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冬虫夏草的生物活性单体成分——虫草素(3'-脱氧腺苷)对补体介导的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补体复合物C5-9介导的足细胞损伤作为膜性肾病的体外模型.采用永生化的小鼠足细胞株MPC5建立细胞损伤模型,虫草素作为干预药物.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骨架F-actin结构和足细胞特异蛋白nephrin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水平.结果 C5b-9刺激细胞3h后,细胞二级足突消失,细胞骨架结构明显损伤,F-actin应力纤维混乱,nephrin分布由胞膜移至胞浆,并引起p38、JNK、ERK磷酸化.虫草素能够保护足细胞的足突和细胞骨架结构,抑制nephrin的重分布,并显著抑制补体介导的p38/JNK信号通路活化.结论 虫草素能保护足细胞对抗补体介导的损伤,其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pa8/JNK信号通路活化而实现的.
作者:洪涛;崔路可;文集;张明华;樊均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确定Ⅰ型干扰素(IFNα)直接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初发活动性SLE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表面Ⅰ型干扰素受体(IFNAR)的表达.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MACS)分选出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检测外源性IFNα(500 U/mL)对Treg细胞体外抑制功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外源性IFNα(500 U/mL)对SLE患者Treg细胞体外凋亡、功能相关的重要分子标志(FOXP3、CTLA-4)和胞内AKT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SLE患者CD4+ CD25+ Treg细胞明显高表达IFNAR1 (P=0.000 6),且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呈正相关.外源性IFNα降低了SLE患者Treg细胞体外抑制功能.IFNα直接作用不影响SLE患者Treg细胞的凋亡和胞内FOXP3、CTLA-4的表达水平;但是明显上调Treg胞内AKT磷酸化水平.结论 SLE患者CD4+ CD25+ Treg细胞表面IFNAR表达异常可能是IFNα降低其免疫抑制功能的分子基础,而上调Treg胞内pAKT水平可能是其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何燕;彭云;谭淳予;刘艺;严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孕34~37周血浆尿皮素(UCN)水平及其胎盘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2(CRHR-2)表达,探讨ICP患者血浆UCN水平下降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正常妊娠妇女及ICP患者各20例.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ICP组与正常对照组不同孕周(34、35、36、37周)血浆UCN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其胎盘组织UCN受体CRHR-2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妊娠组孕34周[(79.47±11.35) pg/mL)]、35月[(83.00±12.67)pg/mL]、36周[(80.28±11.48) pg/mL]、37周[(84.24±13.62) pg/mL]血浆UCN水平随孕周增加升高趋势不明显(F=0.67,P>0.05);与正常妊娠比较,ICP患者孕34周[(68.53±16.95) pg/mL,t=2.40,P>0.05]、35周[(64.19±22.50) pg/mL,t=3.26,P=0.05]、36周[(50.06±13.98) pg/mL,t=7.47,P=0.05]、37周[(47.91±15.65) pg/mL,t=7.83,P=0.05]血浆UCN水平随孕周增加呈下降趋势(F=6.78,P=0.05),尤其是35周后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胎盘组织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均有CRHR-2表达;ICP胎盘组织CRHR-2表达IOD值(111.83±35.02)与正常妊娠(101.09±27.21)无明显差异(t=0.29,P>0.05).结论 ICP胎盘-胎儿单位神经应激肽UCN表达下降可能与其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作者:张丽;孙琴;王晓东;周凡;高冰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8例淋巴瘤样丘疹病(LyP)A型和C型患者表皮内的MF样细胞和真皮内的R-S样细胞DNA水平的对比性研究,探讨二者克隆来源的相关性.方法 对8例LyP(A型4例、C型4例)的病理组织行免疫表型检测、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结合PCR技术对表皮内的MF样细胞和真皮内的R-S样细胞进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的对比研究.随机选取1例检测为阳性的PCR产物送测序,进行序列比对.结果 8例中有6例(75%)检测到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LyP A型及C型检出率分别为50%(2/4)、100% (4/4).LyP表皮内MF样细胞及真皮内R-S样细胞TCRγ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75%(6/8)、75%(6/8).随机选取的1例MF样细胞和RS样细胞均有阳性条带的产物的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二者同源性达106/108(98%).结论 LyP表皮内MF样细胞和真皮内R-S样细胞很可能来自同一克隆.
