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国际刊号:1007-9424
  • 国内刊号:51-1505/R
  • 影响因子:0.85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1999年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年8期文献
  • 27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诊疗分析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于200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27例(30个瘤体)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中,24例为单侧病变,3例为双侧病变,共计30个瘤体.术前3例行彩超检查,18例行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3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6例行数字减影(DSA)检查.Shamblin分型:Ⅰ型10个,Ⅱ型16个,Ⅲ型4个.20个瘤体行单纯瘤体剥离术,6个瘤体行瘤体切除+颈外动脉切除,2个瘤体行瘤体切除+颈内动脉部分切除+颈外-颈内动脉吻合术,2个瘤体行瘤体切除+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部分切除+颈内-颈总动脉搭桥术.手术均顺利,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发生偏瘫1例,声嘶2例,饮水呛咳1例.本组27例患者中获访24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中位数为2.3年.随访过程中,1例偏瘫患者经康复治疗后于术后6个月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2例声嘶及1例饮水呛咳患者经对症治疗后于术后2个月恢复正常.24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CTA和MRA检查有助于颈动脉体瘤的明确诊断,确诊后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作者:黄建强;黎成金;张再重;王烈;陈剑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Notch-2及Numb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Notch-2蛋白和Numb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50例PTC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Notch-2蛋白和Numb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otch-2蛋白和Numb蛋白的表达:癌组织中Notch-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82.00% (41/50),高于癌旁组织的18.00% (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60,P<0.001);癌组织中Numb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66.00% (33/50),高于癌旁组织的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54,P<0.001).②癌组织中Notch-2蛋白和Numb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癌组织中Notch-2蛋白与Numb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323,P=0.022).③癌组织中Notch-2蛋白和Numb蛋白的表达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癌组织中Notch-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P>0.05);癌组织中Numb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和包膜浸润均无关(P>0.05),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有关(P<0.05),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组,Ⅰ期+Ⅱ期组患者的表达阳性率高于Ⅲ期+Ⅳ期组.结论 PTC组织中Notch-2蛋白和Numb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均较癌旁组织高,且两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两者可能在PTC的病程进展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杨富强;王岩;马竞优;李政;刘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术前血清CA19-9水平对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预测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CA19-9水平对淋巴结阴性的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微转移的预测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胃癌D2根治性术的17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淋巴结组织标本,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淋巴结阴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淋巴结组织中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选择其中60例胃癌患者,构建术前血清CA19-9水平预测淋巴结微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估术前血清CA19-9水平预测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并确立界值,余1 16例患者用于验证该界值的合理性.此外,探索术前血清CA19-9水平对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索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ROC曲线结果:术前血清CA19-9水平预测淋巴微转移佳效果时对应的界值为15.5 U/mL,此时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63.6%,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P=0.003).进一步以15.5 U/mL作为界点,将116例验证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2组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不同,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01).②术前血清CA19-9水平对预后的影响:以15.5 U/mL作为界点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阴性组患者的生存情况优于阳性组(P=0.001).③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A19-9阳性是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OR=1.860,95% CI为(1.720,2.343),P<0.001].结论 术前血清CA19-9水平可用于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

