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671-2897
  • 国内刊号:61-1384/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266
  • 全年订价:2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外科学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年6期文献
  • ZL006阻断PSD-95信号途径调节线粒体功能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研究ZL006调控PSD-95信号途径在TBI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TBI模型,加入ZL006(1.0 mg/kg i.p.),通过脑干湿重检测和神经功能学评分评估其对TBI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SD-95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并进一步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蛋白质羰基(PC)、4-羟基壬烯酸(4-H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结果 ZL006可减少TBI后的脑组织含水量,改善神经功能学评分,减少PC和4-HNE的表达,增加SOD和CAT的含量,但对PSD-95和nNOS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TBI后,ZL006可以减轻脑水肿反应并改善神经功能,但与调节PSD-95和nNOS的表达无关,而是减轻其下游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发挥脑保护效应.

    作者:蒋子剑;杨甜;马文科;杨悦凡;饶维;彭程;罗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局灶颞叶外癫痫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与手术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MRI显示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磁共振显示颞叶外局灶病变的癫痫患者的电生理、影像、手术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将病例分为三组,A组为间期正常范围脑电图,B组为间期痫样放电仅分布于病变所在脑叶,C组为间期痫放电超出病变所在脑叶.结果 病变分布包括额叶57例,顶叶29例,枕叶17例,岛叶2例,下丘脑1例.间期痫样放电分布为A组占28.3% (30/106),B组占29.2% (31/106),C组占42.5%(45/106).手术均行病变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随访12 ~52个月,平均28个月,各组按Engel分级,A组:Ⅰ级23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B组:Ⅰ级2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2例;C组:Ⅰ级27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3例,各组间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显示为局灶颞叶外病变的癫痫患者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毁损病变能取得很好的控制疗效,且疗效与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分布无关.

    作者:李焕发;张华;王超;武昊;董珊;刘备;井晓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化疗性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探讨

    目的 利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或紫杉醇(Paclitaxel)建立化疗性痛大鼠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微量释放泵连续给与SD大鼠一定量的长春新碱(Vincristine)或紫杉醇(Paclitaxel),而对照组给与相当量的溶剂.在注射前和注射后的连续时间点观察大鼠的痛觉行为学变化;当痛觉阈值降到低点时,对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进行针对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OX42的免疫荧光染色,并鞘内给药抑制胶质细胞观察镇痛作用,同时取出两组大鼠的新鲜脊髓背角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长春新碱组注射后第6d出现了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到注射后第8d痛觉阈值降到低点,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而紫杉醇组第4d出现了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觉过敏,第12 d痛觉阈值降到低点,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脊髓背角GFAP和0X42的染色密度出现了显著增强,鞘内给予针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L-α-氨基己二酸(LAA)和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米诺环素(minocydine)能起到有效镇痛作用.另外处理组脊髓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类分子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p-p38)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 我们成功建立了化疗性痛模型,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可能参与了化疗性痛的形成.

    作者:姬丽娅;马妮;王新来;田晔;狄政莉;史明;姬西团;吴中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探讨

    目的 探讨经鼻蝶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对视神经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病区收治68例单侧视神经损伤的病人,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17~58岁,所有病例均行经鼻蝶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手术时间为伤后24h至47d.术前眼球活动障碍5例,患侧眼屈光间质、眼底及对侧眼视力均正常.术前CT见额眶骨骨折63例,未见明显骨折5例,筛窦纸板骨折59例,视神经骨管骨折31例,筛窦积血57例,窦积血29例.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本组68例病人中56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2例12眼无效.5例术前眼球运动受限的患者,术后3例眼球运动恢复正常.结论 内镜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手术,具有入路短,微创,康复快的特点.而且,由于重力作用,视神经减压后会自然下垂,减压效果远远大于其他手术入路.术中还可以发现影像及其他检查未明确的骨折.总之,内窥镜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有其独特的优点.

