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术前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5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9例患者中,良性结节组7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213例.PTC患者术前的血清TSH水平高于良性结节患者[(2.32±1.65)mU/L比(1.76±1.20)mU/L,P<0.001],并随TSH水平上升,PTC的患病风险增加.术前TSH水平与PTC肿瘤直径、病灶数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SH水平是PTC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15,95%CI为(1.171,1.477),P<0.001].TSH诊断PTC的佳临界值为1.575mU/L,此时灵敏度为62.0%,特异度为53.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02 (P<0.001).结论 术前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随TSH水平的上升PTC的患病风险增加.
作者:宋春峰;刘满想;倪传斗;杨明军;邢鹏;张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FTS)联合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炎症介质、免疫指标和临床短期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FTS组和传统组,FTS组采用FTS模式围手术期管理+腹腔镜手术,传统组采用传统方式围手术期管理+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及7天时的炎症介质如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细胞免疫指标如CD4、CD8和CD4/CD8以及2组患者的临床短期康复指标.结果 ①终完成研究者有84例,FTS组43例,传统组41例,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②2组间各时间点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FTS组和传统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CRP和IL-6水平变化趋势一致,术后第1天较术前1d明显升高(P<0.001),至术后第7天则明显下降.③2组间各时间点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CD4在术后第1天时2组均明显下降(P<0.050),术后第3天开始升高,术后第7天接近术前水平,但传统组升高幅度较小;CD8水平2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变化不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CD4/CD8比值2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变化不大,仅FTS组术后第1天较术前ld明显降低(P<0.001),术后第3天开始则明显升高并接近术前ld的水平.④FTS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P<0.001);FTS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0).结论 与传统围手术期管理+腹腔镜手术比较,FTS+联合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炎症介质及免疫指标影响不明显,并且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手术创伤应激及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周玲;刘展;杜旭东;陶岚;马晓琳;朱彩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并总结甲状腺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1-2016年期间收治的15例甲状腺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男5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2.年龄36 ~ 79岁,平均59岁.4例患者以甲状腺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其余11例从确诊原发肿瘤到发现甲状腺转移癌时间间隔为0~21个月,平均为4个月,其中有8例为同时发现原发灶与转移灶.15例患者中12例经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有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接受化疗或放化疗,7例放弃治疗.随访截至2016年8月31日,有5例患者仍生存,其余均死亡,平均生存期为10个月.结论 甲状腺肺转移癌少见,临床上需与原发性甲状腺癌相鉴别,细针穿刺活检可以有效诊断;甲状腺肺转移癌预后较差,不推荐手术治疗.
作者:张立阳;李小毅;刘跃武;高维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亚甲蓝+牛磺胆酸钠联合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制备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SPF级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采用拆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牛磺胆酸钠组(ST组)及亚甲蓝+牛磺胆酸钠组(MBST组),分别经胰胆管逆行注射0.9%生理盐水、牛磺胆酸钠+DAPI荧光剂及亚甲蓝+牛磺胆酸钠+DAPI荧光剂的混合液,分别从穿刺成功率、胰腺组织坏死程度、胰腺病变范围及胆肠漏发生率4个方面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①穿刺成功率在MBST组明显高于ST组(P=0.003)和C组(P=0.006),ST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②在MBST组和ST组的胰腺坏死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重(p<0.050);在12、24和48h3个时间点时MBST组胰腺坏死程度均较ST组严重(P<0.050).③MBST组的胰腺病变范围评分明显高于ST组(P=0.003).④MBST组的胆肠漏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08)和ST组(P=0.004).结论 亚甲蓝+牛磺胆酸钠联合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制备SAP大鼠模型可以提高胰胆管穿刺成功率、加重胰腺组织的坏死程度、扩大胰腺组织的病变范围、降低胆肠漏率,可为SAP基础研究提供较为稳定的动物模型.
