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相关操作并发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1例ERCP相关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1例ERCP相关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患者中,<24h诊断5例,其中4例患者诊断后立即行手术治疗后治愈,1例非手术治疗失败后予开腹手术治疗患者死亡;24~48 h诊断3例,其中2例患者诊断后立即行手术治疗后治愈,1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后死亡;>48 h诊断3例,其中诊断后立即行手术治疗2例(治愈1例,死亡1例),非手术治疗1例患者死亡.胆管解剖病理状态:4例为胆胰管合流异常,2例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例为胆管胰腺段外露,2例无明显解剖异常.结论 ERCP相关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穿孔的病因较多,术前充分识别可能存在的胆管解剖病理状态可有效预测穿孔风险,早期准确诊断并立即采取外科手术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
作者:朱永强;汪涛;程龙;谭震;余前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Siewert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十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9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AEG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成组x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P=0.008)、浸润深度(P=0.019)、脉管癌栓(P=0.020)和分化程度(P=0.017)均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无淋巴结转移的SiewertⅡ/Ⅲ型AGE患者的生存情况优于淋巴结转移者(P=0.005).结论 肿瘤直径、侵犯深度、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是影响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高军;李富良;何旭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云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汉族胃癌患者172例(胃癌组)及健康体检汉族个体224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探针法对MEG3两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rs7158663和rs4081134)进行分型,并分析其与胃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EG3 rs7158663以GG基因型作为参照,经x2检验并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发现,AG+AA基因型在胃癌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校正OR=1.71,95%CI为(1.14,2.56),P=0.010];以G等位基因作为参照,经x2检验并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发现,A等位基因在胃癌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校正OR=1.58,95%CI(1.15,2.19),P=0.005].rs4081134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MEG3 rs7158663和rs4081134两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17).结论 MEG3 rs7158663AG+AA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胃癌的易感基因之一.
作者:张麒;艾良;代佑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不同气腹压力及作用时间对急性腹膜炎大鼠细菌生长繁殖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于60只SD大鼠的腹腔内注射大肠杆菌标准混悬液,建立大鼠急性细菌性腹膜炎模型.本实验给予3类气腹压力:1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高气腹压,5 mm Hg为低气腹压,空白对照大鼠未建立气腹;给予2类处理时间:1h和3h.将60只SD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不同气腹压力和时间的组合处理.之后抽取腹水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和菌种分离鉴定,收集门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内毒素含量测定.结果 ①腹水细菌含量: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腹压力组的细菌含量不同(F=9.02,P=0.020),不同时间组的细菌含量也不同(F=8.47,P=0.003),且不同气腹压力组中时间的影响不同(F=8.07,P=0.020).②血培养结果:6组大鼠都发生了细菌移位.3类气腹压力下1h和3h组之间的血培养阳性率类似(P>0.05),2个时点下高气腹组的血培养阳性率均高于未建立气腹组(P<0.05).③门静脉血的内毒素含量:不同气腹压力组的内毒素含量不同(F=14.70,P<0.01),高气腹组的内毒素含量高于低气腹组(P=0.018)和未建立气腹组(P<0.01),且低气腹组的内毒素含量高于未建立气腹组(P=0.005);不同时间组的内毒素含量也不同(F=148.90,P<0.01),3h组的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高于1h组;不同气腹压力组中时间的影响的差异不大(F=0.14,P=0.874).结论 CO2气腹促进了急性腹膜炎大鼠的肠道内毒素和细菌移位,并且随压力和时间的增加而严重.
作者:欧梦川;杨显金;罗云;王崇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HDLN)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行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及HDLN清扫的27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3例患者中,有96例发生HDLN转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M分期和病理阶段是HDLN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病理阶段和HDLN转移情况是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P<0.05).对于Ⅳ期患者(包括2种HDLN状态)而言,Ⅰ~Ⅲ期HDLN阳性和Ⅰ~Ⅲ期阴性患者的生存情况均较优(P<0.05).Ⅰ、Ⅱ及Ⅲ期患者中,HDLN阳性患者的生存情况均明显差于同期HDLN阴性患者(P<0.001),且Ⅲ期HDLN阳性患者的生存情况差(P=0.001).结论 HDLN状态可以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子.
作者:王利锋;马艳飞;高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妊娠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妊娠SD大鼠(简称孕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组及MIF抑制剂ISO-1干预组(ISO-1组),每组8只孕鼠.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ANP模型,术后12h剖杀孕鼠并取材,取下腔静脉血测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二胺氧化酶(DAO)、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水平,取胰腺组织及空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道组织中MIF、核因子(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结果 ①血清中AMY、LIP、DAO、IL-1β及IL-6水平在ANP组均明显高于SO组(P<0.050);与ANP组比较,ISO-1组血清中AMY、LIP水平下降并不明显(P>0.050),而血清中DAO、IL-6和IL-I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②胰腺和肠道组织病理评分在ANP组均明显高于SO组(P<0.050),其在ISO-1组均明显低于ANP组(P<0.050).③MIF、NF-κB及TNF-α蛋白表达的IOD值在ANP组孕鼠肠道组织中均明显高于SO组(P<0.050),其在ISO-1组孕鼠肠道组织中均明显低于ANP组(P<0.050).结论 MIF抑制剂ISO-1对孕鼠ANP肠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及TNF-α的激活有关.
