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主办单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国际刊号:11-3759/R
  • 国内刊号:11-3759/R
  • 影响因子:1.3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18年3期文献
  • 提醒治疗法对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效果

    目的 研究提醒治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的疗效.方法 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45例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3)和试验组(n=22).对照组每天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试验组患侧手臂佩戴定时提醒腕表,提醒患者需要完成的指定训练任务,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运动活动日志(MAL)和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均有部分项目评分增加(P<0.05),试验组FMA-UE、FIM评分,MAL、SIS多项评定结果优于对照组(t>1.183,P<0.05),其他项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提醒治疗法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活动和参与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董安琴;曹海燕;何爱群;黎景波;聂天翠;解益;应其兴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团体语言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效果

    目的 探讨语言训练团体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ASD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团体语言训练,共训练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两组AB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3.079,P<0.01),两组差值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149,P<0.01).训练后,对照组ATEC健康/躯体/行为评分及总分明显改善(t>3.018,P<0.01),实验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改善(t>2.498,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t>2.027,P<0.05).结论 增加团体语言训练可以更有效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行为.

    作者:李明娣;顾琴;魏来;徐欢岚;张爱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胆碱能通路损伤在脑白质病变后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脑白质病变(WML)并发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所致的执行功能障碍与胆碱能通路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15例,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和血管病危险因素;经头颅MRI T2加权筛选出WML患者80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及临床痴呆评定(CDR)结果,将WML患者分为WML伴认知正常(CN)组41例、WML伴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21例和WML伴痴呆(VaD)组18例;其余35例无WML且认知正常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胆碱能通路高信号量表(CHIPS)对患者MRI下脑白质损伤情况进行评定;采用Stroop色词干扰测验、数字连线测验、数字符号模式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对并发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执行功能评定;对CHIPS评分与执行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间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血管病危险因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MoCA和CHIPS评分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25.781,P<0.001),VaD组MoCA总分低(P<0.01),CHIPS各项评分均高(P<0.001).VCIND组和VaD组全脑和左半球CHIPS评分与各项执行功能评分呈负相关(P<0.05),右半球CHIPS评分与部分执行功能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WML并发认知障碍时,胆碱能通路损伤与执行功能下降关系密切,左侧大脑半球胆碱能通路损伤影响更为明显.

    作者:王诗男;贾伟丽;冯丽;陈红燕;石庆丽;李越秀;张玉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OL6A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散发孤立性肌张力障碍的关联

    目的 探讨COL6A3基因41外显子多态性与中国散发孤立性肌张力障碍的关系.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本院门诊就诊的散发孤立性肌张力障碍患者127例(病例组),以及同期1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留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在千人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COL6A3基因41外显子目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OL6A3基因多态性.比较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结果 共筛选到COL6A3基因41外显子2个SNP位点,分别为rs1131296和rs2270669.这2个SNP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1.829,P>0.05),患者组各基因型间发病年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OL6A3基因41外显子多态性并非中国孤立性肌张力障碍的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马凌燕;马惠姿;冯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早发型与晚发型帕金森病震颤特征比较

    目的 探讨早发型帕金森病(Y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OPD)患者震颤的特征和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的差异.方法 2017年3月至9月,至少有一侧肢体存在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的帕金森病住院患者70例,根据发病年龄分为YOPD组(n=23)和LOPD组(n=47),行震颤分析和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分别检测患者静止、姿势及持物1000 g震颤的优势频率、振幅及震颤节律形式.结果 YOPD组较LOPD组年龄小(t=-2.423,P<0.01),H-Y分期病情较轻(χ2=-4.604,P<0.05),病程早期(≤5年)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少(t=-2.119,P<0.05).静止性震颤频率4~6 Hz的患者数,YOPD组多于LOPD组(χ2=3.896,P<0.05).LOPD组强直与运动迟缓评分与病程呈正相关(r=0.34,P<0.05),而YOPD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YOPD多表现为经典帕金森震颤,震颤分析可以帮助年轻震颤患者鉴别病因.YOPD和LOPD均对左旋多巴反应有较好反应,YOPD早期用量较少.

