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671-2897
  • 国内刊号:61-1384/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266
  • 全年订价:2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3年6期文献
  • 眼眶转移癌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眼眶转移癌临床表现、原发癌肿部位、治疗转归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经手术和病理明确诊断的,肿瘤达眶尖或累及邻近颅内结构,需行开颅术式进行治疗的18例眼眶转移癌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原发肿瘤部位及治疗效果.结果 18例眼眶转移癌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原发癌来自肝癌者4例,肺癌者3例,乳腺癌者2例,肾癌者2例,胃癌者2例,结肠癌、鼻咽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球突出、疼痛、眼动障碍等.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眼球突出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结论 眼眶转移癌发病率低,难以早期诊断;临床中需注意仔细查找原发病灶,并在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与其他眼眶肿瘤进行鉴别,便于准确诊断及选择积极合理治疗方式;该病总体预后差,手术目的为明确诊断、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命、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吴江平;傅继弟;张天明;安裕志;史季桐;李永;赵景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颅脑肿瘤术后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手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5年14例颅脑肿瘤术后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发生的特点,按1:4随机选取未发生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的颅脑肿瘤手术病例作为对照,对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无脑积水、有无脑萎缩、术前血糖水平、有无高血压、手术体位、病理分型、甘露醇应用及手术时间等12个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脑积水、有无脑萎缩、手术体位和使用甘露醇等6个指标与颅脑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脑积水、有无脑萎缩可能为导致颅脑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颅脑肿瘤术后远隔部位急性硬膜外血肿形成机制为多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压及脑脊液动力学改变致硬脑膜与颅骨剥离,但临床工作中更应注意肿瘤大小、有无脑积水、有无脑萎缩这几个因素.

    作者:李运军;赵浩;李文德;高进宝;于斌;陈立华;魏群;徐如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黄酚对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大黄酚对缺氧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PC12细胞,建立缺氧致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缺氧前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PC12细胞增殖活性、光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测定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早期癌基因表达产物(c-fos)荧光免疫组化表达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结果 大黄酚明显改善缺氧PC12细胞的活力,对损伤细胞形态有改善作用,使损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的LDH明显减少;c-fos表达减少,PCR结果分析显示nNOS mRNA在缺氧早期表达.iNOSmRNA主要在缺氧晚期表达.结论 本缺氧模型能够引起PC12细胞凋亡现象,大黄酚能减轻PC12细胞缺氧损伤,对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明;荔志云;赵红斌;周杰;武弋;季玮;孙建军;李长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17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旋转式头部伽玛刀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间,我院共有171例脑转移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其中49人接受单纯全脑放疗(WBRT组),占28.7%;102例接受了伽玛刀治疗,其中单独伽玛刀治疗(SRS组)50例,占29.2%;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WBRT+ SRS组)72例,占42.1%.WBRT组患者接受全脑放疗40 Gy/20f/4w; SRS组患者接受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16 ~ 24 Gy/1f;WBRT+ SRS组患者接受全脑放疗30 Gy/15f/3 w,后加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12 ~16 Gy/1f.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三组患者的1年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结果 3组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未出现严重毒副作用;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2.8%、81.7%、88.1%;1年生存率分别为47.6%、87.8%、92.9%.SRS组、WBRT+ SRS组1年局部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WBRT组(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SRS组和WBRT+ SRS组1年局部控制率及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单纯头部伽玛刀治疗以及头部伽玛刀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安全有效,较传统的外照射全脑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

    作者:武智刚;王千;吴铁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蒜素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大蒜素(allicin)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前1 w实验用SD大鼠预先给予不同浓度大蒜素腹腔注射,每天一次持续7d,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损伤后24 h通过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梗死体积和正常神经元计数评价大鼠脊髓组织损伤程度.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后肢功能评分以反映损伤后运动功能.损伤后4h和24 h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和线粒体ATP的变化,讨论大蒜素保护作用与线粒体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 大蒜素能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结论 大蒜素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发挥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冰;李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RNA干扰下调Nrf2对U251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 研究RNA干扰下调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对U251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建立RNA干扰下调Nrf2表达的U251细胞系并在瞬时转染48 h后,电镜观察细胞自噬相关结构的形态,Western blot法、吖啶橙染色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自噬水平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i-Nrf2组Nrf2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 <0.001),自噬泡结构增多,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蛋白3BII型(LC3B-Ⅱ)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 <0.001),酸性囊泡数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 RNA干扰下调Nrf2可以显著增强U251细胞的自噬水平.