作者:吉九威;赵海平;胡文秀;杨丽敏;王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降黄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1周及1个月降黄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梗阻部位和术前白蛋白水平是患者术后l周降黄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肝门部梗阻及低白蛋白水平的患者术后l周的降黄疗效欠佳;梗阻部位、术前白蛋白及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1个月的降黄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肝门部梗阻、术前低白蛋白水平及术前高总胆红素水平的患者术后1个月的降黄疗效欠佳.结论 梗阻部位、术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降黄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顾越雷;杨孙虎;樊强;张龙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一期窦道扩张引流后二期胆道镜多次取石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胆道病区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镜检查术治疗的42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均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一期窦道扩张引流后二期胆道镜多次碎石取石术.结果 4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中转手术.穿刺右侧肝内胆管10例、左侧肝内胆管25例及双侧肝内胆管7例.31例患者通过二期胆道镜探查取净结石,其中1次取净结石者4例、2次取净结石者6例、3次及以上取净结石者21例;11例有结石残留.一期窦道扩张引流后出现胆管出血4例、胆管炎8例及胸部并发症2例,术后引流管脱落2例;二期胆道镜取石后出现胆管炎3例,引流管脱落3例.术后随访(18.6±7.8)个月,31例取净结石患者中10例(32.2%)结石复发;11例结石残留患者中9例获得随访,病情基本稳定.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一期窦道扩张引流后二期胆道镜多次取石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对传统手术有效补充.
作者:陶杰;杜智琳;张东;白纪刚;耿智敏;石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后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肝断面感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引流量情况,并分析引起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发生肝断面感染13例,感染率为28.89%;13例感染患者分离出2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15株;术后肝断面发生胆汁漏16例,断面积液、积脓5例;平均引流量约200 mL;术中放置双套管10例;术后B超或CT介入下重置引流管23例,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8d,引起全身感染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多次胆道手术史、合并肝硬变、术中放置双套管、手术时间及术后胆汁漏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肝断面感染有关(P<0.0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多次胆道手术史及术后胆汁漏是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发生肝断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0),而术中放置双套管是其保护因素(P<0.050).结论 对于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患者,可针对其术后肝断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术前管理和术中精细操作进行预防,若术后发生了肝断面感染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策略.
作者:李强;李伟男;杨刚;唐涛;徐建;李敬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微小RNA (microRNA,miR)-196b、miR-217与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 1,TGFβR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胰腺癌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包括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iR-196b和miR-217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R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iR-196b和TGFβR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而miR-217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0.001).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iR-196b的表达水平与TGFβR1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03,P<0.001),而miR-217的表达水平与TGFβR1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39,P<0.001).结论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TGFβR1蛋白的表达可能同时受miR-196b和miR-217的双向调控,这种双向调控机制可能是制约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也可能是治疗胰腺导管腺癌的潜在靶点.
作者:苗春木;龚建平;熊彬;游科;邓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40例可疑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FNAC检查以及BRAFV600E基因检测.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FNAC检查和BRAFV600E基因检测单独及联用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淋巴结FNAC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3.6%(84/132),特异度为100% (8/8),准确率为65.7% (92/140),阳性预测值为100% (84/84),阴性预测值为14.3%(8/56).BRAFV600E基因检测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4.8% (112/132),特异度为l00% (8/8),准确率为85.7% (120/140),阳性预测值为100%(112/112),阴性预测值为28.5% (8/28).FNAC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0.9%(120/132),特异度为100% (8/8),准确率为91.4% (128/140),阳性预测值为100% (120/120),阴性预测值为40.0%(8/20).FNAC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0.955)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FNAC检查(0.818)和BRAFV600E基因检测(0.924).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FNAC检查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提高了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晶晶;王建华;丁文波;徐书杭;武心萍;李明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大小(大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癌结节.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中21 (8.5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分化T1期直肠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癌结节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9.75、P=0.006,OR=5.98、P=0.042,OR=8.33、P=0.017,OR=10.87、P=0.026).结论 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叶州;王默进;白丽芬;张鹏;庄瀚翔;庄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胃转流手术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其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将小鼠胰岛素瘤细胞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4组:完全培养基组(对照组)、30 mmol/L糖培养基组(高糖组)、高糖+100 nmol/L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类似物艾塞那肽组(艾塞那肽组)及高糖+100 nmol/L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类似物艾塞那肽+JNK激动剂组(JNK激动剂组).各组细胞按培养条件培养至第7天时收集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caspase-3及P-SAPK/JN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和JNK激动剂组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P-SAPK/JNK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但Bip和CHOP蛋白表达水平仅高糖组明显升高(P<0.01);与高糖组比较,艾塞那肽组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BiP、CHOP、P-SAPK/JNK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P<0.01),JNK激动剂组的BIP及CHOP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与艾塞那肽组比较,JNK激动剂组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l),P-SAPK/JNK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胃转流手术可以通过调节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增加来抑制胰岛β细胞内质网应激,进而抑制JNK信号通路,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作者:张强;陈轩;徐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因“自觉颌下肿物1个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颈部彩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双叶多发结节,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右颌下区探及一约24.9 mm×15.7 mm大混合性回声包块,边界模糊,形态规整,内可见点状强回声钙化,其内少许血运.术前甲状腺功能五项正常.遂于局麻下行颌下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根部与舌骨的关系密切,切除部分舌骨一并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病理报告提示送检组织可见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图1a),直径1.3 cm;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Ki-67(+1%),甲状腺转录因子1(+),甲状腺球蛋白(+).