作者:温蓬飞;王婷婷;王琳;王锐男;唐源;吴文超;刘小菁;张文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天蚕素A-马盖宁杂合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杀菌作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杂合肽对MRSA的低抑菌浓度(MIC).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杂合肽作用于MRSA后细菌细胞膜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待测菌液与杂合肽相互作用后细菌细胞外K+的浓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杂合肽作用于MRSA后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变化.结果 杂合肽对MRSA的MIC是64 μg/mL.通过超微结构图像观察到细菌细胞膜破坏,杂合肽作用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升高,杂合肽引起碘化丙啶(PI)流入细胞质内,PI着染阳性细胞的比率增高.结论 天蚕素A-马盖宁杂合肽可能是通过破坏MRSA细胞膜,使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升高同时导致PI进入胞质,细胞内部成分被破坏,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作者:于龙魅;杨田田;王秀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亲代母鼠砷染毒后子代不同发育时期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α (ERα)的表达变化规律及性别间的差异,探讨砷暴露在肺癌发生性别差异中的作用.方法 亲代母鼠在孕第8d至子代断乳期砷灌胃染毒,子代在断乳期后砷饮水染毒至成年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子代雌雄小鼠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剂量(低、中、高)亚砷酸钠染毒情况下,肺组织中ER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胚胎期雌性肺组织中ERα mRNA表达水平低于雄性(P<0.05);断乳期和成年期雌性肺组织中ERα mRNA表达水平高于雄性(断乳期中剂量组P<0.05,成年期中、高剂量组P<0.05);胚胎期、断乳期、成年期各期对照组肺组织内ERα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断乳、成年期雌性肺组织内ERα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胚胎期雌性(低、中、高剂量组P<0.05).断乳期和成年期雌性各染毒剂量组肺组织中ERα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雄性,与对照组比较亦增高(P<0.05).成年期子代雌性、雄性小鼠各砷染毒组肺组织ERα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断乳期(P<0.05).结论 亲代母鼠砷染毒可使子代雌性小鼠在断乳期、成年期时肺组织内ERα表达水平均高于雄性小鼠,对阐明环境污染物在肺癌发生性别差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石萌萌;陈国建;张洋;车望军;张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的Toll样受体7(toll like receptor 7,TLR7)通路活化后,是否会增加UCMSC的免疫原性.方法 用TLR7的激动剂CL264刺激UCMSC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表面共刺激抗原[人白细胞抗原-E(HLA-E),CD80,CD86]和干细胞标志物(CD29,CD59,CD90)的表达变化;定量PCR检测CL264刺激UCMSC后多个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细胞分化实验检测TLR7活化后对UCMSC分化能力的影响;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并与UCMSC共培养,用细胞杀伤实验检测免疫细胞对UCMSC的免疫杀伤效应.结果 CL264活化TLR7通路后,可明显刺激UCMS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和HLA-E的表达;定量PCR结果表明CL264诱导多个促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干扰素(IFN)-β,IFN-γ,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并抑制多个于细胞标志物[Kruppel样因子4(Klf4),巢蛋白(Nestin),胚胎干细胞关键蛋白质(Sox2),RNA结合蛋白质(Lin28)]表达;TLR7通路活化不影响UCMSC的分化潜能;CL264活化TLR7通路后增加免疫细胞对UCMSC的免疫攻击.结论 TLR7激动剂CL264可增加UCMSC的免疫原性.
作者:杨海青;张盛;况小串;杨银忠;邱发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儿出生后6月免疫功能和追赶生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发育程序化”途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择2010年3~12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且临床均诊断为IUGR的孕晚期孕妇60例,正常对照组孕妇20例.记录妊娠结局,随访出生儿童至6月龄,每月进行系统化的儿童保健,测量体质量、身长,并采用Z评分法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偏离状况.在6月龄时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B淋巴细胞,免疫比浊法检测IgG、IgM、IgA、C3、C4,分析宫内和宫外的追赶生长情况与免疫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IUGR组中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的发生率为27.27%,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09%.IUGR组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身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出生后6月,在矫正胎龄后,IUGR组男童出生体质量、1月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0~6月龄的身高低于对照组;IUGR组女童出生体质量,1、3、4、6月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出生身长、3~6月龄身长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追赶生长与免疫功能指标关系的分析发现,宫内无追赶生长组B淋巴细胞的比例低于宫内即出现追赶生长的IUGR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外未出现追赶生长儿童的B淋巴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gG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出现了追赶生长儿童的B淋巴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内和宫外未出现追赶生长的IUGR组婴儿到6月龄时部分免疫功能仍未恢复正常,但“发育程序化”的假说仍需要更大样本量及长期的队列研究证实.
作者:熊菲;霍亭竹;李平;杨凡;毛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肾上腺皮质癌(ACC)的潜在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ACC的成年(≥18岁)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各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纳入成人ACC共52例.中位随访时间26月(3~159月),中位生存期29月(1~156月),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1.0%、47.0%及42.7%.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45岁(P=0.017)、分期晚(Ⅲ~Ⅳ期,P<0.001)、未完整切除肿瘤(P=0.011)、具有临床症状(P=0.017)、合并低蛋白血症(P=0.003)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P=0.004)的患者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提示低蛋白血症(死亡风险比5.306,95%可信区间:1.975~14.258,P=0.001)、女性(死亡风险比4.020,95%可信区间:1.610~10.038,P=0.003)、肿瘤分期晚(死亡风险比7.405,95%可信区间:2.561~21.410,P<0.001)及年龄>45岁(死亡风险比4.628,95%可信区间:1.791~11.959,P=0.002)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术前低蛋白血症、女性性别、年龄>45岁及肿瘤分期晚是成人A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明峰;王椿;黄慧;丁振宇;刘洋;邓浩;李双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雌激素快速诱导小鼠囊胚细胞中钙离子增加在囊胚着床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小鼠囊胚,将其分为空白组、耦联牛血清白蛋白的大分子雌激素组(E2-BSA组)和钙离子螯合剂预处理再给予E2-BSA组(BAPTA+ E2-BSA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囊胚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共培养和异体胚胎移植技术研究雌激素快速诱导的小鼠囊胚细胞中钙离子增加对囊胚细胞整合素的表达和定位以及对囊胚黏附和植入的影响.结果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E2-BSA可引起囊胚细胞整合素αv、β3的聚集,而BAPTA可阻断雌激素所引起的整合素的聚集和迁移.体外黏附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和BAPTA+ E2-BSA组的囊胚黏附率分别为35.5%和26.7%,低于E2-BSA组的囊胚黏附率(65.6%,P<0.05).体内移植实验结果显示,BAPTA+ E2-BSA组的囊胚着床率11.8%低于E2-BSA组(52.9%,P<0.05).结论 雌激素诱导的小鼠囊胚细胞内钙离子的快速增加可引起整合素聚集,并在囊胚的黏附和植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诗茂;喻琳麟;曲婷;袁东智;张金虎;何亚平;岳利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赖型钩端螺旋体Loa22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和功能影响.方法 用赖型钩端螺旋体Loa22成熟肽原核重组质粒进行诱导表达带有GST标签的Loa22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并获取目标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目标蛋白进行检测和证实.用获得的GST-Loa22融合蛋白刺激处理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来说明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oa22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其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成功表达Loa22成熟肽原核重组质粒,通过鉴定并纯化得到Loa22融合蛋白,该蛋白随着浓度的升高能使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CCK-8吸光度值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HUVEC单层通过率升高.结论 Loa22融合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还使得HUVEC通透性增加.
