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在脑膜瘤及瘤周硬膜中的表达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Simpson Ⅰ级切除脑膜瘤术后复发中的可能临床意义.方法临床上行Simpson Ⅰ级切除的脑膜瘤51例,术中分别取标本:肿瘤组织51例,瘤周肿瘤侵犯的硬膜组织(A组)44例,瘤周术中肉眼/镜下认为正常的硬膜组织(B组)51例,距瘤缘至少大于6 cm的正常硬膜组织(C组)15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标本的cathepsin 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Cathepsin D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相关,在A组、B组、C组硬膜中的表达值分别为0.1366±0.0431、0.1149±0.0239、0.0789±0.0211,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athepsin D和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athepsin D可作为脑膜瘤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脑膜瘤Simpson Ⅰ级切除后瘤周肉眼/镜下认为正常的硬膜组织在分子蛋白水平已有肿瘤细胞的残存或浸润,是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Simpson 0级切除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动态观察体外神经营养剂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效果.方法将BMSCs分离体外扩增培养后,分别加入神经营养剂金路捷、三磷酸腺苷(ATP)、神经节苷脂(GM1)+bFGF诱导其分化.分别于6、24、48、72、96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特异性神经元稀醇化酶(NSE)、神经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营养剂联合bFGF诱导6 h后出现胞体收缩,Nestin表达阳性,24 h后伸出突起,有不同程度NSE、GFAP表达,3 d后达高峰.结论神经营养剂联合bFGF能提高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诱导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3(GRK 2/3)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0 nM CRH刺激离体培养的大鼠下丘脑脑片,对该离体模型进行研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研究室旁核GRK 2/3的蛋白表达,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室旁核CRH的转录活性.结果10 nM CRH刺激30 min、60 min可引起CRHmRNA表达非常显著地增强(P<0.01);而GRK 2/3总蛋白在刺激30 min后非常显著地下降(P<0.01),60 min后仍显著低于对照(P<0.05).提前给予GRK的拮抗剂肝素1μM,处理2 h可非常显著地抑制GRK 2/3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非常显著地增加CRH mRNA的表达(P<0.01).提前给予钙调蛋白(CaM)的特异性拮抗剂W-7 50μM,处理2 h可非常显著抑制CRH刺激30 min引起的GRK 2/3蛋白含量减少(P<0.01);同时非常显著地抑制CRH mRNA含量(P<0.01).结论应激早期下丘脑室旁核GRK 2/3在CRH分泌调节中作用不明显.这可能与该阶段CaM增加,抑制GRK 2/3的蛋白表达,削弱其对CRHR1的脱敏作用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整合素α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3例脑膜瘤、5例正常硬脑膜及5例蛛网膜中整合素α3以及Ki-67的表达.结果整合素α3在Ⅰ级及Ⅱ、Ⅲ级脑膜瘤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37.5%,有显著性差异(P<0.05);整合素α3的表达与Ki-67标记指数有相关关系.正常硬脑膜及蛛网膜中,整合素α3呈弱、中阳性表达,Ki-67呈阴性表达.结论整合素α3参与脑膜瘤的增殖调控,随着整合素α3表达的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恶性程度增加;并与脑膜瘤的侵袭性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纳络酮(naloxone)是否可以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方法大鼠纹状体内注入胶原酶造成脑出血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纳络酮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脑出血后24 h出血区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治疗组有很强的粘附分子免疫阳性;纳络酮治疗组粘附分子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纳络酮可能通过减轻脑出血后局部的炎性反应,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借助立体定向技术尝试建立因下丘脑室旁核损伤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下丘脑室旁核调节水钠代谢的机制.方法SD大鼠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试验组向下丘脑室旁核(PVN)注射海人藻酸,以达到损毁目的;对照组则注射人工脑脊液,取血检测血管加压素(AVP)和心钠素(ANP)水平.对比分析尿量,研究PVN损伤后AVP和ANP在体内的变化.结果下丘脑PVN损毁后试验组大鼠尿量为(1.26±0.34)ml,明显多于对照组(0.78±0.16)ml;检测血浆AVP和ANP含量分别为:试验组(3.91±0.48)pg/ml、(332±27.48)pg/ml:对照组(8.05±0.78)pg/ml、(291±31.66)pg/ml.结论下丘脑PVN损毁后血浆AVP水平降低,而ANP水平反而升高,该结果可能是下丘脑损伤后机体水钠代谢紊乱的深层原因,即具体表现为肾脏排水排钠增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患者可能存在的基底节结构改变.方法对10例右利手男性TS患者和10例匹配正常健康人进行头颅MRI检查,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分别对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和全脑体积进行测量,比较两组之间的基底节体积差异,分析左右侧结构体积的对称性.