    作者:龚根强;杨维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腹腔镜再次胆道探查术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估腹腔镜再次胆道探查术治疗胆管结石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再次胆道探查术的57例胆管结石患者(腹腔镜组)和同期行开腹再次胆道探查术的62例胆管结石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均无术中副损伤发生,腹腔镜组有1例因腹腔致密粘连而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更早、术后镇痛率更低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切口感染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胆总管一期缝合率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如胆汁漏、胆管狭窄及结石残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腹腔镜再次胆道探查术治疗胆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姚利;陈先祥;杨锐;曾天才;王卫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柳氮磺吡啶预防大鼠肠粘连形成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柳氮磺吡啶(SF)预防大鼠实验性肠粘连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空白对照组(BC组)、透明质酸钠(HA)组、低剂量SF组(LSF组)和高剂量SF组(LSF组),每组8只大鼠.除Sham组外,BC组、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均使用盲肠搔刮方法造立肠粘连模型.建模后BC组大鼠不予特殊处理,HA组大鼠的搔刮面涂抹2 mL HA,LSF组和HSF组术后每日分别给予50 mg/kg和100mg/kg SF灌胃,持续7d(其余4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灌胃).于术后第7天,采用Nair's评分系统评价5组大鼠的腹部粘连情况;取粘连组织行HE染色观察粘连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炎症程度评分及纤维形成评分;取粘连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对不同表达程度赋予相应分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的白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浓度.结果 ①肠粘连情况:Sham组大鼠仅有3只大鼠发生切口粘连;BC组有4只大鼠发生切口粘连,8只大鼠发生腹壁与盲肠壁粘连,2只大鼠发生肠管与内脏的粘连;HA组有2只大鼠发生切口粘连,5只大鼠发生腹壁与盲肠壁粘连;LSF组有2只大鼠发生切口粘连,6只大鼠发生腹壁与盲肠壁粘连,1只大鼠发生肠管与内脏粘连;HSF组有2只大鼠发生切口粘连,4只大鼠发生腹壁与盲肠壁粘连.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的肠粘连评分均较高(P<0.05);与BC组比较,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的肠粘连评分均较低(P<0.05),但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的肠粘连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炎症程度评分和纤维形成评分:在炎症程度评分方面,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的炎症程度评分均较高(P<0.05);与BC组比较,LSF组和HSF组大鼠的炎症程度评分均较低(P<0.05);与HA组比较,LSF组和HSF组大鼠的炎症程度评分均较低(P<0.05);与LSF组比较,HSF组大鼠的炎症程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维形成评分方面: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的纤维形成评分均较高(P<0.05);与BC组比较,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的纤维形成评分均较低(P<0.05),但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的纤维形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粘连组织中α-SMA的表达评分: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的α-SMA表达评分均较高(P<0.05);与BC组比较,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的α-SMA表达评分均较低(P<0.05),但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的α-SMA表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清中的IL-1β和TGF-β1浓度:在血清IL-1β浓度方面,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血清中的IL-1β浓度均较高(P<0.05);与BC组比较,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血清中的IL-1β浓度均较低(P<0.05);与HA组比较,HSF组大鼠血清中的IL-1β浓度较低(P<0.05);与LSF组比较,HSF组大鼠血清中的IL-1β浓度较低(P<0.05).在血清TGF-β1浓度方面,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血清中的TGF-β1浓度均较高(P<0.05);与BC组比较,HA组、LSF组和HSF组大鼠血清中的TGF-β1浓度均较低(P<0.05);与HA组比较,LSF组和HSF组大鼠血清中的TGF-β1浓度均较低(P<0.05);与LSF组比较,HSF组大鼠血清中的TGF-β1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可通过减轻术后粘连组织中的炎症反应与纤维形成,有效减少大鼠动物模型中肠粘连的形成.

    作者:常琦;訾永宏;张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SIRT-1及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lence signal regulating factor-1,SIRT-1)和上皮型钙黏附素(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SIRT-1和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SIRT-1与E-cadherin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SIRT-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x2=5.791,P=0.016),其在弥漫型胃癌组织中明显低于肠型胃癌组织(P<0.05),而其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明显低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x2=10.868,P=0.001),其在弥漫型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肠型胃癌组织(P<0.05);同样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SIRT-1与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81,P=0.013).结论 胃癌组织中SIRT-1的表达增高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表达从而促使肿瘤的发生和发展,SIRT-1及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肠型胃癌的发生.

    作者:李明辉;董永杰;赵静雅;李玉梅;冯运章;霍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误食鱼刺致继发肝脓肿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51岁,因“间断发热1个月余,发现肝占位20d”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高40℃,无腹痛.外院腹部彩超示左肝实质性占位,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转入笔者所在医院.入院后查体:体温36.8℃,心率6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9/56 mm Hg(1 mm Hg=0.133 kPa);精神较差,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查体未见特殊异常;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未见水肿.

