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眼外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利用我院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0-01/2005-11住院的所有眼部创伤患者病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收治6a内眼部创伤患者418例(433眼),其中眼球穿通伤占42.0%,眼部钝挫伤占40.9%,眼球破裂伤占17.1%;年龄<7岁者占3.2%,7~18岁者占17.8%,18~50岁者占66.5%,≥50岁者占12.5%;经治疗,出院时盲眼减少27.7%,低视力者增加86.2%,视力较好者增加64.0%.结论:眼部外伤后经及时正确的治疗,能对视力的保存及改善起到有意义的帮助.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LASEK术中使用乙醇软化角膜上皮的理想时间和影响上皮瓣制作的原因.方法:总结2007-01/2008-03在我院行LASEK的581例(1 146眼)使用200mL/L乙醇采取不同时间软化角膜制作上皮瓣,其中15s者67眼,18s者230眼,20s者271眼,22s者70眼,25s者235眼,28s者273眼.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0.5a以上者424眼(37.00%).结果:上皮瓣制作成功1 019眼(88.92%),各时间组的成功率分别是:15s者58.21%,18s者85.65%,20s者87.82%,22s者91.43%,25s者94.47%,28s者94.87%.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的424眼的成功率分别是15s者33.33%,18s者71.43%,20s者75.00%,22s者87.50%,25s者87.21%,28s者88.10%.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722眼的成功率分别是:15s者72.09%,18s者96.21%,20s者95.32%,22s者94.74%,25s者98.66%,28s者97.88%.结论:LASEK术中采用200mL/L乙醇浸泡角膜的合理时间在术前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是18s,配戴角膜接触镜0.5a以上的应延长到25s,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是影响上皮瓣制作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景新;张立莉;谷保民;肖平;李洁;刘建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并对其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讨论.方法:抽取1997/2007年收治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118例(236眼),对其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眼压、房角、眼底、视野、家族史等各有关参数及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51例(43.2%)、女67例(56.8%),发病年龄10~20岁占本组病例的70.3%,并发近视眼者占77.1%(182/236),治疗前高眼压10~21mmHg者80眼(33.9%),21~25mmHg者52眼(22.0%),26~30mmHg者64眼(27.1%),31~40mmHg者29眼(12.3%),>40mmHg者11眼(4.7%).C/D<0.6者146眼(61.9%),C/D0.6~0.8者81眼(34.3%),C/D>0.8者9眼(3.8%).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阳性率为94.9%,视野缺损阳性率为65.2%.房角全部为开角未见特殊异常.有青光眼家庭史者13例(11.0%).本组有28例(50眼)施行滤过性手术,其余均为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后眼压控制良好,但视力提高者仅57眼(24.2%).结论: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 angle glaucoma,JOAG)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近视眼是JOAG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是JOAG早期诊断的一个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客观依据,JOAG应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定期随访,其预后比较乐观.
作者:史慧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特征的变化.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2例,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术前、术后2d及术后1mo,分别用汉米尔顿(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同时附自评量表STAI)、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同时设抑郁自评量表SDS)、燥狂评定量表(MRS)进行测评.结果:术前与术后2d比较: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的躯体性焦虑因子(A2)得分结果(t=1.576,P>0.0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中的认识障碍因子(B3)得分结果(t=1.788,P>0.0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中的迟缓因子(B4)得分结果(t=1.880,P>0.0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中的睡眠障碍因子(B5)得分结果(t=1.727,P>0.05)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1mo比较: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的躯体性焦虑因子(A2)得分结果(t=1.972,P>0.0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中的认识障碍因子(B3)得分结果(t=0.382)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了青光眼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心理特征有较明显的变化;术后2d与术后1mo组比较: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中的总分(B)(t=2.499,P<0.0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中的体重因子(B2)得分结果(t=2.257,P<0.05)、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RSD)中的睡眠障碍因子(B5)得分结果(t=3.131,P<0.05)、燥狂评定量表(MRS)总分(C)(t=5.515,P<0.05)、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E)(t=3.788,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特征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术后随病情好转,其情绪也将趋于稳定.
作者:曲建梅;侯建萍;唐桂兰;张纯;安翠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影响Terson综合征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8-01间收治15例(26眼)Terso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病因、病程、视网膜下出血、眼内增殖、视网膜或锯齿缘裂孔等对视力提高的影响.结果:患者的病程(P<0.01)、合并视网膜下出血(P<0.05)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而性别、年龄、眼内增殖、病因与视力预后无关.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发现视网膜或锯齿缘裂孔,预防视网膜脱离,有利于患者的视力预后.结论:早期的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并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或锯齿缘离断.长期存在的视网膜下出血可以影响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邱怀雨;张卯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结果:在27例患者中,所有患者主导眼第1眼位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22例代偿头位消失,明显改善5例,术后25例患者眼位映光基本正位(±5°以内),2例患者眼位映光在±5°~±10°,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行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矫正代偿头位和斜视,还有利于双眼视的建立.
作者:赵琪;邵彦;王慧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结膜炎愈后的患者出现眼干涩、异物感、热灼感等干眼症状的泪膜稳定性的原因和因素.并就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选择45例(78眼)确诊为急性结膜炎的患者,经常规治疗在自然病程内痊愈后,并排除其他影响泪膜稳定性的因素,分别于愈后7,14,21,28d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量、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I test ST)、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测量.结果:BUT分别为5.35,6.78,9.89,11.23s;FL评分分别为6.75,7.02,6.98,6.01;ST分别为10.48,11.09,12.23,13.89mm;泪河高度分别为0.30,0.32,0.34,0.44mm.结论:急性结膜炎由于细菌、病毒感染或药物治疗的一些因素,在其痊愈后可能会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而出现干眼的一些症状甚而发生干眼症.因此,对急性结膜炎的治疗以及愈后泪膜稳定性的观察要给予必要的重视.
