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是一种双侧性的视网膜血管炎,见于6~29岁的年轻健康者,视力通常明显受累,大多数在0.1以下.几乎所有患者可看到前房和玻璃体的炎症,存在双侧性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动脉炎,从后极部向周边部延伸,所有血管有不间断的严重鞘膜,相似于一棵树的霜样分支[1].近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洁;刘瑜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儿男,4岁.因出生时家长即发现其双眼不能追光,视力极差来我院就诊.患者为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联姻.检查:智力正常,无心、肾、听力等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均无光感,眼球水平震颤,各方向眼球运动不受限.双眼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轴深约3 CT,瞳孔圆,虹膜纹理清楚,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混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黄斑部约3~4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边界清楚的椭圆形缺损区,全视网膜呈椒盐样改变;左眼底视盘上方另见一小片状脉络膜萎缩区(图1,2).电脑验光仪以及散瞳检影检查,患儿无屈光不正.双眼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暗视视杆、大反应及明视视锥反应均未能记录到.由于家长的配合以及对患儿的鼓励,患儿在接受所有眼科检查时均未用镇静剂或麻醉剂.诊断:双眼先天性黑矇伴黄斑缺损.
作者:张细芝;吴德正;廖瑞端;高汝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36岁.因双眼复视,视物变形20 d.于2003年8月14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患者既往健康.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5,双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双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当时给甲钴胺片口服.5 d后,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同时伴有行言语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全身检查:患者言语迟缓、反应迟钝,查体尚可合作.眼科检查: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0.4,双眼前段及眼底未见异常.视野检查:双眼视野同侧偏盲.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双眼潜伏期延长.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双眼b波幅值轻度下降.
作者:肖骏;魏世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家系1患者姐弟2人于1997年4月21日由父母带领来我院就诊.其父母非近亲结婚.患者姐弟3人均于20~23岁间相继出现夜盲、视物不清,渐进性视力下降,经多家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为寻求医治,此次由父母带领姐弟二人前来我院就诊.患者中姐现37岁,23岁发病;弟现35岁,21岁发病.姐弟二人均双目失明.另有一妹20岁发病,发病后不久即投河自杀,去世多年.父母经眼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视力均达1.0.
作者:陈穗桦;王毅;王理理;潘丽娟;曹春林;刘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47岁.2003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突然下降,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并在颞下方视网膜分支静脉处行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手术中情况不详,同时行全视网膜光凝.手术后在当地医院复查时发现右眼激光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处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生长,以后逐渐形成新生血管膜.2003年9月患者出现右眼胀痛,伴头痛恶心,来我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手动/30 cm,左眼视力0.6;眼压:右眼34.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25.1 mm Hg.右眼前房角上方可见新生血管,瞳孔直径约6 mm,直接光反射迟钝.
作者:晁炜静;董方田;戴荣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CNV形成过程中,多种细胞外基质(ECM)分子通过与整合素(integrin)结合,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在ECM中移行和侵入.这一过程可被尿激酶样纤维蛋白水解酶激活物(u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蛋白水解作用加强,也受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调控.研究CNV发生过程中ECM的作用,将为预防CNV的生成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朱洁;王雨生;惠延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干细胞是当今细胞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视网膜干细胞的研究近年来颇有进展,这对于治疗眼科临床的一些疾病,如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原发或继发性视网膜变性疾病、老年性黄斑病变等,提供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途径.现就视网膜干细胞的发现与鉴定,体外培养、增殖、分化以及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涛;柯碧莲;许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在免疫活化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被诱导、产生NO时,其底物精氨酸的来源;产生的NO对RPE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方法用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刺激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系(RPE-J)细胞,Northernblotting、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RPE-J细胞内精氨酸再生系瓜氨酸NO循环的相关酶的表达及地塞米松和环磷酸腺苷(cAMP)对iNOS表达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产生的NO对RPE-J细胞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 结果活化的RPE-J细胞中,iNOS和精氨酸的再生系瓜氨酸-NO循环相关酶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S)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同时被诱导,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L)没有被诱导,同时产生NO,cAMP可以增加NO的产量.NO不仅以精氨酸为底物产生,而且也可由瓜氨酸产生.产生的NO破坏RPE-J细胞的紧密连接功能,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的合成量减少.结论在活化的RPE-J细胞中产生NO时,由瓜氨酸-NO循环再生的精氨酸是RPE-J细胞中产生NO的底物精氨酸的主要来源;NO对RPE-J细胞的紧密连接起破坏作用.