作者:王一舟;余德立;夏志杨;鲍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3种炎症介质的浓度,探讨其在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使用ELISA法检测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5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50例健康成人血浆中的IL-6、CRP、TNF-α浓度,将主动脉夹层组按照病程不同分为包含急性期到慢性期的9个时间段组别进行统计,分析夹层组炎症介质与另两组的差异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IL-6、CRP、TNF-α浓度均比正常人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高(P<0.05),3种炎症因子浓度峰值均出现于主动脉夹层病程急性期内,在亚急性期、慢性期逐渐降低.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IL-6、CRP和TNF-α在病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因子可作为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强度、辅助诊断及评估早期预后的指标.
作者:钟明华;古君;张尔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大鼠口服(灌胃)HX0969w、磷丙泊酚钠(fospropofol disodium)和丙泊酚乳剂后产生镇静催眠效应的半数有效量(ED50),并观察3种药物等效剂量(2ED50)灌胃大鼠后的镇静催眠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序贯实验法确定各药物小剂量和大剂量后,根据ED50计算公式计算3种药物的ED50.选择30只健康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HX0969w组(n=10)、磷丙泊酚钠组(n=10)和丙泊酚乳剂组(n=10).大鼠灌胃给药后立即观察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表现,并记录镇静催眠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 HX0969w、磷丙泊酚钠和丙泊酚乳剂的ED50分别为96.5 mg/kg、130.0 mg/kg和113.8 mg/kg.灌胃等效剂量(2ED50)的HX0969w、磷丙泊酚钠和丙泊酚乳剂后,大鼠翻正反射消失的平均时间分别是:(10.0±2.9) min、(7.5±2.8) min和(16.0±5.9) min;恢复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66.9±21.5) min、(131.9±32.7) min和(198.9±110.0) min.结论 3种药物灌胃后均可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且安全.两种丙泊酚前药(HX0969w和磷丙泊酚钠)灌胃后的镇静催眠起效时间均快于丙泊酚乳剂,且HX0969w翻正反射恢复快.
作者:王海燕;杨俊;殷望;杨玲慧;张文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模型犬邻近拔牙创微种植体骨界面与骨重建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钙素(OC)和核心结合因子基因(Cbfa1)等的表达,探讨拔牙创愈合对邻近微种植体骨界面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12只18月龄健康雄性比格犬,采取自身对照,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组),以非拔牙处植入微种植体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第1、3、8、12周依次处死,获得各带微种植体的组织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TNF-α、OC蛋白和Cbfa1基因表达,并对其表达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组TGF-β、TNF-α蛋白以及Cbfa1基因表达在各检测时段均强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1周时TNF-α的表达,3周时TGF-β、TNF-α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Cbfa1基因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蛋白的表达两组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表达增强,术后8周达高峰,术后3周时实验组表达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牙创邻近微种植体植入后早期炎症反应较重,但持续时间不长.骨界面骨改建进程随着愈合时间的增加持续活跃,过长的愈合时间会使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削弱,在整个过程中种植体能保持稳定.
作者:孙吉成;胡赟;郑雷蕾;赵志河;唐甜;徐小淋;谢兵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途径,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及AD治疗新药的研发增添理论依据.方法 培养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将细胞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高糖DMEM组);AD模型组(30 μmol/LAβ25-35处理组);抑制剂对照组:10 μmol/L SB203580[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抑制剂]、10 μmol/L SP600125[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或10 μmol/L PD98059[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处理组;依达拉奉低、中、高剂量组:依达拉奉20、40、80μmol/L及30 μmol/L Aβ25 35共同孵育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p38、p-JNK及p-ERK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以上各组(抑制剂对照组仅加入SB203580 10 μmol/L)p38 mRNA的表达.结果 ①与阴性对照组比,AD模型组p-p38蛋白表达增高(P<0.01);与AD模型组比,抑制剂对照组和依达拉奉各组p-p38蛋白的表达减低(P<0.05);依达拉奉3组的p-p38蛋白表达高于抑制剂对照组(P<0.05),与低剂量依达拉奉组比,中剂量依达拉奉组p-p38蛋白有所减低(P<0.05).②与阴性对照组比,AD模型组p-JNK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AD模型组比,抑制剂对照组p-JNK蛋白的表达减低(P<0.05).③p-ERK表达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阴性对照组比,AD模型组的p38mRNA表达增加,而抑制剂对照组的p38 mRNA表达减少(分别P<0.05);中、高剂量依达拉奉组p38 mRNA表达比AD模型组减低,且比抑制剂对照组还低(P<0.05);以40 μmol/L依达拉奉组p38 mRNA表达低,与20 μmol/L、80 μmol/L依达拉奉组均明显不同(P<0.05).结论 Aβ25-35可能直接激活MAPK信号通路,尤其p38及JNK,损伤PC12细胞.依达拉奉可能同时在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阻断p38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Ap25-35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AD的新药.
