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007-9424
  • 国内刊号:51-1505/R
  • 影响因子:0.85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1999年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年6期文献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解剖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容易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解剖因素,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间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患者中术中记录有解剖变异因素导致胆管损伤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胆管损伤按Bismuth分型分为Ⅰ型6例,Ⅱ型19例,Ⅲ型8例,Ⅳ型5例,Ⅴ型1例.解剖变异因素包括胆管变异15例,胆囊管异常10例,血管变异13例,肝门旋转1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6例,术后24~72 h内发现16例,术后3个月~2年出现胆管狭窄17例.39例患者中2例因肝功能衰竭或心肌梗塞死亡,4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经对症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解剖因素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客观因素,重视异常的解剖可有效防止医源性胆管损伤.

    作者:戈佳云;邹浩;李天柱;王琳;罗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pT1~3N0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T1~3N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pT1~3N0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术者120例2 106枚淋巴结,每例患者淋巴结9~28枚,平均18枚,所有淋巴结经HE染色均为阴性.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结中CK20表达,并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胃癌淋巴结中CK20表达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有9.07%(191/2 106)的淋巴结出现CK20阳性表达;有26.67%(32/120)患者的淋巴结中出现CK20阳性表达,其中11例(9.17%)为微转移,21例(17.50%)为孤立肿瘤细胞巢(ITC).术后随访24~121个月(平均66.35个月).淋巴结中CK20阴性表达、ITC和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4%、78.3%和40.9%.5年无瘤生存率在淋巴结CK20出现微转移者中明显低于CK20阴性表达者(P=0.000)和以ITC为特征者(P=0.046),而仅以ITC为特征者与CK20阴性表达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淋巴结中CK20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11)、浸润胃壁深度(P=0.043)和是否有淋巴管浸润(P=0.002)有关.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11例胃癌患者被检测出微转移,应划分为pN1(Mi)期,本组重新分期率9.17%.而88例胃癌患者淋巴结CK20(-)和21例表达为ITC,分别被记为pN0(I-)和pN0(I+),不建议重新分期,仍为pN0期.结论 对于pT1~3N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较低,建议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作者:陶国强;严轶群;王兴祥;王嘉民;王校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7种microRNAs在原发性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小RNA(microRNAs)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探索肝癌诊断和预后可能的新标志.方法 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7种MicroRNAs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7种microRNAs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miR-34c、miR-21、miR-16及miR-10b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miR-200a、miR-148b及miR-Let-7i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中miR-200a 和 miR-148b下调明显.miR-200a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患者血清AFP水平呈正相关(r=0.848 9,P<0.01),而其余microRNAs的表达差异与患者血清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存在microRNAs的表达差异,miR-200a可能成为新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

    作者:张明;刘卫辉;尤楠;张福琴;窦科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早期浸润性乳腺癌保乳与全乳腺切除手术远期疗效评价: Meta分析结果

    目的 系统评价早期浸润性乳腺癌保乳(breast-conserving therapy,BCT)与全乳腺切除手术(mastectomy therapy,MT)的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Cancer Lit等数据库,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后交叉比对,评价指标包括随访结束时死亡人数、局部复发率及总复发率,采用RevMan 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6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累积样本含量3 933例.BCT组与MT组随访结束时死亡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5,95% CI: 0.93~1.19,P=0.45),而BCT组局部复发率(OR=1.64,95% CI: 1.10~2.44,P=0.01)及总复发率(OR=1.42,95% CI: 1.22~1.64,P<0.01)明显高于MT组.结论 对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行BCT与MT患者长期预后相当,但BCT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升高,需引起注意.

