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171例(228髋)ANFH及正常对照10例(10髋)作了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ARCO分期:Ⅰ期,12髋;Ⅱ期,101髋;Ⅲ期,108髋;Ⅳ期,7髋.经患髋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插至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 mgI/ml)每秒1.5 ml,3幅/s,总量8~10 ml.结果 228髋中有223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占98%.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Ⅰ型,动脉端闭塞,118髋(52%),其中Ⅰa型,动脉主干闭塞,68髋(30%),Ⅰb型,动脉分支闭塞,50髋(22%);Ⅱ型,毛细血管闭塞,21髋(9%);Ⅲ型,静脉端闭塞,19髋(8%);Ⅳ型,混合型,65髋(29%).结论 ANFH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的淤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多种因素,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作者:曹建民;储玉山;孔伟东;许健;李成朗;高大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宫探针和扩宫条在输卵管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患者50例,年龄23~35岁(平均30.3岁).介入术中因子宫倾曲等原因而致选择性导管难以定位于目标输卵管时,即将子宫探针或扩宫条在电透监视下,插至宫底部进行反复轻柔的牵拉矫位.结果 经矫位后,全部病例均成功地完成选择性输卵管插管.结论 选择性插管是输卵管阻塞再通成功的必要条件.子宫探针和扩宫条能较好地消除妨碍选择性输卵管插管的不利因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芳军;廖淑梅;周伟生;严英;林宜圣;温凤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臭氧局部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价值.方法 3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痛点局部注射或肩关节腔内注射浓度为35 μg/ml的臭氧.注射后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其中15例患者达到临床治愈,1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5例患者疗效不明显,有效率为83.3%.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 臭氧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治疗肩周炎的一种选择.
作者:任医民;商健彪;伍筱梅;陈永富;何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DSA、胃肠机下X线摄影,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DSA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的优越性和价值.方法 随机将470例输卵管造影患者分为二组:研究组行DSA、对照组行胃肠机下X线摄影.应用对比剂为76%泛影葡胺或欧乃派克300.研究组,采集40~120幅DSA图像,选取12幅图像保留在1张胶片上.对照组,在胃肠机电视透视下,选择实时拍摄4~5张照片.结果 两组在子宫腔、宫腔周围静脉显影及输卵管间质部梗阻、峡部梗阻的显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输卵管间质部狭窄,壶腹部梗阻和狭窄、憩室,伞部梗阻等显示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尤为重要的是,DSA比胃肠机的X线辐射量更小.结论 子宫输卵管造影,应用DSA比胃肠机X线摄影显示图像更具有优越性,对医生、患者更安全.
作者:袁广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继发孔型ASD 428例,单一ASD 416例,多发ASD 12例,合并畸形70例.使用美国AGA-Amplatzer ASD闭合器及国产闭合器闭合ASD.结果 428例ASD患者成功介入425例,介入技术成功率99.3%.介入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2.1%.合并畸形介入治疗成功率100%.425例患者介入后第2、3天行ECG、TTE及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25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以上进行心电图(ECG)、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随诊,长达6年.远期随诊主要症状为头痛,杂音消失80%.ECG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在1年内可由72%降至3%,但ECG近期及远期效果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TTE近期改变主要右室流出道(RVOT)及右室(RV)内径明显变小,远期随诊主要为房室瓣返流,均为轻度,残余漏仅1例,X线胸片心胸比值近、远期疗程均明显缩小.结论 ASD介入治疗近期、远期疗效十分理想.
作者:邓东安;朱鲜阳;侯传举;韩秀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CT(CTAP)联合肝动脉造影CT(CTA)对评价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共34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TAP+CTA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21例22个病灶、转移癌8例12个病灶.全部病例行CTAP+CTA检查,并与同期常规增强CT 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CTAP+CTA观察的34个病灶中,27个(79.5%) 病灶在CTAP、CTA及延时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6个(17.6%) 病灶边缘CTAP未见强化,CTA示局部增强,延时扫描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判断有肿瘤残存;1个(2.9%)病灶边缘在CTAP呈灌注缺损,在CTA动脉期有轻度强化,并在延时扫描时稍低于正常肝脏密度,怀疑为肿瘤复发,随访6个月无复发迹象,终诊断为术后反应.终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终诊断为金标准,CTAP+CTA在诊断肿瘤复发或残余的灵敏度和准确率优于常规CT,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特异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AP联合CTA可准确地判断射频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优于常规增强CT,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莉;佟小强;王健;杨敏;王超;许开元;吕永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动静脉分流(AVS)的DSA、CT表现与介入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2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CT图像,发现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35例,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HVS)2例.介入治疗模式: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介入治疗方式:钢圈+明胶海绵+化疗,明胶海绵+化疗,单纯化疗.结果 APS的DSA表现为门脉主干及相应大分支清楚显示18例,门脉较小分支显示9例,较细分支显示8例;AHVS的DSA动脉期为:肝静脉显示一条或多条,表现为由细到粗,边缘清楚.APS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为门静脉提前显示, 而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还未显示;或一过性肝脏密度差异.当存在AHVS时,动脉期在膈顶下层面可见肝静脉显示.介入治疗:TACE 38例次,TAI 5例次.35例APS中,高流量11例,低流量24例;钢圈+明胶海绵+化疗5例次,明胶海绵+化疗33例次,单纯化疗5例次.结论 DSA和CT检查相结合,能准确地诊断肝脏肿瘤有无合并动静脉分流;DSA可以确定分流的性质、流量的大小及部位,对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刘友新;林洪平;胡道予;汪建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穿刺性血管损伤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26例周围血管穿刺后出现局部肿块、血管杂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的形态、回声、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观察肿块内、破口处、肢体动脉和静脉内的血流信号.结果 3例单纯性血肿,彩色血流成像肿块内无血流信号;19例假性动脉瘤,肿块内有低速的动脉血流信号,动脉与肿块的破口处有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收缩期高速湍流血流频谱;4例动静脉瘘,在瘘口处可见有一股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和连续性高速分流频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穿刺性血管损伤提供准确的诊断.