    作者:周渊;王汉东;纪祥军;丛子翔;潘灏;励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垂体性库欣病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垂体性库欣病经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切除术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的122例库欣病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术后相关激素下降水平,判定库欣病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疗效.结果 122例库欣病经蝶手术的患者,经过统计分析,其中111例缓解,11例不缓解,缓解组与未缓解组的术后血皮质醇水平差异在各时间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尿皮质醇水平差异在术后l~2d和术后3~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库欣病的有效首选方法.术后血清皮质醇水平、24h尿皮质醇水平以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是库欣病患者经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切除术后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

    作者:何新尧;陈晓;施秀华;卞留贯;孙青芳;王卫庆;宁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68例前颅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提高前颅底脑膜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前颅底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疗效等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或Ⅱ级58例(85.29%),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主要原有症状较术前改善64例(94.12%),无改善4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1例;随访6个月至5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切除.结论 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处理好手术细节,严密监测术中术后并发症,积极谨慎的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景宇;陈志;胡荣;孟辉;林江觊;朱刚;冯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6-OHDA诱导大鼠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缺失的研究

    目的 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分布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S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影响.方法 6-OHDA单侧脑内内侧前脑束(MFB)立体定位注射,术后10d观测行为学变化;并取脑固定,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观察中脑黑质致密部(SNc)与腹侧背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并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量SNc与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的电流密度.结果 损伤侧的SNc区TH阳性细胞与对侧比较明显减少,而VTA区TH阳性细胞与对侧相比变化较小;全细胞记录电压膜片钳技术测量,发现SNc多巴胺能神经元钙通道电流密度与VTA相比明显较高.结论 该结果的发现,提示钙离子通道可能参与到帕金森氏病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凋亡的机制.

    作者:曲亮;王元;王强;杨张凯;张海涛;王学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颅颈交界处及高位颈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颅颈交界区肿瘤位置深且毗邻脑干、高位颈髓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但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和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的应用,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评价尚无统一标准,对疗效缺乏系统规范的评价.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后正中枕下人路及远外侧入路切除15例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朱成明;张伟;张德明;姚文华;刘力;韩劲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嗅觉障碍分析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肿瘤,其数量大约占脑内肿瘤的12%,但其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对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普遍采用的是经鼻蝶手术治疗方式.经鼻蝶手术治疗又包含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两种方式,前者开展较早,使用比较成熟,后者是近几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前景很好;但其对嗅觉神经实为潜在威胁,然而但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一直在各类相关并发症报道中鲜有提及[1].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71例,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对其嗅觉障碍并发症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高伟;郝华超;王丽丽;贺晓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诊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并脑疝

    颅内动脉瘤破裂经常合并颅内血肿和脑疝形成,病情危重,急诊手术是唯一有效抢救患者生命的手段,我科自2002年8月至2010年12月急诊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并脑疝经随访者2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31~ 79岁,平均54岁,术前Hunt-Hess分级均为Ⅳ~Ⅴ级,从入院到开颅接受手术均在1h内进行.

    作者:高振文;吴国红;曹明志;田素臣;张延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型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21例报告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 20%[1].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由于位于脑的重要功能区,手术既要争取全切肿瘤,又要注意保护中央回区皮层和中央沟静脉,妥善处理矢状窦,因此手术相对难度较大,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我科于2004年至2010年收治大型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共21例,手术后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许瑞雪;徐英辉;赵春丽;吴春明;王健;陈卫东;刘荣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神经发生与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发生不仅存在于胚胎发育阶段,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同样存在神经发生,成体的神经发生是通过神经干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增殖、分化成新的神经元完成的[1].成体NPCs是中胚层来源的一种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2].成体的神经发生持续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中,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理情况下,神经系统每天产生数千个新生神经细胞,但只有一小部分整合入神经网络;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理改变时,NPCs可以形成新生神经细胞并迁移至特定部位,整合到已有的神经网络中,从而发挥修复损伤的作用[3].但如何干预成体神经发生,促进神经细胞新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4].近发现,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途径在神经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本文就神经发生与TLRs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高云涛;叶玉勤;贺晓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内镜在经鼻-蝶垂体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几十年来,外科医师一直在讨论哪种手术技术能够提供优途径到达颅底,而相关的风险又低.Schloffer与1906年首次报告经鼻入路切除垂体瘤.随后Harvey Cushing精心设计了这一手术入路,其中某些技术要点一直沿用至今.虽然Cushing后来也摒弃了这一手术方法,却被Norman Dott和Oskar Hirsch所沿袭下来.Jankowski等[1] 1992年首次报告了内镜下经鼻一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成功经验,以后这种新兴的术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外不断有学者报道.