作者:张文一;白海青;王竫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颅脑撞击伤早期视神经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将18只鼠龄为15周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颅脑撞击伤重伤组(8只)、轻伤组(8只)及正常对照组(2只).1%戊巴比妥钠按45 mg/kg的剂量腹腔麻醉大鼠后,在其右顶骨开窗.采用BM-Ⅲ型生物撞击机致伤,其中气源压力7 kg,致伤距离轻伤组为11 cm,重伤组为8 cm,对照组仅作顶骨开窗.于创伤后1、6、24、72 h取大鼠右眼视神经,用硝酸镧灌注固定法制作电子显微镜样品,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神经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轻伤组大鼠视神经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改变不明显,硝酸镧示踪显示镧颗粒未突破血管进入神经间质;重伤组大鼠损伤后1 h即可见硝酸镧颗粒进入神经间质,且随时间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同时神经胶质细胞中出现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化肿胀、神经间质空泡变性、部分轴索呈空泡样改变.结论颅脑撞击伤可导致视神经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血管通透性增加.
作者:袁洪峰;刘少章;贺翔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用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55只,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1、3、5个月组(每组各15只).每组分别在视网膜石蜡切片上行VEGF、bFGF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观察两者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bFGF在糖尿病3个月组开始有表达,表达个体数百分比为77.8%,5个月组表达个体数百分比为88.9%;VEGF在糖尿病3个月组无阳性表达,5个月组表达个体数百分比为66.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FGF在糖尿病3个月组开始阳性表达,表达个体数百分比为55.6%,5个月组表达个体数百分比为88.9%;VEGF在3个月组表达个体数百分比为33.3%,5个月组表达个体数百分比为88.9%.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VEGF表达出现在bFGF之后.
作者:宋鄂;董宇;崔治华;杨威;王雅坤;吴家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肿瘤细胞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及其位点所在基因组区域.方法以每例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为正常对照,采用基因杂合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方法分析15例RB患者激光显微采样肿瘤细胞19、20、21、22和X染色体上55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组不稳定现象.结果15例患者中,有10例(67%)在5条染色体的一个或多个位点上表现为基因组不稳定[LOH和(或)MSI],其中,染色体19(33%)和20(37%)的等位基因丢失频率高于其它染色体,D19S902和D19S571间区域的高频LH现象提示,19q13区可能与视网膜肿瘤发生相关.根据MSI结果可划分出一个或多个位点发生MSI的RB亚群.结论首次提供了RB染色体19和20的LOH证据,并进一步证实了基因组不稳定在RB肿瘤发生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庆;府伟灵;彭智培;张雪;蔡光伟;张健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苏拉明对体外培养的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生抑制作用的时效关系,了解它对RPE细胞的作用方式,进一步阐明其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优势.方法9块96孔细胞培养板,每块取12孔,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孔.2组各孔内均接种浓度为5×104个/ml的RPE细胞0.1 ml.换液后实验组加250 μg/ml苏拉明,对照组不加.4 d后2组均更换成正常培养液;在生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RPE细胞生长情况;分别于加药后1、2、4 d及撤药后1、2、3、5、7、9 d随机抽取1块培养板终止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同一培养板上两组RPE细胞增生情况.随机化区组t检验比较两组吸光度值的差异,计算细胞增生抑制率.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对照组RPE细胞在接种后第7天完全融合.实验组细胞间隙较对照组稍增大,接种13 d时细胞仍未融合.实验组RPE细胞加入苏拉明后第1天,增生抑制率为14.85%,第4天达高25.79%;撤药后第1天下降到12.35%,然后逐渐又上升,到撤药后第3~5天达顶峰超过20%,之后逐渐回落,到第9天达14.71%.结论苏拉明对血清诱导的RPE细胞增生具有长时间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撤除药物后还能再次引起后抑制作用,整个过程呈现特殊的双峰型抑制效应.