作者:刘晓宁;周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初步调查门诊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对我院眼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型DM患者,经WHO有关IDDM诊断标准确诊,共565例1 130眼,通过询问获得病史以及相关检查和诊断资料,常规进行视力、眼压,以及散瞳检眼镜检查眼底,并采用眼底视网膜彩色照相检查,对镜下可疑及有明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DM患者565例1 130眼中检眼镜下有视网膜病变417例825眼,9例为单侧患者,发生率73.80%.病程5a以上患者中,存在1期以上DR占78.0%.417例明确DR患者除造影禁忌证外,372例进行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2,3,4期患者造影确定病情程度与眼底镜下符合率90.6%(337例),9.4%(35例)严重于检眼镜下确定病情程度.检眼镜下无眼底改变0期糖尿病患者148例296眼,病程<5a患者61例,行造影检查38例,确诊DR为1期者12例,占检查人数32%;病程高于5a患者87例,26例行造影检查发现微血管瘤存在,占30%.565例患者中血糖不稳定和控制不好者共327例,占57.9%.结论:门诊2型DM患者DR并发症的高发生率需要密切关注.为避免患者视力丧失,常规检眼镜检查,尤其是数码眼底彩色照相图像分析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需引起内科医师重视.
作者:吕沛霖;朱秀萍;石维华;燕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7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手术前后的房角状态,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随访3~24mo术后房角状态与术前比有3眼大部分开放,余房角均开放,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粘连范围扩大,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3±4.1)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4±3.2)mmHg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2.0±0.3)mm,增加到术后的(3.2±0.4)mm,视力除2眼有视神经萎缩外,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是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江利红;张靖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近视眼检查后未行LASIK术的原因.方法:近视1 026例(2 039眼)进行术前检查后未行LASIK的165例(296眼),对未行LASIK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65例(296眼)中思想顾虑大者45例(89眼,30.1%);中央角膜厚度不足者36例(66眼,22.3%);眼底病变22例(36眼,12.1%);角膜病变14例(16眼,5.4%);可疑青光眼12例(20眼,6.8%);中重度干眼11例(22眼,7.4%);矫正视力不良6例(10眼,3.4%);全身疾病7例(14眼,4.7%);其他原因12例(23眼,7.8%).结论:LASIK手术是一种选择性手术,医患之间应加强沟通,严格进行术前检查,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赵蓉;刘兵;李丹;王恩普;刘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反复发作的CSC患者 23例(23眼),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检查,接受1/3剂量维替泊芬的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min后,在FFA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s,术后随访6~12(平均9.2)mo,随访期间进行佳矫正视力、FF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在23眼中,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mo后视物变形改善有21眼,6mo后视物变形均有好转,FFA检查中,1mo后活动性渗漏消失的有20眼,3mo后全部消失.OCT检查黄斑部水肿均在3mo后消失.结论:1/3剂量维替泊芬治疗迁延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对照研究来证实.
作者:游志鹏;毛新帮;赵菊莲;熊小艳;汪昌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急性前房反应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14例15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出现急性前房反应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部分患者在术后第1d即出现明显的急性前房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房水闪辉、色素播散,严重者后期可出现人工晶状体前膜及虹膜后粘连.术后经局部应用散瞳、皮质类固醇以及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前房反应改善,视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在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者中病程明显冗长.随访发现术后1a视力稳定在0.5以上者11眼(73%).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出现急性前房反应与其身体状况的特殊异质性有关.对此类患者施行手术需要严格进行术前准备,控制和稳定血糖水平,选用生物相容性强的如肝素化人工晶状体或低创性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皆可降低急性前房反应的发生率.术后的积极处理可望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孙堂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3/2007-02的1组病例31例(32眼).纳入标准为屈光不正≥-6.00D,黄斑下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白色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经过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病例,随访时间≥6mo.结果:随访时间6~12(平均8.4)mo.所有病例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黄斑裂孔.8眼进行了内界膜剥除.术后终视网膜复位29眼(91%),未复位3眼;术后视力提高22眼(69%),不变7眼(22%),下降3眼(9%).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自体浓缩血小板封孔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刘大川;吴航;杨惠青;蒋惠中;戴惟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对眼的晶状体悬韧带状态进行检查.方法:对31例(41眼)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患者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并记录晶状体悬韧带损伤情况和范围.结果:悬韧带发生异常的41眼中,晶状体悬韧带异常表现有:晶状体悬韧带的断裂以及悬韧带的延长,其中32眼(78%)晶状体悬韧带发生断裂,9眼(22%)晶状体悬韧带发生延长,5眼(12%) 同时存在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和延长.晶状体悬韧带异常区域还表现有睫状体变平和晶状体赤道部变圆.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对晶状体悬韧带等眼前段结构进行准确观察,对于晶状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红颜;王秀娟;董丽;王晓丹;李志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索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明确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进行筛选,洗眼消毒后,病变区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观察疗效并隔日注射.结果:本组患者58例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联合抗真菌滴眼液及全身药物治疗,痊愈47例,无效11例联合手术治疗,痊愈率81%.结论:氟康唑注射液角膜基质内注射对治疗和控制真菌性角膜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杨云东;徐深;张歆;贾洪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霉菌性眼内炎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霉菌性眼内炎的发病经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5例于白内障术后30~50d确诊眼内炎后均急诊行前房冲洗、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并于玻璃体切除术后局部及全身使用抗真菌类药物.结果:有2例行眼内容剜除术,3例术后3mo随访见眼球轻度萎缩,视力分别为光感和指数/眼前.结论:对内眼手术即使是眼前节手术术后迟发型眼内炎症反应或经正规抗生素、激素治疗病情反复者应想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时抽取标本作细菌、真菌涂片、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争取能够早期诊断和治疗,大限度保留有用视力和眼球.