作者:尤运冬;赵亮;梅方超;洪育蒲;王卫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TACE术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1-12月期间在柳州市工人医院住院且首次治疗方式采用TACE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组(对照组)与超声造影引导下射频消融组(研究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完全消融率、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以及1、2、3年生存率.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入组条件的经TACE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每组21例.①2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BCLC分期、AFP及肝功能Child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相应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与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射频消融后1个月复查时研究组的完全消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5.717,P=0.017),AF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618,P=0.012),2组间肝功能Chil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434,P=0.035),2组再次行TACE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59,P=0.197).④2组生存曲线比较,研究组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x2=3.999,P=0.046).结论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超声造影引导下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超声引导.
作者:卢思聪;任启洪;黄晴;卢海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分析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LATG)两种术式在治疗可切除胃癌方面的近期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按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对比研究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文献评估,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6篇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包括1 491例临床诊断明确的胃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ATG组相比,TLTG组在治疗胃癌方面术中出血量少[MD=-17.59,95%CI(-30.81,-4.37),P=0.009]、切口长度短[MD=-4.50,95%CI(-4.92,-4.09),P<0.000 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MD=-0.16,95%CI(-0.28,-0.04),P=0.007]、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早[MD=-0.47,95%CI(-0.86,-0.08),P=0.02]、术后住院时间短[MD=-0.59,95%CI(-0.94,-0.24),P=0.000 9]、术后第1天和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术后第1天:MD=-3.10,95%CI (-3.48,-2.72),P<0.000 01;术后第3天MD=-2.30,95%CI(-2.57,-2.03),P<0.000 01],而2组在手术时间、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TLTG组与LATG组在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TG在治疗可切除胃癌方面具有出血少、切口短、通气及进食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及术后疼痛轻的优点,但因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以上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作者:杜恒锐;王振江;任彦先;展昊;张耕源;焦作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microRNA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复发及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可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microRNA在HCC的细胞增殖及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分型的microRNA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及分子通路来促进或抑制HCC的复发及转移.结论 microRNA在HCC的复发及转移中具有调控作用,深入研究microRNA在HCC复发及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对HCC的复发预测及临床治疗均可提供巨大帮助,其有望成为HCC复发转移预测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赵英安;李福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对甲状旁腺解剖再认识并探讨其在甲状腺手术中对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甲状旁腺”、“解剖”、“甲状腺手术”和“功能减低”为检索词检索文献,对甲状旁腺的起源、功能、解剖位置、数目、血供、淋巴系统及与甲状腺等周围组织器官关系以及其在甲状腺切除术中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上甲状旁腺位置多较固定,下甲状旁腺异位较多.甲状旁腺的数目不确定,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有4枚甲状旁腺,极少数(13%~25.5%)患者为多于4枚.主流的观点是甲状旁腺主要由甲状腺下动脉供血,少部分由甲状腺上下动脉的吻合支或甲状腺上动脉供血,但也有观点提出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并不主要来源于甲状腺下动脉.甲状旁腺与脂肪组织和淋巴结不易辨别.甲状旁腺是否存在独立的淋巴系统尚存争议.在甲状腺手术中,通过甲状旁腺与Zuckerkandl结节、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周围特异性附着脂肪的关系以及采用纳米炭、手术放大镜技术等对甲状旁腺及其血供进行识别后予以保留或保护,在甲状腺术中尤其是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应仔细解剖并保留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及其重要分支,术中精细化被膜内解剖,正确使用能量器械,可根据甲状旁腺分型判断原位保留甲状旁腺的难易程度,若无法保留者可采用自体甲状旁腺的移植.结论 通过了解甲状旁腺的起源及其位置,使得在行甲状腺手术时对甲状旁腺的寻找有了方向;熟悉甲状旁腺的血流供应,就知道如何去保护血管并使甲状旁腺得以存活;被膜内解剖、精细化解剖技术、合理选择能量器械及吲哚氰绿造影术的应用在其中突显其重要性;甲状旁腺数目的确立,让我们把每一枚甲状旁腺当作后一枚甲状旁腺珍惜;若无法原位保留,需要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避免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
作者:潘丽洁;赵菁;康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遗传性胰腺炎(HP)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现状.方法 搜索近年来有关HP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HP与胆石症、过量饮酒、高脂血症等常见原因引发的胰腺炎在组织形态学、功能学和临床表现上类似,不易区分,但其又以发病年龄早、具有家族性和胰腺癌患病风险高为特点而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慢性胰腺炎.HP主要由阳离子胰蛋白酶原突变引起,其突变类型主要包括R122H、N29I、A16V、K23R等,其中R122H和N29I是为常见的两种突变类型.HP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治疗原则与其他病因引发的胰腺炎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营养支持、控制血糖、补充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镇痛等,除了内科治疗外,外科干预也是治疗HP的重要手段,其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胰腺部分切除术、全胰切除术或全胰切除术联合胰岛细胞自体移植术.结论 HP是一种以胰腺炎的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高度怀疑HP者并可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HP的治疗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临床医师应继续深入探索HP的发病机制,并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实验性研究,从而来确定其佳的治疗策略.
