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671-2897
  • 国内刊号:61-1384/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266
  • 全年订价:2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年5期文献
  • 不同种低氧施加方法对红藻氨酸诱导大鼠癫痫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低氧施加方法对癫痫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差别.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在海马部位的表达;使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实验鼠的认知能力;使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实验观察海马部位的神经元凋亡;使用免疫印迹实验观察HIF-1α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 各种低氧施加方法均可抑制红藻氨酸(KA)诱导的大鼠海马部位的细胞凋亡,改善癫痫大鼠的生理机能,但低氧预处理的效果要好于低氧治疗,低氧预处理联合低氧治疗的效果是各组中好的.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因KA引起的大鼠癫痫,低氧处理可能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杨扬;李力;刘卫平;费舟;黄本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脑出血患者脑水肿与精氨酸加压素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与继发性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 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时定量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中AVP浓度,定时复查头颅CT,测量水肿范围,并观察意识状态.结果 脑出血后脑水肿1~2h即可出现,并呈进行性加重,1~3d达高峰,持续约2w,早期血浆AVP含量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及脑水肿持续时间均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AVP含量与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

    作者:王宏;姬丽娅;汪平;王安生;章薇;姬西团;孙刚锋;郭世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68例面肌痉挛临床报告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在治疗面肌痉挛HFS中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68例HFS患者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MVD,手术时经绒球小叶显露面神经脑干段,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离开面神经,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固定.结果 术中发现责任血管构成情况:小脑前下动脉94例,小脑后下动脉38例,椎基底动脉15例,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1例.术后随访半年,150例患者抽搐完全消失,10例术后抽搐频率及强度均明显减轻,但仍有抽搐.总有效率为95.2%.4例(2.4%)术后出现听力下降.2例(1.2%)患者在术后7d以后出现迟发性面瘫.3例(1.7%)皮下积液,无脑脊液漏.1例(0.6%)死亡.结论 MVD是目前HFS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廉民学;孙念荣;李润春;姜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所致中枢性甲亢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垂体TSH腺瘤临床资料和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后效果.主要症状为甲状腺肿大和中枢性甲亢症状.影像学资料显示为微腺瘤,小腺瘤,大腺瘤或巨大腺瘤.9例接受经鼻-蝶窦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1例术后辅以放疗,1例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另外1例只接受药物治疗.结果 显微镜下全切6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病理显示均为TSH腺瘤.结论 垂体TSH腺瘤需早期诊断并及早得到规范化治疗,经鼻-蝶窦手术可获得长期治疗效果.对于复发的患者可辅以放疗或是药物治疗.

    作者:陈东栋;黄擎擎;吴建东;惠国桢;虞正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简易立体定向结合勾股定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简易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技术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4月以来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简易立体定向软通道置入抽吸引流血肿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6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标准,恢复正常17例(31.5%),轻残15例(27.8%),重残18例(33.3%),植物生存2例(3.7%),死亡2例(3.7%).结论 简易立体定向方法简单易行,设计合理,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作者:张维涛;王亚飞;张永兵;路丕周;杨海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室89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4例发生硬膜下积液,选取同期55例未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治疗方案.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瞳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的受伤机制在两组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影像特征环池受压(P =0.025)、蛛网膜撕裂(P =0.046)、弥漫性脑损伤(P =0.026)、骨窗边缘距中线<2.5 cm(P =0.018)存在统计学差异;中线移位> 10 mm(P =0.003)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线移位>10 mm(OR=11.454,P=0.010)、环池受压(OR=12.083,P=0.021)与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相关.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被分为4类治疗,初始治疗成功率91.2%,术后随访3个月,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预后不良,有统计学差异(P =0.025).结论 中线移位>10 mm、环池受压可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风险;术后硬膜下积液一旦形成,应当根据影像学特征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常涛;李立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的短程强化镇静治疗

    目的 评估自发性脑出血术后短程强化镇静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脑出血手术后患者分为强化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分别接受目标疗程不超过12h的镇静治疗.强化镇静组镇静目标为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 1~2分,传统镇静组镇静目标为3~4分.结果 与传统镇静组相比,短程强化镇静组的术后前12 h镇静程度深,镇静时间长,术后前12h收缩压、舒张压均较低,手术后第2d的残余血肿量以及再出血明显减少.同时短程强化镇静组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没有延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没有增加.而且强化镇静组患者的死亡率、生存质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应用短程强化镇静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侯大鹏;张娟;郑伟;牛立健;韩承河;曹春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BDNF和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因手术难以全切,术后易复发,治疗十分困难[1].寻找针对胶质瘤治疗的有效手段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胶质瘤的发生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s,BDN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明,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技术法检测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中BDNF和VEGF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二者与胶质瘤生成的关系,为研究胶质瘤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谈山峰;方芳;许成杰;李捷;朱汝森;黄梓雄;刘焕强;黄拔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临床应用76例报告

