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属皮肤科常见病,亦是较为难治的皮肤病之一。我们于1999年2月~10月采用山东德美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泽它洗剂,外搽治疗寻常性银屑病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9年4~10月,我们应用伊曲康唑治疗花斑癣患者50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作者:刘晓明;李铁军;孙风;于晓红;周梅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于1998年3月~1999年11月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派瑞松霜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淑肖;贾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37岁。因左前胸出现淡褐色斑2周就诊。拟诊为花斑癣,给予特比萘芬霜(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外用,2次/d。翌日,自觉搽药部位剧痒,并出现大片鲜红色斑疹,其上可见散在粟粒大小丘疹,少数融合,皮损境界清楚。继续外搽上述药膏,皮损逐渐扩大,红斑呈水肿性,并出现水疱。此前未内服及外搽任何药物。诊断:急性接触性皮炎(特比萘芬所致)。立即停用该药,给予扑尔敏10mg、地塞米松2mg肌注,外搽炉甘石洗剂,2天后皮疹消退,改用外搽皮康王软膏,2周后痊愈。
作者:叶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采用电灼术联合贝尔芬治疗尖锐湿疣,并与单纯电灼术治疗尖锐湿疣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8例患者均经我科门诊确诊为尖锐湿疣,醋酸白试验均阳性,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19~54岁,病程1周~6个月;已婚25例,未婚9例;初发者22例,复发者12例。对照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18~58岁,病程1周~12月;已婚24例,未婚10例;初发20例,复发14例。
作者:丁秋允;孙力;沈俊萍;鲁楠;田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于1998年8月~1999年1月应用斯特林(加拿大龙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慢性荨麻疹74例,获得满意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棣业;刘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于1998年6月~2000年1月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与克达宁栓联合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10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陈焕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40岁。因双上肢及躯干部出现多发黄色结节半年就诊。皮疹始发于双上肢并延及躯干部,由丘疹渐增大成结节及斑块。2年来,患者饮酒多,啤酒6~8瓶/d,白酒1斤/d,好食肥肉。无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史。家族中无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
作者:张春敏;王频;魏国;史永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于1998年9月~1999年9月对1 211例STD门诊就诊者进行了TPHA及RPR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方法对1211例均进行了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作者:李玉叶;王永兰;董天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PCAS)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化脓性皮肤病,至今仍较难治愈且易于复发。笔者综合运用碘伏治愈1例PCAS,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极其丰富的内容,它积累了许多皮肤科临床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了独特防治功能,是我国皮肤科的宝贵财富,但这些丰富、宝贵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种书刊,极少有系统的专著。
作者:刘辅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料于1998年9月~1999年9月对1211例STD门诊就诊者进了TPHA及RPR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萍;肖德康;蒋维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于1997年采用2%酮康唑洗剂治疗花斑癣30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皮损局限于颈部8例,胸背部12例,腰腹部6例,上臂4例。30例患者皮损处皮屑镜检均见香蕉样或蜡样菌丝(+)。
作者:刘丽霞;郝春梅;侯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因发热、全身起皮疹伴瘙痒、关节痛反复发作5月于1999年11月19日入院。5月前于躯干、头面部起皮疹,成批出现,瘙痒明显。双上眼睑有淡红色水肿性红斑,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同时伴发热、寒战,体温高达39℃~40℃,多于下午、前半夜发热,每次持续数小时不等,经大量饮水、口服扑热息痛等退热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范围,皮疹也相继消退或色泽变淡。游走性关节肿痛,右膝关节早出现,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及踝关节亦常累及。
作者:李雪松;韩宏妮;李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80岁。6年前右足跟部出一黄豆大疣状突起,表面较粗糙,无炎症表现,境界清,诊断寻常疣,未做特殊处理。穿鞋摩擦压迫,有时碰撞后出少量鲜血稍有疼痛感,渐消失,饮食活动如常。近1年多损害渐增大,有白色粘稠分泌物渗出,伴特殊臭味,穿鞋困难,行动不便。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足跟部约一鸡蛋大肿物,边界清楚,顶端凸凹不平呈菜花样,表面覆盖白色粘稠分泌物,血管扩张明显,具有特殊臭味,用棉签触试,基底较硬,组织脆弱,易于出血。病理组织:符合鳞状细胞癌。
作者:石仁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33岁,无业,已婚。因外阴部起褐色皮疹1年,阴唇溃疡1月就诊。患者1年前外阴部出现绿豆大小的褐色扁平丘疹,无痛痒。后皮疹渐增多变大。1月前外阴部出现一个蚕豆大小无痛性溃疡,遂来院就诊。承认婚外性生活史。