    作者:曹锋;李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胃癌进展中转录因子e2f-1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e2f-1在胃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判断其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121例胃癌原发灶中e2f-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21例患者e2f-1的表达阳性率为38.8%(47/121).随着胃癌的进展,TNMⅠ~Ⅳ期e2f-1表达阳性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r=-0.320,P<0.05): Ⅰa期62.5%(10/16),Ⅰb期47.1%(8/17),Ⅱ期55.0%(11/20),Ⅲa期40.0%(8/20),Ⅲb期27.3%(6/22),Ⅳ期15.4%(4/26);同时e2f-1的表达与肿瘤大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和累及淋巴站亦呈负相关(P<0.05).多参数检验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及生存期是e2f-1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Log-Rank检验提示与术后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累及淋巴站、肿瘤大直径、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率、浸润深度及TNM分期(P<0.0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累及淋巴站越远、e2f-1表达阳性率越高,则生存期越短(P<0.05).TNM各期中: Ⅰ、Ⅱ期患者e2f-1的阳性高表达率与更短的生存期相关(r=-0.304,P<0.05),而且e2f-1呈阳性表达者其预后显著差于阴性表达者(χ2=13.437,P<0.05);而Ⅲ、Ⅳ期患者e2f-1的表达与生存期之间无统计学关系(P>0.05).结论 转录因子e2f-1是体现早期胃癌恶性行为的标记之一,表达阳性的早期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是有效的预后判断因子;而在晚期胃癌中e2f-1表达降低,提示可能与其进展有关.

    作者:伍宏彪;吴巨钢;张鹏;倪晓春;张彪;苏震东;李小强;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不同压强与时程CO2气腹对胃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压强与时程的CO2气腹对胃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CO2气腹模型,选用3种胃癌细胞株MKN-45、SGC-7901和MKN-28,分别暴露在0 mm Hg(1 mm Hg=0.133 kPa)、9 mm Hg (2 h、4 h)和 15 mm Hg(2 h、4 h)的条件下.RT-PCR法检测胃癌细胞中黏附侵袭分子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 mRNA在上述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中E-cadherin和ICAM-1蛋白在0 mm Hg和15 mm Hg(4 h)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CO2时程延长或压强升高,E-cadherin mRNA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CAM-1、MMP-2和VEGF-A mRNA的表达水平则有上升趋势;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各种条件下黏附侵袭分子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压强不高于15 mm Hg和时程不超过4 h前提下,不同压强与时程的CO2气腹对胃癌细胞株的黏附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并不增加肿瘤的转移几率.

    作者:刘骅;周敏;赵文毅;曹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多种微创方法联合个体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 分析多种微创方法联合个体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价值.方法 总结我院1998年9月至2008年10月期间收治的67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多种微创方法联合个体化治疗的方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CT积分、WBC计数、总胆红素、AST、血糖、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尿素氮、肌酐及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并记录腹痛缓解时间、开腹手术率、死亡率、治愈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腹痛缓解时间为(20.17±14.16) h,开腹手术率为6.0%(4/67),死亡率为7.5%(5/67),治愈率为92.5%(62/67),住院时间(30.85±28.37) d,住院费用(59 295.78±34 564.44)元.结论 针对SAP患者每例个体的不同病因、严重程度、病期及合并症采用多种微创方法联合个体化治疗,可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提高治愈率.

    作者:姚欣敏;李云涛;黄德全;曹扬;张抒;杨一邨;黄江涛;于澜;肖渝清;彭秋生;蒲光春;许持卫;龚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同时经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症和胆囊结石的体会

    目的 探讨同时经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症和胆囊结石的技巧、体会.方法 我科从2006年10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行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减容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 LAGB)治疗178例单纯肥胖患者,其中18例合并胆囊结石,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肥胖症伴胆囊结石患者同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全部成功,手术时间为(126±2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6) ml;3例术后出现轻度恶心、呕吐,2例腹部穿刺切口轻度脂肪液化,1例腹腔少量积液,均经对症处理痊愈,无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3、6个月来院调整胃绑带松紧度,随访减重效果明显,胆囊结石引起的腹部症状消失.结论 LAGB手术创伤小且减重效果好;对合并胆囊结石者,通过调整LAGB腹壁戳孔位置可同时完成LC手术,无需增加新的腹部戳孔,创伤减少,且不影响LAGB手术效果,可达到同时治疗两种疾病的目的.