作者:张妍春;王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痛觉定位法球内磁性异物取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18枚)球内磁性异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枚球内磁性异物通过痛觉定位法全部取出,异物均有包裹粘连.视力较术前增加者11例,不变者3例,下降者4例.结论:痛觉定位法球内磁性异物取出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手术费用低,损伤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宋伟涛;夏晓波;邝国平;朱俊东;武正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瞬目症BUT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15例患者均排除全身疾患,检查角膜、结膜、屈光不正等,着重检查BUT,详细了解患者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治疗上停用含有防腐剂及激素类滴眼液,避免及纠正不良卫生及生活习惯,心理治疗,合理用眼,矫正屈光不正,给予不含防腐剂的滴眼液点眼,如3g/L艾丽滴眼液3次/d点眼,需用抗生素的给予可乐必妥滴眼液3~4次/d点眼,酌情给予抗病毒及维生素类药物.结果:215例患者BUT小于10s者197例(91.6%)326眼,其中5s以下123例224眼.本组215例病例中经过7~28d治疗,173例(80.5%)治愈,37例(17.2%)好转,5例(2.3%)无效,均未患眼部疾病,且不配合治疗,仍每天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2h以上.经治疗BUT正常者192例(89.3%),好转19例(8.8%)无效者4例(1.9%).随访1~6mo,复发31例,均为长期看电视、玩电脑、习惯揉眼者,BUT检查再次异常者,重复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泪膜的保持并发挥其生理功能与瞬目动作休息相关,我们认为泪膜稳定性差是瞬目症的另一重要因素,BUT检查在诊治儿童瞬目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正确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使患者早日康复,而且简单易行,无痛苦,儿童易接受.我们建议BUT可作为儿童瞬目症的常规检查.
作者:房学军;赵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外伤所致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对11例(11眼)外伤所致眼内炎进行玻璃体切除以及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合并晶状体损伤、球内异物、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的病例进行晶状体切除,球内异物取出,激光光凝及硅油或C3F8充填术.随访3mo~2a.结果:11眼(100%)控制了炎症,保留了眼球.6眼(55%)视力比术前提高,3眼(27%)视力无变化,2眼(18%)视力比术前下降.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外伤所致眼内炎.
作者:龚莉莉;秦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氧化应激是视网膜损伤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国内外学者对自由基引发的视网膜的氧化损伤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这对于进一步进行视网膜疾病的防治和抗氧化剂临床有效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田;朱小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后可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调节细胞的增生、迁移、粘附等活动.研究发现EGF/EGFR可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增生、移行,从而促进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发生发展.我们通过本文从EGF/EGFR的结构、功能、参与PVR形成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拮抗EGF/EGFR信号传导通路的方法在治疗PVR上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磊;孙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角膜的高度透明是实现视觉器官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而角膜内皮细胞正常的密度和形态是维持角膜正常厚度和透明性的基本条件,本文就角膜内皮的影响因素包括自身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尽量减少临床上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发生.
作者:刘琳;马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角膜屈光手术是目前发展快的矫治屈光不正的方法,其中的个体化手术是研究热点.我们通过本文对个体化手术的概念、方式、原理、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制约因素等进行综述.
作者:舒越昆;谢伯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促进骨髓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主要刺激因子,安全治疗肾性贫血已有20a的历史.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EPO不仅是一个新的神经递质,而且是一个新的有发展前景的神经保护剂.这种由其受体(EPO-R)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已在多发性硬化,急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急性视神经损伤,慢性高眼压等大量的动物模型的体内外实验中得到证实.但其机制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其衍生物的发现也为临床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程方;原慧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无损伤性等特点.随着傅立叶域OCT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三维OCT应运而生,但目前临床多以时域OCT为主,因此我们通过本文着重论述时域OCT的黄斑常见疾病图像特征及应用.
作者:贾洪强;杨云东;杨立东;张歆;徐深;王光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儿视力甚至危及生命.临床表现主要为白瞳症,发病机制普遍认为是Rb基因的二次突变.治疗RB需按个体化的原则,并结合其病理分期.国内外就该病的治疗,包括眼球摘除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药物疗法、激光光凝疗法、光动力疗法、温热疗法、冷冻疗法、基因疗法等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现综述如下.
作者:赵成;游志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青光眼是一种主要的致盲眼病,随着对青光眼研究的深入,逐渐认为高眼压和/或缺血造成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以凋亡的方式不断丢失,而神经营养因子、谷氨酸、NO、自由基及Ca2+的浓度变化参与了RGCs的凋亡过程.我们通过本文综述了参与青光眼RGCs损伤的几种因素.
