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作者:杜森杰;张跃;李红英;朱敏;陆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髌腱和股四头肌硬度,并进行重复性测试信度研究.方法 2017年10月至11月,两名检查者使用弹性剪切波超声分别测量20例健康男性的髌腱和股四头肌的平均硬度,重复测量在第一次测量后5 d进行,通过等级相关系数(ICC)对测量结果 进行评估.结果测量髌腱时,检查者内ICC=0.79,检查者间ICC=0.79;测量股直肌时,检查者内ICC=0.71,检查者间ICC=0.73;测量股外侧肌时,检查者内ICC=0.84,检查者间ICC=0.74;测量股内侧肌时,检查者内ICC=0.95,检查者间ICC=0.94.结论 应用弹性剪切波超声成像技术测量髌腱和股四头肌硬度是一种可靠、可重复的方法.
作者:秦鹍;冯亚男;李亚鹏;沈素红;刘春龙;张志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Ls)患者执行功能损害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PWML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5例,采用执行功能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并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WMLs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显著降低(t>13.726,P<0.001),交替连线测验时间和Stroop色词检验时间显著延长(t>6.817,P<0.001),语言流畅性测验评分降低(t=6.891,P=0.013),数字符号转换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3.372,P=0.072).PWMLs组ADL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t=76.413,P<0.001).PWMLs组执行功能Z分与ADL评分呈正相关(r=0.438,P=0.008).结论 PWMLs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与执行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王金芳;王万铭;陈红燕;叶娜;马艳玲;张玉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汉语普通话应用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空气动力学检查的特点及康复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选取45例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应用康复生理途径进行康复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言语空气动力学系统(PAS6600)测量患者肺活量、长持续发声及发音效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治疗后呼气峰值流量、发音时平均声压级、声门下压和声门阻力均优于治疗前(t>2.474,P<0.05),呼气气流持续时间、呼气量、音调、长发声时间、平均气流率和发声效率有所改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类型构音障碍间喉发声空气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空气动力学检查可作为构音障碍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但不宜用于各种构音障碍的鉴别或分类诊断.
作者:何怡;庞子建;李胜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乳腺癌患者在抗阻力训练中可以通过肌肉训练促使肌肉泵引流淋巴液,从而减轻患肢肿胀.本文主要综述抗阻力训练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机制,抗阻力训练开始的时机,抗阻力训练在局部肌肉、全身肌肉以及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的具体方案及其评价指标.
作者:邱慧;刘均娥;韩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植物神经反射异常是一种多见于T6及以上脊髓损伤人群中的急性病症,慢性脊髓损伤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常由损伤平面以下部位刺激诱发.突然的血压升高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未经处理的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脊上调节功能障碍、发生神经可塑性变化以及相关受体发生变化有关.目前治疗及预防措施主要有去除诱因、体位调节及药物治疗.
作者:熊巍;苏跃;张军卫;王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吞咽障碍发生后易并发呼吸与吞咽间的不协调,致使误吸、呛咳、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本文综述呼吸与吞咽间的具体生理机制及其临床运用,旨在关注呼吸、吞咽系统在健康及疾病之间的关系,探其在吞咽障碍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作者:刘邦亮;朱美兰;刘惠宇;张蕊;张娟娟;江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面神经是体内在骨管中走行长的神经,其走行具有转折多、路径狭窄的两大特点.约7%~10%外伤所致颞骨骨折患者伴面瘫,多表现为额纹消失、闭眼不能及示齿偏斜.面神经减压术作为一种有效缓解症状、恢复面神经功能的术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减压范围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庄园;李德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微管骨架、水通道蛋白4(AQP4)和K+通道4.1(Kir4.1)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9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n=30)和损伤组(n=60),损伤组设6 h、1 d、3 d、5 d、7 d,每个亚组12只大鼠.用Allen打击法制备T10打击损伤模型.损伤后各时间点各组行脊髓含水量检测、脊髓HE染色,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行微管蛋白、AQP4和Kir4.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急性损伤后三组蛋白的表达变化及相对灰度值分析.结果 损伤组各时间点脊髓含水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5 d时高.HE染色显示,损伤后6 h,灰质主要以出血为主;损伤后1 d,灰质出血严重,神经元肿胀加重;损伤后3 d,灰质坏死面积加大,水肿现象明显;损伤后5 d、7 d,灰质坏死更加明显,水肿现象更加严重.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AQP4在灰质表达逐渐增高,且5 d表达为高峰,微管蛋白和Kir4.1表达趋势基本相同,为损伤后表达逐渐下降,5 d表达低.结论 脊髓损伤后微管蛋白表达与Kir4.1表达趋势相似,与AQP4表达趋势相反,可能共同参与水肿形成.