    作者:阳昊;刘卫平;费舟;龙乾发;刘远洋;贾晨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黄素甲醚对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大黄是一味应用广泛的传统中药,也是我省四大名贵中草药之一.主要药理作用包括:致泻作用,保肝作用,止血作用,降血脂作用,抑制寄生虫作用,利尿作用,抗炎作用,肿瘤抑制作用,抗炎镇痛作用,中枢性解热作用等[1].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游离蒽醌及其苷类[2,3].大黄素甲醚(physcion)为大黄中有效成分之一,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国内外对大黄素甲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缺氧脑损伤或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对其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保护作用方面研究甚少.现就近年来大黄及其有效成分大黄甲醚对脑保护作用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长栋;孙建军;荔志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伴颈深部淋巴结肿大的颅内Rosai-Dorfman病1例

    患者,男,46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3d”于2012年9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d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活动障碍,伴麻木,无意识障碍,约3 min左右可自行缓解,症状缓解后无肢体活动障碍,1d内症状间断反复发作达6次,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片后未再出现上述症状,行头颅CT示“右顶硬膜下稍高密度病变”,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未见特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常规化验检查无特殊异常.头颅MRI平扫示右顶部异常信号,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稍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与硬膜基底相连的均匀明显强化,边界较清,周围脑组织大片水肿(图1).术前诊断:右顶凸面脑膜瘤.

    作者:李海洋;李永明;史锡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颈椎管软骨瘤1例

    患者,男性,58岁.于2012年1月9日2012年1月9日因“四肢麻木2年,右下肢行走困难6个月”入院.患者于2年前先后出现双侧手、脚麻木,伴右手活动不灵活,劳累时加重,休息后缓解,于当地医院给予改善循环药物治疗,效果差.于2011年7月出现右下肢无力,伴行走困难,在外院行颈椎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提示:颈C5椎管占位.为进一步手术治疗入我院,以“颈髓占位性病变”收入我科.

    作者:张广林;王本瀚;赵鸽;熊家锐;张长远;郭效东;荆宁;李经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颅内单发黄色瘤伴粘液变性1例

    患者男性,45岁,以“双眼视物模糊3 w”主诉于2012年9月3日入住我院,无明显头痛、头晕,视力减低以右眼为著,左眼2m指数,右眼1.5m指数,双眼视野无缺损,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MRI增强扫描及波普分析提示:右侧颞枕叶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大小约7.0 cm ×5.9 cm×4.3 cm,实体部分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变周围少许水肿,增强扫描实体性部分明显强化,周围水肿不强化,右侧脑室后角明显受压变窄移位,中线结构略偏左,幕下脑干及右侧小脑半球受压,信号无明显异常,右侧横窦及乙状窦纤细、信号减低(图1).磁共振波谱分析:肿瘤性质多考虑脑膜瘤、血管周细胞瘤或淋巴瘤可能.经择期行开颅肿瘤切除,手术采取右颞枕大马蹄型切口,术中肿瘤血供丰富,质韧,有包膜,灰褐色.术后病理回报:黄色瘤伴粘液变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68(+),Vim(+),NSE(±),Ki-67(+<3%).纤维特殊染色结果显示:Masson间质呈蓝色,网织(+),PAS(-),AB(+).随访半年,患者无明显后遗症,影像学未见肿瘤复发(图2),遂未行放化疗.

    作者:董必锋;陈玲;李亮;付洛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髓母细胞瘤的分子分型研究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由Baily和Cushing首先命名的一种儿童后颅窝恶性肿瘤,因细胞形态类似胚胎期的髓母细胞而得名.MB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归属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胚胎性肿瘤.MB是一种很原始的无极细胞,在人胚胎中仅见于后髓帆,此与MB好发于小脑蚓部相符.MB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极高的胶质瘤之一,常发生于儿童,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0%,占儿童后颅窝肿瘤的40%,是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另一类好发于儿童颅后窝的肿瘤,其次还可发生于青年人,成人罕见.