    作者:郑方;邹一平;李为民;黄辉;崔洪涛;戴新;刘浩润;江兆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同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学结果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腹腔镜和同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肿瘤学结果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析南方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520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TNM Ⅰ~Ⅲ期病例的临床随访资料,其中腹腔镜组186例,开腹组334例,对2组术后复发、生存等肿瘤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基本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治疗情况具有均衡可比性.2组平均随访30.3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3年累积生存率为83%比80%,远处转移率为12.5%比15.6%,戳孔/切口癌转移率为0.6%比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为4.8%比10.7%,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为81%比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累积生存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而累积无病生存率腹腔镜组则显著高于开腹组(P=0.010).Ⅰ或Ⅱ期病例中2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病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病例远处转移率、累积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期病例腹腔镜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开腹组(6.8%比17.7%,P=0.047),累积无病生存率则显著高于开腹组(P=0.04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达到甚至优于同期开腹根治术的肿瘤学结果,提示针对直肠癌的腹腔镜外科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作者:梁耀泽;余江;张策;王亚楠;胡彦锋;甄莉;程侠;朱正鹏;李国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通过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分析鉴别多结节性肝细胞性肝癌细胞克隆起源

    目的 探讨通过线粒体 DNA (mtDNA) D-Loop 区序列分析鉴别多结节性肝细胞性肝癌(肝癌)细胞克隆起源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为多结节肝癌组,标本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期间连续收治的42例共112个结节性HCC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对照组来自同期单结节HCC手术切除组织共20例40个样本,分2个亚组,对照组Ⅰ为16例单结节肝癌的2块不相邻的癌组织;对照组Ⅱ为4例伴有肉眼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取癌组织和癌栓各1块; 正常对照组来自同期肝移植供肝或肝外伤切除的肝组织共5例.用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各样本组织mtDNA D-Loop 区的序列,并分析各例癌结节中序列异同情况.结果 在42例实验组标本中,共有131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其中15个位点为点突变,9个位点发生插入,16个位点发生缺失,共出现98个多态性变化,位点总变异率为11.7%(131/1 122,1 122为mtDNA D-Loop 区全长); 实验组中有20例各结节的mtDNA D-Loop 区序列存在差异,可能为多中心(MO)起源,22例各结节的mtDNA D-Loop 区序列完全相同,可能为单中心(即肝内转移,IM)起源.对照组20例中各样本的mtDNA D-Loop 区序列完全相同,为相同细胞克隆起源.正常对照组中共有14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均为多态性,其中NT 479 A>G为新的多态性.结论 mtDNA D-Loop区序列具有较高的变异率,应用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该区序列并比较各个癌结节的DNA序列异同,可以快速、简单、有效地为区分IM和MO起源提供参考.

    作者:李仕来;黎乐群;彭涛;苏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盲肠节细胞神经瘤伴大出血1例报道

    患者,女,27岁,因停经20+周,排血便17 h伴晕厥3次来我院就诊.查体: T 36.2 ℃,P 102次/min,R 20次/min,BP 13.3/8.2 kPa (100/62 mm Hg).神清,贫血貌;截石位肛窥镜下齿状线远侧1、5及11点处见有外痔,均未见活动性出血.

    作者:黎福良;文军;何新卫;郑邦瑞;刘兴木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胃癌的关系

    目的 介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尤其是CCL19/CCL21-CCR7及CXCL12-CXCR4轴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胃癌关系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通过对胃癌生长微环境的调控,CCL19/CCL21-CCR7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着突出作用,CXCL12-CXCR4轴在胃癌腹膜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CCR7可能成为特异性评价胃癌淋巴结转移潜能的分子标志物.阻断CXCL12-CXCR4轴有助于推动进展期胃癌腹膜转移治疗策略的进一步发展.结论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从不同的方面促进胃癌的演进,了解这些方面的机理可以为未来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作为一种胃癌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在胃癌侵袭转移的评估、预后判断和治疗方面将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陆瑞祺;俞继卫;姜波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调控因子与肝脏再生

    目的 综述与肝脏再生有关的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近年来与肝脏再生有关的调控因子方面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随着近年来对各种与肝脏再生有关的调控因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能为肝脏相关的疾病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调控因子在肝脏再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细胞生长因子对肝细胞增殖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适量表达的TNF-α和IL-6启动肝细胞增殖,HGF、TGF-α、EGF、ALR、FS等在促进肝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而TGF-β和IL-1则是肝细胞增殖的终止物质.结论 通过加强与肝脏再生有关的调控因子的研究,可能为肝脏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黄新立;王学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大动脉炎致肾动脉上腹主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上腹主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动脉上腹主动脉闭塞行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术后患者头痛明显好转,血压由术前的22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160/100 mm Hg,双下肢踝肱指数由0.50升至1.19.术后2周复查CTA示人工血管通畅,术后3个月复查彩超示人工血管通畅,血压在(140~150)/(80~95) mm Hg间波动,双眼视力1.0左右,已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上腹主动脉闭塞常会影响多个重要脏器的供血,病变复杂,手术时机及方法的正确选择及长期抗炎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震;汪忠镐;王雷永;霍小森;卞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中晚期肝癌联合介入治疗175例报道