作者:陈铁戈;郭永强;王明;张东亮;夏亚一;汪静;伍亚民;党跃修;张海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饮食诱导的肥胖对小鼠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别经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组,n=30)或正常饮食(正常饮食组,n=30)3个月,每组再分别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5只.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进行永久性脑缺血.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法评估各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的脑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缺血大脑皮层去乙酰化酶(Sirt1)、Wnt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结果 造模后7 d,高脂饮食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正常饮食组(t=10.053,P<0.05),两组脑梗死体积无显著性差异(t=6.872,P>0.05);高脂饮食小鼠缺血大脑皮层Sirt1表达高于正常饮食小鼠(t=8.462,P<0.05),Wnt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饮食小鼠(t=17.752,P<0.01),细胞核中AIF表达高于正常饮食小鼠(t=8.471,P<0.05).结论 肥胖可影响小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恢复,可能与Wnt信号通路减弱有关.
作者:张继红;马存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心理治疗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损伤患者抑郁障碍的效果,分析相关心理应激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心理科接受心理治疗的脑损伤并发抑郁障碍患者62例,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22例,脑外伤19例.均属于亚急性期.患者因身体功能障碍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治疗过程持续2周.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由心理治疗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参照ICF TBI核心分类工具对心理应激源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干预2周后,HAMD评分由(22.96±8.46)显著下降到(15.40±7.53)(t=11.709,P<0.001).研究发现,与身体功能变化有关的因素包括精神稳定性、乐观、精力程度和动机等;与心理和情绪相关的身体功能因素有注意力、心理运动功能和情绪调节功能等;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与抑郁情绪有关的因素包含控制自身活动水平、做出决策、问题解决以及交流沟通或与家人沟通等;在环境因素方面,与抑郁有关的因素主要为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结论 心理干预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可缓解脑损伤患者的抑郁.
作者:施红梅;张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SWOT分析法对乳腺癌术后有氧锻炼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乳腺外科住院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术后均进行患肢有氧锻炼.观察组利用SWOT分析法评估有氧锻炼方案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因素并加以细化分析,从而制订相应对策,指导术后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术后3 d、4周及8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肩关节活动度和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3 d,两组ADL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FACT-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23,P>0.05).术后4周和8周,观察组ADL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FACT-B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6.14,P<0.001).结论 采用SWOT分析法对有氧锻炼进行分析,指导术后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
作者:陆瑶;周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培养康复治疗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方法 将五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实习学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案例学习法(CBL)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在实习中使用CBL,通过典型疾病的诊治流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治技能;通过PBL帮助学生回顾相关基础知识,将基础知识融于临床实践中.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t>6.235,P<0.001).结论 CBL和PBL相结合适用于康复治疗学骨科实习教学,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临床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王飞;王安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关注和探索如何在本土化条件下引入国际化的康复临床实践教学方式、考核方法 和指标等.方法通过多年临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的临床教学标准要求做出简析,提出构建国际标准下的康复本土化实践基地的设想,探讨、分享我们在应用中的点滴心得体会和建议.结果 解决了临床实践培训基地的定位、培训方式、考核等问题,打破了以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结论 加强技能培训,健全考核体系,形成临床技能多种考核十分重要.
