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中药十八反中甘草与大戟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甘草组、大戟组、甘草加大戟组及对照组4组,分别灌服等量甘草、大戟、甘草加大戟煎剂和生理盐水,连续7 d,观察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大戟对动物肝功能有一定影响,但配伍甘草后对肝功能影响加重.甘草加大戟对大鼠心功能有明显影响,对肾功则无影响.对大鼠心、肝、肾脏组织形态有一定影响,但停药后可以恢复. 结论甘草、大戟同用后有一定的副反应,建议临床上宜慎重使用.
作者:黄文权;程相岭;肖鸿;徐梓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应用中医理论,模拟临床病因,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因素(中药造模因素+饮食、气候因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结论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成立.
作者:郭明阳;阎翔;杨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对荆芥防风挥发油的抗炎作用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荆芥防风挥发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等急性炎症;对小鼠棉球肉芽种等慢性炎症和大鼠弗氏完全佐剂致关节炎肿胀、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等过敏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更科学地应用荆芥与防风这组药对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葛卫红;沈映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进一步验证消痔口服药的临床疗效,为本品临床应用提供部分药效学根据.方法采用中药药理学常规实验方法,观察了本品对小鼠醋酸及热板致痛作用,对小鼠醋酸性腹膜炎,对小鼠耳廓微血管的扩张,对小鼠的出血和凝血时间,以及对家兔耳皮下动静脉交通支等项指标的影响.同时还观察了本品对部分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含本品1∶10浓度液的培养内未见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球菌、乙型链球菌生长;含1:20浓度液的培养基内,未见大肠杆菌生长.而在空白对照组培养基内,则可见上述各种细菌生长.在除凝血时间这一指标外,本品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其余各项指标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痔口服液对实验动物有一定镇痛、消炎、抑菌、扩张微血管,止血等作用,为本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部分药效学依据.
作者:郑作文;邓家刚;许振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乌三颗粒抗肿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方法采用小鼠体内S180移植性肿瘤为模型,测定荷瘤小鼠抑瘤率,以判断其抗肿瘤作用;以荷瘤小鼠血象、骨髓细胞核分裂指数,体外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为指标,观察该药对荷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乌三颗粒体内抑瘤率达38%~50%;②乌三颗粒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GB)含量均高于模型肿瘤组(P<0.05);③乌三颗粒组白细胞(WBC)计数、骨髓细胞核分裂指数、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数,均高于西药化疗组(P<0.05).结论乌三颗粒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同时对荷瘤小鼠的造血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且无降低白细胞的副作用,说明该药具有安全有效的优势.
作者:周毅;石锦萍;黄秀深;高丽元;隆素芬;陈洁;黄秀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中医各证型与CT分型之间的规律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8例腰腿痛患者先行中医辨证诊断,CT扫描后将狭窄类型分为3型:Ⅰ型为中心型椎管狭窄,Ⅱ型为脊神经根管狭窄,Ⅲ型为混合型,即Ⅰ、Ⅱ型并存(其中172例为临床手术证实).二者之间双盲进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管狭窄中医各证型与狭窄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风寒湿滞型与气滞血瘀型以Ⅰ型、Ⅱ型狭窄多见;湿热痰滞型与肝肾亏虚型均以Ⅲ型狭窄多见.结论腰椎管狭窄症中医各证型与狭窄类型上有一定内在联系,且CT分型诊断准确性高,对临床中医辨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谢明国;余朝骏;侯键;易学兵;王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中药透皮治疗前后对哮喘病人β受体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门诊支气管哮喘病人30例,每周2次予中药透皮治疗30 min~1 h,共计18次,治疗前后抽取肝素血5 mL,作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用放射配基竞争结合法比较β受体含量.结果治疗前处于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相比,其外周血β受体含量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含量,低于缓解期患者.结论提高β受体含量是中药透皮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鹤;沈惠风;闵亮;卢锦花;秦亮甫;夏宗勤;胡雅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四类新药头风痛胶囊治疗头风病(偏头痛)风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分别服用头风痛胶囊和头风痛丸,疗程1月,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的头痛疗效为显效率64.52%、有效率87.10%;中医证候疗效为显效率61.29%、有效率90.32%.两组疗效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试验期间未发现头风痛胶囊所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头风痛胶囊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服用安全,与头风痛丸具有相同的疗效,是头风痛丸的理想新剂型.