结果对照组左侧基底节体积大于右侧(P<0.05);TS组双侧基底节各结构体积均明显减小,左侧更显著,左右侧体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基底节各结构体积与症状严重程度不相关.结论正常右利手人群中存在着基底节结构体积不对称性,左侧偏大;双侧基底节体积减小、丧失正常的不对称性,是TS患者的特征性结构改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次声作用后小鼠记忆功能及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和姜黄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Morris水迷宫成绩相近的BALB/C小鼠接受16 Hz、130dB的次声作用2 h/d,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姜黄素,14 d后再次评定水迷宫成绩,并测定脑组织中SOD、GSH-Px、MDA的变化,各组间相互比较.结果单纯次声作用后,小鼠记忆功能明显下降,脑组织中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上升(P<0.05),SOD活性变化不明显.各用药组与单纯次声组相比,记忆功能改善,脑组织中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下降(P<0.05),SOD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16 Hz、130dB次声可导致小鼠脑组织过氧化,使记忆功能受损.姜黄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次声引发的这些损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纯化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NSCs)的佳条件,以获得充足的神经干细胞来源,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分离孕13~15 d胎鼠大脑皮层,在无血清含神经生长因子N2培养液中培养,利用有限稀释法单克隆培养和改良法连续传代纯化并扩增NSCs,免疫组织化学法对NSCs及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可以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神经源性干细胞,在体外经多次传代后仍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结论NSCs的存活和分裂依赖于神经生长因子和N2添加剂的浓度,胚胎脑组织和神经球分离方法影响NSCs的形成速度和数量.掌握NSCs的体外纯化培养和鉴定手段可为进一步研究NSCs生物学特性及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脊髓中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方法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治疗组、非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行患肢负压治疗;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三组均行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非治疗组脊髓中,患侧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均较正常组染色明显加深,而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但仍较正常组加深(P<0.01).结论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入,缓解肢体疼痛.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研究观察头颅局部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可靠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入选标准:①GCS计分3~8分,伤后昏迷6 h以上或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者[1];②年龄18~70岁,平均49岁,发病前无心、肺、消化道溃疡及糖尿病史;③颅脑CT证实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脑出血;④伤后6 h内入院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海马胶质瘤位置深,周围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既往曾被视为手术的难题,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该部位肿瘤手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科近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海马胶质瘤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我院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2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s)属于椎管内血管畸形的一个亚类,其发病率约为5~10/100万[1],临床较为少见,也易被误诊.本文分析了1994年至2004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老年人垂体腺瘤(senile pituitary adenoma,SPA)在临床上较少见[1,2].由于肿瘤毗邻许多重要结构,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现代应用较普遍的一种术式.我科从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对282例垂体腺瘤施行经蝶显微手术(transsphenoidal surgery,TSS),其中SPA 43例,占15.3%,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重症监护等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鞍区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鞍区结构复杂,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是为常见的并发症.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共治疗鞍区肿瘤术后电解质紊乱患者11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因素,导致不能有效地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排出,常因呼吸道梗阻而加重原发性损伤或死亡,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Frenst等分析116例入院时神志尚清的头部损伤患者终死亡的原因,发现74%死于低氧血症、低血压及延误治疗等.