作者:颉玉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于1999年2月~2000年5月使用1%联苯苄唑乳膏(商品名孚琪乳膏,由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与1%硝酸益康唑软膏(商品名癣敌软膏,由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生产)通过对198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观察,联苯苄唑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64岁。10年前自觉面部潮红,蚁行感,躯干、四肢多发散在不对称浅红斑,1cm×2cm~3cm×5cm大小,边缘不整齐。3年后,躯干部皮损及四肢远端皮肤粗糙、麻木,不出汗。5年前两手大小鱼际肌萎缩,手指弯曲,两小腿出现多发性水疱样紫红色斑,两手掌及两踝部出现多个1cm×2cm大小浅表性溃疡。当地医院多次诊断为玫瑰糠疹、脾功能亢进和糖尿病性皮炎、小腿湿疹伴感染,经住院脾切除和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来我院就诊。
作者:江川;阮怀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长期从事农田工作。因右足跖角质增生物半年,疼痛加剧3月就诊。半年前,患者右足跖出现角质增生性肿物,有异物感,无压痛,未作任何治疗。3个月前,自觉局部增厚,刺痛、压痛,皮损逐渐增大,右足着地行走困难。曾多次外贴鸡眼膏等药,疗效不佳。体检:右足跖第一跖趾关节处有一直径1.5cm大小角质增生物,局部皮肤明显增厚、粗糙、发白,边界不清(鸡眼膏所致),无糜烂、渗出,中心压痛剧烈。
作者:张学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7例,均为我科1997年10月~1998年10月门诊患者。男79例,女28例。年龄19~62岁,其中19~25岁46例,26~50岁50例,50岁以上11例;平均年龄31.2±2.4岁;病程3天~1年。91例有婚外性接触史。初发型(初次发病)77例,复发型(2次以上发病)30例。发病部位男性在阴茎、包皮、冠状沟、龟头、阴囊;女性在大小阴唇、阴蒂、尿道口周围、肛周。表现为红斑、小丘疹、小水疱、糜烂及浅表溃疡,自觉疼痛或瘙痒。本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方面基本相似,在统计学上有可比性。全部病例2周内未用药物治疗,不伴有其他性病。
作者:李德如;廖震;周玲;王苏平;张光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从1997年1月~1998年12月应用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迪维霜(0.025%)及我院自制的复方维E霜联合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杨军;秦焱;孙泑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自1998年10月~1999年9月应用派瑞松霜治疗龟头念珠菌病3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张居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于1996年5月~1999年8月间使用西安杨森公司生产的2%酮康唑洗剂治疗头皮糠疹33例,并与同期单独使用希尔生液(江苏高邮市制药厂)治疗同病患者30例进行疗效比较,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韩锡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派瑞松霜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患者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男55例,女5例。年龄14~87岁,平均71.1±15.1岁;病程2天~20年,平均9.5±25.1月。每日2次外用派瑞松霜涂于患处,每周随访1次,共3周。结果治愈33例(55.0%),显效16例(26.7%),好转4例(6.6%),无效7例(11.7%)。总有效率为81.7%,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派瑞松霜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周群;吴跃申;徐琴言;陈葛裙;何芳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1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上背部出现暗红色斑点及毛囊性丘疹,并逐渐扩大,红斑互相融合成网状或片状,有轻微痒感,日光照射后加重。后皮疹范围逐渐扩大,9年前开始波及整个背部、面颈部,并逐渐累及面部、耳后、胸腹部、双上肢。无肌痛及肌无力,无明显季节性。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毛发红糠疹、脂溢性皮炎、光敏性皮肤病等。经避光、口服维生素A、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硫磺软膏等治疗,效果不佳。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田洪青;王霞;刘艳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7岁,头皮、面部疣状增生2年余,经皮屑、舌粘膜刮取物培养为白念珠茵,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念珠菌性肉芽肿。氟康唑治疗有效。
作者:党亚正;王咸昌;高翠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病( epidermolytic hyperker atosis EH)又称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仅有局限性线状疣状损害者,亦称为豪猪状鱼鳞病[1]。本病临床上较少见且易误诊,现将所遇1例报告如下。
作者:孙彩虹;曹元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6年6月~1999年10月,我科应用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血管瘤80例,并与奎宁乌拉坦治疗8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将治疗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党亚正;高翠霞;王咸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近期应用盐西替嗪(商品名比特力,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西替利嗪(商品名赛特赞,印度太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与特非那丁片(商品名敏迪,扬州制药厂生产),治疗慢性荨麻疹120例,并对比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秀英;董昳莅;徐羽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幼女外阴乳头状增生症(PH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83年6月~1998年6月间72例幼女的外阴乳头状赘生物,分别进行妇科检查、阴道镜检查、病理学检查、HPV-Ag 及PCR检查。结果幼女乳头状增生症发生率1.08%,与成年人PHP的形态相同,区别于成年人的是其部位未见发生于处女膜内缘、阴道前庭等,病理特征为空泡样细胞及其移行性,HPV-Ag均为阴性。结论幼女也患有成年妇女患的PHP并有其特征。