    动脉瘤夹闭术是外科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术中确保动脉瘤颈的完整夹闭以及避免正常血管的损伤是保证动脉瘤夹闭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是近年来出现的术中评价动脉瘤夹闭效果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它既可以评价主干动脉,也可也评价小于1 mm的穿通血管,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并改善预后.自我科2012年12月引进德国Leica M720 OH5手术显微镜以来,共对76例患者实施了ICG术中荧光血管造影,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汇报如下:

    作者:叶新运;张震宇;黄锦庆;胡坤;张柏林;蒋秋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胶质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新领域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占胶质瘤总病例数的一半左右,中位生存期仅14.6个月[1].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形成胶质瘤和启动肿瘤快速增殖的初始细胞,并具有完整的成瘤能力[2].GSCs的主要标志物是细胞分化标志13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3,CD133).近几年还发现多种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如巢蛋白Nestin,八聚体转化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性别决定序列盒(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Sox2)和Nanog等[3].

    作者:祝剑虹;王汉东;樊友武;纪祥军;孙青;周渊;丛子翔;周梦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原脱适应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类在高原地区的活动越来越频繁,高原、平原之间的人口流动亦越来越频繁,由平原进入高原导致的高原病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相关科研人员围绕高原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由高原返回平原所出现的高原脱适应反应研究相对较少.人类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机体各系统发生一系列功能甚至结构的改变,建立新的内环境平衡,以利在低氧环境下生存,返回平原后人体在高原建立的相对平衡状态受到冲击和破坏,需重新适应平原富氧环境,建立新的内环境平衡,与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一样,在此过程中亦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和临床表现,这就是所谓“高原脱适”.范勇[1]等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参加高原维稳部队官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88例被调查人群中有脱适应症状者583例,占78.36%,所调查症状中以头昏、疲倦、乏力、嗜睡、失眠、贫血、眩晕、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咳嗽、多梦、胸闷发生频率较高,有症状人群中绝大多数能自行恢复,但有10%的人群症状比较严重.可见高原脱适反应发生率并不低,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拟就高原脱适应反应的诊断、对机体的影响及高原脱适应反应的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张建祥;魏敏;李贝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LRIG基因家族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胶质瘤分为四级,其中胶质瘤Ⅰ级是良性肿瘤,预后较好.胶质瘤Ⅳ,通常称为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切除后辅以放疗和化疗,中位存活时间也仅约12~ 15个月,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胶质瘤治疗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参与胶质瘤发生,发展和复发等过程相关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了解的不够透彻,尤其是一些新发现的基因家族与胶质瘤相关性了解的不够清楚.本文作者参与发现,命名及从事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leucine-rich repeats and immunoglobulin-like domains,LRIG)基因家族研究至今已十余年,LRIG基因家族与包括胶质瘤在内的多种人类肿瘤的相关性已经得到认可.本文回顾近十年来LRIG基因家族研究的相关文献,对LRIG基因家族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性及可能的分子机制,LRIG基因家族与胶质瘤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及LRIG基因家族研究的前景综述如下.

    作者:郭东生;王宝峰;毛峰;肖群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YKL-40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YKL-40为一种分泌性的糖蛋白,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18,它初在牛非泌乳期乳腺分泌物中被发现.基于该蛋白3个NH2末端氨基酸残基分别是:酪氨酸(Y)、赖氨酸(K)和亮氨酸(L),以及它的相对分子量为40KDa,故以YKL-40命名[1].YKL-40蛋白被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及实体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因其在炎症、细胞外基质重建、纤维化及血管生成等方面的特性而逐渐地被予以重视.本文就YKL-40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与分析.

    作者:陈蔚军;马玉帛;章薇;章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骨化硬膜下血肿的分期手术治疗1例报告

    患者,女性,30岁,于2013年10月22日因“间断性头痛不适6个月,加重伴癫痫发作1d”入院,专科查体未见明显其它异常.人院头颅CT提示左侧额颞顶枕部一巨大血肿,大小为13.1 cm ×5.0 cm×9.2 cm,中线向右偏移约20 mm,血肿内、外膜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骨化影,中线明显移位,同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变形,血肿内部呈混杂密度(图1A).人院诊断为“左侧额颞顶枕部巨大骨化硬膜下血肿”.