作者:肖繁;郭笑宇;王刚;孙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结合文献,阐述直肠癌的MRI影像分期,壁外血管侵犯和环周切缘累及的MRI影像特征,以及肿瘤远端边缘距肛管直肠环/肛缘距离的测量.结果 在T2WI序列图像中,T1期表现为等信号肿瘤组织取代正常黏膜下层,未侵及固有肌层;T2期表现为固有肌层内见肿瘤信号,但肿瘤没有侵及高信号的直肠系膜脂肪;T3期表现为肿瘤突破固有肌层,侵犯高信号的直肠系膜脂肪;T4期表现为肿瘤侵犯邻近结构或器官.转移淋巴结表现为边界不规则,在T2WI序列图像中呈混杂信号.在T1WI序列图像上,直肠壁外血管内可见肿瘤信号,并伴有血管不规则迂曲和扩张.在T2WI序列图像上,存在转移淋巴结、壁外血管侵犯及残留肿瘤距低信号直肠系膜筋膜在1 mm以内者,预示环周切缘阳性.在T2WI序列图像上,高信号的黏膜下层与等信号肿瘤连接处为肿瘤远端边缘,等信号耻骨直肠肌顶端为肛管直肠环的顶点,等信号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低点为肛缘.结论 MRI检查可为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肿瘤高度的测量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治.
作者:章俊彪;周寄文;乔立超;竺平;杨柏霖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肿瘤分子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术前需要进行精确的可切除性及预后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分型和分期、术前是否需要减黄、剩余肝体积计算等.治疗方法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肝移植、放化疗、光动力治疗等辅助疗法.结论 新型诊疗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发展,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诊疗模式将成为肝门部胆管癌发展的必然方向.
作者:程鹏瑞;苏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SLA)在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 1月期间收治的70例急诊入院且行经脐SLA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者顺利完成经脐SLA,无术中中转3孔或开腹患者.除2例患者手术时间超过89 min以外,其余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 mL;术后进食时间平均22 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8 d.出院后随访3~22个月,切口恢复较好,无脐部感染、阑尾残端瘘、阑尾残端周围脓肿形成、切口疝、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脐SLA治疗急性阑尾炎安全、可靠,其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瘢痕隐秘、美观等优点.
作者:刘欢欢;田雨;吴硕东;肖刚;任项项;彭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已从初的放射治疗或联合化疗及放疗的方式转变为使用新辅助放化疗,该方案明显降低了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了长期生存率及保肛率.有文献[1]报道,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治疗后,有15%~17%的患者在病理检查结果中显示无肿瘤细胞存活,即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这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明显好于有残留肿瘤细胞的患者.因此,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和早期预测转归将使治疗方案更加个性化和有效化.对新辅助放化疗有良好临床反应的患者,通过“观察和等待”以取代手术的方案已成为一种选择[2];对转归不良患者的预测,可以提供更加激进治疗方案的选择.因此,如何应用影像学方法来准确预测与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转归情况便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作者:伍兵;方鑫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实体性肿瘤,其发病率在男性中排第3位、女性中排第2位,2008年估计有120多万新发结肠直肠癌病例,而直肠癌在结直肠癌中占近1/4,美国每年的发病人数接近4万[1],而中国的发病人数近年来也逐年上升,接近10万人/年.在直肠癌中有一类被公认为治疗上存在较高局部复发率和更迫切需要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MDT)联合诊疗的特殊类型直肠癌即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作者:李文亮;殷亮;许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所有癌症的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1].在我国,结直肠癌是近10年来唯一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的消化道肿瘤,2015年新增病例约38万,死亡病例超过19万[2].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即直肠癌比例高,低位直肠癌比例高,中晚期直肠癌比例高,而发病年龄较轻[3].