作者:顾鹏;敬华娥;张敏惠;曹礼庭;张青;陈欧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致靶血管早期再闭塞的可能性、时间及其相应处理措施.方法 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或爱通立 (rt-PA)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发生靶血管早期再闭塞3例(1.38%).结果 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各1例;重度伤残1例,死亡2例.结论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过程中可并发靶血管的早期再闭塞,可能与溶栓后破碎栓子、斑块随血流移位栓塞远端的血管及局部的血栓再形成有关,靶血管早期再闭塞有较高的死亡率.
作者:乔潜林;周石;王学建;宋杰;唐家强;吴晓萍;许虹;于广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A在分析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40例肝动脉的CTA,并与DSA(26例)或手术(19例)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1 mm,重建层厚为0.8 mm,螺距15,延迟时间25 s,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依据Michels分型对240例CTA进行分类,并记录CTA对不同管径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 正常肝动脉解剖占74.6%,变异占25.4%.45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CTA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 16层CT容积重建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作者:蒋涛;肖湘生;程万里;李慎江;刘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解剖病理基础及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提高MSCTA对CCF的诊断能力.方法 12例经DSA证实的CCF均进行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重建.结果 CCF的MSCT及CTA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及眼上静脉扩张12例,并与颈内动脉同时显影;其他属支静脉扩张6例;对侧海绵窦扩大4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患侧眼球突出12例.颅底、眶壁骨折5例.眼球壁模糊、增厚5例.脑挫伤、出血4例.眼外肌增粗1例.结论 螺旋CT及其血管成像诊断CCF简单、快捷、准确、可靠,特别是在外伤性CCF中,是首选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作者:肖文莲;李丹;罗明贤;罗光华;吴晓东;李青春;陆从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预防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演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造影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30例,其中有肺部临床表现21例,胸部影像学证实19例,DSA显示下腔静脉内血栓6例.溶栓介入治疗前置放IVCF 30例,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未放IVCF 1例.置放IVCF后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或经导管血栓内抽吸、局部溶栓、导丝搅拌增加溶栓接触面积;经非患肢静脉给予抗凝、抗生素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放置5种构型滤器32枚,其中2枚为临时滤器,置入取出均顺利,滤器无移位,术中无并发症.痊愈9例,有效14例,改善6例,无效1例.因没有及时置入IVCF进行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导致下腔静脉血栓6例,后置入IVCF 5例疗效良好,未放IVCF 1例,12天后因肺栓塞死亡.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向肺栓塞演变具有一定价值,其置放术安全可靠,便于临床及时溶栓抗凝治疗,但其应用价值需进行综合评价和进一步探讨.
作者:马和平;张学军;朝鲁孟;甄彦利;苏俐;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输卵管阻塞的动物实验主要研究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在物理方法中,射频电凝法较安全有效,具有较广阔的研究应用前景.在化学方法中,对水凝胶的研究开展较为广泛,同时还合成了多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多聚物.在生物方法中,常用衣原体感染造模.除研究造模方法外,还开展了一系列评价治疗效果、安全性的研究.在讨论研究结果意义时需结合人类自身特点,根据实验需要和设备条件选择、调整实验方法,在输卵管功能评价方面,有待发掘更多指标.
作者:严英;李盈;周伟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介入影像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适应证也越来越广.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特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治疗效果受栓塞体积大小的影响.评价PSE的疗效,可以根据外周血象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由于种种原因,PSE后也难免有一些并发症,应注意寻找原因,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有效治疗.
作者:何乾文;胡颖;官泳松;刘学生;蒋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肾病综合征患者具有明显的高凝倾向,肾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中阐述了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对肾静脉血栓的抗栓治疗也做了详尽的综述.
作者:范岳锋;金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对脑梗死超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成年比格犬10只,介入技术建立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分别在栓塞前及栓塞后2 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所栓塞血管的血流情况,同时在栓塞后2 h行CT平扫及CTP检查.24 h处死动物后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0只犬全部成功栓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其中4只合并其他脑血管栓塞,至栓塞后2 h造影所有被栓血管没有发生再通.CT平扫没有发现明确异常,CTP检查显示9只局部脑血流量减少为对侧的33.7%~69.2%(平均0.483±0.132),1只无明显的变化,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4 h后动物均存活,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病理检查证实在深部脑组织皆出现脑梗死病灶.结论 CTP检查可快速、准确、无创地评价犬急性局部脑梗死动物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施海彬;刘圣;李麟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0 引言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常见于多种肝疾病,如肝癌、肝硬化、布加综合征、外伤等,是肝癌治疗中常见也比较难处理的并发症,Haratake等[1]报道在肝癌中有63%合并有动静脉瘘,因而在肝癌的处理中是比较常见和重要的.
作者:骆江红;江容坚;许林锋;周经兴;陈耀庭;任强;洪国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0 引言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依赖介导和不依赖介导的,我们就依赖CT和透视介导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许远海;黄茂林;陈忠义;柳文科;周宏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52岁.因间断胸闷3月,加重1周入院.既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无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史.入院后查体:BP 140/90 mmHg,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HR 68 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脂:Cho 5.29 mmol/L,TG 2.4 mmol/L, HDL-C 1.03 mmol/L, LDL-C 4.28 mmol/L .血糖5.5 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未见明显ST-T改变.运动平板试验可疑阳性.
作者:姜铁民;陈少伯;梁国庆;赵季红;赵鹏;李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