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高截瘫患者驱动轮椅的能力.方法54例截瘫患者采用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进行短距离轮椅竞速练习.结果练习后,患者驱动轮椅的能力较练习前有非常明显的提高( P<0.01).结论短距离轮椅竞速练习可增强截瘫患者驱动轮椅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
作者:金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提出可预测患者死亡的临床指标.方法对14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26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中,伤后4个月内有14例死亡,死亡原因包括气管过度刺激致心跳呼吸骤停,外科手术致病情恶化,肺炎,多器官衰竭,痰液堵塞及食物误吸致急性呼吸道梗阻等.结论在本组病例中,创伤性脊髓损伤后4个月内死亡率为3.3%,主要原因是对气管过度刺激致心跳呼吸骤停、外科手术致病情恶化和肺炎.颈5及以上脊髓损伤或上肢肌力指数6分以下,痰多,咳嗽排痰无力,低血氧分压持续或进行性下降,出现神经恶化等可作为预测死亡的临床指标.
作者:杨明亮;关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颈髓损伤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PSV)的经验.方法观察不同水平压力支持通气时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VE)、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等数值变化和血气分析变化.结果观测指标与PSV水平两者呈相关性变化.结论通过调节PSV水平可使有关呼吸监测指标均改善,使患者处于较为合理的呼吸状态.
作者:赵海平;周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与结果,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积极防治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是治疗的首要任务,应先进行保守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郭险峰;关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治疗与实验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但治疗上的真正进展发生在90年代,它促进了SCI的恢复.1对治疗时机的认识SCI后是否需要尽快治疗或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90年代后,大多数医师接受尽早治疗的观点.这与对人体SCI病理和治疗后继发性损伤的认识有关.1.1人体SCI的病理与临床联系 Wozniewicz(1983)报道了120例SCI尸体解剖的结果[1],Kinoshita(1994-1996)分别报道了颈SCI与胸腰SCI尸体解剖的结果[2-4],Kakulas(1999)报道了212例SCI尸解的结果[5],这些病例均自伤后3h至数年不等.胥少汀等(1993-1997)报道脊髓火器伤的病理改变和创伤性上升性SCI的病理结果[6、7].这些观察表明,人体SCI后的病理改变与动物实验病理过程基本相同,只是进程稍慢.从病理程度可分为脊髓横断、完全性SCI、不完全性SCI与轻微SCI(震荡).完全性SCI的病理进程是:从脊髓中心灰质出血发展到白质出血,大约24h即可出现从灰质坏死到白质坏死,然后坏死组织被清除并由胶质组织代替,成为疏松组织或囊腔,失去神经组织.虽有轴突再生,但为胶质组织所阻挡而失去功能,此约需半年时间.在此病理进程的早期,即伤后数小时至数日,损伤脊髓及附近脊髓组织产生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加重了脊髓组织的损伤,称为继发性损伤.但需明确,SCI程度由原发性损伤决定,继发性损伤只是加重原发性损伤而已.因继发性损伤的基础是组织反应,只有活组织才能有生化等反应,脊髓因原发性损伤而造成挫裂、挫灭并迅速坏死,不发生继发性反应.不完全性SCI的病理改变程度轻重不同.重者灰质坏死,白质内形成囊腔,不过总会残留部分白质神经纤维及其神经功能.轻者仅有灰质坏死或部分坏死.不完全性SCI治疗后可以部分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轻微SCI(震荡)则可完全恢复.这些病理改变决定了只能对SCI的继发性损伤进行治疗,而且只有早期治疗才有效.1.2SCI后病理进程的分期 Tator(1998)将SCI病理生理改变和恢复的生物学基础分为3期:①急性期:伤后即时至7天.②继发反应期:伤后2h-4周.③神经再生期[8].Kakulas(1999)将SCI的病理过程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即急性期,包括损伤改变和继发性损伤改变;中期为持续病变期,自伤后72h起,持续时间不等;晚期为终末期,即产生前述终病理改变,约6个月[5].美国国家急性SCI研究(national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study, NASCIS)将药物治疗继发性损伤的时间规定为8h内.