作者:张桂莲;郭英英;张磊;李婷婷;杜赟;姚丽;张王刚;吴海琴;马珠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初发脑卒中幸存者的长期生命质量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12)测量467名首次脑卒中幸存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2年内的生命质量;并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生命质量变化趋势是否相同.结果 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基线)躯体健康总评分(PCS)为31.50±10.49,精神健康总评分(MCS)为51.92±10.03;随着随访时间的增长PCS与MCS评分都有所增加,但MCS评分在15个月后有轻微下降,女性PCS评分在2年随访期间均低于男性;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提示不同性别及不同教育程度患者PC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年龄患者PCS评分变化趋势不相同,年龄较大者PCS评分随时间增加速度较慢(β9=-0.013,P=0.03);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患者之间MC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结论 年长者、女性、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脑卒中患者在首次发作后2年内生命质量相对较低,建议给予这类患者更多关注.
作者:陈龙妹;冉孟冬;刘冰清;赵健;朱彩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ARP-1)抑制剂4-氨基-1,8-萘二胺(4-AN)对三氧化二砷(ATO)治疗肝癌的敏感性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单独ATO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4-AN+ATO),采用MTT实验、群体倍增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比较两组细胞存活、增殖情况;应用ELISA、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及微核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内8-羟基鸟嘌呤(8-OH-dG)含量,DNA链断裂、修复以及染色体损伤情况.结果 当ATO浓度为2~10 μmol/L时,联合用药组细胞存活率和集落形成率低于ATO组(P<0.05),ATO 2~50 μmol/L时,联合用药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高于ATO组(P<0.05);在ATO 2~20 μmol/L浓度范围内,彗星细胞尾长(L-Tail)、尾距(OTM)和8-OH-dG含量较ATO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彗星实验检测损伤修复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细胞的DNA损伤修复效率低于ATO组(P<0.05);微核实验结果显示当ATO浓度为5~20 μmol/L时,联合用药组微核细胞率高于ATO组(P<0.05).结论 PARP-1抑制剂4-AN能显著增强ATO杀伤肝癌细胞的敏感性,其机制与抑制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有关.
作者:李洋;罗擎英;邓建军;张遵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辛伐他汀单用或联用对癫痫持续状态(SE)模型大鼠的早期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利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作SE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4组,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生理盐水即模型组、左乙拉西坦、辛伐他汀、左乙拉西坦+辛伐他汀),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将各组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尼氏染色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及数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区calpain-1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变性,存活神经元细胞减少甚至消失,正常结构消失,表明SE后24 h,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受到了严重损伤;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减少甚至消失,排列疏松紊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辛伐他汀不能改变海马神经元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左乙拉西坦组及左乙拉西坦+辛伐他汀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排列尚紧密,基本保持有序,说明左乙拉西坦单用或联用辛伐他汀均能明显减少海马神经元死亡,改变海马神经元变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处理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alpain-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说明calpain-1可能参与到SE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左乙拉西坦、辛伐他汀+左乙拉西坦组calpain-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辛伐他汀、左乙拉西坦及两种药物联用均能通过降低calpain-1蛋白表达,一定程度地抑制神经兴奋毒性损伤通路.结论 左乙拉西坦可能通过抑制calpain-1发挥早期(SE后24 h)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左乙拉西坦联用辛伐他汀并未发挥更优的作用,辛伐他汀没有早期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梦秋;张文武;陈涛;刘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来曲唑建立多囊卵巢(PCO)大鼠模型,从组织及细胞水平测定模型大鼠卵巢氧化应激状态,探讨卵巢氧化应激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中的作用,为PCOS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将6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编为实验组[45只,予1%羧甲基纤维素溶液1 mL/d+来曲唑1 mg/(kg·d)灌胃]和对照组(45只,仅予1%羧甲基纤维素溶液1 mL/d灌胃),均持续28 d.每日定时行阴道细胞涂片巴氏染色镜检,判断动情周期,每7d测量体质量了解生长情况,第29 d两组大鼠统一处死、采血.测量指标: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计算游离雄激素指数(FAI);解剖子宫、卵巢,称重后计算器官质量指数;所得两侧卵巢,一侧固定后石蜡切片HE染色,另一侧制备组织匀浆、单细胞悬液,测定组织匀浆总氧化态(TOS)、总抗氧化态(TAS)、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检测卵巢单细胞悬液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通过比较两组大鼠上述指标的差异,验证造模是否成功,分析卵巢组织氧化应激水平与PCOS的关系.结果 ①实验组用药12~15 d后动情周期消失,体质量增长明显超过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性激素改变符合人类PCOS特征;③实验组卵巢质量、卵巢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子宫质量、子宫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④相对对照组大鼠,实验组大鼠卵巢HE切片镜下表现为卵泡数量增多、白膜增厚、颗粒细胞层变薄、间质增生等改变;⑤实验组大鼠卵巢组织内MDA含量、TOS、氧化应激指数(OSI)高于对照组,SOD活力、TAS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内ROS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①应用来曲唑可成功诱导大鼠PCO模型,适于研究卵巢病变.②本方法所制备的PCO模型卵巢处于明显的氧化应激状态,存在细胞氧化损伤,推测人类PCOS卵巢组织内可能也存在氧化应激,因此对于PCOS的处理,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抗氧化治疗.