作者:严泽文;殷悦;仝海磊;金美善;韩慧;孟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绝经后乳腺癌与雌激素代谢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为将来关于雌激素代谢物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方法 检索近年来万方、维普、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的关于绝经后乳腺癌与雌激素代谢物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雌激素代谢物对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具有双重作用,如2-羟雌酮(2-hydroxyestrone,2-OHE1)、2-甲氧雌酮(2-methoxyestronel,2-MeOE1)及4-甲氧雌酮(4-methoxyestronel,4-MeOEl)对绝经后乳腺癌具有“保护性”,而4-羟雌酮(4-hydroxyestrone,4-OHEl)和16α-羟雌酮(16α-hydroxyestrone,16α-OHE1)具有明显“致癌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 雌激素代谢物可能是绝经后乳腺癌风险的可靠预测因子,其不仅可为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而且可为绝经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丽;左怀全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 (CLIC1)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 综述近年来关于CLIC1与结肠癌关系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CLIC1可作为氯离子通道发挥其生理功能,在组织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CLIC1的异常表达可导致多种疾病,其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治疗等许多过程.结论 CLIC1有望作为结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基因治疗的靶点;对于调控其表达的关键基因、参与结肠癌发生、进展的信号转导具体途径以及与其他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等目前仍不清楚,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喻晶;周程继;程龙;王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对Warburg效应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复习近年来关于Warburg效应在结直肠癌中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Warburg效应在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其扩散转移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为肿瘤的扩散、转移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结论 Warburg效应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仍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Warburg效应及其关键酶如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以及丙酮酸激酶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及途径.
作者:肖鹏;薛俊麟;裴铁民;孟庆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对近年来微小RNA (miR)-200a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增殖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系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miR-200a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HCC增殖、转移、预后等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 miR-200a在HCC的组织、细胞及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下调,正常表达或高表达的miR-200a对HCC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HCC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miR-200a的差异性表达对HCC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尽管目前有关miR-200a与HCC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只有少部分生物学功能得到鉴定,其相应的下游靶基因调控机制亦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miR-200a不仅对HCC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在HCC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剑伟;徐明清;张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4种解剖标志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的辨识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的3孔法或4孔法)的患者共316例,术中用4种解剖标志中的至少2种进行相互印证辨识清楚胆囊管后再切断胆囊管.结果 31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术中意外原因中转开腹;有1例患者因长期慢性炎症造成胆囊管挛缩、增厚水肿的胆囊颈紧贴胆总管,应用4种解剖标志成功辨识出此种变异,术中顺利切除胆囊;其他患者顺利辨识出胆囊管并成功切除胆囊,无一例患者发生胆管损伤.结论 笔者总结的这4种解剖标志的寻找与相互印证可以很好地帮助识别胆囊管,从而避免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
作者:李晓东;刘山;郑本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提供的数据[1]显示,在17 012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后6个月的胆道并发症发病率为15.0%,其中11.2%需要临床处理,2.2%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增加$36 212/例的医疗费用.胆道并发症是指具有临床表现且有放射学依据、一般需行介入性治疗或手术治疗的一系列临床胆道综合征,如吻合口胆管狭窄、梗阻、胆泥形成、胆漏、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等,是肝移植手术的难治之症,尤其是非吻合口胆管狭窄也即缺血性胆管病变,该并发症即使在器官捐献和移植技术较成熟的西方国家依然是肝移植的“阿咯琉斯之踵”,非常值得关注.