    作者:肖杨;吴泓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

    目的 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复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文献,针对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征及预测因素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年轻患者、肿瘤直径更大、多灶癌及BRAF基因突变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位于上极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可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低,无法满足术前诊断的需要.大量研究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文;程若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方法 对近年来有关CAFs与乳腺癌干细胞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CAFs是乳腺癌间质中主要的细胞类型,而肿瘤间质又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微环境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转移及复发,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乳腺癌干细胞内部表型存在异质性,其可能与乳腺癌的转移过程相关.CAFs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的过程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肿瘤干细胞内部的表型转化,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据.结论 CAFs在乳腺癌干细胞形成及表型转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乳腺癌的治疗途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王碧霄;席春芳;康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究腹腔镜脾切除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未来发展方向.方法 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有关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新进展及新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目前腹腔镜脾切除术主要有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手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免气腹腹腔镜脾切除术、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其中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损伤轻、恢复快,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术式;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是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精准治疗的重要术式之一;手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巨脾的切除术中应用较为广泛,可以降低术野显露难度,能有效处理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克服了传统腹腔镜二维平面显示的局限性,凭借三维高清视野及机器手臂良好的灵活性,可以完成更精细的手术操作,实现精准治疗.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手术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得到证实.应严格掌握好脾切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针对特定脾脏疾病选择合适的术式以达到佳治疗.未来脾切除术可能向着远程控制及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刘秀荃;张新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对肝癌发生及复发影响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对肝癌发生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肝硬变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及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对肝硬变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生率,而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同期行肝脾联合切除手术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并能降低肝癌的复发率.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脾切除能抑制肝癌的发生及进展,但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洪若丰;黎一鸣;陆宏伟;吉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包裹性胰腺坏死被误诊为胰腺囊实性肿瘤的原因分析:附12例报道

    目的 探讨包裹性胰腺坏死(walled-off pancreatic necrosis,WOPN)误诊为胰腺囊实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3期间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术前诊断为胰腺PCN而术后病理学诊断为WOPN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胰腺PCN,而术后病理学诊断为WOPN.其中女2例,男10例;年龄36~ 68岁、(47.1±10.7)岁;病程0.5~48.0个月,中位数为1.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腹痛12例,体质量减轻7例;术前1例总胆红素水平增高,2例血淀粉酶水平增高,4例癌胚抗原(CEA)水平增高,4例CA19-9水平增高,4例CA-125水平增高.8例行腹部增强MRI检查,7例行腹部增强CT检查,1例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提示7例包块位于胰头,5例位于胰尾;肿块大径1.8~ 11.0 cm、(4.9±2.9) cm,其中4例大直径超过5 cm;3例腹腔内发现肿大淋巴结;4例肿块内部分隔;8例呈类肿瘤表现.结论 WOPN与PCN的鉴别需要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鉴别方法,但同时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此外,男性患者可能更易误诊.

    作者:岳鹏举;田伯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单层连续环形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

    目的 总结单层连续环形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单层连续环形胰肠吻合,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195~ 305 min、(231.46±18.69)min;术中出血量为20~550 mL、(186.30±33.99)mL;胰肠吻合时间为7~11 min、(9.31±2.43)min;住院时间为14~ 37 d、(24.02±2.06)d.术后发生胰瘘7例,其中生化瘘4例,B级胰瘘3例;发生腹腔感染4例,肺炎5例,胆汁漏1例,切口感染2例,无术后腹腔内出血发生.本组无开腹再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90 d,随访期间均存活,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碱性反流性胃炎2例.结论 单层连续环形胰肠吻合的操作简单及安全,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作者:陈涛;周明银;余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可吸引电凝棒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0例报道)

    目的 探讨可吸引电凝棒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7月期间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且采用可吸引电凝棒行完全腹腔镜下肝(段或叶)切除手术的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45) min,术中出血量(300±50) mL,肠蠕动恢复时间(2±1)d,住院时间(8±2)d.术后无出血、胆汁漏等发生.术后随访1~5个月、(3±2)个月,10例患者均健在,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本研究有限病例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应用可吸引电凝棒行腹腔镜肝切除术安全、有效及便捷,结合超声刀进行断肝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作者:钟先荣;李振洪;胡家强;郭威;蒋建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下肢动脉闭塞病变腔内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处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既往对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多采用开放手术方法治疗,存在着创伤大、并发症多等不足.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已逐渐成为主流方法,其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对于高危重症患者具有更大优势,但其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如一项多中心注册研究[1]证实,下肢动脉闭塞病变行腔内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12.3%,导致的死亡率可达1.8%.