作者:龚晋;吴东波;张兰兰;李佳;赵星;张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分析成都地区城市和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差异.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2~12月选取成都市城市和农村共4个社区,对被选人群中所有40~7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便携式肺功能检查.对气流受限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再次测定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小于70%者确诊为COPD.结果 在1 931个样本人群中1 579人完成了调查表和肺功能检查,应答率81.77%.成都地区COPD总患病率8.35%,城市患病率7.69%低于农村12.37%(P<0.05);总患病率和男性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单因素比较分析城市和农村COPD危险因素显示,农村COPD患者现在吸烟率和厨房烹饪用煤燃料比例高于城市患者(P<0.05),农村COPD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均低于城市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量、文化程度、年龄和BMI是男性COPD危险因素.厨房烹饪燃料用煤、经济收入和BMI是女性COPD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地区COPD患病率高,农村高于城市,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量、厨房烹饪燃料、BMI.
作者:廖晓阳;彭大庆;王伟文;雷弋;罗凤鸣;杨职艺;苏巧俐;邹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SN)与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和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FASN与A-FABP的相关性及其与癌细胞侵袭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ASN与A-FABP在58例IDC组织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根据阳性细胞数百分率及阳性沉淀物的显色程度计算阳性表达百分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KBR3和MCF-7细胞的迁移侵袭性,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ASN与A-FABP细胞在SKBR3和MCF-7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中FASN和A-FA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和16.7% (1/6),58例IDC组织中FASN、A-FA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4%(42/58)、79.3%(46/58),FASN和A-FABP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ID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ASN和A-FABP在IDC有淋巴结转移、且肿瘤直径>2 cm组织中阳性表达百分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 cm组织中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DC组中FASN与A-FABP表达具有相关性(r=0.797,P<0.001).SKBR3细胞迁移率在划痕12、24 h高于MCF-7细胞(P<0.05),FASN在SKBR3细胞中表达较MCF-7高.结论 FASN和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且在IDC组织中FASN与A-FABP表达存在相关性.在乳腺癌细胞株中FASN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周兰;赵玉华;王晓东;蒋素芳;李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预测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及CIN3)进行环状电切手术(LEEP)治疗后残余病灶和疾病复发的高危因素,以及术后及早发现病变的时间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进行LEEP治疗的CIN2及CIN3共428例患者资料,治疗后用脱落细胞学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杂交捕获二代(HC2)随访,以阴道镜活检为金标准判定残余和复发,据此评定其余指标的诊断价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κ检验验证3月和6月指标的一致性.结果 428例患者中CIN2有296例,CIN3有132例,治疗前HPV HC2阳性率为86.7%(371/428),随访中26例(6.1%)有残余或者复发,LEEP切缘受累特别是锥顶阳性是疾病持续或复发的高危因素[比值比=9.364,95%可信区间(CI):0.712~46.108,P=0.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截断值40岁)、HPV负荷量(截断值100RLU)、HPV类型(16/18 vs.其他类型)均与疾病复发无关.有残余病灶或复发的26例患者术后3月HPV HC2检测均为阳性,HPV HC2在术后3和6个月对于残余病灶的检测敏感性均为100%,均高于细胞学检测(P<0.05),而特异性低于细胞学检测(P<0.05).3和6个月的HPV HC2[κ值为0.70(95%CI,0.469~0.892)]和细胞学检测结果[κ值为0.79 (95%CI:0.592~0.873)]都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LEEP手术后切缘受累特别是锥顶阳性是病灶残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3月HPV检测可提供关于病灶残余或复发的及时信息.
作者:牛晓宇;冯余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10年间住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情况,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收集2003~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构成比前3位为宫颈、宫体、卵巢恶性肿瘤,共占92.13%.妇科恶性肿瘤总的高发年龄段为40~49岁,占34.02%(3 132/9 207).其次为50~59岁,占26.64%(2 453/9 207);但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高发年龄段存在一定差异.宫颈恶性肿瘤高发年龄段30~49岁,占72.46%(3 062/4 226);宫体恶性肿瘤高发年龄段40~59岁,占69.77%(1 768/2534);卵巢恶性肿瘤高发年龄段40~59岁,占58.30%(1 004/1 722).患者年龄20~29岁组占本组恶性肿瘤患者的4.43%(408/9 207),以宫颈、卵巢恶性肿瘤常见;<20岁组仅占0.98%(90/9 207),以卵巢恶性肿瘤常见;≥60岁组占12.90%(1 188/9 207),以宫体、卵巢恶性肿瘤常见.大部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时处于早期阶段.结论 10年间妇科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高发年龄段存在一定差异,宫颈、宫体及卵巢恶性肿瘤仍为防治重点.
作者:陈美群;龚美琴;高浩成;高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s,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共诊治子宫体恶性肿瘤患者2 243例,其中ESS患者64例,占2.9%(64/2 243),平均年龄为44.6岁(17~66岁).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不规则阴道出血(50.0%,32/64)和子宫增大(54.7%,35/64).22例患者行术前诊断性刮宫或宫颈赘生物活检,14例(14/22)病理确诊,术前诊断率为63.6%.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5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44例行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3例仅行病灶挖除术.按FIGO(2010年)手术病理分期,完成全面分期手术患者中Ⅰ期28例(63.6%,28/44),Ⅱ期8例(18.2%,8/44),Ⅲ期5例(11.4%,5/44),Ⅳ期3例(6.8%,3/44).15例(23.4%,15/64)患者术后未加辅助治疗,32例(50%,32/64)补充了术后化疗,8例(12.5%,8/64)患者术后行化疗+放疗,仅2例(3.1%,2/64)术后加用了孕激素治疗.9例患者术后失访,其余患者随访至今,中位随访时间29月(2~73月),目前均无复发征象.结论 ESS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率低,诊断性刮宫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孕激素治疗应作为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是否需要补充放化疗目前尚存在争议.