    作者:尹立山;刘吉星;王刚;王登峰;杨文桢;任海军;侯博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幕上大脑镰旁罕见巨大血管母细胞瘤1例

    患者,女性,53岁.于2015年3月9日因“头痛、头昏半年,加重伴反应迟钝1月”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昏,无呕吐,抽搐,发热等症状,未给予特殊处理,一月前患者出现反应迟钝,在外院行头颅MRI检查示:前额叶大脑镰旁占位,为手术治疗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反应迟钝,记忆力、定向力稍差,粗测双眼视力正常,双侧额纹对称,眼球活动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活动自如,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左额叶占位性病变,周围水肿明显(图1A);头颅MRI示左额叶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区,相领脑组织受压.双侧侧脑室受压,中线向右移位(图1B,C),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图1D),大小约5.0cm×4.3cm×5.0cm.

    作者:张广林;王本瀚;梁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动脉入路Onyx胶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rvem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因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复杂,临床治疗较困难.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们采用动脉人路Onyx胶栓塞治疗CSDAVF患者15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筛选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CSDAVF患者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31~58岁平均42.5岁.

    作者:纪文军;刘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变为硬膜下血肿15例分析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是临床上常见的颅脑外伤,随着我国交通的发展,车流量与日俱增,使颅脑外伤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发生机制有很多不同观点,临床上TSE演变为CSDH时有发生,尤其是老年人,需要临床上重视并加强防治.我科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15例TSE演变为CSDH病例,均在确诊后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路江鸿;閤伟明;刘海潮;张松涛;孙荣智;陈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西方神经脊柱外科发展历史介绍

    神经脊柱外科是指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的脊柱外科部分,实际上涵盖了整个脊柱外科范围.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和骨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二级学科,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定义,实际工作由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开展.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神经外科中发展为迅猛的一个分支.

    作者:菅凤增;方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的 使医学专业本科生掌握医学基础实验的基本技术,全面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方法 本文以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为内客,从课程安排、授课方式,以及效果评价等多方面思考与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能力.结果 创新性实验教学这种“探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学生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结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任婷婷;张璟;赵晶;药立波;邢金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临床病理学进修医生的教学培养体会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学进修医生培养的方式和效果.方法 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从岗前培训、系列与个性化授课、重视科研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结果 明显地提高了进修医生的学习质量,并从整体上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结论 绝大多数进修医生均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进修期结束后他们可以独立完成常见及多发病的病理诊断,很快成为了基层医院的业务骨干力量,进一步提升了所在医院的病理诊断水平.

    作者:马世荣;李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周围神经电刺激促进相应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表达pCREB和BDNF

    目的 研究电刺激促进神经再生的机理,为周围神经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治疗策略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切断坐骨神经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实施电刺激)和实验组(实施电刺激),每组12只.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荧光法),检测相应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中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并对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术后第3d实验组脊髓和背根神经节pCREB阳性神经元数大于对照组(P<0.05),且经RT-qPCR分析,术后第3d实验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BDNF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电刺激作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近端,可上调相应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pCREB和BDNF的表达水平.

    作者:黄俊杰;屈军;李向东;闫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寰-枕融合与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发生机制的有限元研究

    目的 利用寰-枕融合有限元模型,探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机制.方法 在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的寰椎和枕骨之间添加单元模拟先天性寰-枕融合的力学状态,计算生理载荷、过度载荷和韧带损伤情况下生物力学的改变.结果 寰-枕融合在生理载荷下并不直接导致寰-枢椎脱位,但是却可以造成寰-枢复合关节的应力发生复杂的改变,同时韧带受力增大.随载荷的增大,这些改变更为明显.单纯韧带损伤虽不足以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但也会改变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结论 寰-枕融合后寰-枢关节的应力环境改变和韧带受力增大是两个重要的生物力学特征,二者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作者:段光明;李重先;李庆林;迭风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PAR-γ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PPAR-γ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08只,分成损伤组、PPAR-γ激动剂及拮抗剂治疗组.损伤后观察BBB评分、GFAP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 激动剂治疗组BBB(BBB运动功能评分)及GFAP表达较损伤组GFAP的表达在1~2 w时间点内表达增加(P<0.05),拮抗剂治疗组GFAP的表达较脊髓损伤组GFAP的表达在1~4w时间点内表达减少(P<0.05).激动剂组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在1~2 w明显增加(P<0.05),而拮抗剂治疗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PPAR-γ激活后促进GFAP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法臣;江慧;张伟;白云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硬脊膜动静脉瘘28例误诊及预后分析