作者:杨国奋;梅卓贤;凌家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带状疱疹(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愈后极少复发。我科近10年来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HZ 49例,其中复发HZ7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佩莲;冒长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6年6月~1999年10月,我科应用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血管瘤80例,并与奎宁乌拉坦治疗8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将治疗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党亚正;高翠霞;王咸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96例。全部病例均顺利戒断了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依赖性。对红斑灼痛、瘙痒、炎性丘疹有效率100%,毛细血管扩张有效率94.3%,色素沉着有效率83.3%,皮肤萎缩有效率68.8%。中西医结合不失为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若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铜陵地区足部皮肤病,尤其是足癣的发病、流行情况。方法对1999年5月24日~5月30日所有来本所就诊患者及陪人进行临床检查,填写统一调查表。结果 262例调查对象中足部皮肤病患者158例,患病率60.31%,其中足癣121例(46.18%),甲病55例(20.99%),甲真菌检出率为5.34%(14例)。足部皮肤病患者中青壮年(21~40岁)占63.29%,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x2=0.15,P>0.05)。结论铜陵地区是一个足部皮肤病,尤其是足癣的高发地区,应加强防治。
作者:蒋旭强;毕秀芳;代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自身抗体、病情活动性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吖啶橙染色法检测新鲜PBMC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抗体;按文献方法计算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结果SLE患者PBMC凋亡率升高,并与SLEDAI高度正相关(P<0.01);自身抗体种类的多少与PBMC凋亡率、SLEDAI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PBMC凋亡与其病情有关。
作者:刘超;周辉;瞿锐;刘稚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产生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4(IL-4)的能力与病程演变的关系。方法用生物活性法检测产生IL-2、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产生IL-4的水平。结果与12例健康人比较,患者组IL-2低于对照组(P<0.01),静止期组较进行期组降低更明显;患者组IL-4低于对照组(P<0.05),进行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静止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患者从进行期向静止期演变可能与PBMCs产生IL-2及IL-4的能力改变有关。
作者:杨竹生;何黎;王朝凤;吕昭萍;李玛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前胶原基因表达和胶原沉积与狼疮肾炎进展的关系。方法狭线印迹杂交方法检测BXSB小鼠肾脏组织Ⅰ、Ⅲ型前胶原基因mRNA转录水平。斑点印迹法测定肾组织Ⅰ、Ⅲ型胶原沉积情况。结果狼疮肾炎发病较重的6月龄雄性BXSB小鼠肾脏组织表达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量显著增加(P均<0.05),分别为3月龄雄鼠肾脏表达量的3.2倍和1.5倍,肾内Ⅰ、Ⅲ型胶原沉积较对照鼠显著增多(P分别<0.01)。结论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异位大量表达及Ⅰ、Ⅲ型胶原在肾脏沉积增加,是狼疮肾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病理性积聚的重要原因,可能会引起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多方面的改变,在狼疮肾炎的进展和肾小球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平;陈学荣;李世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药凉血活血汤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方法应用凉血活血汤对14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部分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凉血活血汤总有效率为86.43%,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血清TNF-α水平疗后降低。结论凉血活血汤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剂。疗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有所下降。
作者:王萍;李伟凡;刘清;周冬梅;张志礼;张巩;邓新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研究生殖器疱疹(GH)患者发作期病毒活力的强弱与间歇期是否有活病毒排出,探讨其传染活性。方法 应用非洲猴肾细胞(Vero)对82例GH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单纯疱疹病毒(HSV)分离培养。通过观察Vero细胞受感染的病变程度,将其分为四级。结果 82例GH患者中44例HSV阳性;水疱期强阳性明显高于糜烂、结痂期。三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H发作期的皮疹内病毒含量多,感染活力强。特别是发作2天内的皮疹传染性高。