    作者:荆俊杰;赵清爽;王守森;王如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于血流动力学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理念

    神经介入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更为广泛开展.特别是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研究(ISAT研究)和Barrow研究结果的公布,促使血管内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为重要的治疗方法[1,2].多个指南均推荐对于既适合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的动脉瘤,应首选介入治疗以期改善预后[3].由于对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明确,也使这方兴未艾的治疗技术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和如何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长期疗效.临床病例和基础研究均表明,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等转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动脉瘤的治疗目标也在于将动脉瘤隔绝于血液循环;这均提示基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将为今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带来新的理念改变[4].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同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总结实施早期手术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32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和手术时机进行分组,对各组的术中情况和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手术时机组的术中意外破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差于延期手术组.将非手术组患者分配到不同手术组后,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结论 aSAH后早期手术不仅能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而且可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去除骨瓣而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刚中;周国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动眼神经麻痹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OMNP)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对在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间血管栓塞治疗的13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伴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术后回访中对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前OMNP程度及治疗时机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所有患者出院时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完全恢复5例(38.5%),部分恢复4例(30.8%),无恢复4例(30.8%).其中部分OMNP的患者完全恢复率(75.0%)明显高于完全OMNP患者(22.2%),而早期接受治疗的患者恢复率(55.5%)也高于中期(50.0%)及晚期(0.0%).结论 血管栓塞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改善OMNP症状,早期栓塞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王晓东;闫凯旋;张恒柱;甄勇;何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见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前预见术中动脉瘤破裂有效预见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的预见因素如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子阜、顶颈比、指向、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病史及手术时机等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75例患者的8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有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18.2%,占患者22.9%),所有患者术后Rank评分为0分51例,2分8例,3分5例,4分3例,5分5例,6分3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P=0.036,优势比(OR) =0.408),术前Hunt-Hess评级(P=0.041,OR=0.426),动脉瘤指向(P =0.008,OR =0.341),瘤体是否具有小阜(P =0.008,OR =0.517),手术时机(P =0.000,OR =0.316)以及动脉瘤顶颈比(P =0.028,OR=0.163)都是IAR发生的预见性因素,动脉瘤的位置(P =0.187)不是预见性因素.结论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评级为重症,动脉瘤指向术者,瘤体具有小子阜,早期手术以及顶颈比在1.97 ±0.67范围内的动脉瘤在术中较易发生破裂,术中破裂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甄勇;闫凯旋;赵少坤;张恒柱;申林海;佘磊;王晓东;何亮;李育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眶上锁孔神经内镜下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眉弓小切口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手术,全程应用神经内镜.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3~71岁.13例病人共14个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破裂动脉瘤.根据病人手术前的临床表现进行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例.结果 手术中均能广视角显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走行血管,无误夹闭、载瘤动脉狭窄及夹闭不全情况发生.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手术空间,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可以广视角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作者:窦以河;胥建;王衍刚;王建鹏;吴泽玉;李照建;孟庆海;孙鹏;杨新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 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覆膜支架治疗9例,成功置入覆膜支架的9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8例,结果显示病变消失,责任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覆膜支架在处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方面,有治疗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邓剑平;陈虎;张涛;李江;于嘉;陆丹;高国栋;赵振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颈内动脉解剖与海绵窦瘘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 对颈内动脉解剖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为海绵窦瘘显微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 用12例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共24侧)观察,红色乳胶灌注的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尸头标本,对海绵窦段分支与及其相邻近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及和测量.收集50例海绵窦瘘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并介入拴塞治疗.结果 海绵窦段在水平面上可观察到呈S形向前和向后形弯曲,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及McConnell背囊动脉是海面窦段主要的3个分支.常见的2个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50例颈内海绵窦瘘患者均为外伤后,经介入栓塞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结论 颈内动脉解剖复杂,颈内海绵窦瘘多见于外伤.经颈内动脉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海绵窦瘘,是近年来一种比较热门,发展较快,疗效较好的显微尖端技术.它和常规手术相比明显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效果明显,疗效可靠,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程龙海;罗杰;付锐;张力;鲁军体;曹刚;张相华;武高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