    目的 应用联合微创介入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癌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8年11月期间采用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即行经皮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同期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175例.结果 左肝动脉行肝动脉化疗栓塞7例,右肝动脉行125例,单行化疗而未栓塞43例;175例均行B超引导下PEI.随访6~28个月,平均19.3个月,死亡15例,其中8例死于肝功能衰竭,7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伴肝癌广泛转移.29例存活6~12个月;146例存活13~28个月,其中27例存活已超过26个月.结论 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采用联合介入治疗,因其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经济、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平;李金龙;陈勇;綦美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 分析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年龄15~42岁,平均26.7岁;其中男1例,女5例.肿瘤位于胰头2例,胰体尾部4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2 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多发于青年女性;术前、术中明确诊断有助于术式的选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益军;翁永强;袁祖荣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的诊治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的诊治方法.方法 1985年3月至2008年6月期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患者29例,均经胃镜证实,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30~51(40±3.0)岁;19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10例为胃溃疡术后.初次手术到溃疡再发症状的时间,短1例为1个月,其余28例为3~4年.2例吻合口溃疡穿孔及4例吻合口溃疡出血者行包括吻合口在内的残胃部分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术;其余均给予非手术治疗.结果 行再手术治疗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随访1~5年,未出现溃疡复发.结论 吻合口溃疡首选保守治疗,多数可治愈.再次手术方式可采用残胃部分切除加胃空肠Roux-Y吻合术.

    作者:薛左良;柴琛;何明彦;俞永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肝切除技术的现状

    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深入,CT、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断肝器械的应用以及外科技术的进步,肝切除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应用,肝切除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现仅就肝切除技术现状作简要回顾.

    作者:王学浩;陆森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槐耳颗粒在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临床应用价值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探讨槐耳颗粒对原发性肝癌(HCC)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1年9月至2007年3月期间使用槐耳颗粒的HCC肝移植患者28例作为治疗组,根据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Edmondson分级进行配对,在相同时间窗内选取另56例未使用槐耳颗粒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手术日期为零点时间,随访2年,比较2组6个月、1年及2年的肿瘤转移复发率、无瘤生存率、生存率及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 6个月、1年及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治疗组分别为14.3%、32.1%及39.3%,对照组分别为23.2%、32.1%及50.0%,治疗组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 术后 6个月、1年和2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85.7%、67.5%和60.0%,对照组分别为76.7%、67.6%和49.3%,治疗组2年无瘤生存率明显升高,但2组无瘤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 术后 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治疗组分别为92.9%、78.6%和67.9%,对照组分别为89.3%、75.0%和62.5%,2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620); 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4.29%,对照组为16.07%,后者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结论 槐耳颗粒对提高HCC患者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率、抑制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的作用,且并不增加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几率,治疗HCC肝移植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黄炜;严律南;吴泓;杨家印;王文涛;徐明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共刺激分子与移植免疫耐受