作者:田冰玉;于敬妮;杨新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改变.方法:眼轴≥27mm,屈光度>-10.00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27例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3mo的黄斑区OCT检查,对比观察手术眼黄斑区OCT图象的变化.结果: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分别是:133±24μm和173±32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1),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38±30μm,与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1),与术前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6).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r=-0.56).术后OCT检查还发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1例,视网膜牵拉1例,黄斑区出血1例,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1例.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前及术后1mo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是:147±5μm和149±5μ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16),术后3mo黄斑区中心凹神经纤维层的厚度150±5μm,与术前及术后1mo的视网膜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4和t=1.316).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mo大部分发生黄斑区水肿,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且视网膜厚度的增加与视力呈负相关.部分患者出现黄斑区的全层裂孔,视网膜牵拉,黄斑区出血,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撕裂.3mo左右,大部分患者黄斑区水肿消退,并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作者:许莉;刘建巨;张红;谢芳;宋甄;施展;刘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患者术前、术后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术后应用扩血管药物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RD患者52例(52眼)均行巩膜外局部垫压及环扎术治疗,术后26例患者全身用扩血管药物(扩血管组),另26例患者未用扩血管药物(未扩血管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wk,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收缩期(PSV)、舒张期(EDV)、平均血流速度(AV)及阻力指数(RI)与搏动指数(PI).同时观察术后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结果:全部RD患者术前与术后2wk相比OA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CRA,PCA的PSV,EDV,AV,术前与术后2wk扩血管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后未扩血管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且术后扩血管组与未扩血管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wk,B超提示未扩血管组视网膜复位率为85%,扩血管组复位率为92%.结论: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患者患眼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术后辅助用药、促进视网膜复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秦力维;彭秀军;邓芝云;燕振国;张晓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长期疗效观察,评价该疗法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利用非随机的系列病例回顾性研究,对在两年间接受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67例(125眼)患者进行了长达6a的随访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以矫正高度近视眼为目的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读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手术.在术后第1,3,6a,分别观察其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接受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8岁;术前平均近视屈光度为-15.65D.术后6a随访,较术前自戴眶架眼镜矫正视力提高的占75.7%,没有变化的占10.4%,低于术前自戴眶架眼镜矫正视力的占12.2%.44%有后发性白内障发生,需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或后囊膜切除手术 ;1.6%分别在术后5mo和16mo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1a角膜内皮丢失率为1.9%,3a为3.2%,6a为5.9%.结论:有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评估和娴熟的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掌控,透明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是安全和疗效满意的.
作者:肖伟;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部完全包裹式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52例患者施行前部完全包裹式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术后观察外观、义眼台活动度情况及并发症的出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24mo.52例HA义眼台居中,眼窝凹陷消失,义眼与健眼对称,外观满意.HA义眼台活动度优者42例(81%),良者10例(19%).无HA义眼台脱出.出现结膜切口裂开5例(10%),结膜肉芽肿1例(2%),结膜囊狭窄1例(2%).结论:HA义眼台植入术加强了义眼台的前部包裹物,降低了结膜切口裂开及义眼台暴露的发生率.
作者:姜涛;姜靖;杨珊珊;赵桂秋;林静;高岩;王传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08-05诊断治疗的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1眼,分析视网膜复位情况及佳矫正视力.结果:在这些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有6种手术方式:单纯黄斑区巩膜外垫压12眼,5眼(4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单纯玻璃体腔气体充填15眼,6眼(4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0眼,14眼(7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16眼,11眼(69%)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5眼,18眼(7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13眼,10眼(77%)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64眼(70%)首次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回贴,85眼(93%)视网膜回贴.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建斌;余雨枫;雷春涛;陈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年龄人群的角膜厚度和曲率,了解随年龄增加角膜厚度和曲率的变化规律,探讨角膜厚度、曲率变化规律对于眼科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连续收集2006-01/2007-09黄石爱尔眼科医院与黄石市疾控中心合作开展的社区普查临床资料,每个患者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曲率及轴向,排除角膜溃疡、角膜白斑、圆锥角膜、角膜外伤等角膜疾病患者.将患者分为5组,A组5~10岁805例(1 610眼),B组11~17岁535例(1 060眼),C组18~40岁994例(1 987眼),D组41~59岁723例(1 445眼),E组60~80岁695例(1 388眼),共3 752例(7 490眼).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组角膜厚度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D,E组互相比较循规散光、逆规散光发生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角膜厚度明显变薄,逆规散光的比率明显增加,循规散光的比率明显减少.
作者:刘勇;扬楚春;汪键;戴鸿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0.2g/L mitomycin C,MMC)与术后并发症,尤其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a期间接受LASEK术的受术者资料193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常规组92例(184眼)和MMC组101例(199眼).采用统计学方法统计术后两组Haze发生率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期均为12mo.结果:两组均无Ⅱ级以上Haze的发生.两组屈光度为-6.00~-8.00DS时Ⅱ级Haze,≥-8.00DS时Ⅰ级Haze及Ⅱ级Haz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2g/L MMC可减少LASEK术后Haze的形成,尤其对高度近视受术者作用更加明显,并且无明显上皮毒性.