    作者:刘卫平;高大宽;伊西才;章薇;魏礼洲;薛卫星;高海峰;周跃飞;费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褪黑素抑制脑创伤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褪黑素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印记控制区(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TBI组、TBI加盐水组(saline)和褪黑素处理组(Mel)(每组24只).通过自由落体模型使小鼠致伤,于术后24 h分别检测小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的变化,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分别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和离子钙接头分子-1(IBA-1)的表达.结果 TBI后24 h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升高;挫伤灶周围皮层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升高;挫伤灶周围皮层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强;使用褪黑素后,小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显著减少,同时褪黑素能够减少TBI后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结论 褪黑素可以缓解TBI后的炎症反应,可能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

    作者:丁可;李桃;文立利;王汉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凝血酶致基底动脉病理损害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枕大池注入凝血酶(TM)后大鼠基底动脉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与基底动脉痉挛的关系.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A(对照)组、B(单纯TM)组和C(全血+TM)组.A组大鼠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B组大鼠枕大池内注入TM 3U,C组大鼠枕大池注入自体血后再注入TM3U.术后3d处死大鼠,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并检测PAR-1和TNF-α的表达.结果 ①B组较A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小,PAR-1和TNF-α的表达高(P =0.000);②C组较B组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小(P =0.002),TNF-α表达低(P =0.037),PAR-1表达差异不显著(P=0.42).结论 TM可致血管缩窄、PAR-1和TNF-α的表达增高,并受SAH存在与否的影响.

    作者:李钢;林婷婷;王青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与癫痫的影响

    目的 评价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及癫痫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通过CT、MRI检查及Engel分级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后出血、癫痫及放射性脑水肿情况.结果 手术组术前共9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2例;伽玛刀治疗前12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3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癫痫(P>0.05).手术治疗后无再出血病例,伽玛刀治疗后2例发生再出血,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早期轻度脑水肿19例,中度脑水肿11例,严重脑水肿1例;伽玛刀治疗后中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5例;伽玛刀组局灶脑水肿明显多于手术组(P<0.05).结论 手术切除病灶依然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佳方法,而对病灶位置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者伽玛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伽玛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局灶性脑水肿,无明显诱发或加重癫痫和出血的风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出血机率将进一步降低.

    作者:代自烽;黄其林;张伟;刘海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池引流患者慢性脑积水发生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行腰大池引流患者后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术后腰大池置管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4例颅内动脉瘤术后行腰大池引流的患者(Hunt-Hess Ⅰ-Ⅲ级)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院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手术方式及术后置管等因素纳入研究.结果 其中17例患者(16.3%)发生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提示出血量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脑室内有否出血的差异性对后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影响显著(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Fisher分级,脑室内有否出血是影响腰大池引流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Hunt-Hess Ⅰ-Ⅲ级患者,即使围手术期规范化置入腰大池引流,其高Fisher分级以及脑室内出血仍是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巍;黄勇;陈亚坤;李乾;顾进茂;黄承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清尿酸和铁蛋白水平在预测脑出血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脑出血预后与血清尿酸和铁蛋白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脑出血组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两组,与4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参与者的临床资料.脑出血组分别在入院时、3d、7d、14 d各时间点对血常规、血小板数、纤维蛋白原、尿酸、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及CT进行检查;健康对照组仅检测血清铁蛋白和尿酸.结果 脑出血患者预后与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THSS1)、发病后90 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2)、24 h出血量、血糖、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和血清铁蛋白等多因素相关;影响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血清铁蛋白;而脑出血预后与血清尿酸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影响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血清铁蛋白.

    作者:郭强;李会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高级别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前循环脑动脉瘤是指发生在Willis环前循环的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2%[1].临床上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及介入治疗两种,破裂的动脉瘤常常伴有颅内出血,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2].