    作者:柳竹;冯涛;王雪梅;王展;杨雅琴;马惠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效果

    目的 观察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9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基础康复组(n=30)、巴氯芬组(n=30)和针药结合组(n=30).三组均予脑卒中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针药结合组加经筋针刺和加味芍药甘草汤口服,巴氯芬组加巴氯芬口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并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 基础康复组总有效率53.3%,巴氯芬组66.7%,针药结合组86.7%.三组治疗后MAS、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6.500,P<0.001),针药结合组评分优(F>12.332,P<0.001).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 结合中医针刺和中药能更好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刘未艾;岳增辉;付磊;戴思佳;陈建宏;贺新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默认网络、凸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研究进展

    健康老年人及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默认网络、凸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的功能连接发生改变,且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表现出不同的改变模式.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痴呆早期患者脑内在网络的连接变化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金芳;陈红燕;李越秀;叶娜;冯丽;王诗男;张玉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诊治进展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临床预后有较大影响.目前对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评估工具发展不充分,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作者:陈鸿;姜劲峰;王欣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神经血管单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神经血管单元将血管和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看作一个整体,以血脑屏障为核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密切.本文综述神经血管单元与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Huntington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李佳帅;朱路文;叶涛;李宏玉;梁碧莹;唐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生物力学分析研究进展

    脑卒中偏瘫常导致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综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坐-站转移过程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表面肌电的研究进展,介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案.发现在自然、对称和健足置后等三种不同足位条件下站起,患者的稳定性、坐-站转移时间、下肢负重对称性、肌肉激活程度和时序都有所不同;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坐-站转移康复训练或配合其他康复可改善患侧下肢功能,预防跌倒和患侧肢体失用.

    作者:吴雪娇;郑洁皎;夏汶;刘翠鲜;曲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虚拟现实技术在烧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本文综述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烧伤患者上、下肢功能训练,疼痛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该技术在我国烧伤中心推广的困难和机遇.

    作者:王慧;范卢明;孙林利;张孟吉;李霞;孟美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气脉冲感觉刺激技术对吞咽功能的研究进展

    咽喉部感觉缺失会导致吞咽障碍及误吸.气脉冲感觉刺激技术以气流脉冲为刺激,以改善吞咽功能.本文归纳国内外不同气脉冲感觉刺激设备的结构特点和在具体应用中的优势和缺点,总结气脉冲感觉刺激技术在提高吞咽功能的治疗和评估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其在吞咽评定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郑钰莹;孙伟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味脑泰方对卵巢摘除脑缺血大鼠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和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蛋白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加味脑泰方对卵巢摘除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雌激素组(n=10)和加味脑泰方组(n=10).模型组、雌激素组、加味脑泰方组大鼠摘除卵巢.去卵巢术后11 d,雌激素组、加味脑泰方组分别予雌激素和加味脑泰方灌胃3 d;术后14 d,模型组、雌激素组、加味脑泰方组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4 h后取脑组织,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蛋白活化程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脑泰方组和雌激素组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01),ERK1/2蛋白活化程度明显升高(P<0.01),p-JNK蛋白活化程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加味脑泰方可能通过提高p-ERK1/2蛋白活化,降低p-JNK蛋白活化,降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率.

    作者:秦莉花;李晟;成邵武;刘林;刘洋;黄娟;龚胜强;程诚;葛金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恒河猴双下肢体重支撑的改变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对肢体承重能力的影响,揭示脊髓损伤后下肢承重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6只成年雌性恒河猴行T7-9右半侧1 cm切除术.采用Foot-Scan系统测量恒河猴脊髓损伤前,损伤后6周、12周时双下肢足底压力百分比.结果 损伤前,双下肢足底压力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Z=-1.330,P>0.05);损伤后6周和12周,左下肢足底压力百分比显著高于右下肢(Z>4.783,P<0.001).损伤前后,右下肢足底压力百分比呈现逐步显著下降趋势(Z=3.191,P<0.001).结论 脊髓损伤后,损伤侧下肢承重能力严重缺失,不经干预则呈持续下降趋势.

    作者:赵文;魏瑞晗;饶家声;赵璨;田鹏宇;周侠;季润;李立峰;杨朝阳;李晓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两种体系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差异

    目的 将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定向分化为脊髓运动神经元前体细胞(MNP),并比较在有无饲养层两种体系下的分化效率.方法 分别在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和无饲养层体系中培养人iPSCs.诱导6 d获得神经上皮前体细胞(NEP),诱导12 d获得MNP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iPSCs、NEP、MNP标记物,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EP相关基因SOX1、HOXA3,MNP相关基因OLIG2、PAX6,及多能性基因SOX2、OCT4的转录水平.结果 两种体系中iPSCs均表达多能性标记物,NEP及MNP均高表达神经相关标记物,低表达多能性标记物,有饲养层体系中NEP细胞SOX1、HOXA3,MNP细胞OLIG2、OCT4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无饲养层,PAX6和SOX2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PSCs在两种培养体系均可有效分化为MNP细胞,在有饲养层体系中分化效率较高.