    作者:吴丹明;张立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可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等并发症,甚至有截肢的风险,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随着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高达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3].因此,应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预防以及规范治疗.

    作者:司逸;符伟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减容手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导致的下肢缺血已成为血管外科的主要诊治对象之一.针对下肢动脉疾病,尤其是缺血性疾病,主流外科治疗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开放手术到腔内介入治疗的转换.更小的创伤,更少的体内植入物,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是血管外科微创治疗的追求方向,减容手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了临床实践的舞台.

    作者:谷涌泉;郭建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减容治疗进展

    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以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腔内治疗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旁路手术成为股腘动脉闭塞病变治疗的首选[1].然而,PTA会导致斑块挤压破裂、血管壁拉伸和撕裂,从而引发血管损伤修复、负性重建,增加血管再闭塞风险[2].

    作者:赵渝;刘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肝脏三维影像技术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近10年肝脏三维影像技术的相关文献,为肝脏外科医师提供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的相关信息.方法 下载PubMed数据库中近10年发表的肝脏三维影像技术的相关文献条目,利用Bicomb 2.0书目分析软件统计文献发表的年代、发表期刊、第一作者及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并截取频次大于10的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为高频主题词+副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词篇矩阵做聚类分析,并获得高频主题词+副主题词树状图.结果 共筛选出2007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发表的关于肝脏三维影像技术的文献269篇,发现近10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于2016年达到高峰,发表相关文献的核心期刊有12种,发表至少3篇相关文献的第一作者有6人.通过对高频主题词+副主题词聚类分析得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于精准肝脏外科.结论 目前关于三维影像技术在肝脏外科中应用的研究热点在于精准肝脏外科.

    作者:张笑;黄伟;宋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慢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供应肢体血液的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肢体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甚至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目前主要集中在腔内治疗[1],从初支架球囊的出现到前几年研究相对较多的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到现在继续发展的返回真腔技术、还有近年的研究热点:腔内减容、药物涂层球囊、新一代导丝导管、支架等的更新换代,腔内治疗正在逐步快速发展.

    作者:陈忠;杨耀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精准肝切除术

    目的 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精准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1例术前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的60岁女性患者基于CT扫描数据,使用IQQA肝脏系统(EDDA Technology,Inc.USA)重建肝脏模型,测量并记录全肝和肿瘤的体积,采用英诺云医疗影像系统运用云计算和云存储的方法将CT数据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系统进行虚拟手术切除,记录相应切除肝脏体积和剩余肝脏体积,以确定佳手术方案.结果 采用数字化重建后,支持CT检查结果,明确显示了肿瘤侵犯右肝及中肝静脉,门静脉右前支亦进入瘤体,而门静脉右后支则完整分布于右肝Ⅴ、Ⅵ段,可见右后下肝静脉较为粗大并引流Ⅴ、Ⅵ段血流.按预期方案完成了解剖学Ⅶ、Ⅷ及Ⅳa段切除,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结论 本病例研究结果提示,3D打印技术可精确评估肝脏解剖,明确病灶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有效应用于精准肝切除术中.

    作者:杨俭;谭一非;蒋利;杨家印;严律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复杂泡型肝包虫根治性肝切除的MDT讨论

    目的 通过MDT讨论提高复杂泡型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6年3月收治的1例复杂泡型肝包虫患者在术前所进行的MDT讨论进行总结,并随访患者短期愈后.结果 患者术前CT扫描检查发现肝包虫病灶侵犯第1和第2肝门以及肝后下腔静脉,经MDT讨论后决定行根治性右三肝切除加胆肠吻合术,术后继续给予阿苯达唑治疗,出院后随访12个月未见肝包虫复发,且肝左外叶增生明显.结论 复杂泡型肝包虫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通过MDT多科讨论可提高外科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陈克霏;唐友银;贾贵清;方丹;Singh Roshankumar;陈哲宇;伍兵;刘凯;周陶友;卢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