作者:燕振国;王敏;徐朝晖;张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的变化特点,从视功能的形觉和深度觉角度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45眼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0.5,1,3,6,12mo应用Optec 3500视觉检查仪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夜、夜+周边眩光、昼、昼+周边眩光4种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以及远、近距离立体视觉.结果:不同屈光度组在术后0.5mo时4种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均降低,尤其是高度近视组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低中频区在术后1~3mo、高频区在3~6mo都显著性低于术前水平(P<0.05);低、中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曲线在6~12mo有所提高,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2mo时才基本上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仍存在夜间眩光损害.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远近距离立体视觉均有所改善,尤其是非屈光参差组的远距离立体视觉和屈光参差组远近距离立体视觉改善更明显(P<0.05),并且屈光参差患者随着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越大,远近距离立体视觉越差.结论:LASIK在矫治近视的同时,在视功能的形觉和深度觉方面可以全面、安全、有效地提高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
作者:朱超;任华;赵梅生;刘姝;宋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前期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potential,PVEP)各参数的变化,寻找DR前期的诊断指标.方法:采用国际标准法对20例(40眼)正常人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测,对20例(40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FERG和PVEP检测.结果:DM患者FERG、PVEP与对照组之间有差异,表现为Rod-R a,b波幅值、Max-R a,b波幅值、Cone-R a波幅值显著降低(P<0.01);Cone-R b波幅值,OPs总幅值、P100波幅值降低(P<0.05);P100波潜伏值的延迟(P<0.01).结论:DM组在眼底尚无病变前,其FERG,PVEP已出现异常,因此FERG,PVEP是 DR前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芳霞;杨巧玲;曹宏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acute anterior uveitis,AAU)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lyte antigen,HLA-B27)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al pr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基因检测技术,对AAU患者进行HLA-B27基因检测,观察HLA-B27阳性与阴性AAU临床特征并加以分析.结果:在36例AAU患者中,HLA-B27抗原阳性29例,阳性率81%,37例健康对照组,阳性9例,阳性率2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χ2=23.12,P<0.01).结论:HLA-B27与AAU明显相关,HLA-B27阳性与阴性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常伴有全身脊柱关节病,采用SSP-PCR基因检测技术测定HLA-B27快速、简单、准确性高、客观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红艳;杜鹏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的准确性及在儿童屈光不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4~16岁儿童用10g/L阿托品眼膏3次/d,连续3d,睫状肌麻痹前后,分别进行视网膜检影、NIDEK AUTO REF/KERATOME ARK-30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验光和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结果:睫状肌麻痹后,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与视网膜检影结果间相关系数为0.980,差值均数±标准差为-0.37±0.52,95%可信区间为-0.51~-0.23;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与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结果间相关系数为0.982,差值均数±标准差为-0.37±0.49,95%可信区间为-0.51~-0.24,以上两组配对t检验均P=0.000,均差异显著.表明在95%的测量中,结果差异均在0.50D以内.不同屈光状态下,在95%可信区间内,屈光度相差范围为远视<0.75D,近视<0.50D.结果均为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比视网膜检影、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偏负值.睫状肌麻痹前由于调节的影响3种检查结果相差较大,远视结果相差比近视结果相差大.结论:睫状肌麻痹后,手持自动电脑验光仪验光和视网膜检影、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有极高的一致性,在儿童屈光不正检查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便的、可靠的屈光检查工具.
作者:马鹤;亢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分布、术后主导眼及其视力变化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18例(236眼),术前用卡洞法行主导眼检查,全部患者分别在术后2,4wk;2,3mo检查主导眼眼别及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视力;术后2mo按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视力情况分4组,接受近距离工作主觉症状及远距离视疲劳症状调查表的调查.结果: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70.3%);术前主导眼眼别与佳裸眼视力眼别一致性差(n=67,kappa值=0.148,P=0.140),两者符合率为55.2%;术前主导眼眼别与高屈光度眼眼别一致性差(n=109,kappa值=-0.16,P=0.007),两者符合率为42.2%;118例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第2,4wk;2,3mo均未出现主导眼眼别的调换;4组比较而言,LASIK术后主导眼视力变化对视觉舒适度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近视人群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且主导眼与性别、佳裸眼视力眼眼别、屈光度高低无显著相关;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3mo主导眼眼别未发生改变;LASIK术后部分患者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视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视觉舒适度未产生影响.
作者:李可嘉;刘汉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继发的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YAG激光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7例(59眼)的患者于激光治疗前后进行视力检查,并主觉验光矫正视力;采用对比敏感度检测卡分别测试患眼和对侧眼的对比敏感度曲线;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患者的近距立体视锐度;采用王克长<色觉检查图>检测患者的色觉辨认功能.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激光治疗前患眼的平均视力为0.56±0.25,治疗后患眼平均视力为0.86±0.21.采取小角度对数视力统计比较患眼治疗前LogMAR视力0.3103,较对侧眼LogMAR视力0.0707低下,差异有极显著性(t=7.63,P=0.000);治疗后患眼LogMAR视力0.0811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t=7.076,P=0.000).治疗前患眼各频区的对比敏感度值均较对侧眼显著低下,治疗后敏感度值明显提升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前44眼(75%)出现色觉异常,仅15眼(25%)辨色完全正常;治疗后31眼(53%)辨色完全正常,治疗前后的辨色能力差异有显著性.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显示,治疗前立体视缺失者分别为39例(68%)和19例(33%),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者分别为3例(5%)和6例(11%);治疗后立体视缺失者降至11例(19%)和2例(4%),具有正常立体视锐度者达到22例(39%)和36例(63%),立体视的改善较之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不仅影响患眼的佳矫正视力,还影响其对比敏感度值和色觉辨认,并可损伤患者的立体视功能.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PCO,恢复患者多项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作者:卢光;夏群;高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系统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366例(726眼)和472例(930眼)分别接受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IR+super)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super LASIK)的近视眼患者进行为期1a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指标有:视力、主诉、总高阶像差值.结果:两组在3mo和1a的视力、主诉和总高阶像差值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虹膜识别系统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中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和视觉质量.
作者:刘怡;赵宏伟;孙轶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氪离子激光与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并与近期疗效比较.方法:对我院39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氪离子激光与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应用的方法,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评价术后1a与7a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虹膜透切率达100.0%,一次透切成功率达97.9%.术后1a随访时发现眼压在正常水平内,且均值比术前低;术后7a随访眼压与1a无统计学差异.视力情况在术后1a不变或轻度改善,但在第2次随访时发现有5例(7眼)视力轻度下降.房角情况在术后1a也较术前略为改善,且这种改善维持到第2次随访时.至于周边前房深度,术后1a随访时明显强于术前,第2次随访时发现新出现5例患者周边前房深度变浅;视野情况术后1a与术后7a无明显变化,均发现早期青光眼视野缺损消失.结论: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是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有效术式,近、远期疗效确切,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可在相当时期内有效预防青光眼急性发作.