作者:陈卫银;刘福友;杨爱萍;杨东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安一胶囊防治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胰岛素抵抗的病例共55例,以临床疗效、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e Index, ISI)、空腹静脉血糖浓度(FBG)、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FlNS)、血压(BP)、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肥胖,体重指数(BMI)等为指标,对照观察了安一胶囊和二甲双胍片对胰岛素抵抗患者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症状积分值、BMI、TG、 LDL、收缩压、舒张压、FINS、ISI等指标治疗前后之差值相比,其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或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余指标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患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安其;李朝敏;程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观察了心脉康片对40例冠心病室性中搏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该药治疗心悸的显效率为52.5%,总有效率为80%;减少早搏次数的显效率为30%,总有效率为65%,提示心脉康片对冠心病室性早搏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邱晓军;邓国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解毒中药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P-选择素影响,进而探讨中药疗效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补肾化瘀解毒中药和泼尼松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和对血浆蛋白C和P-选择素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分析补肾化瘀解毒中药对前述两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但两组间对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其血浆蛋白C均有增高(P<0.01),P-选择素则有所降低(P<0.01). 结论补肾化瘀解毒中药对ITP患者有较好疗效,其疗效与泼尼松相近,但却没有泼尼松之类激素的毒副作用.其治疗机理可能与有效有效调节的血浆蛋白C和P-选择素含量有关.
作者:俞亚琴;孙伟正;孙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粉刺治疗的中医药新方法.方法将60例粉剌患者,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分为邪热壅肺型、肝经湿热型、脾胃湿热型等3种证型.以四物汤为基本方,配合辨证分型加减用药.结果痊愈28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显效以上44例,占73.33%,有效以上58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四物汤配合辨证分型加减用药,对粉剌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承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总结自拟顽咳汤对喉源性咳嗽的疗效. 方法将140例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顽咳汤煎剂,对照组口服青霉素V钾处片、咳平片,口含华素片.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5.00%和3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4.57%和64.58%,其差异比较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顽咳汤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理想中药方剂.
作者:兰学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针灸及消炎止痛仪的治疗作用,并与常规口服西药双氯芬酸钠作对照.方法选择8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针灸配合消炎止痛仪治疗组(治疗组)40例及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组(对照组)40例,疗程两周.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好转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25例,好转7例,无效8例,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配合消炎止痛仪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优于口服西药双氯芬酸钠治疗.
作者:陈越峰;朱建平;茅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疗效及免疫的影响.方法用中药灌肠治疗12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成炎宁(中药组方)组(66例),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60例).观察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IgG 、IgM 、IgA、PFN、LTR、IL-2水平变化.结果炎宁灌肠组临床有效率93.93%,复发率6.67%,其免疫状态有明显改善,优于SASP组(P<0.05).结论炎宁灌肠能有效地治疗炎症性肠病.
作者:郭颂铭;陈百先;李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国家技术监督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艾儒棣教授,著名中医外科、皮肤科专家,早年随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凌一揆、邓绍先以及四川外科名医文琢之、罗禹田教授学习,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疑难杂症的部分学术经验介绍于下,供同道参阅.
作者:窦海中;杜长明;刘文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介绍了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魏品康教授治疗恶性肿瘤手术或放疗后导致的肢体淋巴肿的经验,指出该病是由于手术和放疗直接损伤了局部络脉,使患者气血运行受阻,津液运行失常,水液潴留于肢体,横溢肌肤而成,故其病机主要在于术后或放疗后耗伤正气,脉络受损,瘀阻水聚,兼之外感邪毒,发为疮疡,更损及气血,故治疗上应以通络散结,利水消肿为主,并根据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作者:张申;许玲;施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根据文献和实际调查结果,对中药微粉研究和开发的必要性及生产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和评价.认为:目前我国在中药微粉研究和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统一的规范,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提出了作者个人的意见.
作者:方道硕;万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