    作者:吴鹏昌;苏永永;白凯;谢江涛;王世峰;向毅;武兴兴;郭庆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神经内镜辅以高速磨钻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垂体腺瘤是发生在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颅脑肿瘤的10%左右.如今经鼻蝶显微外科手术成为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入路,特别是内镜下经鼻蝶人路更是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方式,Jankowski等1992年首次报告了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成功经验,以后这种新兴的术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其损伤小、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而现代影像学及手术器械的发展使得这一优点更加突出.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75例,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科;王斌;王先祥;徐培坤;程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硬脑膜动静脉瘘中较为复杂的一类,主要原因是海绵窦解剖关系的复杂性及引流静脉的多变性[1, 2].传统上经动脉入路介入栓塞很难根治.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7月收治海绵窦区DAVF7例,均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治愈率100%.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亚军;陈如东;杨洪宽;何跃;于加省;陈劲草;陈坚;雷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的原因分析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脑室-腹腔(ventriculoperitonel,VP)分流术是目前治疗脑积水常用有效的方法;但VP分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特别是分流管阻塞是VP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报道[1]称VP分流术后并发症71.4%为分流管堵塞;本文回顾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VP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病例40例,现分析其中原因如下:

    作者:施炜城;李伟;梅文忠;吴赞艺;郑师兴;林志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在我国乃至世界呈明显上升趋势.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问题,一直是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脊髓损伤后,阻碍轴突再生的主要的因素是小胶质细胞激活、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增殖活化和胶质瘢痕的形成[1].而AS的增殖活化后并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共同形成神经胶质瘢痕是抑制脊髓损伤修复的主要障碍.

    作者:史吉胜;张毕;薛超;林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膜瘤的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肿瘤是否存在分子水平的标志物?就肿瘤标志物的表达而言,在同一病理的癌组织上,或同一癌组织的不同视野上,肿瘤抗原的表达与否及其含量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甚至来源于同一克隆的癌细胞系在不同培养时段,肿瘤抗原的表达与否和含量都有显著差别[1].目前,临床上病理医师对脑膜瘤的诊断仍依靠肿瘤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病理亚型,但脑膜瘤细胞不仅具有多种形态及其成分,且各种细胞及其成分之间有移行,部分病理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手段.

    作者:李敬文;胡永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单侧侧脑室积水分流失败1例报告

    单侧侧脑室积水(unilateral hydrocephalus,UH),是由于室间孔梗阻引起的侧脑室不对称性扩张.不同于不对称性脑发育不全或脑萎缩引起的单侧脑室扩张.常见的原因有室间孔因肿瘤或炎症梗阻和先天性狭窄或闭锁.先天性的形式几乎只发生于儿童,而获得性的形式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1].虽然这种不寻常疾病多见的病因是处于第3脑室或侧脑室的肿瘤和急性或慢性炎症,但也有原因不明[2].在本文中,作者分享1例病因不明的单侧脑室积水治疗失败病例,并讨论有关的临床与影像资料.

    作者:陶志强;朱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监控中心静脉压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作用研究

    发病率逐年增高的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急重,常伴有胸、腹、四肢等复合伤,病程中又常有并发症出现,治疗环节多而复杂,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详细动态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十分重要.监控中心静脉压了解血液动力学状况,有助于科学的合理的达到大限度脱水降颅压效果,并指导输液、纠正低血容量及预防心衰、休克等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改善患者愈后[1],收集我科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93例重型颅脑患者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鹏;吕新文;宋建荣;周小龙;朱峰;蔡珂;张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合并其它脑损伤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颅内压监护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对于合并其他脑损伤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是否亦需要常规应用颅内压监护,尚存争议.上海市浦东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对45例合并其他脑损伤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患者行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护,效果满意,病死率明显下降,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新军;徐豪;任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听神经瘤微侵袭手术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听神经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6% ~8%,占后颅窝肿瘤的25%~33%,占桥脑小脑角(CPA)肿瘤的80%~94%[1],是常见的后颅窝肿瘤.1917年,Cushing报告了手术成功切除听神经瘤,开创了听神经瘤手术治疗的新纪元.Dandy[2]于1925年首先报告听神经瘤全切除术,至1940年他报告的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已降至10%,而且大部分肿瘤得以全切除,这极大地推动了听神经瘤的手术理念.1961年,House[3]首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引入听神经瘤手术,使听神经瘤手术治疗进入面神经保留时代.现代听神经瘤的微侵袭外科治疗要求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同时将手术并发症降低至低水平,以提高术后生存质量[4,5].