胥少汀在我国首届SCI专题座谈会上提出,治疗的黄金时期是伤后6h内[9].这决定于前述的SCI病理改变和继发性损伤的进展.现在,早期实施药物治疗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作者:胥少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以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为特征的下尿路功能性疾病.按照国际控尿协会(ICS)的定义,OAB是指在膀胱充盈期患者主观抑制排尿,但逼尿肌自发或被诱发收缩,引起膀胱内压升高(超过15cmH2O).OAB可分为两类,有明确神经系统疾病者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eflexia),原因有脊髓损伤、脑血管疾病和Alzheimer's病等;无神经系统病变者称为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原因多为下尿路梗阻、泌尿系感染和特发性等.OAB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尤其是脊髓损伤患者.1奥昔布宁(Oxybutynin )逼尿肌的收缩通过激动胆碱能M受体介导,因此,抗毒蕈硷(M)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OAB.奥昔布宁具有较强的抗M胆碱能作用,可解除平滑肌痉挛,起局麻镇痛作用.口服后经肠肝循环由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它可作用于膀胱逼尿肌,降低膀胱内压.在美国该药广泛用于治疗OAB,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该药口服时副作用明显,表现为口干、嗜睡、视物模糊、便秘等.临床试验表明,至少50%的患者出现过口干,25%的患者因口干被迫中断治疗.这限制了奥昔布宁的临床应用[1].因此,一些学者尝试膀胱内灌注的方法.Szollar等给13例不能耐受口服或口服疗效不满意的患者应用奥昔布宁膀胱内灌注.方法是将研成粉末状的5mg 奥昔布宁溶于30ml无菌生理盐水中,于导尿后注入膀胱内,保留至下次导尿前,1天3次.3个月后,69%患者膀胱控制满意,80%口服不能耐受者采用膀胱内灌注后,膀胱控制满意[2].此法副作用较小,患者易于接受,现已被广泛应用.Buyse等对两种用法分别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液体层析发现,口服组血液中奥昔布宁经肝脏代谢产物N-desethyl-oxybutynin与奥昔布宁药物浓度之比值(7.4±1.3)以及两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面积比值(10.8±1.0)均高于膀胱内灌注组(1.2±0.1 和2.1±0.2).证实N-desethyl-oxybutynin 是产生口干等副作用的主要成份[3].Buyse等又对奥昔布宁溶液(5mg/5ml,pH=5.85)进行临床试验.15例接受膀胱内灌注奥昔布宁溶液(2次/日)治疗的儿童,分别于治疗4个月和24个月后进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平均膀胱容量分别从114ml增至161ml和214ml,大膀胱压从57.0cmH2O降至25.6cmH2O和30.8cmH2O.并且有效期可维持24个月[4].奥昔布宁溶液稳定、疗效持久,促进了膀胱内灌注疗法的推广.Amark等对长期应用膀胱内灌注无菌奥昔布宁溶液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2.25年),发现患者排尿控制力和尿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改善,膀胱输尿管返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无症状菌尿和下尿路感染却有增加,建议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无症状菌尿的发生[5].近两年出现了奥昔布宁口服的缓释剂型OROS 奥昔布宁,1日1次.Goldenberg报道,该药依靠渗透压控制药物释放持续达24h.药理学研究表明,血药浓度在服用4-6h后有缓慢上升,并保持稳定.该药的疗效和耐受力等同于奥昔布宁[6].Anderson等将它与传统剂型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在105例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患者中发现,两者对减少每周尿失禁次数和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而OROS 奥昔布宁组口干的发生率较低[7].
作者:孙知寒;石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急性颈髓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机制、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急性颈髓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手术后治愈,2例因并发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急性颈髓损伤后发生的应激性溃疡是危重并发症,须早期积极预防.