作者:唐仕波;朱晓波;罗燕;林少芬;黄祥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期发表了数篇关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手术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介入治疗的论文.其中3篇是关于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adial opticneurotomy,RON)的报告,共治疗23例CRVO患者,手术后19例视力不同程度的改善;另1篇是RON在猪的实验观察,证实在视盘边缘切开处有局部视神经萎缩.在此,对CRVO以及RON手术治疗的现状作一简要述评.
作者:惠延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眼球运动是神经眼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把有兴趣的视标固定在视网膜上的敏感部位中心凹上;维持两眼的相互协同运动;协调头部及身体的运动和位置.正常情况下,这些活动是同时发生的,视觉、本体感觉和其他感官的信息输入相互连续进行,需要依靠正常的神经功能来维持.支配眼球运动的通路中任何一处病变都可以通过眼球运动的波形表现出来,而且许多神经肌肉疾病也可以经眼球运动检查体现出来.然而有关正常人的眼球运动特点至今没有系统的报道.我们记录了54例30~40岁正常人108只眼的眼球运动,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临床异常眼球运动的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顾欣祖;林祺;练苹;麦光焕;秦允;叶秀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具有控制增生和分化等生物过程的自分泌或旁分泌生长因子[1].TGF-β及其受体、细胞内下游信号转导分子的突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3].研究TGF-β的不同成员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来源和作用机制.我们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GF-β1和TGF-β2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为研究TGF-β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作者:沈炜;柳林;满晓波;刘志勇;李慎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糖尿病黄斑水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心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传统上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来评估黄斑水肿患者的血管渗漏情况,但实际上定量研究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地形图对糖尿病黄斑病变的病情监测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视网膜地形图是应用特定光源对视网膜进行三维扫描,通过对视网膜扫描图像的量化分析,得到视网膜表面相对高度数值,从而描绘出视网膜表面不同区域的地形图.我们采用共焦激光断层扫描仪(HRT)对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进行检查.
作者:韩梅;陈松;王兰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膜中央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9例患者经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用尿激酶18~75万U直接灌注溶栓治疗.结果其中8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没有变化;各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介入溶栓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疗效与发病时间、尿激酶用量及治疗前视力不呈正相关.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赵喜庆;孟祥靖;吉训明;张景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平坦部玻璃体途径行RON治疗的CRV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患者手术前确诊为CRVO,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彩色超声多谱勒(CDI)血流扫描、电脑视野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3例患者因玻璃体积血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中确诊为CRVO所致.5例均有明显黄斑水肿.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底检查及手术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结果.手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除1例患者视力下降外,其余4例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底照相和(或)FFA、OCT检查显示手术后1个月时黄斑水肿均明显消退,手术后2个月时眼底出血基本吸收,1例行视野检查者显示手术后视野改善.1例手术后出现玻璃体积血,2例手术中穿刺视盘时出血.结论RON可有助于CRVO患者改善患眼黄斑水肿,减少眼底出血,防止新生血管形成,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视力,对治疗CRVO具有一定可行性及临床价值.但尚需要较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临床对照观察来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童晓维;赵培泉;黄欣;王文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例缺血型C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RON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重点观察黄斑厚度、视网膜静脉充盈、视网膜出血和视盘水肿的改善情况.结果6例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网膜出血明显减少,5例患者黄斑水肿不同程度改善,4例患者视网膜静脉扩张改善,2例合并视盘水肿的患者手术后视盘水肿消失.结论RON能够改善缺血型CRVO合并的黄斑水肿,但不能排除治疗效果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有关.
