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主办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国际刊号:11-3759/R
  • 国内刊号:11-3759/R
  • 影响因子:1.3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16年8期文献
  • 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改善卒中后抑郁压力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压力刺激下,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从而降低压力反应的机制。方法2013年5月~2015年12月,将4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反馈组(n=25)和对照组(n=23)。反馈组给予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治疗,而对照组仅使用电脑开展放松治疗而没有反馈信号。以认知能力测试作为压力源,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安静基线状态下、压力状态下及休息状态下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压力刺激下,对照组低频段升高速度高于反馈组(P=0.02),反馈组心率下降而对照组升高(P=0.05);结束时反馈组心率下降且终低于基线水平(P=0.02)。结论应对认知压力刺激时,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敏感性,使个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达到动态的平衡。

    作者:李欣;桑德春;邢春晓;陈炘钧;宋鲁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麻醉恢复室神经外科全麻术后的患者,患者信息和并发症情况按统一标准由专人记录。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恶心呕吐、疼痛、寒战、躁动及苏醒延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3,495例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常见并发症包括术后恶心呕吐(PONV)、高血压、心律失常、躁动、寒战、疼痛、低氧血症、苏醒延迟、呼吸道梗阻和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4.5%、13.5%、13.4%、9.3%、8.9%、5.9%、2.5%、1.9%、1.7%、0.3%。回归分析显示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59岁以下、幕下肿瘤(P<0.05)。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上肿瘤、幕下肿瘤、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术毕使用曲马多和肌松拮抗药(P<0.05)。术后躁动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下肿瘤和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使用肌松药拮抗和未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泵(P<0.05)。结论不同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不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亦有区别。麻醉医师需针对不同的神经外科手术,严密监测并及时治疗。

    作者:王云霞;王会文;侯春梅;彭宇明;菅敏钰;张雪梅;房辉;韩如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认知功能调查

    目的:了解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方法2013年4月~2015年12月,127例诊断明确的6~14岁DMD患者均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Ⅳ版检测,分析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以及总智商(FSIQ)。结果中国DMD患者FSIQ (93.2±18.6)分,VIQ (91.5±18.9)分,PIQ (96.6±19.5)分,均低于正常人群的100分(P<0.001);显著高于国外DMD患者(P<0.001)。FSIQ<70分的DMD患者13例(10.24%)。VIQ-PIQ差值得分(-5.0±16.6)。结论约1/10的中国DMD患者有认知功能损害,显著低于国外。言语智力比操作智力受损更重。

    作者:董会;周家蓬;董玉茹;牛亚运;吴士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3.067, P<0.001),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326, P<0.01)。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Z>2.919, P<0.01),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 MAS分级、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1为50%,对照组2为53%(χ2=8.573, P=0.014)。结论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屈菲;闵瑜;刘言薇;黄臻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难治性癫痫患儿大脑半球离断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离断术患儿术前各项临床指标对术后各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4年5月~2015年6月实施大脑半球离断术的患儿33例。收集手术前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以结构化问卷评估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术前临床资料与术后功能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MRI为双侧病变对患儿术后肢体活动能力的预后有重要影响(P<0.001)。患儿年龄影响术后肢体活动能力的预后(以3岁为界定)(P<0.001),年龄小的患儿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年龄对口语能力(以3岁为界)及阅读能力(以10岁为界)也有一定影响(P<0.001)。结论难治性癫痫大脑半球离断术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与患儿对侧半球病变及患儿年龄有关。

    作者:杨海波;刘思维;刘晓燕;王文;刘庆祝;王爽;姜玉武;王若凡;蔡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遗传性代谢病高危患儿尿有机酸的筛查

    目的:探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在遗传性代谢病高危患儿筛查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3月~2015年11月,疑有遗传性代谢病患儿119例,采用GC/MS检测尿液中有机酸的含量,对相关疾病进行筛查。结果阳性17例(14.29%),可疑阳性20例(16.81%)。阳性患儿主要表现为发育落后16例(94.12%)。结论 GC/MS是筛查遗传性代谢病高危患儿病因的一种有效措施,可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提供筛查依据。