作者:姚爱明;关骅;陈学明;郭险峰;唐和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发肾积水的佳治疗途径.方法46例患者分别采用留置尿管、间歇导尿和药物疗法、综合方法进行治疗,观察肾积水缓解所需的治疗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3种治疗方法所需的治疗时间无差异;逼尿肌反射亢进合并括约肌痉挛(DSD)的复发率(85.7%)高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35%)和低下者(25%).结论建议首选间歇导尿和药物疗法治疗轻、中度肾积水,以避免长期留置尿管的并发症;SCI并发肾积水病程隐匿且易复发,早期B超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肾积水;早期治疗预后较佳;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对SCI肾积水的处理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根林;汪家琮;周红俊;郑樱;熊宗胜;张贵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省的康复医学起步相对较晚,全省仅数家综合医院有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学科,更落后于其他许多省市.这与海南省作为全国大的经济特区的身份极不相符.随着海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怎样尽快地发展康复医学事业成为摆在每个海南康复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海南省具有独特的经济、地理和气候等优势,我们只有借助这些优势,才能把海南省的康复医学事业搞上去.正如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卓大宏教授在参观我院时所说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非常美好,建立康复医学科就要高起点,运作规范,并注重人才的培养,善于把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相结合,把康复医学与旅游疗养相结合,抓住机遇,发挥专业特色,立足海南,面向东南亚与世界.长期发展下去,海南的康复事业一定会有大的发展.本文针对21世纪海南省康复医学的地位与任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1借助先进科技成果,高起点发展海南康复医学事业新世纪的医学发展趋向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数字化可以保障大限度地存储患者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网络化不但可以让我们及时得到一大批高水平医疗专家的帮助,普及社区医疗教育,而且还可以建立医生与患者的密切联系.全球化更加强调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具有互动性.数字化为个性化的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患者也可以得到大限度的康复.多元化是指不同国家、民族、性别以及不同经济层次的群体对医疗的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此外,还有先进、高效的评测技术和物理治疗技术等.海南康复医学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2加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世纪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全国康复界来讲,有必要尽早制定高等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构建和完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规范化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基地,通过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康复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就海南省而言,各医学院校要将康复医学列为必修课,且不少于40学时,增加康复医学的见习与实习时间;各大医院应多接纳康复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以优化现有的康复医学专业队伍的结构.3突出中国康复医学特色医学全球化更加强调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结合.中医学的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观念特别吻合,其精神养生观与现代心理康复观念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必须有计划地把中药、针灸、推拿、养生等纳入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之中,使其在康复医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突出中国康复医学特色.
作者:王恒;许少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康复研究中心从1999年7月开始与北京瑞得恒昌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先进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它包括医院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与档案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图书情报、国际互联网服务及计算机培训等信息子系统,为临床医疗、人财物管理、教育科研和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整个工程分两期.第1期主要实施医院经济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设备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OA系统等.第2期主要实施多媒体导医、医技科室管理系统、因特网服务系统及图书情报系统等.现就实际工作谈一点体会.1 建设原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网络建设时,应保证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操作性等.2 网络系统选型2.1 网络方案网络由局域网和广域网组成,前者由骨干网和用户支线组成,覆盖医疗信息用户、OA用户及其他业务部门.骨干网采用100Mbps交换式以太网,用户端采用10Mbps交换到桌面的交换式以太网.2.2服务器方案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由服务器执行用户作业任务.服务器采用双机双激活方式Cluster体系结构,选用COMPAQPC机型.主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均采用2台PL3000PⅡ450,OA服务器采用1台PL1600.2.3软件方案网络平台采用Windows NT4.0,数据库选取关系型数据库MS SQL Server 6.5,中间件为开放式数据库链接(ODBC)接口,开发工具为面向对象的第4代语言Visual Basic 5.0.软件系统采用数据层-业务规则层-用户界面层的3层式程序结构设计.数据编码一律采用国家标准编码.