作者:童龙霞;尹如铁;谢丹;肖萍;李芬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腹腔镜新的手术路径——经腰腹联合途径切除较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直径≥6.0 cm的肾上腺肿瘤分别采用经腹腹腔镜(n=30)和腹腔镜经腰腹联合途径(n=30)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收集并比较两组间基本资料、手术中数据、手术后数据和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基线相同.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式的中转开放率、估计出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副损伤、血压心率波动和术中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术中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发热、感染、肠梗阻和其他术后并发症等术后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腰腹联合入路组在肠功能恢复开始进食时间和开始下床活动时间略有优势,但两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式的肿瘤手术后期治疗方式、肿瘤复发率、转移率和生存率等术后随访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膜后而又完全打开侧腹膜的腹腔镜经腰腹联合途径行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杨璐;高亮;陈勇吉;卜司元;李涛;朱育春;韩平;李响;魏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NL)治疗马蹄肾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PNL治疗的9例马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结果 9例患者均行一期手术,术后复查泌尿系平片(KUB),7例患者无结石残留,PNL一次清石率77.8%;2例术后残石者中,1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例行二次PNL,二次清石率达100%.PNL的平均取石时间约为40 min,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发现肾假性动脉瘤形成,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后治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3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4个月发现结石复发.结论 PNL是治疗马蹄肾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吴可明;沈朋飞;刘年;李思;徐鹏;罗钰辉;王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肠道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来(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因肠道病变诊断不明,接受2~3个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确诊为CD或ITB患者的临床及内镜检查资料;以终的综合诊断为标准,对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肠结核33例,克罗恩病31例.在终确诊为肠结核的患者中,31例患者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其临床及内镜表现明显改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P<0.05),血红蛋白(HGB)明显上升(P<0.05).相反,在终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内镜表现有一定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在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前后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鉴别CD和ITB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19%、93.94%、90.32%.结论 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CD和ITB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胡佳;张鑫;张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生物可降解食管支架置入动物食管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只中华田园犬,在全麻条件下,实施开胸手术,置入自主研发并取得专利的聚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oly(ε-caprolactone-co-DL-lactide)copolymer,PCLA]生物可降解性食管支架,制作食管狭窄模型,术后1、3、6月分别行麻醉胃镜检查观察支架吸收情况.手术后第6月处死实验犬,取其内脏组织行组织病理学分析,观察PCLA生物可降解食管支架是否对其造成病理学影响.手术前及手术后6月分别抽取实验犬静脉血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测,了解PCLA食管支架代谢物是否对上述指标有不良影响.结果 通过麻醉胃镜观察,术后1月7只实验犬食管支架支撑塑形效果尚存,术后3月可见支架降解、失去支撑塑形作用,术后6月支架降解、变形明显、局部缺损,取出支架轻捻即成粉末.食管、心、肝、脾、肺、肾等内脏病理学改变轻微.实验犬手术前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只实验犬术后2周并发血气胸、死亡、实验中止.结论 PCLA生物可降解食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良好,降解时间适宜,支撑作用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其外形设计、置入方法、固定方式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作者:黄茂涛;曹亚玲;周绍兵;王平;夏天;季代金;冯早明;刘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狭窄(CVS)后,在经过狭窄的中心静脉再次置入带cuff的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时,应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的必要性、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间在我院就诊的伴有右侧颈内和/或颈外静脉、右侧颈内与无名静脉交界处或无名静脉狭窄的患者40例分成2组,观察组:再次在右侧颈部置入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前,PTA术扩张狭窄段血管再行导管置入;对照组:穿刺静脉成功后直接放入导丝,通过狭窄段后直接置入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20例均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扩张,扩张后均顺利置入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术中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为室上性早搏,2例为室性早搏,均在调整导丝后好转;术后出血14例,血肿2例,无血胸、气胸、中心静脉穿孔等并发症.对照组20例,所有人穿刺颈内静脉成功后均无法置入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应的弯头导丝,换用带5F鞘管的直头软导丝后有18例置入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其中11例软导丝通过狭窄段不顺利,经过多次调整方通过狭窄段),2例患者软导丝放置后cuff管仍不能通过狭窄段,经过球囊扩张后置管成功;术中2例出现室性早搏、1例出现短阵室速,均经过调整导丝减少心脏刺激后消失;术后出血11例,颈部皮下血肿1例,无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与直穿相比,球囊扩张狭窄的中心静脉段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建议在软导丝通过狭窄段中心静脉不顺利时应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
作者:朱红平;赵秋燕;崔天蕾;付平;杨莹莹;赵宇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早产儿肠道耐药菌定植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生后立即转入NICU,72 h内开始胃肠内营养,住院时间超过7d的早产儿为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儿在生后第1、3、7、14 d分别采集直肠拭子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耐药菌筛查,统计筛查结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25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第1、3、7、14 d直肠耐药菌定植发生率逐渐升高,分别为3.9%、21.4%、66.5%、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孕母感染、早破水时间长等情况下产前使用抗生素是第1d直肠耐药菌定植的危险因素(标准偏回归系数=0.301,P=0.015).母乳喂养是第3d直肠耐药菌定植的保护因素(标准偏回归系数=-0.580,P=0.001).生后使用抗生素是第14 d直肠耐药菌定植的保护因素(标准偏回归系数=-0.363,P=0.045).结论 NICU中早产儿随住院时间延长直肠耐药菌定植发生率逐渐升高.对于孕母有感染、早破水时间较长等情况下产前使用抗生素的早产儿更容易早期出现直肠耐药菌定植.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可能早期提供肠道菌群形成所需的正常菌群,从而减少早期耐药菌定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是控制耐药菌产生和定植的重要手段.