作者:张莉;叶兴东;陈胜天;关艳冰;马技枝;颜景兰;宁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其相应配体FasL的表达水平及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Fas和Fas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FasL的阳性检出率为91.1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3.30%),差异非常显著(P<0.01);Fas的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FFas和FasL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Fas和FasL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凋亡增加有关,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作者:弓娟琴;陈志强;胡兹嘉;李文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带状疱疹(HZ)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26例HZ患者血清中IL-12水平,并对33例HZ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 HZ患者急性期血清中IL-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33例患者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较急性期明显升高(P<0.02)。结论 HZ患者血清中IL-12水平与其病情活动性相关,IL-12可能参与了HZ的发病。
作者:许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Ⅰ、Ⅱ型银屑病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了Ⅰ、Ⅱ型银屑病患者分别为581例、117例及同一地区的年龄相匹配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34例与112例,对Ⅰ、Ⅱ型银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①吸烟、嗜酒、食鱼虾、药物、受潮、感染、精神紧张、接种疫苗为Ⅰ型银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②嗜酒、食鱼虾、受潮、感染、精神紧张为Ⅱ型银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③吸烟为男性发生Ⅰ型银屑病的危险因素;嗜酒为男性发生Ⅰ型及Ⅱ型银屑病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在Ⅰ型及Ⅱ型银屑病男女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环境因素在Ⅰ、Ⅱ型银屑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魏生才;张学军;杨森;王红艳;陈珊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近年来广州地区甲真茵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的资料。方法我们于1997年11月~1998年11月采取多中心研究的方式组织了广州地区不同区域的6家主要医院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1045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了真菌分离培养。结果共培养出致病真菌915株,构成比为皮肤癣茵占64.81%(593/915),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1.48%(471/915),须癣毛癣茵占10.49%(96/915);酵母茵占28.09%(257/915),其中以白念珠茵常见为13.01%(119/915);霉茵占7.1%(96/915),主要是曲霉和青霉。混合感染指趾甲占6.73%(57/847)。结论近年来广州地区的甲真菌病的病原菌为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其中以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茵常见。
作者:赖维;曾凡钦;卢念祖;曾仁山;侯显增;杨健;刘次伟;佟菊贞;徐广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6年~1999年以来对118例尖锐湿疣病人,采用二氧化碳(CO2)激光术后加用川木克疣搽剂的治疗收到满意疗效,并设对照组30例进行疗效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香梅;邢燕军;赵丽君;俞立冰;高鹏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所见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茵(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茵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167株淋球菌检出PPNG 9株(5.4%)、TRNG 16株(9.6%)、环丙沙星耐药率达78.4%,高度耐药株(MIC≥16mg/L)37株(22.2%),头孢三嗪、壮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茵活性强,头孢三嗪敏感性呈上升趋势。结论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作者:曹文苓;费实;李平;颜景兰;梁艳华;宋卫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的NGU患者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性。方法采集103例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的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以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同时检测各菌株低抑茵浓度(MIC)。结果共分离出9种72株葡萄球菌,分离率69.90%,未发现混合感染。所有菌株均产生β-内酰胺酶。耐药率高的5种抗生素为:青霉素100%、红霉素97.22%、氨苄西林95.83%、四环素93.06%、苯唑西林83.3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葡萄球茵是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的NGU男性患者的重要病原体,尤其不能忽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致病性。治疗宜首选万古霉素。
