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同期35例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肺栓塞组中,36例脊髓损伤患者,1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4例非脊髓损伤患者,9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脊髓损伤患者与非脊髓损伤患者相比,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栓塞组中,3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11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3例慢性肺栓塞患者,10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两者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栓塞组中,31例检出股静脉瓣反流和小腿肌肉间静脉扩张,检出率51.7%;对照组8例检出,检出率22.9%。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肺栓塞患者与非脊髓损伤肺栓塞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均明显高于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对肺栓塞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郭忆;李雪梅;张红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成年重度脑外伤患者不同年龄段康复的近期效果和长期预后的不同。方法18~65岁重度颅脑创伤患者116例,依发病年龄将患者分为18~44岁组和45~65岁组。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残疾等级量表(DR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估。出院1年后对所有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进行DRS的评估。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两组MMSE评分、DR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较康复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DRS评分均继续下降,但18~44岁组更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可提高重度脑外伤成年人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年轻人的预后效果更好。
作者:刘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恢复期脑卒中患者127例,用MoCA与MMSE进行认知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者MoCA与MMSE评分情况。结果 MoCA的检出率(86.61%)高于MMSE(57.48%)(P<0.05)。结论与MMSE相比,MoCA涵盖的认知项目更广泛,敏感性更高。
作者:崔利华;张慧丽;张小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运动终板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2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包括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及药物应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痉挛肌肉运动终板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价患儿功能区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痉挛程度,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定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明显改善,MAS分级明显降低,MDI和PDI评分明显增加(P<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终板药物注射能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减轻痉挛,改善智力发育。
作者:翟红印;许予明;谢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三维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6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检查。结果治疗后患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较前增加(P<0.05),摆动相百分比较前减少(P<0.05),较前接近正常值;患侧下肢的步长、跨步长,步速均较前增加(P<0.05);患者髋关节内收外展、屈曲伸展,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内外旋转、内翻外翻、背屈跖屈均较前改善(P<0.05)。结论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定量地评价患者的步态情况,可作为康复疗效评定的指标之一。
作者:卢利萍;桑德春;邵翠霞;刘海荣;刘建华;李媛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声调对鼻音功能亢进主观听感知的影响,为编制符合汉语普通话特点的鼻音功能亢进主观听感知评估材料奠定基础。方法分析20名普通儿童与20名腭裂儿童朗读声调不同的评估材料时,鼻音功能亢进主观听感知上的等级差异与鼻化率差异。结果不同声调材料之间,鼻音功能亢进等级及鼻化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设计汉语普通话鼻音功能亢进主观评估材料时,可以不考虑声调的影响。
作者:张青;KIM Ha-kyung;黄昭鸣;万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双唇音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和训练方法。方法分析92例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和85例腭裂术后构音障碍患者双唇音构音障碍的特点;再各选择20例有双唇音构音障碍的患者进行语音训练。结果 FAD患者中/p/置换成/b/占同类患者有双唇音构音错误总人数的78.8%,腭裂术后构音障碍患者中/b/脱落和置换分别占30.2%和60.4%。经过语音训练,两类患者双唇音构音错误的个数显著减少(P<0.001)。结论双唇音构音障碍在FAD患者中主要为/p/音的不送气化,在腭裂术后构音障碍患者中主要表现为/b/音的脱落和置换;语音训练效果显著。
作者:吕自愿;李峰;徐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大于14分的50例AMI行IABP治疗患者,分为常规干预组(n=25)和综合干预组(n=25)。常规干预组给予含认知行为干预在内的所有常规护理措施,综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泊酚静脉泵入,Ramsay镇静分级在Ⅱ~Ⅲ级。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第1~5天6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HAMA得分、主要心血管事件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综合干预组干预后多数时间点HAMA得分、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较干预前降低(P<0.05),未增加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综合干预组恶性心律失常、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导管移位等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改善AMI行IABP患者的焦虑症状,降低心律失常、血管并发症和IABP导管移位发生率。
作者:邱小芩;肖熙;岑莉莉;李彩艳;陶艳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脊髓损伤后患者并发症较多,其中包括髋关节异常。到目前为止,关于脊髓损伤并发髋脱位的报道较少,可能与发病率较低,临床不易发现有关。本文从脊髓损伤后髋脱位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王雪菲;张军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儿童的颈椎X线片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探讨发病机理。方法对80例颈性眩晕儿童进行颈椎X线片及TCD检查,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患儿的颈椎X线片异常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关节紊乱,可并发颈椎失稳、颈曲变直甚至颈曲反弓、颈轴侧弯;异常TCD表现以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少数表现为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及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结论儿童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或/和C2、C3椎,发病机制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间多种形式的关节紊乱。