    作者:陈立华;杨艺;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培训新模式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代表了现今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竞赛的高水平,是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笔者主要探讨了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个临床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并对其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起到的作用进行讨论.

    作者:闫晓东;孙宏慧;冯军强;孙嗣国;钱济先;周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显微手术基础培训的差异教学实践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中显微手术基础培训的实际情况,探讨差异教学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针对多年来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难题,强调了在教学中立足于学员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结果 满足了学员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员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展.结论 差异教学是显微手术培训有价值的手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

    作者:侯旭;胡丹;周健;蔡莉;王雨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侧脑室肿瘤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侧脑室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处理方式及预后.其中侧脑室额部12例,体部7例,三角部11例,颞角6例,枕角4例.经皮质入路35例,经胼胝体5例.结果 肿瘤全切30例,大部分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活检1例.根据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者35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侧脑室肿瘤良性居多,常需外科手术治疗,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及精细的显微操作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罗宗晚;黄红星;邹叔骋;张卫民;李创华;李凌;刘坤;刘博;刘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肢端肥大症型垂体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免疫分析

    目的 探讨肢端肥大症型垂体腺瘤病理免疫反应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84例肢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运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术前基础血内分泌激素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腺瘤内各种激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果 生长激素(GH)病理免疫反应平均光密度(AOD)值高于泌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黄体生成素(LH)(P<0.05),GH与促甲状腺激素(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内分泌激素免疫反应阳性表达数量依次为GH62例(74%)、PRL36例(43%)、TSH23例(27%);常见表达类型依次为GH 23例(27%)、GH+PRL 16例(19%)、PRL+ TSH 8例(10%).GH、PRL病理免疫阳性率、血液激素水平升高率及临床表现阳性率分别为74%、99%、100%及43%、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ACTH、FSH、LH病理免疫阳性率分别为27%、18%、10%、8%,但临床内分泌激素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GH、GH +PRL、PRL+ TSH为肢大垂体瘤激素病理免疫反应常见类型,GH免疫表达与血内分泌激素水平及临床表现具有良好的相符性.肿瘤细胞分泌的TSH、PRL可能参与了肢大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孔令胜;姚维成;栗世方;贺昭忠;成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颅内感染原因分析及诊治

    目的 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天津市环湖医院八病区2010年4月16日至2014年4月30日收治的30例后颅窝肿瘤患儿,行开颅肿瘤切除等手术,按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5例)和无感染组(25例),分析感染可能的原因并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探讨诊断及治疗的方法.结果 本研究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率为16.7%,对两组进行感染因素对比分析,发现多次手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ETV)术或脑室-腹腔分流(Y-P)术有统计学差异(x2 =4.51,P=0.034),提示多次手术可能是术后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开颅术后发生脑积水而需继续行ETV或V-P术时;而手术时间>6h((x2=1.33,P=0.249)、颅内植入物(x2=1.47,P=0.225)、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x2=0.596,P=0.440)、术后脑脊液漏(x2=3.69,P=0.55)、切口积液(x2 =0.00,P=1.00)等因素两组无统计差异.感染后经积极引流+抗生素治疗,治愈时间8d至3w,治愈率为100%.结论 反复多次颅内手术易导致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后颅内感染,感染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引流及抗生素治疗,预后仍较好.

    作者:林宝利;蒲珂;王红光;周煜;李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