而导致低氧血症常见的因素之一是呼吸道不畅.本文分析了94例(1998年至2004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情况,认为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对气管切开若无手术禁忌证应持积极态度,可以明显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小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采取保守治疗痊愈,但梗塞面积较大,症状严重者多预后不良.我们从1999年5月至2004年5月手术治疗小脑梗塞患者11例,效果满意,并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92例,其中并发脑梗塞42例,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术后近期内再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预防术后再出血以往常采用手术时血肿壁仔细止血,术后控制高血压,减轻患者躁动等措施.手术后残腔壁不易彻底止住的细小出血点,往往造成残腔渗血形成血肿;较大血肿清除后有时会造成远隔部位的出血.作者自2000年始在经过反复实践与改进后自行研制了既有利于引流、又可注药冲洗、还可充气止血的三通式装置(专利申请号200420096621.6),通过气囊压迫进行残腔止血,有效地预防了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经39例临床应用观察,仅2例出现再出血,均为血肿残腔出血,一例为25 ml、另一例42 ml,放气后根据再出血量自注药管注入尿激酶1~2万U,夹闭引流管溶血2 h,然后松开夹闭装置引流,残腔血肿较少时可再次充气止血,获得了满意的止血效果,再出血率仅为5.13%.气囊的应用未造成其他不良后果,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于残留的或少量渗血,可通过引流管进行引流,也可放气后注入尿激酶溶血引流,从而达到了压迫止血、注药溶血及局部引流的多重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因其反复发作,终分流管梗阻而致手术失败;可导致颅内感染,形成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脑室炎;抗感染治疗以及治疗后再分流时机的选择较困难.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感染患者9例,现对其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多发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神经系统常见遗传性疾病中的一种,受累的患者可出现多器官系统的发育不良、错构、肿瘤,受累的组织主要来源于神经嵴.自100年前NF由yon Recklinghausen首次描述以来,NF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临床过程,既影响外周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NF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NF1以多发皮肤色素沉着(牛奶咖啡斑)和神经纤维瘤为其特征,NF1基因定位于17q11.2;NF2以双侧前庭神经鞘瘤为其特征,NF2基因定位于22q12.本文就NF1、NF2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加以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垂体腺瘤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易向周围呈侵袭性生长,且临床演变急剧,易于复发,治疗困难,而倍受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p21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Ki-67抗原等众多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较为公认的相关蛋白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癌基因编码蛋白;②抑癌基因编码蛋白;③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其他蛋白.其中癌基因编码蛋白和抑癌基因编码蛋白主要是由垂体腺瘤相关基因的研究引申而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垂体腺瘤在临床上症状很多,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泌乳素腺瘤),肢端肥大(生长激素腺瘤)或库欣综合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垂体腺瘤常引起性腺轴的损害,导致患者生育能力降低.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异常的激素水平,恢复生育能力,但妊娠期垂体腺瘤的治疗应该避免增加孕妇和胎儿的风险.本文综述了垂体腺瘤与妊娠的研究现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枢神经系统的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常见于椎管内,发生于颅内者极为罕见.我们手术治愈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的肠源性囊肿,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鞍结节脑膜瘤源于蝶鞍结节或视交叉部位的蛛网膜,与视路、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效果,但手术入路较多,尚未统一,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者选用翼点入路处理鞍结节脑膜瘤.现将我院1996年至2003年应用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3例鞍结节脑膜瘤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嗅沟脑膜瘤为常见的颅底脑膜瘤.我科于1997年11月至2004年10月对21例嗅沟脑膜瘤行单侧额下及双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其人群发病率约为1/10万.在颅内肿瘤中,其发生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随着现代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垂体腺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而伴随着神经影像学、内分泌学、微侵袭神经外科学和放射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术中影像技术和新型药物的应用,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垂体腺瘤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垂体微腺瘤的早期诊断仍有一定困难,一些巨大垂体腺瘤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尚难令人满意.