作者:黎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活体猪眼行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后的病理改变过程,为临床RON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小型猪共12只,其中8只双眼行RON后,分别于1、3、7、48 d处死,每天各处死2只猪;2只猪一只眼行RON,另一只眼作正常对照;2只猪一只眼行RON,另一只眼行单纯玻璃体切除,于120 d后处死.取出眼球后常规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或Luxol坚固蓝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对不同水平的视神经断面进行观察.结果所有眼球大血管壁未被破坏,球后视神经的软脑膜保持完整.手术后第1天可见创口形成,局部出血向周围及后方浸润,神经纤维髓鞘脱失所致的空泡样改变局限在创口内.手术后第3天时可见空泡样改变范围扩大.手术后第7天创口成纤维细胞密集,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及分散的色素颗粒存在,浸润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手术后第48天视盘创口胶原成分填充,切开深度未及的后方视神经局部神经胶质细胞密集,坚固蓝染色浅淡,边界清晰,其范围部分越过中线.手术后第120天创伤下方部位呈现局部视神经萎缩性改变.正常眼及单纯玻璃体切除眼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未见病理改变.结论正常活体猪眼行RON后终形成局部视神经萎缩,一定程度上手术本身是安全的.
作者:陶勇;姜燕荣;黎晓新;殷春悦;姚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导管介入眼动脉灌注尿激酶(urokinase)与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效果及对全身的影响.方法超选插管至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患者6例,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患者7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判断动脉再通情况,同时作血液生化检查观察其对全身的影响.结果溶栓治疗次日插管组6例患者中有5例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完全再通率达83.33%,而静脉组的7例患者中有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不通,完全再通率42.86%,相差显著.插管组给药后血液中凝血系统指标无明显改变,与静脉给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介入眼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对全身影响小.治疗后的视力提高与阻塞时间有关,提示发病后应及早进行治疗.
作者:姚勇;沈晓文;吴又凯;董凌峰;黄又莉;曹建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CRVO患者RON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视力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12只患眼视力均在0.1以下,伴有严重出血、视网膜水肿.手术时用显微玻璃体视网膜刀(MVR)或CRVO切开刀(CRVO knife)刺入视盘鼻侧,切口深达筛板及筛板后且于筛板区鼻侧切开.手术后随访观察2~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对比观察手术眼视力、视野及眼底改变情况.结果12只患眼的RON手术均获成功.9只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占75%,6只眼手术后视力大于或等于0.1,占50%.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和FFA、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出血逐渐消失,静脉怒张、纡曲明显好转;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减轻或消失;黄斑囊样水肿消退,3只眼黄斑中心凹恢复.3只眼手术中视神经出血,晚期4只眼视神经切开部位萎缩.结论视盘鼻侧边缘的RON安全可行,可以改善CRVO患眼的视力,缓解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作者:李玉涛;白领娣;陈芳;张怀强;姜浩;徐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从股动脉插管行主动脉弓造影观察双侧颈动脉、再行选择性颈内动脉造影的CRAO患者以及其中12例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颈内动脉严重狭窄3例和眼动脉开口处阻塞1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眼动脉主干阻塞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12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溶栓治疗.手术后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过程中未见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CRAO,可恢复患者部分视力.由于病例较少,对其确切疗效以及危险性尚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作者:翟文娟;时冀川;王玉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自从2001年Opremack等[1]提出以来,其用于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由于手术使用的刀具为传统的微玻璃体视网膜(MVR)刀,而非专为该手术设计,客观上存在着手术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从理论上对刀具应有的参数进行计算,并将自行设计后制作成的改良刀具用于动物实验,进行验证.
作者:姜燕荣;陶勇;黎晓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