作者:张敬学;马芊;杨磊;何影;祝畅;姚黎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从纯视觉信息角度出发,对智能膝关节进行路况识别的研究.方法 整个实验环境采用卤素灯照明,使得设定的场景的光亮度和色温变化较小.将机器视觉模块嵌入智能膝关节的控制系统,通过摄像头实时采集路况图像数据,并将所采集的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利用归一化互相关算法(NCC)进行图像模式匹配,从而识别出对应的路况.结果 通过机器视觉模块识别平地、上/下坡、上/下楼梯5种路况的准确率分别为88.6%、85.3%、78.4%、87.5%、77.9%.识别效果较好,识别时间均在1 s以内,实时性较强.结论 基于纯视觉信息进行智能膝关节假肢路况识别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作者:喻贝贝;孟青云;喻洪流;曹武警;赵伟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残疾人权利公约》(CRPD),分析国际有关残疾模式、残疾相关术语体系、残疾定义和残疾测量工具的相关内容,为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残疾术语、分类以及测量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ICF和CRPD对残疾和残疾人的定义,分析国际组织有关的残疾定义,并运用ICF进行编码;对国际组织推荐的残疾测量工具进行内容和编码分析.结果 基于ICF和CRPD残疾和残疾人定义,对相关国际组织残疾和残疾人定义进行内容分析与编码研究,分析各定义中涉及的残疾核心概念与相应的ICF编码.国际组织残疾定义内容涉及ICF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维度.标准化残疾测量工具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华盛顿残疾统计小组(WG)残疾数据标准WG和WG-C,以及示范残疾调查(MDS),均以ICF与CRPD为理论基础的,且完全采用ICF的分类体系、术语体系和编码标准,测量内容覆盖ICF有关残疾的核心内容,符合CRPD有关残疾和残疾人的定义.结论 基于ICF和CRPD有关残疾理论架构、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发展标准化的残疾定义和测量工具,并且构建标准化残疾数据理论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ICF残疾数据标准在残疾相关的健康、康复、教育、职业、社区和社会服务领域,将促进实现跨行业和领域的残疾数据交换.
作者:邱卓英;李安巧;黄珂;郭键勋;张爱民;刘巧艳;李沁燚;陈迪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符合国际标准、实现国际残疾数据可比的中国残疾服务数据架构.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文献归纳、逻辑推理、专家咨询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 构建涉及9个领域,35个维度,115个指标的3层指标体系.结论 构建了包括9个领域,35个维度,115个指标的残疾服务相关数据框架.可以此框架开发相关数据采集方法.
作者:苌凤水;孙梅;胡龙军;邱卓英;虞慧炯;陈刚;薛恋鼎;刘巧艳;李程跃;杨玉慧;吕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作为残疾定义和残疾测量的标准框架,已在残疾统计中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残疾统计工具和残疾调查现状两个方面梳理基于ICF的国际残疾统计进展,发现国际社会已开发出多种基于ICF的残疾测量工具,并得到广泛应用,国际残疾调查和统计进展较快,残疾统计体系日趋完善.分析中国残疾统计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国际残疾统计进展对中国残疾统计的三点启示.
作者:孙计领;凌亢;白先春;邱卓英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残疾数据理论架构、内容与数据标准.方法 运用ICF对华盛顿残疾统计小组(WG)残疾数据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 DAS 2.0)、世界卫生组织示范残疾调查(MDS)和ICF核心分类组合(通用版)的相关内容及结构进行内容和编码分析.结果 建立了基于ICF的WG、WHO DAS 2.0和MDS相关残疾测量架构,解析了残疾测量的内容.结论 基于ICF建立了残疾数据架构、内容以及残疾数据的标准.
作者:刘巧艳;邱卓英;黄珂;李安巧;张爱民;陈迪;李沁燚;张伟锋;周尚成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研究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估工具和量表及国际重要残疾相关残疾统计文件,并分析美国和中国残疾相关数据内容与标准现状,发现国际相关的残疾调查数据采用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术语和标准,美国的残疾调查符合ICF理念,我国残疾相关调查部分采用ICF标准.
作者:胡龙军;苌凤水;李丹;吴静华;薛恋鼎;励晓红;尹纯礼;邹佳彤;刘巧艳;黄晓静;邱卓英;吕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近视的机制和方法 .方法应用ICF的理论及文献研究方法对青少年近视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形成和改善的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体育活动对改善青少年视功能及全面发展的作用.结果 我国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视近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减少、教育压力增大以及接受光照不足等.青少年近视机制为睫状肌调节准确性降低和协同功能紊乱.体育活动可以代替常规调节功能训练改善青少年睫状肌调节能力,促进视力良性发展.结论 应用ICF的理论,构建专门设计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青少年的近视,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殷荣宾;孙雷;王国祥;蔡赓;黄珂;杨桃;李安巧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