作者:滑心恬;唐军;母得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二代双源炫速CT大螺距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方案(Advanced 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high pitch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FLASH-DSCT)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2~6月于我院行CT血管扫描的小儿先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FLASH-DSCT组40例,采用FLASH-DSCT扫描方案;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方式.记录两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独立诊断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对结果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客观评价两组的对比度噪声比(CNR).以手术结果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FLASH-DSCT组患儿行DSCT低剂量扫描方案的ED为(0.238±0.178)mSv,与对照组ED[(1.897±1.071)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ASH-DSCT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4.22±0.73)分,稍优于对照组[(3.82±0.6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两组降主动脉和左室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ASH-DSCT组与对照组的敏感度(96.4% vs.97.4%)、特异度(99.8% vs.99.5%)和诊断准确率(99.1% vs.9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LASH-DSCT可有效地降低婴幼儿患者的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巍;兰斌;张静;李真林;余建群;何帅;黎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住院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arthel ADL指数评定量表、活力指数量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简版老年人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家庭功能量表对3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67份,老年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依赖者占43.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0.579,95%CI:0.340~0.986)、年龄(OR=2.358,95%CI:1.164~4.779)、收入(OR=4.267,95%CI:1.955~9.310)、自我照顾(OR=5.024,95%CI:1.318~19.145)、常规锻炼(OR=2.623,95%CI:1.358~5.069)、活力指数(OR=0.671,95%CI:0.507~0.887)、认知水平(OR=0.888,95%CI:0.804~0.980)、抑郁(OR=2.686,95%CI:1.415~5.096)、家庭功能(OR=3.783,95%CI:1.488~9.619)、社会支持(OR=0.479,95%CI:0.284~0.810)是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高龄、低收入、缺乏自我照顾、缺乏常规锻炼、活力指数低下、认知障碍、抑郁、低社会支持水平和家庭功能良好是老年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祚燕;吴琳娜;胡秀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方法的优化探索,寻找简单、有效的培养及纯化方法.方法 20只乳鼠随机分两组,A组采用酶消化法+吸管吹打获取心肌细胞;B组通过酶消化法+自制转子磁力搅拌获取心肌细胞.两组均采用差速贴壁和5-溴脱氧尿核苷(BrdU)纯化心肌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细胞纯度,台盼蓝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活性,显微镜下计数心肌细胞搏动性.结果 A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搏动率、纯度分别为(89.90±2.92)%、(91.30±2.00)%和(94.90±1.79)%;B组分别为(94.70±2.31)%、(95.00±1.24)%和(95.60±1.43)%.B组心肌细胞活性及搏动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心肌细胞纯度稍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dU加入后与未加入相比,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 酶消化法+自制转子磁力搅拌更优于酶消化法+吸管吹打,可以有效获取心肌细胞,BrdU有利于心肌细胞的纯化.
作者:蒋学友;张丽;俞晨;江浩;李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对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髋臼形态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髋臼解剖学特点,提高关节置换术前计划的准确性.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13例(13髋)高位脱位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及13例(26髋)正常人的骨盆图像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对重建后的髋臼三维图像进行髋臼上下径、前后径、髋臼深度、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的测定,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高位脱位组髋臼形态不规则,上窄下宽,呈三角形;其髋臼上下径为(38.29±2.71) mm,前后径为(21.74±5.33) mm,髋臼深度为(15.50±2.93) mm,内壁厚度为(6.80±2.97)mm,外展角为(49.29±7.40)°,前倾角为(23.82±11.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位脱位组在髋臼上下径、前后径及髋臼深度方面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其内壁厚度、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三维表面重建技术能够还原髋臼真实形态,完成髋臼形态定量分析,提高术前计划的准确性.高位脱位DDH患者髋臼形态不规则、开口偏小、内壁较厚、外展角及前倾角较大,这些特点在行关节置换时需要注意.
作者:曾羿;闵理;赖欧杰;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女,37岁,G3P1+2,末次生产17年前.因“停经40+d,腹痛10+d,加重1d”于外院就诊.查体:心率90次/min,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值147 067.0 mIU/mL,B超示“子宫左侧见3.2 cm×2.2 cm×3.0 cm的减低回声区,官腔内未见异常,附件显示不清”.考虑“宫外孕”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及血凝块约600 mL;子宫及双输卵管未见异常,右卵巢见直径约2 cm囊肿;脾脏表面见一直径为6+ cm肿物,表面破溃,活动性出血.手术切除脾脏、双输卵管及右卵巢囊肿,术后标本送至我院病理会诊.
作者:何艳梅;张学红;王小明;李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19(CCL19)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 收集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细胞,另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5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对两种细胞分别给予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7等细胞因子刺激,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CCL19和其受体CCR7基因的表达.同时,采用不同浓度的CCL19处理滑膜细胞和PBMCs,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IL-1β、TNF-α及CCR7的表达改变.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浓度CCL19处理后的PBMCs中磷酸化的脑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p38 (p-p38)的表达情况.结果 IL-1β和TNF-α能促进滑膜细胞和PBMCs中CCL19/CCR7的表达,并具有协同效应;CCL19能促进滑膜细胞和PBMCs中IL-1β、TNF-α和CCR7的表达;CCL19可以活化PBMCs中的p-ERK和p-p38.结论 CCL19可能通过活化p-ERK和p-p38上调IL-1β表达,而高表达的IL-1β通过正反馈进一步促进CCL19的表达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石连杰;李建红;岑筱敏;杨南萍;尹耕;谢其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出现膝冷痛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以膝关节不适为主诉的RA患者60例,其中伴有膝冷痛者30例,收集其疾病活动性评分28(DAS28)、膝冷痛评分,行远红外断层扫描成像技术(TTM)测量膝关节TTM值,同时检测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膝冷痛组与无膝冷痛组在病程(t=5.932,P=0.000)、DAS28评分(t=2.716,P=0.007)、膝前TTM记录值(t=7.731,P=0.000)、△TTM记录值(t=14.295,P=0.000)、CRP(t=5.684,P=0.000)、ESR(t=4.506,P=0.000)、HIF-1α(t=4.817,P=0.0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膝冷痛作为中晚期RA患者的主诉之一,具有长病程、低疾病活动度、低炎症水平、低HIF-1α的特点.