作者:周谮;刘宁宁;陈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眼内炎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的分析,对眼内炎的诊治和预防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方法:对2004/2007年我院眼科收治的52例眼内炎患者的年龄、病因学、病原学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内炎由外伤导致者多,占45例(87%),其中异物伤和注射器刺伤为主要致病因素,内眼手术后有6例(12%),转移性眼内炎1例(2%).14岁以下儿童和男性为眼内炎高发人群.病原学检查中,细菌性眼内炎培养阳性率为37%,其主要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性眼内炎培养阳性率为10%,其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手术后视力提高者44例(92%),视力无改善者4例(8%).结论:眼外伤是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检测病原体确定敏感药物,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的关键.眼内炎重在预防.
作者:田芳;毕春潮;孙鹏锐;杨新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nsis,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治疗组65例(130眼)采用天亿+碘必舒滴眼液(3g/L妥布霉素+ 1g/L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照组52例(104眼)采用碘必舒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术后观察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4项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 分;术后第1,2,3,5d观察术后反应并评分,第5d开始根据上皮修复情况取镜,记录上皮修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3d治疗组术后反应评分为4.1±1.3,3.0±0.8和1.2±0.6,对照组分别为4.1±1.4,3.1±0.8和1.4±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第5d两组评分分别为0.6±0.5和0.8±0.7,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平均上皮修复时间为5.6±0.7d,对照组为6.2±0.9d,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促进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缩短角膜接触镜使用时间.
作者:梁荣;何书喜;王华;陈蛟;罗栋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内窘迫新生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对90例宫内窘迫新生儿在生后72h内散瞳做眼底检查,记录视网膜出血形态及特征;分别统计胎儿性别、分娩方式、有无脐带绕颈、产程情况、母体健康状况下,各自的视网膜出血率.结果:90例宫内窘迫新生儿中视网膜出血28例34眼(31%).出血部位以后极部视乳头表面及其周围多见,几乎全为视网膜浅层出血,形态呈点片状、线状、团状及火焰状.宫内窘迫新生儿采取顺产时发生视网膜出血的风险是剖宫产的14.3倍(P=0.003);孕妇合并并发症时,其出血的风险是没有并发症的30倍(P=0.006);产程延长时出血的风险是产程正常的9.3倍(P=0.014).结论:宫内窘迫新生儿易发生视网膜出血,母体合并并发症、产程延长是增加宫内窘迫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风险因素,而采取剖宫产可明显降低其风险.
作者:黄晓环;于健;熊柯;宗建华;谭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发病机制中晶状体因素的作用.方法:采用B超、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和超声生物显微镜对21例(41眼)急性PACG患者和20例(40眼)窄房角正常人的晶状体等眼前节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比较两组晶状体参数的差异,并对晶状体参数与前房深度和房角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PACG组与窄房角正常组比较,晶状体厚(包括中央部和周边部厚度)、前表面曲率大、相对位置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PACG组的晶状体直径、后表面曲率半径和体积与窄房角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PACG组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和小梁虹膜夹角分别与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和相对位置呈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PACG的发病与其自身晶状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包括晶状体厚,前表面曲率大和相对位置偏前,后两者是导致其前房变浅和继发房角关闭的主要因素.晶状体直径、体积和后表面曲率与发病无密切关系.
作者:冯朝晖;周爱意;韩东刚;王肖华;孙乃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起小学生近视诊断的新方法.方法:基于年龄、性别、年级、身高、体质量和血红蛋白指标,用基因表达式编程(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GEP)与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LDA)方法对近视与正常视力学生进行分类判别.结果:GEP方法获得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是0.71和0.79,而LDA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是0.67和0.71.GEP方法在诊断小学生近视方面要优于LDA方法.结论:GEP方法建立的诊断模型可用于小学生近视的辅助诊断.
作者:司宏宗;刘勋;王涛;格鹏飞;Park Albert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及I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技巧.方法: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67例(104眼),年龄29~38mo,观察I期白内障摘除时3种手术方式(A组:单纯白内障吸出;B组:白内障吸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C组:白内障吸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I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并在术后随访1~3a.结果:I期白内障摘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如:玻璃体疝、虹膜后粘连等)发生率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行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时I期行后囊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并发症发生率与其它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方法简便、安全,但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徐春丽;李林;李霞;谢铃;杨永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角膜曲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近视眼患者379例746眼,分别做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取角膜曲率、测量近视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和非接触眼压,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视眼患者角膜曲率(轻度43.0±1.3D,中度43.3±1.6D,高度44.1±1.2D)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30.90,P=0.000);角膜厚度(轻度546±41μm,中度541±32μm,高度535±30μm)轻度与高度近视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眼压(轻度14.3±2.6mmHg,中度14.0±2.4mmHg,高度14.0±2.2mmHg)3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角膜曲率(男43.1±1.3D,女44.0±1.5D)、中央角膜厚度(男546±34μm,女534±32μm)、眼压(男14.7±2.5mmHg,女13.4±2.1mmHg)等比较差别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00).角膜曲率(Y)与近视屈光度(X1)、角膜厚度(X2)、眼压(X3)之间均有高度相关性(Y=46.462+0.114 X1-0.0051 X2-0.0597 X3).近视屈光度与角膜厚度、眼压之间无相关性;而角膜厚度(X)与眼压(Y)之间有高度相关性(Y=0.036X-5.437).结论:近视眼患者角膜曲率与性别、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压等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赵春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将视觉电生理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探索一种有效、敏感及简便的青光眼诊断方法.方法:对可疑青光眼60例(105眼)、正常对照30例(60眼)进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振荡电位(OPs)各项指标的检测;对有以上指标异常的66眼进行分组,干预组34眼,观察组32眼,干预组局部用药,眼压下降至患者基础眼压的30%.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研究对象追踪6~12mo.结果:可疑青光眼组P-ERG幅值降低及潜伏期延长、OPs波总值降低和P-VEP幅值降低及潜伏期延长,阳性率分别为57.1%,33.3%,47.6%,两项以上异常为36.1%,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0.6%.6mo追踪随访各指标再进行组间对照,P-VEP幅值有显著差异.12mo追踪随访各指标再进行组间对照,OPs的总值有显著性差异,P-VEP的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视觉电生理中的(P-ERG,P-VEP,OPs)检测在可疑青光眼患者早期诊断中有临床意义.经过6~12mo的追踪检查在所有的指标中P-VEP潜伏期、幅值及OPs总值比较敏感.因此视觉电生理检查可作为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并可作为观察病情的监测指标.