    作者:李哲;方明珠;陈红;郭钢花;范家宏;毛志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异己手综合征8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异己手综合征(AHS)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8例AHS住院患者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8例AHS患者全部为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异己手8例、运动障碍8例、认知障碍5例、言语障碍4例、情感障碍3例;影像学提示病灶累及胼胝体8例、额叶8例、顶叶3例、颞叶2例、基底节区1例;经药物及康复治疗,4例治愈,2例好转,2例改善.结论 AHS的病因以脑血管病多见,多累及胼胝体及额叶,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良好.

    作者:高修明;康硕;刘苏玮;江水华;项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早期活动对经股静脉心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活动对经股静脉行心导管射频消融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经股静脉径路行心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患肢制动4 h,卧床8 h后下地行走;试验A组术后患肢制动4h后下地行走;试验B组术后床上体位干预,4h后下地行走.采用舒适状况量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和状态焦虑量表进行评估,记录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B组较对照组舒适度提高(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腰背疼痛强度显著降低(F>10.376,P<0.001),焦虑程度减轻(t=3.278,P<0.05),肢体麻木、入睡困难、食欲下降、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χ2>6.409,P<0.05).试验B组整体状况好.结论 经股静脉心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早期活动不会增加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能显著提高术后患者舒适度.

    作者:许桢桢;王丽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高强度间歇运动对2型糖尿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HIIT干预T2DM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搜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9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8篇文献,共275例受试者.HIIT在改善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SMD=-0.72, 95% CI-1.39~-0.04,P=0.04)以及体质量指数(MD=-0.60,95%CI-1.03~-0.18,P=0.005)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血脂相关指标、体质量、体脂含量以及腰围等的干预效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IIT在改善T2DM患者血糖调节能力、血脂和体成分方面,未有证据显示其作用优于对照组,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炳霖;郭佳宝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BSCO、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RCT,5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的疼痛治疗效果均具有显著性优势(干预后:MD=-1.14,95%CI-1.88~-0.40,P=0.002.随访时:MD=-0.69,95%CI-1.16~-0.22, P=0.004).干预时间(P=0.024)和随访时间(P=0.020)是随访结果主要异质性来源.结论 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作者:范斌;刘琳;朱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康复研究进展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极大影响.本文介绍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康复方法,包括运动疗法、营养干预、药物治疗、电刺激、中医疗法等.

    作者:罗敷;周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电针对失神经大鼠骨骼肌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针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 21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模型组(n=7)和电针组(n=7).后两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造模后1d,电针组电针术侧足三里和环跳穴.干预8周后取双侧腓肠肌,称重,计算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量肌纤维截面积和直径;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术侧腓肠肌中自噬相关基因ULK1、Atg13、Beclin1、Atg14、Atg7、Atg12、Atg5和Atg16L1 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术侧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显著下降(P<0.001),但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侧腓肠肌中ULK1、Atg13、Beclin1、Atg14、Atg7、Atg12、Atg5和Atg16L1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以上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 电针干预可能通过调控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自噬过度激活,从而维持骨骼肌细胞稳态,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作者:吴梦佳;唐成林;赵丹丹;罗翱;安荟羽;谭程方;邱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基因表达性别差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男女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研究肌肉衰减个体骨骼肌细胞基因表达在性别间的差异.方法 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相关数据集,采用BRB-Array Tools及STRING软件在线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 男性差异表达基因219个,其中高表达152个,低表达67个;女性差异表达基因142个,其中高表达90个,低表达52个;共同高表达47个,共同低表达21个.基因本体(GO)分析显示,女性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差异基因涉及的GO类别较多,共同的富集模块为脂肪细胞的分化调节、蛋白激酶抑制剂活性、蛋白激酶调节剂活性等.抗肌萎缩蛋白、波形蛋白和原肌球蛋白α-3链是男性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重要节点,而金属硫蛋白1H、动力蛋白轻链为女性的重要节点.结论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生机制存在性别差异.针对各自重要节点的后续研究可能对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并发症的研究起重要作用.

    作者:高原;张伟波;陈健;寿崟;徐平;虎力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