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舒肩胶囊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试验.方法:按照加速稳定性试验的要求,于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分别于0、1、2、3、6月取样进行考察.结果:各指标均符合标准规定,质量基本稳定.
作者:郭敏;许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百药煎的质量标准.方法: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进行百药煎的薄层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百药煎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对百药煎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黄曲霉毒素及显微特征进行检测.结果:百药煎的显微特征性强;薄层色谱分离度好,斑点清晰.根据7批百药煎样品测定结果,建议百药煎水分不得超过11.0%,总灰分不得超过4.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0%;没食子酸的进样量在0.24~0.64 μg (r=0.9999)其峰面积积分值与进样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43%,RSD为0.79%,没食子酸含量不得低于33.0%.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可用于评价百药煎的质量.
作者:肖芳;黄勤挽;易佳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考察糖郁舒颗粒中黄连与不同药物配伍对生物碱溶出率的影响.方法:将处方中药材分别与黄连配伍,每组药材加水煎煮,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煎液中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四种生物碱总含量.结果:黄连单独提取所测得四种生物碱总含量高,其它依次是黄连与陈皮;黄连与茯苓;黄连与酸枣仁;黄连与柏子仁;黄连与石菖蒲;黄连与竹茹;黄连与川芎;黄连与甘草;黄连与枳实;黄连与鸡血藤;黄连与首乌藤.结论:处方中其它药材均对黄连生物碱溶出率都有一定影响,其中藤本类药材对生物碱溶出率影响大.
作者:呼梅;宋英;谈静;林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植物源农药蓖麻碱微乳剂的技术指标及测定方法.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乳液稳定性测定方法》GB/T 1603-2001进行.结果:蓖麻碱微乳剂技术指标为:50%以上去离子水;pH为7.43;有效成分含量为100 ml∶1.69 g;透明温度区域范围为-5~ 52℃:稀释倍数为200倍时稳定性良好;持久起泡性测定1 min后泡沫体积为46 mL;经时稳定性0.5 a;低温稳定性(0±2)℃下贮存7d;热贮稳定性在(54±2)℃下贮存14 d,有效成分分解率为3.7%.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蓖麻碱微乳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吴莹;李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优选苦紫洗剂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羟基萘醌类总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以乙醇用量、浸泡时间和浸泡次数为考察因素,筛选紫草的醇提工艺条件;以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总含量及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倍数、提取时间和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筛选苦紫洗剂的水提工艺条件.结果:优选醇提工艺为加10倍量95%乙醇,浸泡2次,每次12h;优选水提工艺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范世忠;郭华;曾倩;谈静;袁强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乙醇提取黄芪甲苷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黄芪甲苷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HPLC-ELSD色谱法为含量测定法,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考察,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乙醇提取黄芪甲苷佳工艺条件是乙醇的体积分数为65%,乙醇用量10倍量,提取时间2h,提取次数3次.结论: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乙醇提取黄芪甲苷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作者:王玉;李远辉;王佳;王欢;吴莹;李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透骨散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透骨散中黄柏、芜花、大黄、没药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显微鉴别方法对透骨散中黄柏、芜花、大黄、白芷、红大戟、紫花地丁进行了鉴别;采用HPLC测定透骨散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 (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2.2%醋酸水(40:60),柱温25℃,检测波长265 nm.结果:定性鉴别中检出黄柏、芫花、大黄、白芷、没药,分离度好、专属性强且阴性无干扰.盐酸小檗碱线性范围为0.0875 ~ 1.4 μg (R2=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9.57% (RSD 0.55%).结论: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较好的控制透骨散的质量,为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作者:张晨;王长生;李春雪;董红娇;瞿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黄柏中3个成分(木兰花碱、黄柏碱、小檗碱)测定的NIR模型.方法:以高效液相测定的黄柏生物碱含量值作为参照,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集49批不同产地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偏小二乘算法(PLS)建立校正模型,比较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及不同的波段对建模的影响.结果:以MSC+2D2为预处理方法,建立的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模型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0453、0.0335、0.0396,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5、0.9760、0.9306.结论:建立的NIR模型稳定准确可靠,适用于生产中快速在线检测.
作者:吴珊珊;胡麟;龚晓猛;李梦琪;吴文辉;李文兵;胡昌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索沙棘叶总黄酮胶囊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高血脂症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饲喂高脂饲料复制大鼠高血脂症模型,于造模两周后开始灌胃给药,给药两周后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结果:沙棘叶总黄酮胶囊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模型对照组大鼠(p<0.05~p<0.01);沙棘叶总黄酮胶囊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明显高于高脂模型对照组大鼠(p<0.01).结论:沙棘叶总黄酮胶囊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作用.
作者:魏志成;左芳;童东;王丽;曾勇;孟宪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山楂叶总黄酮为山楂叶的主要活性物质群,国内外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集中于心脑血管方向,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抗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细胞线粒体功能等.本文采用Angll致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研究山楂叶总黄酮对肥大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山楂叶总黄酮治疗心衰的线粒体保护途径提供研究思路.
作者:徐颖;李劲松;孙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目前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生物膜形成是其主要致病及耐药因素.生物膜的形成主要有3个阶段:黏附、聚集、成熟,每个阶段都由不同的因子进行调控,且机制复杂.由于生物膜的产生导致表皮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因此,中药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本文就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基因调控及中药抑制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祖瑞铃;李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自然铜始载于《开宝本草》,为我国常用矿物药之一,为中医骨伤科接骨要药.本文综述近些年来自然铜的炮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自然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蒋燕萍;甘彦雄;严鑫;周莉江;游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中药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中药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中药创新的几个研究方向,提出了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为今后对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魏伯平;赵梦杰;袁岸;龚小红;李燕;李芸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厚朴种质资源的相关研究,从其种源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对厚朴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为厚朴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董佳悦;任波;张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总结国内外有关延龄草属植物的报道,发现目前对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吉林延龄草(Trillium camschatcense Ker Gawl.)、直立延龄草(Trillium erectumL.)3个种进行了化学成分报道,主要是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此类成分活性明确、结构多样、含量丰富,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对延龄草属甾体皂苷类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使延龄草属植物的研究更有意义.
作者:杨槐;戴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综述远志皂苷类及其水解产物的结构类型以及体内过程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该类成分的体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归纳分析总结.结果:远志皂苷结构复杂,目前文献报道的共有百余种,大多数远志皂苷的基本母核为细叶远志皂苷元,其衍生物共有49种;大多数远志皂苷性质不稳定,经碱水解后,成分稳定,生物活性显著,其水解产物结构确切者有5个.远志皂苷可在胃肠道菌群中发生去糖基化等复杂的生物转化,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行吸收;吸收入血成分中不仅有代谢产物,还有多种皂苷原型.结论:远志皂苷及其碱水解产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中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重要药用价值.
作者:朱璋佩;王建;黄立华;高天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胜红蓟为中南美洲地区的传统药,自从作为观赏物引种到国内后,大量繁殖.然而在国内很多地区被当做入侵物种将其视为杂草丢弃,是药用资源的浪费.从胜红蓟在国内外的药用考察、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国内胜红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黄再强;胡明勋;张燕飞;马逾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1本草的形成与发展本草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我国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据医史学家研究,早被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先发现的药物也应是植物药;而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堪称当时的重大发明之一.
作者:彭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