作者:张晓湄;马师强;孙廷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 Doppler imagining,CDI)测定61例(12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球后血流状态,其中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4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NPDR)4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PDR)34眼,并与正常人32例(64眼)进行对照.检测指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眼动脉血管的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NDR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眼动脉血管的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无统计学差异,NPDR组、PDR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眼动脉血管的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有变化,各检测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与PDR组之间比较,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眼动脉血管的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有变化,各检测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I对DR患者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检测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对2型DM患者的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兰海鹰;穆塔里甫·吾布里哈斯木;陈雪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GM 6001干预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将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tPVR组和外伤后应用GM 6001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透射电镜示tPVR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RPE、视网膜内外屏障受损,而外伤后应用GM 6001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结构尚清晰,RPE基底部质膜内褶较tPVR组多,胞质中含大量线粒体、吞饮小泡和滑面内质网,细胞连接规则.结论:GM 6001可保护视网膜组织结构,在干预 tPV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谢茂松;吴雅冰;徐国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高眼压条件对大鼠视网膜神经感觉层(neurosensory retina)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制的加压装置使大鼠眼内压升高,维持眼底缺血状态2h,再分别于恢复血液再灌注0,8,24,48h;7d处死大鼠,取出视网膜组织,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观察再灌注8h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细胞死亡表现出凋亡和坏死两种特征,神经纤维层水肿明显,细胞线粒体出现空泡样结构,24h有视网膜节细胞凋亡数量多,48h减少,7d后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密度减小,视网膜萎缩变薄.结论:急性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各层细胞易损性不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各层超微结构变化不一致,凋亡不仅是视网膜节细胞的死亡形式也是其它层细胞的死亡形式.
作者:郭斌;杨新光;刘钊;范钦华;陈倩;曹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水蛭提取物对凝血酶诱导的RF-6A细胞(恒河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跨膜受体VEGFR2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中药水蛭用于防治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细胞分成水蛭组,凝血酶组,凝血酶+水蛭组及空白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选择64g/L水蛭提取液及20NIHU/mL凝血酶.8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的方法检测各组细胞VEGFR2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免疫组化分析:与空白组比较水蛭组RF-6A细胞膜上VEGFR2的表达明显降低,降低程度高于凝血酶组,小于混合组,Sig=0.000,P<0.01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蛭提取物可使内皮细胞跨膜受体VEGFR2表达明显减少,推测其对VEGF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途径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
作者:熊欣;彭琦;郑燕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电镜下观察正常成年大鼠视网膜中脑红蛋白(Ngb)的表达.方法:用电镜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法研究Ngb在成年大鼠视网膜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Ngb在视网膜除外核层和视锥视杆层的外节段以外的其它各层均有分布.在细胞层Ngb定位于细胞的胞质内,线粒体周围多见,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管腔外侧也可见Ngb阳性着色;在丛状层Ngb分布于突触前成分的突触小泡之间.结论:Ngb的特殊亚细胞分布提示其与神经元供氧的紧密关系.