    作者:曾凡勇;吴卫红;刘建军;张雁;李南玲;席冰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

    目的:探讨上肢执行前伸动作时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014年本院痉挛型双瘫儿童15例作为患者组,同期正常发育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分别在座椅面前倾15°、水平0°及后倾15°等三种方式下上肢前伸的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以及前伸动作过程中躯干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的肌肉收缩次数,并计算肌肉收缩率。结果两组座椅面前倾15°,上肢前伸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显著短于水平0°和后倾15°(P<0.001),腹部肌肉和背部肌肉收缩率显著低于水平0°和后倾15°(P<0.001)。两组间反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动作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01)。患者组收缩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座椅面前倾15°可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姿势控制和上肢前伸功能。

    作者:张琦;何艳;胡春英;岳青;黄秋晨;马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足下垂助行仪。30 min/次,1次/d,5 d/周,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足印分析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态。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L评分、FAC分级、步态参数(步速、步宽、两侧步长差)均无显著性差异(t<0.765, Z=0, 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FAC分级和步速均有提高,两侧步长差与步宽均减小(t>2.190, Z>3.630, P<0.05);观察组FMA评分、FAC分级、步速及两侧步长差均优于对照组(t>2.030, Z=-2.560, P<0.05),但两组间步宽无显著性差异(t=0.570, 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同步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

    作者:刘燕平;罗佳;杨京辉;马启寿;符卫卫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15例脊髓损伤患者血栓预防情况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情况。方法对2015年4~5月本院115例脊髓损伤患者血栓性疾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收集临床症状、下肢深静脉彩超、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血栓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血栓发生部位及处理方法。结果在外院曾接受血栓预防43例,入本院后接受血栓预防105例。在外院发生有临床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未发生肺栓塞;在本科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例,未发生肺栓塞。外院发生和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大多数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院曾进行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43例,未进行过预防的患者7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人数分别是5例和4例,外院是否行血栓预防措施与血栓发生不相关(χ2=0.663, P=0.415)。5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9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不相关(χ2=0.028, P=0.867)。结论进行血栓预防的患者也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室检查对于预测和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异性不充分。