作者:易述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却严重影响着移植受者近或远期疗效,甚至危及生命.尽管多年来临床上采取了多重方案试图解决胆道并发症问题,但是其在部分移植中心仍居高不下,为此,西方学者将胆道并发症称为肝移植的“阿基里斯之踵”来形容其顽疾与复杂.近年来,随着我国器官移植改革不断深入,公民逝世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已成为我国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2017年DCD肝移植占比达87.3%[1].现结合文献及笔者团队的经验,对DCD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分类、分级、发生原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作者:霍枫;陈建雄;郑于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综合评述胃癌的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及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胃癌的影像检查方法加以综述并分析.结果 钡餐造影、超声内镜、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等影像检查方法都被用于评估胃癌,但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双能量CT、影像组学等新方法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各影像技术在胃癌术前、腹膜转移、放化疗及新辅助化疗后的评估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结论 用于评估胃癌的影像检查方法多样,且在胃癌的临床运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双能量CT、影像组学等则在胃癌评估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刘丹;伍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近年来,由于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工作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家,器官移植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开展了肝脏移植(含亲体)4 732例[1].由于器官来源的构成变化,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病率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除了排斥反应外,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胆道、血管相关并发症等,现对其防治现状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简要总结.
作者:王正昕;钦伦秀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Ⅳa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治疗方案.方法 患者系20岁女性,以“反复右上腹痛伴发热1+年、加重1+个月”就诊.15年前曾行胆管囊肿术.磁共振提示:左肝内巨大囊性占位,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积液,胆肠吻合术后.考虑Ⅳa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初次已行肝外胆管囊肿切除及胆肠吻合术,肝内扩张胆管未做处理.结果 再次手术中证实左肝内胆管囊性扩张,可见多发结石伴脓液形成,右肝形态色泽尚正常,行解剖性左半肝切除.原吻合口无狭窄,予以保留,在其上方游离出长约1.5 cm的肝外胆管,纵行剪开肝总管并以胆道镜探查,取出结石后安置T管引流.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6周后胆管造影示胆管通畅、无残留结石等后予以拔除T管,后未出现黄疸、发热等.结论 Ⅳa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在完整切除胆总管囊肿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肝内病变.
作者:李明;谭一非;蒋利;杨家印;严律南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模式在晚期且失去手术机会的特殊类型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例恶性程度较高且已失去手术可能的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经MDT讨论后采用小剂量(250 mg/d)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结果 1例纵隔内转移肿大淋巴结压迫气管、不能平卧休息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经多次手术治疗无效,后采用小剂量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后1个月时,纵隔内淋巴结缩小,能够平卧,无呼吸困难并能自由活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发生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1例肺转移、咯血、瘤体侵犯气管致不能平卧休息、呼吸困难的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受侵犯气管后仍不能平卧休息、呼吸困难、咯血、胸水增多,后应用小剂量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后1个月时,胸水消失、能平卧、咯血停止、无呼吸困难,能做一些轻微家务活,没有发生药物毒副反应.结论 2例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病例经过MDT讨论应用单药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甲状腺癌的新补救方法,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增加样本量、长期随访等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管小青;郑向欣;顾书成;袁牧;吴骥;江小玲;侍孝红;牛磊;郑中峰;陆锡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以下简称金属支架)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或肝功能检测评估金属支架对其的治疗效果.结果 共收治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1例,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采用金属支架治疗者7例,仅采用多根塑料支架治疗者14例.采用金属支架治疗和仅采用多根塑料支架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胆管狭窄发生时间、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次数、胆管狭窄复发时间、胆管狭窄治愈时间、胆管狭窄治疗后疗效、胆管狭窄复发及胆管狭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采用金属支架治疗患者所用的塑料支架数量明显少于仅采用多根塑料支架治疗患者(p<0.050),且其支架留置时间长于仅采用多根塑料支架治疗患者(P<0.050).金属支架治疗患者使用的金属支架为l枚或2枚.采用金属支架治疗患者有6例治愈、1例缓解,2例复发;仅采用多根塑料支架治疗患者8例治愈、3例缓解,3例无效、5例复发.结论 金属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安全、有效,支架置入时间长,使用塑料支架数目少,在提高胆管狭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方面需进一步积累病例验证.
作者:张奇煜;李汛;张磊;孟文勃;朱克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联合索拉非尼在超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期间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且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超米兰标准的4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局部治疗组(21例)和综合治疗组(20例),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及放射性131Ⅰ粒子植入,综合治疗是指在局部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帕霉素联合索拉非尼.结果 局部治疗组治疗后疾病稳定12例、疾病进展9例,综合治疗组治疗后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10例、疾病进展8例.局部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肿瘤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2个月,复发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14%和55%,复发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15%,综合治疗组的生存曲线显示明显优于局部治疗组(P<0.01).结论 对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采用雷帕霉素联合索拉非尼综合性治疗可显著提高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高婧雅;郭庆军;谢炎;张骊;田大治;李俊杰;蒋文涛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