作者:尹伦辉;敖晓龙;沈彤;梁伟坚;曾丽娴;李丽;谌凌燕;吴泽勇;许伟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品管圈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1~4月在本院神经康复VIP病房按照品管圈的理论进行主题选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要因分析、对策拟订与实施等共10个步骤逐项进行活动。结果脑卒中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80.1%升至实施后的91.1%(P<0.001);活动后日常生活动作指导、预防偏瘫并发症指导方面的不满意数比活动前下降(P<0.05);全体圈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和责任荣誉6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康复护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冯洪;谢家兴;李淑会;付文娟;刘娜;栗颖颖;吕美艳;赵莉敏;杨宁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脊髓损伤康复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损伤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研究生本身学不得法及不重视基础是影响脊髓损伤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另外带教老师专业水平不足,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也会大大影响脊髓损伤专业临床研究生的带教质量。临床教师要综合考虑带教对象的专业背景、临床实际水平、学位层次等,制定个体化的带教方案。在脊髓损伤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实践中,教研科室应逐步完善软硬件配置;临床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和教学水平;临床轮转研究生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改变和创新学习方法。
作者:王方永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编著的《尿动力学》一书已于2012年10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大量临床实际图像,生动详实地阐述了尿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方法与质量控制。全书约64万字,定价180元,邮费6元。本刊编辑部有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为了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康复医学科的发展适应国家卫生战略发展的要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借助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于今年9月26-28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科主任论坛》,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4-16-00-165(国))。会议正式注册代表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6分。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康复治疗师的角色”。将邀请国内外康复医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作经验交流,研讨康复医学学科康复治疗师的教育、准入、质控、职责和地位等热点问题,欢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人员、康复治疗师、康复科护士长等相关人员参加。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家庭任务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家庭功能及父母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12月在唐山市4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内就诊的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患儿的母亲或父亲58名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8)和干预组(n=30),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家庭任务干预,时间为1个月。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FFS)和家长自我效能量表(SEPTI)进行评测。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FFFS总均分(1.01±0.55)、家庭与个体的关系(0.79±0.64)、家庭与社会的关系(1.21±0.92)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父母在SEPTI约束/限制(4.19±0.55)、游戏(4.09±0.32)和教育(4.17±0.78)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任务干预能改善恶性肿瘤患儿的家庭功能,提高患儿父母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刘世怡;孙秉赋;孙玉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自我管理对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抑郁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钢都社区居民中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我管理组(简称自管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均自行在家进行居家康复,自行功能锻炼,定期门诊复查,不适时随诊。自管组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干预,由专家指导,社区医生、治疗师及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分小组指导、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家庭访视流程及社区脑卒中患者小组活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评量表(WHOQOL-100)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FMA上下肢评分、MBI、HAMD和WHOQOL-100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自管组FMA上下肢评分、MBI和WHOQOL-100评分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提高(P<0.05),对照组亦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管组HAMD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降低(均P<0.05),对照组亦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脑卒中自我管理能提高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能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程度。
作者:高春华;黄晓琳;黄杰;张威;汪文;蔡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N-叔丁基-α-苯基硝酮(PBN)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和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74只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4)、生理盐水(NS)对照组(n=60)和PBN组(n=60),每时间段6只。鞘内置管后,采用自行改制的ò型NYU装置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PBN组鞘内注射PBN 3 mg (15μl), NS对照组注射NS 15μl,术后30 min第1次注射,连续注射7 d,每天1次。术前3 d和1 d,以及术后1 d、5 d、10 d、15 d、20 d、25 d、30 d和35 d对NS对照组和PBN组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价,并在术后1 h、12 h、24 h、48 h、3 d、7 d、14 d和21 d各组取血清和脊髓组织测定NGF水平。结果术后血清中NGF蛋白含量出现明显改变,而脊髓组织中含量变化不明显。血清NGF/总蛋白比值48 h时达到峰值, NS对照组(0.92%±0.02%)与PBN组(0.77%±0.0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1)。两组大鼠BBB评分在伤后第10天开始升高,PBN组恢复程度明显好于NS对照组(P<0.01)。结论 PBN能有效降低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中NGF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刘少辉;刘伟;邱少汕;徐锡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脊髓损伤早期治疗原则包括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和早期康复训练。本文对早期用药和控制早期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吴毛;杨惠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脊髓损伤后大鼠核因子-кB (NF-кB)、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均分为3组:原花青素治疗组(A组)、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Allen法复制大鼠T9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术后1 d、3 d和7 d对各组大鼠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脊髓NF-кB和IL-6的表达。