    作者:卫波;周红俊;刘根林;王一吉;郑樱;张缨;郝春霞;康海琼;逯晓蕾;袁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月,应用自制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辖区5个街道内31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SDS和SAS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SDS(t=34.39, P<0.001)、SAS(t=73.09, P<0.001)得分显著高于常模;与国内常模比较,本组研究对象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128例,41%)(t=-16.70, P<0.001),更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184例,59%)(t=-66.24, P<0.001)。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SDS(r=-0.14, P<0.05)、SAS(r=-0.15, P=0.01)得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SAS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呈正相关(r=0.2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家属相比男性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P<0.05);离婚者比在婚者更容易产生抑郁(P<0.05)。文化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是患者家属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女性患者家属相比男性更容易抑郁和焦虑。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的人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需要重点关注,并采取合适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冯辉;陈玉明;庄晓伟;刘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不同吞咽模式下两组不同吞咽肌群RMS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05.120, P<0.001)。在同组中,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135, 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无论哪组肌群,放松状态及干吞咽状态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12, P>0.05);而含水吞咽及连续饮水吞咽状态,老年组RMS较中年组低(t>2.700, P<0.05)。结论表面肌电技术可对正常中老年人不同吞咽模式不同吞咽肌群肌电活动振幅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初步揭示吞咽相关肌群肌肉活动强度的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作者:王珧;田丽;饶江;刘莉;朱慧敏;章洁;邵伟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运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分析运动训练后大鼠脑组织结构的变化。方法24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自然恢复组(n=8)和运动训练组(n=8)。后两组根据Longa改良线拴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运动训练组于术后24 h进行跑轮训练,共14 d。所有大鼠术后第15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记录定位航行实验中三组大鼠到达平台的潜伏期,空间探索实验中三组大鼠第1次到达平台所在位置的潜伏期、边界时间百分比、边界距离百分比、平均速度及游泳路径。各组选取Longa评分相近的4只大鼠进行磁共振DTI扫描,测量脑缺血皮质及海马区域及对侧相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A)、轴向扩散系数(λ‖)和径向扩散系数(λ⊥)。结果定位航行实验中,三组大鼠的潜伏期均随训练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自然恢复组大鼠各时间点潜伏期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运动训练组大鼠前3 d潜伏期大于假手术组(P<0.05),第4、5天潜伏期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小于自然恢复组(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自然恢复组大鼠潜伏期、边界时间百分比及边界距离百分比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Z>2.627, P<0.01),边界时间百分比及边界距离百分比大于运动训练组(Z>2.521, P<0.05)。三组大鼠平均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训练组和假手术组的游泳路径更优。假手术组大鼠左侧皮质感兴趣区FA及相对FA(rFA)均高于运动训练组和自然恢复组(P<0.05),运动训练组大鼠左侧皮质感兴趣区FA及rFA稍高于自然恢复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大鼠右侧大脑皮质感兴趣区FA无显著性差异(F=0.532, P=0.607)。假手术组大鼠左侧皮质感兴趣区λ⊥和λ‖及相对λ‖(rλ‖)和相对λ⊥(rλ⊥)均低于自然恢复组(P<0.05)。运动训练组大鼠左侧皮质感兴趣区λ⊥和λ‖及rλ‖和rλ⊥与自然恢复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大鼠右侧大脑皮质感兴趣区λ⊥和λ‖均无显著性差异(F<1.030, P>0.05)。三组大鼠双侧海马感兴趣区FA、λ‖及λ⊥及相对值均无显著性差异(F<1.845, P>0.05)。皮质感兴趣区rFA、rλ‖、rλ⊥及左侧λ⊥与空间探索实验中潜伏期相关(P<0.05),其中rλ⊥与潜伏期相关性较高(r=0.761, P<0.01)。结论适当的运动训练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可促进其皮质缺血区神经纤维损伤修复和减轻血管源性水肿。DTI参数中,皮质的rFA、rλ‖、rλ⊥及患侧皮质区λ⊥可能是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认知功能恢复的有效预测指标,其中rλ⊥的预测价值更高。

    作者:缪培;张通;米海霞;张玉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轴突再生及S-100蛋白表达影响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轴突再生及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跑台组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每组18只,每组分为7 d、14 d、21 d三个亚组。钳夹法造模,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但不钳夹。造模3 d后进行干预,跑台组进行跑台训练,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行头穴丛刺治疗结合跑台训练,空白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除定时抓取外不做任何干预。各组相应时间点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取材后坐骨神经HE染色观察轴突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10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时间点跑台组及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SFI高于模型组(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SFI高于跑台组(P<0.05)。各时间点跑台组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轴突生长情况均优于模型组,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优于跑台组。各时间点空白组和假手术组S-100蛋白均呈少量表达,跑台组、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S-100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头穴丛刺结合跑台组S-100蛋白表达高于跑台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能够促进S-100蛋白的表达,促进损伤神经轴突再生,提高坐骨神经功能。

    作者:王艳;赵玖玫;朱路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iPad及软件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4例报道

    目的:探索以iPad支持的“语你同行”软件运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方式方法。方法2015年3~9月,将以iPad支持的“语你同行”软件应用于不同程度的4例孤独症儿童,对其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进行观察。采用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3(PEP-3)对其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定孤独症儿童行为特征,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价儿童孤独症严重程度。结果患儿语言能力、行为情绪控制能力提升,问题行为发生减少;自我意识、目光交流状态均提升。PEP-3对应的月龄提升;ABC评分、CARS评分降低。结论 iPad“语你同行”软件作为沟通媒介可尝试应用于孤独症儿童日常康复训练。