    目的 介绍共刺激分子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目前有多条共刺激通路与移植免疫的关系已阐明,主要有B7-CD28/CTLA4、CD40-CD154、4-1BB/4-1BBL、ICOS-B7h等.大量研究表明,单一阻断某个共刺激通路难以达到持久、稳定的免疫耐受,只有协同阻断或是与其他免疫抑制方法联合应用时才表现出更好的效果.结论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T淋巴细胞活化的共刺激通路将被进一步阐明,相信将来还会有新的共刺激分子被发现,为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彭勇;龚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快速流程模式的效果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快速流程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行未造口的根治性切除术的120例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快速流程管理模式下(快速流程组)与传统管理模式下(传统组)患者早期恢复情况.结果 从术后早期康复指标来看,快速流程组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首次拔除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首次拔除胃管和引流管时间的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快速流程模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杨廷翰;周寅;余曦;郝晋;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精准肝癌切除术(附32例报道)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技术在肝癌切除中的价值.方法 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期间对32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检查,用3D-Doctor软件行包括下腔静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三维影像重建,测量全肝体积、肿瘤体积、余肝体积和余肝体积/标准肝体积 (SFLVR).根据三维影像重建的结果设计手术方案,并指导肝癌切除.术后随访1~27个月,中位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本组32例患者肝脏MRI检查的影像资料经三维重建后均能从各个角度显示肝内静脉走向及其与肿瘤的空间关系,并计算出全肝体积为(1 353±419) ml,肿瘤体积为(287±248) ml,余肝体积为(830±289) ml,SFLVR为(71±22)%.32例中8例行右半肝切除术,2例行左半肝切除术,22例行肝段或部分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胆瘘1例,中等量(500~3 000 ml)腹水8例,大量(3 000 ml以上)腹水2例(其中伴肝功能不全1例).术后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7%,术后3、6及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72%和72%.结论 精准肝切除技术能直观显示肝脏静脉以及与肿瘤的关系,模拟肝切除并选择适当的术式,可提高肝癌切除的安全性.

    作者:黄从云;陈振松;孙俊旗;张小龙;朱剑华;吴青松;赵家锋;刘干辉;万志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活体右半肝供肝切取的经验

    目的 对活体右半肝供肝切取手术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单一外科小组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连续实施右半肝切取的76例供者资料.术前综合考虑移植物大小、残肝比例、有无脂肪肝、肝中静脉类型及受体术前门静脉高压情况,以确定是否带肝中静脉.术中以缺血线确定肝切平面,以术中B超了解肝中静脉的走向及分支,肝切线在肝中静脉左或右侧紧贴肝中静脉.行术中胆道造影,了解胆道结构及变异.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期间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ALT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6例供体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3±1.3) h,术中失血量(325±127) ml,术中均未输血.总胆红素、INR和ALT水平于术后第12天恢复正常.本组供体术后住院期间常见并发症是伤口感染(共5例),胆汁郁积4例,断面漏胆4例;11例患者于术后4~7 d出现不同程度的胃排空障碍;均经相应处理后好转.术后住院9~21 d,中位时间14 d.结论 充分的术前评估以及精准的术中操作能够保证供肝的顺利切取并有利于供体的术后恢复.

    作者:蒋文涛;张骊;曾志贵;魏林;朱志军;郑虹;潘澄;邓永林;沈中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在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

    目的 探讨半肝切除术中测定吲哚氰绿15 min潴留率(ICGR15)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评估残余肝脏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 4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阻断待切除侧肝动脉和门静脉后,应用肝功能储备分析仪检测ICGR15.同时记录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并评价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后共有17例患者出现肝功能不全,其中肝功能代偿轻度不全14例,重度不全3例.术中ICGR15<10%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为17.9%(5/28),明显低于10%~15%者的75.0%(1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评分在肝功能恢复良好者、肝功能代偿轻度不全者和肝功能代偿重度不全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肝功能恢复良好者的ICGR15及MELD评分则明显低于肝功能代偿轻度和重度不全者(P<0.05).术前Child-Pugh A级者其术中ICGR15明显低于Child-Pugh B级者(P<0.05).结论 术中残余肝脏的ICGR15检测比传统的Child-Pugh评分更能准确地评估残余肝脏储备功能,可用于指导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陆森;黄新立;李相成;王学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优化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优化腹腔镜肝切除中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及肝实质离断技术.方法 以10头猪为实验动物,以肝门阻断钳或可拆卸肝门阻断钳及鞘内解剖优化腹腔镜下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没有任何入肝血流阻断的情况下,分别进行肝脏局部切除、左外侧叶及左内侧叶的序贯切除,肝实质离断采用超声刀、LigaSure、微波刀、双极电凝、外科夹及内镜切割闭合器完成,比较不同器械离断肝实质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肝门阻断钳或可拆卸肝门阻断钳行入肝血流全部阻断或部分阻断后,缺血部分肝脏颜色变化明显;鞘内解剖左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后,左、右半肝间的缺血线明显;各种常用肝实质离断器械均有其适用范围,对其的优化使用可提高断肝效率,减少出血.结论 通过动物实验优化的腹腔镜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以及肝实质离断技术,可为腹腔镜解剖性广泛肝切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王宏光;张煊;董家鸿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