    目的 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误诊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比例,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搜集并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近6年收治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52例,并予以随访,将28例误诊患者和另外24例比较,分析患者的误诊和延误治疗原因、诊治方法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52例患者中有15例(28.85%)曾被诊断为“脊髓炎、脊髓空洞症、蛛网膜炎或脱髓鞘疾病等”,13(25%)例曾被诊断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其中8例接受了颈椎或腰椎手术治疗,3例(5.77%)曾被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52例均经手术和栓塞治疗治愈;随访患者术后症状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早期得到确诊和治疗的患者预后较误诊的患者改善更显著.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于和椎间盘突出、脊髓病混淆,容易误诊误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预后.

    作者:齐向前;韩凯伟;许政;梅其勇;白如林;侯立军;黄承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4例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DSA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DSA诊断经验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近5年我院经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 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分别经全椎板人路(4例)及半椎板人路(20例),紧靠硬脊膜下电凝并切断瘘结构向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术后予以扩容、血液稀释、改善循环、减轻水肿等药物治疗,24例患者均于刀口拆线后复查造影,证实脊髓表面引流静脉未再显影,术后3个月脊髓MRI检查及6~18个月随访,大部分患者脊髓表面静脉流空影消失,水肿减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症状多变,查体定位不准确,需根据脊髓MRI发现异常,并行脊髓DSA确诊,瘘口多偏于一侧,经半椎板入路多可显露并切断引流静脉,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早期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并行手术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作者:张波;韩国胜;高明清;陈圣攀;李萌;曾现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上颈椎内固定技术治疗Chiari Ⅰ畸形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应用上颈椎内固定技术治疗Chiari Ⅰ畸形伴脊髓空洞的可行性.方法 将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86例ChiariⅠ畸形伴脊髓空洞患者分为内固定组和非内固定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髓空洞测量,并于术后1 w、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对其原有症状的改善程度及脊髓空洞的缩小程度进行完备记录.所得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患者的JOA评分、脊髓空洞大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12个月内固定组JOA评分均高于非内固定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内固定组脊髓空洞均小于非内固定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上颈椎内固定技术治疗ChiariⅠ畸形伴脊髓空洞,能有效重建上颈椎稳定性,对改善患者术后中远期症状、缩小脊髓空洞起到重要作用.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封雨;封亚平;谢佳芯;艾卫兵;方芳;唐少峰;刘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神经减压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行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显微减压术,术后分别应用丹红注射液和甲钴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 对照组获得50%以上和30%以上疼痛缓解率者分别占47.0%和64.7%,实验组为72.2%和94.4%;实验组腓、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改善5m/s以上的比例为72.2%和83.3%,优于对照组47.1%和70.6%;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改善,实验组为(6.71±1.98)分同样优于对照组(4.93±2.50)分.结论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丹红注射液可获得更佳疗效.

    作者:杨文强;于炎冰;徐晓利;任鸿翔;刘红举;张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研究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对总体疗效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110 ml.36例均获得随访至少1年以上,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VAS:术前为(7.5±0.7)分,术后为(2.0±0.6)分;JOA:术前为(11.3±2.51)分,术后为(23±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LIF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间盘突出症,能够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同时进行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及高度,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邓兵;陈赞;吴浩;菅凤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头颅CT颅底线性参数对诊断Ⅰ型Chiari畸形的辅助作用

    目的 通过头颅CT重建,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Ⅰ型(CMI)患者颅底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描述,评估其对CMI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 以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65例CMI患者和41例同期非C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两组在斜坡长度,McRae线,Twining线,Chamberlain线,Klaus指数,基底角,Boogard角,小脑幕角共8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依据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拟合建立诊断CMI的回归方程.结果 本组研究表明,除Chamberlain线外,剩余7项指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经变量剔除,终保留斜坡长度和小脑幕角作为变量建立数学模型,以Y =0.456为临界值,可达到佳的敏感度(84.3%)和特异度(87.8%).结论 头颅CT可以很好地实现颅底结构测量,联合测量斜坡长度和小脑幕角可以提高CMI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头颅CT可以对CMI的诊断提供辅助作用.

    作者:王汉斌;金铂;王科大;刘龙奇;张岩;苏亦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