    作者:王献娜;刘文慧;骆维维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POEMS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后遗症期康复疗效分析:2例报道

    目的:观察POEMS综合征后遗症期的康复疗效。方法对2例以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为主要表现的POEMS综合征患者,进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针灸、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肌力、躯干平衡、站立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提高。其中,第1例患者Berg平衡量表得分由18分增加到28分,第2例患者改良Bathel指数由55分提高到70分。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POEMS综合征后遗症期患者的功能,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POEMS综合征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心怡;胡雪艳;何静杰;杜晓霞;徐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神经调节疗法

    脊髓损伤后,很多患者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常常引起泌尿道感染、膀胱输尿管返流,甚至肾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脊髓损伤后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机制、一般治疗方法及神经调节疗法进行综述,并分别对经皮胫后神经调节、阴部神经调节和骶神经调节展开阐述。

    作者:张芹;洪毅;王方永;刘舒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周围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轴突再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9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采用NYU打击器制作T8脊髓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刺激器。对照组只植入刺激器而不干预。实验组植入电刺激器,并施加电刺激干预。三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 d,1、2、4、8周行BBB评分;1、2、4、8周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MEP)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变化。三组分别于术后1、2、4、8周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节段脊髓的大体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节段脊髓组织内神经丝蛋白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结果术后1 d,1、2、4周,三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时实验组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三组MEP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P<0.05)。术后1、2、4、8周,三组脊髓损伤节段HE染色病理表现相似。术后1周,三组间NF-200轴突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8周,实验组NF-200轴突计数多于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术后1、2、4、8周,三组间GFA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植入式周围神经电刺激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传导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损伤节段轴突的再生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永杰;洪毅;陈学明;张亚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督脉电针对不同时间段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不同时间段运动功能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术后1 d、3 d、7 d组,每个时间段组再随机分为空白组、空白电针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督脉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复制脊髓损伤模型。空白电针组、督脉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电针干预。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75NTR的表达情况。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督脉电针组评分均低于其他三组;术后7 d,督脉电针组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t=-4.510, P<0.001)。督脉电针组各时间点p75NTR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受损脊髓组织中p75NTR蛋白表达升高;督脉电针可以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下调受损脊髓组织中p75NTR的表达。

    作者:吕威;莫雨平;李冰;姚海江;景泉凯;宋良玉;王鑫;毛颖秋;李志刚;时素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尿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建立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和评价。方法40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实验组采用改良的脊髓横断法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采用Crede手法辅助排尿并记录尿量,记录单天成模大鼠只数。模型稳定后对所有大鼠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HE染色观察膀胱的组织形态学差异。结果实验组大鼠死亡4只。模型大鼠尿量在术后第18天减少至相对稳定水平,术后21 d模型成功24只。实验组膀胱大容量小于对照组(t=3.150, P=0.021),膀胱基础压力、膀胱大压力、漏尿点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t>3.125, P<0.01),膀胱顺应性明显小于对照组(t=5.330, P=0.002)。结论脊髓横断法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可复制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

    作者:许明;张泓;刘继生;张健;尹秀婷;张雨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我国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服务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浅析

    我国残疾人有巨大的辅助器具服务需求,建立服务保障制度对满足残疾人的辅具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辅助器具在满足残疾人生活基本需求、解放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从人权、社会文明公正、政府责任、社会保障模式、产业发展等角度对建立我国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服务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

    作者:董理权;吴小高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脑性瘫痪儿童家庭功能研究

    目的:对脑瘫儿童家庭功能的典型类型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206份有效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对研究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以家庭功能中“总的功能”维度作为特征值,儿童家庭功能分为“解决问题型”(M=26.5402)“有效沟通型”(M=23.4719)和“情感介入型”(M=33.3750),并且以解决问题型(47.28%)和有效沟通型为主(48.37%)。结论脑瘫儿童的家庭功能以解决问题型和有效沟通型为主,情感介入较少。

    作者:李欣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