作者:王磊;秦启元;潘子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前,新辅助治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已成为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式.新辅助治疗能够降低肿瘤分期和环周切缘阳性率,进而提高R0切除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并能够提高保肛率.NCCN指南就明确推荐对直肠癌侵犯肠壁全层或肠壁周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应实施新辅助治疗.但是不同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反应有所不同,有超过30%的患者不能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甚至出现进展,其后续需接受12~ 16周的化疗后再进行评估[1].而对新辅助治疗有良好反应的患者中有16%~30%能够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24],这部分患者的后续治疗及手术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存在较多争议,是结直肠外科有待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就目前常用的几种术式选择进行简单分析.
作者:张卫;朱晓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能用于鉴别非富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经过病理确诊为非富血供pNEN和PDAC的患者,分析二者的CT特征,通过多元逻辑回归筛选CT特征并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 40例非富血供pNEN(无功能性33例,功能性7例)及80例PDAC患者纳入本研究.非富血供pNEN与PDA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包括肿瘤位置、肿瘤长径、肿瘤边界、肿瘤实质均匀、肿瘤内钙化及肿瘤内血管影(P<0.05).将各项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经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后提示肿瘤边界[OR为14.63,95% CI为(2.82,75.99)]、肿瘤内钙化[OR为4.00,95% CI为(1.03,15.59)]及肿瘤位置[OR为3.09,95% CI为(1.19,7.99)]能够独立鉴别出非富血供pNEN.再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终得出非富血供pNEN与PDAC鉴别诊断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其诊断敏感度为70.00%,95%CI为(53.5,83.4);特异度为83.54%,95%CI为(73.5,9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4,95% CI为(0.743,0.887).结论 CT特征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可应用于非富血供pNEN与PDAC鉴别诊断,其中肿瘤边界及肿瘤内钙化特征在非富血供pNEN与PDAC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子星;于浩鹏;李谋;汪翊;宋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多学科协作治疗已成为直肠癌治疗的标准模式.2004年德国CAO/ARO/AIO-94[1]和英国MRCCR07[2]两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相对于直肠癌术后放化疗,术前放化疗即新辅助放化疗可以更好地降低其局部复发率,使得新辅助疗治疗成为目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4/N+)的治疗规范.但是,由于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异质性较大,放疗疗效较差者可能需要延期手术,治疗费用也相应增加[3-5].因此,探索放疗敏感指标、建立复发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及有效对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分层是个体化精准治疗时代的必然要求[6].
作者:蔡三军;杨立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胆管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术前疑似胆道闭锁而行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结果 该例患儿因肝功能衰竭而行肝移植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肝内胆管缺失综合征伴继发性(不全分割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变形成,术后恢复良好.已随访至术后11个月,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移植肝血流未见明显异常,身高、体质量与同龄儿童相近.结论 胆管缺失综合征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肝移植为终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一茂;靳曙光;向波;杨家印;黄斌;李可为;汪俊祥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全胰腺切除+脾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例行全胰腺切除+脾切除治疗的全胰腺癌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治疗过程及术后情况.结果 结合患者术前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胰腺癌拟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发现全胰腺质地较硬且考虑脾动静脉受侵,多次送病检均提示胰腺切缘阳性,遂改行全胰腺切除+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符合高-中分化导管腺癌,患者病情平稳后长期给予胰酶制剂口服、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随访至今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及术后管理的加强,全胰腺切除可作为胰腺癌的一种治疗方式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黄亚运;王海久;张灵强;王志鑫;阳丹才让;任利;周瀛;樊海宁;侯立朝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过程及经验.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开展普通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放射科及病理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协作(MDT)会诊讨论.结果 MDT讨论结果认为,该例患者术前诊断右半结肠癌明确,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且患者术前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胃瘫的发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建议在术后补充甲状腺素钠、营养支持治疗.按照MDT讨论结果,在胃瘫发生后给予补充甲状腺素钠、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胃瘫逐渐治愈,顺利出院.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MDT机制可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优选治疗方案,使患者获益.
作者:江恩来;王帅;邱远;张瑞;王光宪;唐雪峰;白倩;杨桦;肖卫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1 概述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可分为囊型和泡型两种类型,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1].包虫病多首发于肝脏,可转移至肺、脑等全身多个脏器.WHO将包虫病列为17种被严重忽视的寄生虫传染病之一[2].四川省是受包虫病危害为严重的地区,直接受威胁人口超过258万,总患病率约1.08%,其中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患病率高达12.09%,居全球之首[3-4].肝泡型包虫病(HAE)潜伏期长,呈浸润性生长,不断长入正常肝脏组织,与肝脏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类似,故而被称为“虫癌”.HAE的病灶常为肝内多发,体积巨大,可侵犯肝脏血管、胆管等肝内外重要结构,使得手术切除变得极为棘手,且未经治疗的HAE患者的10年病死率高达94%[5-7].
作者:四川省医师协会包虫病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