作者:李敏;伊伟恩;吴晓惠;谢其冰;尹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度的四种评价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用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计算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即DAS28-ESR、DAS28-CRP,以及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和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四种方法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价,比较各组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 1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四种方法评估组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SDAI与CDAI之间及DAS28-ESR与DAS28-CRP之间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分别为0.949和0.862.进一步比较四种评价方法评估出的缓解期、低、中及高疾病活动度患者比例,结果显示四种方法对于缓解期及高疾病活动度的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低疾病活动度及中疾病活动度的评估中DAS28-ESR及DAS28-CRP两种方法与CDAI及SDAI两种方法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种评价方法有很好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使用CDAI评估RA是否活动是优选择,对于活动期RA的进一步评估则DSA28-ESR和DAS28-CRP优于CDAI和SDAI.
作者:岑筱敏;梁燕;谢其冰;杨闵;尹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系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关节滑膜炎及血管翳形成.炎症是RA发生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但其炎症免疫机制尚不明确,本专题围绕RA的炎症及骨免疫代谢机制进行探讨,证实T细胞、B细胞、促炎因子网络及趋化因子均参与发病.此外,滑膜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骨关节相关的结构细胞作为免疫调控下游的效应细胞,也广泛参与RA的炎症进展.RA的炎症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对目前用于RA病情评估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有利于规范应用及优化病情评估工具,从而制定治疗决策,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尹耕;文富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迟发型类风湿关节炎(LORA)与早发型类风湿关节炎(YORA)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现状,探讨LORA疾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LORA与YORA分界为发病年龄是否≥60岁.比较患者性别比、病程、受累关节特征、关节外表现、实验室检查、疾病活动评分及治疗策略的差异,分析LORA疾病特征.结果 LORA患者性别比(男/女)1/1.88,性别差异缩小(P=0.009),发病至确诊时间较YORA长(P<0.001),肩关节受累比例更高(P<0.001),而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以及踝关节受累在YORA更常见(P<0.001).LORA患者贫血发生率高于YORA(P<0.05).特异性血清学指标方面,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阳性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C-反应蛋白计算的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CRP)与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在LORA组更高(P=0.002).67.4%的LORA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高于YORA(29.3%,P<0.001).近73.7%的LORA患者使用了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低于YORA(97.6%,P<0.001).结论 LORA患者可能因发病不典型导致延误诊断,对大关节发病的老年患者需注意排查有无类风湿关节炎.LORA更易合并贫血,但在其他血清学及关节外表现方面与YORA无明显差异.合并疾病允许的情况下仍建议LORA患者和YORA一样积极使用DMARDs治疗.
作者:杨闵;梁燕;岑筱敏;谢其冰;尹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以膝关节受累为主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髓水肿(BME)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护骨素(OPG)系统、Dickkopf-1 (DKK-1)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以膝关节不适为主诉的RA患者50例,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骨髓水肿组(BME组,25例)和非骨髓水肿组(非BME组,25例),分别收集其临床症状和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并同期检测其血清OPG、RANKL、DKK-1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类风湿因子(RF)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RA患者BME与OPG/RANKL系统、DDK-1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BME组比较,BME组病程更短(P=0.000),DAS28评分更高(P=0.009),CRP(P=0.000)、RF(P=0.033)和CCP(P=0.012)水平更高;且血清OPG水平更低(P=0.000),RANKL(P=0.000)、RANKL/OPG(P=0.000)和DKK-1 (P=0.001)水平更高;BME组内,BME容积和程度积分与血清RANKL(容积积分rs=0.31,P=0.027;程度积分rs=0.33,P=0.022)、RANKL/OPG(容积积分rs=0.29,P=0.039;程度积分rs=0.28,P=0.043)、DKK-1(容积积分rs=0.33,P=0.021;程度积分rs=0.34,P=0.019)存在相关性.结论 BME是RA患者骨质侵蚀的早期表现之一,伴有BME的RA患者其炎症明显、自身抗体高、破骨细胞更活跃.
作者:李敏;吴晓惠;尹耕;谢其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多维健康评估问卷(MDHAQ)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100例RA患者,由患者独立完成MDHAQ,计算患者数据指标常规评估值(RAPID),结合临床上对患者的关节评估结果及其它临床资料,分析RAPID3与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以及疾病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由MDHAQ计算所得的RAPID3与血沉、C反应蛋白、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以及医生对疾病的总体评估均显著相关(P<0.05).Cronbach,sα系数0.821,KMO值为0.576,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RAPID3与DAS28、CDAI、SDA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0.697和0.640(P<0.001).结论 MDHAQ用于RA的疾病活动度评估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且操作简便快捷,适用于繁忙的临床实践.
作者:杨闵;王英;谢其冰;岑筱敏;尹耕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