作者:张全华;徐彦春;王在贵;任春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观察包皮环切对尖锐湿疣(CA)并包皮过长患者CA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53例CA并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为包皮环切手术组(n=28)及常规治疗对照组(n=25),治疗后于3月内复查。结果手术组11.5%(3/26)复发,而对照组37.5%(9/24)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包皮环切术可有效降低CA并包皮过长治疗后的复发率。
作者:杨邵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免疫疗法联合二氧化碳(CO2)激光治疗生殖道尖锐湿疣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用CO2激光联合α-干扰素阴道用药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60例(治疗组),并与60例单用CO2激光(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两组治愈后复发率分别为6.67%、31.67%,前者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O2激光联合干扰素栓阴道用药治疗生殖道尖锐湿疣能提高治愈率,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黄跃深;卜少庸;程新旺;Guangdong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对66份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伴发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标本及30名选择对照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向昭;郜贺荣;李哲;杜俊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性乱史女性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的检查方法。方法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查采用C-C快速法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检查采用培养法。结果 406例被检者,沙眼衣原体抗原阳性者106例(26.10%)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阳性者266例(65.52%)。结论有性乱史的女性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检查,沙眼衣原体抗原采用C-C快速法检查,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采用培养法检查均较简便、快速、实用。
作者:董振伟;张加敏;董善民;周文容;崔建新;冯剑;姚水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发展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关键是发现和鉴定致病性真菌生物合成或分子作用靶位。目前主要通过分析真菌结构成分及代谢产物,研究真菌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分子以及了解控制真菌生长物和分裂的基因序列来发现作用于真菌的靶位。随着对抗真菌作用靶位的深入研究,在不久将来会产生更加安全、有效的抗真菌新药,对改善各种真菌感染预后带来希望,本文就抗真菌药物作用靶位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郝飞;叶庆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清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过去认为银屑病是由于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异常或炎症导致,认为角质形成细胞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1]。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这种观点有所改变,许多学者认为T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孙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糠秕孢子菌是一种嗜脂酵母菌。花斑癣是由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浅表角质层的慢性真菌病。1999年6~7月,我科采用改进的培养方法,对42例花斑癣患者的皮损鳞屑进行了培养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清华;钱江;陈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于1999年6月~2000年6月发现二期梅毒误诊14例,其中12例在外院(县级)误诊,2例在我院误诊。所有病例在我院经查RPR滴度1:8~1:32,TPHA滴度1:8~1:160。男6例,女8例,年龄18~62岁,病程8~20周。工人4例,教师4例,农民3例,公务员2例,司机1例。误诊为玫瑰糠疹5例,湿疹样皮炎3例,足癣2例,药疹、银屑病、口腔溃疡、尖锐湿疣各1例。
作者:付伟;张华;刘思允;王兆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的研究近10年来取得很大进展。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病毒抗原成分尚未能确定,宿主免疫应答尚不完全明了,尚无可靠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国外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上述问题,虽然已有一些动物实验甚至Ⅰ、Ⅱ期临床研究,但要能真正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且优于目前已有疗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振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资料9例中男8例,女1例,年龄18~62岁(平均31岁)。职业:商人4例,干部3例,记者1例,农民1例。误诊时间3月~2年,平均6月。误诊为痒疹4例,丘疹坏死性结核疹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湿疹样皮炎1例。
作者:王金校;乔刚;王百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报告3例发生于妊娠期的特征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妊娠中后期发病,皮疹为大片状明显隆起的浸润性地图状红斑,形态单一,无自觉症状,主要分布于股臀部,在产前或产后自行消退。组织学改变为真皮中上部水肿和稀疏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作者就本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并建议命名为妊娠股臀红斑。
作者:张建中;陈秀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