作者:李全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四肢瘫康复中的外科矫形治疗1975年,Erik Moberg采取手术方法来改善四肢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近10多年来,它已成为重要的康复手段.1.1手术目的至少保证让患者有一个能捏握的手和能主动伸展的肘关节,并大限度地改善功能.1.2手术治疗的基础包括患者残留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及患者的要求两个方面.外科医师要对患者的需求和ADL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1.3术前的检查和评定手术前后一定要进行手功能和ADL评定.1.3.1肌力评定从肩到手所有肌肉的肌力都要仔细地评定.三角肌后部纤维要单独检查评定.伸肘肌力的评定十分重要,它对支撑身体和驱动轮椅起重要作用.前臂肌力,尤其是旋后肌也要检查.决定行桡侧伸腕长肌移位术前一定要检查桡侧伸腕短肌肌力.伸腕肌力在Ⅲ级以上才能对抗手的重力,行使手的捏握功能.1.3.2感觉评定应进行两点分辨觉检查,尤其是拇指的两点分辨觉应小于10mm,这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1.3.3关节挛缩手指关节挛缩是因肩、手、指综合征或痉挛造成,肩、手、指综合征可致肩、掌指和指间关节僵直.术前应进行积极的康复运动训练.1.3.4痉挛评定痉挛可造成屈肘肌肉、屈指肌和骨间肌挛缩,严重者造成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畸形,此体位影响手的功能.1.3.5感觉过敏可以影响手的功能,再造术前一定要对手的感觉过敏进行治疗.1.3.6被动活动术前应该检查腕和拇指的被动活动范围.拇指的掌指关节屈曲要大于45°,而掌指关节不应松弛,腕关节背屈应大于70°.
作者:崔寿昌;北京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根据功能评定结果、疾病诊断、运动史等为患者或健身者以处方的形式制定锻炼计划,称为运动处方.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处方目的是增强全身耐力,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代谢性疾病或全身机能低下患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如针对偏瘫、截瘫、截肢等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制定相应的定量化和个性化的锻炼计划.1 功能能力、运动能力和靶心率:①功能能力 (functional capacity,FC) 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所能达到的大MET值,或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大强度活动的MET值,其单位为MET(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1MET=3.5mlO2 / min / kg).在运动处方的制定中,FC是确定运动强度的依据.②运动能力 (exercise capacity,EC) 指在增强耐力的康复锻炼时,应达到并保持的运动强度,单位为MET,可根据FC的百分数计算.EC也是表示不同活动项目强度的方法.③靶心率 (target heart rate或training heart rate, THR) 指锻炼时所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THR是掌握运动强度的简便易行的指标.2 制定运动处方前的心脏功能评定为了保证安全,又能取得锻炼效果,在制定中老年人、体弱者或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处方前,首先应由心脏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除外运动负荷试验的禁忌症.在医生的参与下,通过递增负荷运动试验(graded exercise testing,GXT,也称心电运动试验)对患者可能达到的大心率和心脏的FC进行检查评定.根据测定结果,确定EC和THR,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运动处方.如某骨科患者,35岁,原来身体基本健康,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没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史.那么,大心率=220-年龄.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好的方法是通过GXT测定患者的大心率和FC,或者通过二次负荷试验间接推测.
作者:杨静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 1999年7月-2000年7月我院门诊和住院脑梗死患者65例,其中男50例,女15例,年龄59-74岁,平均(65.4±2.65)岁.发病至治疗时间为1-6天.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2分组 6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人,男29例,女6例;对照组30人,男21例,女9例.两组在性别、FMA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1.3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哈伯因100mg/d.1.4判定标准治愈:FMA积分达Ⅳ级,生活基本自理.好转:FMA提高2级.未愈:FMA提高小于2级.
