰当选择目前存在的方法在直肠癌T分期及M分期上可以取得较高的准确性,但都不能对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评估.在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采用MPE系统,即联合经直肠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评估直肠癌,可取得目前较为准确的术前分期.结论 MPE系统评估直肠癌术前分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杨靓;汪晓东;秦昌龙;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和经直肠超声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MSCT)和经直肠超声(TRUS)对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5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直肠癌患者,术前使用MSCT和TRUS进行T分期和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81例.在评估局部浸润方面,MSCT的准确度为77.78%(63/81),TRUS为88.89%(7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在诊断转移性淋巴结方面,MSCT的准确度为66.67%(54/81),TRUS为48.15%(3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TRUS在评估直肠癌局部浸润深度上更为准确,但与MSCT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MSCT在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方面比TRUS更具优越性,但两者的准确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陈晓婧;兰凯;汪晓东;吕东昊;余敏;李峥艳;时莹瑜;李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结直肠癌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CTGF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GF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3%(38/62)和19.4%(12/62),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P<0.05).CT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即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CTGF表达阳性率越低(P=0.030),随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加深而CTGF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32),有淋巴结转移者CTGF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7),而与性别无关(P>0.05).结论 CTGF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司丕成;徐建国;黄慧敏;李立涛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