结果术后3 d、7 d,A组、B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成绩均优于C组(P<0.05)。A组术后各时间点NF-кB表达均明显低于C组(P<0.01),B组术后3 d、7 d的NF-кB表达强度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A、B两组IL-6表达均低于C组(P<0.05)。结论原花青素可抑制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NF-кB、IL-6的表达,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马延仃;谢少华;杨拯;杨海燕;李晓;张艺;梁羽;郭秀娟;张奇兰;张晓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结肠中P物质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60只体质量(220±40) g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正常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20)。氯胺酮6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 g?cm致伤力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4 h、1周、3周和5周时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检测肠道传输功能,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和组织中的P物质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物质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肠道传输功能下降,且于造模后3周时肠道传输达到低值;造模后3周时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P物质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结肠组织中P物质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P物质的表达是模型组的(3.12±0.51)倍(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与结肠中P物质的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龙志华;高飞;张锋良;岳军忠;王磊;王烨;刘文国;徐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不同部位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压力的影响,寻求佳刺激部位。方法选择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第6版(ASIA 2006)残损诊断和分级标准的10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导尿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例。导尿组只行间歇导尿;对照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和会阳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试验组采用经颅电针刺激足运感区、腹六区等穴,并进行间歇导尿。检测治疗前后的逼尿肌压力,并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自主排尿、导尿量、残余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逼尿肌压力和逼尿肌反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导尿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与导尿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主排尿功能。
作者:孙迎春;李建军;程先宽;陈之罡;张强;景珊;周洁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脊髓康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44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抽取24只作为假手术组,仅咬除T9~T11段椎板、棘突。其余采用改良Allen法成功建立SCI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及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4只。脊髓康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生药剂量50 g/(kg?d)、25 g/(kg?d)、12.5 g/(kg?d)灌胃;醋酸泼尼松组以醋酸泼尼松0.06 g/(kg?d)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均以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术后24 h、3 d、7 d、14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斜板试验,干预后3 d、7 d、14 d处死大鼠取脊髓样本,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损伤区BDN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24 h假手术组大鼠BBB评分、斜板试验角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术后3~14 d脊髓康中剂量组和醋酸泼尼松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术后14 d脊髓康中剂量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不同时间点醋酸泼尼松组和脊髓康中剂量组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二者具有等效性(P>0.05)。荧光定量PCR显示,醋酸泼尼松、脊髓康可促进SCI后脊髓损伤区BDNF mRNA的表达,早期醋酸泼尼松效果较为明显,而干预后14 d脊髓康中剂量效果明显优于醋酸泼尼松。结论脊髓康可促进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升SCI后脊髓内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作者:郭杨;马勇;潘娅岚;成吉华;黄桂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32)。对照组不进行电针刺激。实验组采用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并结合局部电刺激。实验组又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3 d时开始电针刺激,实验2组2周时开始电针刺激。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周、2周和4周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于造模后2~4 h、3 d及治疗后4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测量脊髓损伤区域及正常区域的FA均值,分析比较电针治疗不同时间间BBB评分及FA均值的变化。并通过DTT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后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1周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4周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第2周和第4周,实验1组显著高于实验2组(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4 h和3 d各组间FA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4周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1组优于实验2组(P<0.05)。各组在伤后2~4 h和治疗后4周的DTT清晰显示,实验组纤维束修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介入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作者:高连军;孙迎春;李建军;白帆;李鹏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早期颈髓损伤后脊髓囊性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关系。方法对18例早期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磁共振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获得ADC值和ADC图,并通过康复评价获得治疗前后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ASIA)评分。分析ADC值与脊髓囊性变和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早期颈髓损伤发生囊性变的ADC值低于未发生囊性变的ADC值,两者的分界点在700×10-6 mm2/s。患者年龄与ADC值呈正相关。康复运动功能改善与ADC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早期颈髓损伤发生脊髓囊性变时ADC值多在700×10-6 mm2/s以下。目前为止,还不能通过测定ADC值来判断早期颈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卫波;周红俊;徐建民;刘根林;郑樱;郝春霞;张缨;王一吉;康海琼;逯晓蕾;袁媛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