因此,垂体腺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地深入和加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为访问学者,本人曾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赫大)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了两年半,并全程全时参加了导师Juha教授(曾与Yassagil教授共事过7年)的手术,该科年均手术量达3 000余例,其中由Juha教授完成约400余例.归国后每年都定期返芬参加其常年举办的国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讲习班,其中每年都分别邀请国际上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包括Yassagil)担任主讲和每期多达50余例重要手术的见习.在这里,本人传达的是一种理念的优化,而不是技术的细化.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差距并非是纯技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和更新.本文从以下7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这种理念,并曾在2002年底中华神经外科第三届全国颅底外科专业会议上大会发言,当时配有70余张图片加以说明,在此省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向鞍上和鞍旁生长的垂体大腺瘤的经蝶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97年至2003年,在经蝶手术中应用导航系统治疗向鞍上和鞍旁生长的垂体大腺瘤63例(男性41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8.3岁).在传统的经蝶入路基础上,术前行CT或MRI扫描定位以及数据的三维重建,术中在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鞍区及邻近结构的实时动态解剖定位.同时还对导航系统的精确性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全切26例,近全切除36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5例,占23.8%,死亡1例,死亡率1.6%.导航系统定位具有足够的精确性,平均误差(2.3±1.1)mm.结论导航系统应用于垂体大腺瘤经蝶手术,有助于术中精确、动态地鉴别蝶窦和鞍区解剖结构,准确判断肿瘤切除情况,保护正常神经血管,避免了传统手术模式术中使用X射线的副作用,对于提高手术效果有一定帮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并评价垂体生长激素腺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系统.方法构建GE7系统介导的生长激素启动子调控的基因治疗系统,通过垂体生长激素腺瘤GH3细胞及对照细胞的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观察此基因治疗系统对GH3细胞的转染能力和靶向性.结果成功构建基因治疗系统,基因转染后GH3细胞特异性表达报告基因,对照的HO8910PM和U-2OS细胞报告基因的表达不明显.结论应用GE7转染的生长激素启动子调控的基因治疗系统能靶向性地将目的基因转入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细胞.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微血管密度(MVD)与侵袭性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2例垂体腺瘤的VEGF及其受体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表达,用于测定垂体腺瘤的MVD,比较其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差异.结果VEGF及其受体和MVD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刺激垂体腺瘤生长和侵袭,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讨论复发性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8~43岁,平均25.7岁.平均病程29.5个月.均表现典型库欣综合征,诊断为垂体ACTH腺瘤行经蝶手术,术后病理为垂体腺瘤.术后皮质醇曾降至正常半年以上,再次出现库欣综合征,血和尿皮质醇增高,CT或MRI显示9例垂体腺瘤复发.12例采用再次经蝶手术,术中9例发现肿瘤,3例未发现肿瘤.6例未再行手术,其中4例行垂体放疗和肾上腺切除术,2例行肾上腺切除术.结果随诊1~12年,再次经蝶手术的治愈缓解率为58%(7/12).共有7例行垂体放疗加肾上腺切除术,4例行肾上腺切除术,术后皮质醇下降,有5例需用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对于复发性垂体ACTH腺瘤首先应进行再次经蝶手术,如果术后皮质醇仍高,可行垂体放疗和/或肾上腺切除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内镜辅助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中的使用技术.方法23例垂体腺瘤患者,使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引导,进行内镜辅助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69.6%),次全切除6例(26.1%),大部切除1例(4.3%);平均注册误差为2.3 mm(1.6~3.3 mm).结论神经导航系统提供了实时、准确、可靠的定位,有效地减轻了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使手术更微侵袭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蝶窦显微手术治疗蝶窦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技巧及经验.方法7例蝶窦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经4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经蝶窦入路颅外显微修补术.结果显微镜下凿开鞍底充分暴露硬膜漏口,向硬膜漏口内填塞肌肉块,无脑脊液流出后,用渍ZT胶的明胶海绵填塞于硬膜漏口的内、外侧和蝶窦腔.术后无一例复发.结论这种颅外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的优点,并可同时处理鞍内病变,是修补蝶窦性脑脊液鼻漏的佳入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