作者:余明;刘冀清;付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采用本科1997年5月-2000年4月住院患者182例,经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临床症状,其中男103例,女79例;年龄18-76岁;病程3天-7年.均未经过手术治疗.L2-L324例,L3-L471例,L4-L555例,L5- S130例,混合2例.分为针刺组61例,推拿组60例,观察组61例.1.2治疗方法:①针刺组:取穴以病变腰椎夹脊穴为主,根据腰腿痛部位,选配环跳、阳陵、承扶、委中等.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患侧下肢远端麻胀感.夹脊穴可用G6805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1疗程,休息4天,进行下一个疗程.②推拿组:隔日1次,5次1疗程,休息4天,进行下一个疗程.③观察组:针刺、推拿和腰椎牵引治疗.牵引重量一般自体重的60%逐渐增加,每次30min,每天1-2次,3周为1疗程,休息1周,进行下一个疗程.
作者:顾敏;姚云海;顾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海南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方法随机抽取中原镇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253人进行入户逐人调查.结果96.0%的老年人具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定), 77.5%的老年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IADL量表评定); 健康自评,32.0%的老年人良好, 50.8%中等, 17.2%差; 70.75%的老年人有慢性病史, 居前5位的是白内障、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病、贫血; 对医疗服务满意程度调查发现,满意占41.0%, 一般占52.4%,不满意占6.6%; 75.1%的老年人认为医疗费太贵; 生活满意度综合评分发现良好者占20.2%,中等占63.8%,差占16.0%.结论农村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量较大, 社区卫生服务应以老年人为重点对象, 以慢性病为工作重点,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作者:汤小兰;焦解歌;王小丹;李阿莉;梁洪川;吴春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方法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康复组、头针组、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等方法综合评定患者的运动和神经功能.结果在对脑卒中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上,针刺结合康复组、头针组、康复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疗效上,头针结合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头针组、康复组优于对照组( P<0.05);在预防并发症方面,头针结合康复组优于对照组( P<0.05),而头针组、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头穴丛刺方法结合易化技术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对异常模式有抑制作用,并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作者:唐强;王德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的疗效.方法将68例VD患者按区组随机法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氢化麦角碱,dihydroergotoxine,DHET),每组34例.检测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社会活动功能调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情况,共观察42天.结果电针组上述指标的改善与药物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其有效率为79.41%,药物组为20.58% ( P<0.01).结论电针疗法可促进VD患者智能、社会活动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DHET.
作者:李建强;樊莉;莫飞智;赖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中医或综合康复治疗小儿乙脑后遗症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方法41例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和综合康复组.治疗前后对患儿后遗症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综合康复组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显著提高,疗程明显缩短,与中医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可有效地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缩短后遗症恢复时间,利于运动系统及语言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晓蕾;邓方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纯中药制剂仙灵骨葆片剂对改善骨质疏松症腰痛、腿痛症状的机理.方法50岁以上500例人群中抽取50例腰痛、腿痛患者,服药4-8周,服药前后分别测定骨密度.结果50例患者中,疼痛症状改善者36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9例.但所有被测患者腰椎骨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服用仙灵骨葆片剂6-8周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特定的腰椎骨痛、髋骨骨痛症状,其机理可能与仙灵骨葆改变骨小梁空间生物力学结构有关,而对骨密度改变可无显著差异.
作者:张大新;蒋天裕;王丽丽;李宁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66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吞咽功能训练组与未做训练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比较两组的康复疗效.结果吞咽功能训练组吞咽功能明显好于未做训练组( P<0.01).结论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何静杰;崔利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定音乐电疗法对功能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音乐电疗法治愈2年后的患者78 例.结果音乐电治疗后头痛完全消失,2年内未复发者46 例,明显改善18例,总有效率为82.05%.结论音乐电治疗功能性头痛疗效好,不易复发.
作者:董效信;曾爱民;董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失语症对脑损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失语症筛查表将35例脑损患者分为有失语症和无失语症两组,应用认知功能障碍筛查(CCSE)量表进行筛查,应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进行检查.结果两组的测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P<0.05-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损伤合并失语症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较严重,在认知评定中,应注意筛查有无失语症的存在.
作者:陈巍;恽晓平;郭华珍;纪树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