作者:徐琼;黄晓峰;魏小燕;武明媚;丁国鹏;李耀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大鼠模型眼部研究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的表达.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免疫Lewis鼠160只后,在眼组织切片上应用SOCS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在眼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正常大鼠40只做对照.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在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部位可见SOCS-1和SOCS-5蛋白表达;而在正常Lewis鼠未见SOCS蛋白表达.统计学结果显示,SOCS-1和SOCS-5蛋白表达与EAU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1=0.954,r2=0.963,P<0.01).结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Lewis鼠出现SOCS阳性表达细胞在EAU的发病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梁亮;王红;彭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缺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36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及ES治疗组.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12,36h,玻璃体腔内注射ES 1μL.另将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的18只同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提取3组小鼠视网膜总RNA,通过RT-PCR方法定量检测VEGF在3组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氧致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ES作用后VEGF的表达减少,与给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ES治疗组与高氧组比较P<0.05).结论:ES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 mRNA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吴静;张美霞;张军军;严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别在成模后第1,3,6mo时测定大鼠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和iNOS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NC)相比,iNOS表达在糖尿病各组均升高,6mo时明显增强(P<0.05);(2)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对照组(NC)相比,糖尿病模型1mo时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mo时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iNOS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增强,推断iNO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diabetes,DR)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张莉;蒋升;克麦儿·艾则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P97) 对高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高糖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s),转染P97的RNA干扰质粒到HRCECs,抑制P97的表达,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水平变化,同时观察HRCECs增殖的变化.结果:RNA干扰P97组和对照组的VEGF/actin分别为:0.21±0.03和0.10±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RNA干扰P97组和对照组,HRCECs在G1期细胞分别为44.05%±3.62%、25.21%±3.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当P97表达受抑制后,VEGF的表达增高,HRCECs的增殖增强,这些变化可能与DR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李斌;郑海红;华开罗;胡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βB2晶体蛋白基因敲除对于小鼠晶状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胚胎干细胞打靶技术,培育出基因敲除小鼠.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小鼠晶状体的病变;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晶状体的超微结构;观察该基因敲除后晶状体形态和功能改变.结果:βB2晶体蛋白基因敲除后,新生的小鼠晶状体发育正常;随年龄增长,小鼠晶状体的质量、直径和正常小鼠比较明显减少;小鼠在生后数月内发生皮质性白内障,其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电镜观察显示晶状体细胞纤维排列异常.结论:小鼠βB2晶体蛋白基因敲除导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薛炼;姚雯颖;张军;高莉;付清;李闻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遮盖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并将其与传统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9例,年龄10~17岁.A组包括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青少年10例,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后,他们的视力不能改善.这些患者后接受LASIK联合遮盖疗法.B组包括年龄相匹配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9例作为对照,他们适应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分析A组的术后视力,并与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前平均球性屈光不正度数为-8.9±5.2D,术后为-1.9±2.0D;术前平均佳矫正视力为0.25±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6.B组,治疗前平均佳矫正视力为0.27±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8.两组治疗后佳矫正视力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经过传统的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而不能提高视力的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疗法相当.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39例(39眼),被分为两组,Ⅰ组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Ⅱ组不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结果:两组术后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3mo Ⅰ组眼压为15.72±3.02mmHg,Ⅱ组为16.30±3.81mmHg,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别(P<0.05).Ⅰ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64±0.45mm加深至术后3mo的3.21±0.41mm,Ⅱ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92±0.52mm加深至术后3mo的3.18±0.39mm,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比术前明显加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房角明显增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不仅能提高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青光眼视力,而且可彻底解除闭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滞.
作者:马群;曾水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确定在尼日利亚阿巴卡利基地区两个三级医院就诊的先天性眼及附属器疾病的类型和发病率.方法:回顾分析2001-05/2008-04就诊于两个三级医院眼科的1岁及1岁以下的先天性眼病患者的病历记录,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病种、发病率、眼部及全身的相关疾病等信息.结果:研究共记录有199例眼病患儿.其中先天性眼病的50 例(25.1%).包括男27例(54%),女23 例(46%).患儿<6个月龄的占2/3(64%).常见的疾病为鼻泪管阻塞10例(20%),先天性上睑下垂10例(14%)皮样囊肿5例(10%),牛眼4例(8%),以及先天性白内障3例(6%).这些都可能导致可避免的儿童盲.少见的疾病包括白化病1例(2%),无眼畸形1例(2%),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4%)和视神经萎缩2例(4%).这些是不可逆的导致失明和视力低下的原因.结论:尽管先天性眼病不常见,但是这些疾病是潜在的儿童致盲原因.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柚皮素对激光诱发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高眼压兔眼血流和缺血大鼠眼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棕色挪威大鼠,采用激光诱发Bruch膜破裂后,予10g/L(20mg/kg)柚皮素,1次/d,持续4wk;光凝后2,4wk分别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评估CNV的形成.采用彩色微球技术、眼电生理技术检测兔眼血流和大鼠视网膜功能恢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g/L柚皮素能明显增加高眼压兔眼脉络膜血流(P<0.05),能明显增加缺血大鼠眼视网膜功能恢复(P<0.05),能明显减轻光凝点荧光素渗漏(75.8%~95.0%,P<0.01).结论:柚皮素能抑制激光诱发大鼠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增加高眼压兔眼脉络膜血流;增加缺血大鼠眼视网膜功能恢复.
作者:吉洁;徐新荣;邱春亿 刊期: 2009年第01期
Brown's 综合征(上斜肌腱鞘综合征)是指患眼在内转位时不能上转或上转严重受限,内转时被动牵拉试验阳性,在外转和第一眼位是上转受限程度极小.小眼球是一种不常见的先天性眼畸形,表现为眼球极小.本论文报告1例双眼Brown's 综合征及小眼球合并系统性关节僵硬.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工泪液爱丽和倍然对成年近视眼角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应用Orbscan II角膜地形图系统(Orbscan,Inc,Salt Lake City,UT,USA,Version 3.00E)对滴人工泪液爱丽或倍然0.5h后的薄角膜厚度(THN)变化进行测量,38例(76眼)被随机分成爱丽组和倍然组,分别于滴药前和滴药后0.5h进行3次THN测量.结果:两组THN在滴药前无差异(t=0.264),但滴药0.5h后两组THN均显著增加(爱丽组5.57±7.00μm,t=4.906,P<0.01,倍然组7.89±7.64μm,t=6.369,P<0.01),两组之间的角膜厚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t=1.381,P>0.05);爱丽组共有32眼(84%)角膜厚度增加,而倍然组33眼(87%)角膜厚度增加.结论:对生产工艺要求相对严格的人工泪液能短时间内显著增加近视眼角膜厚度,角膜厚度的变化可作为评估人工泪液等眼药制剂舒适度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张凤兰;高磊;王富华;代秀玉;谭丽霞;Alvin K H Kwo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探讨正常婴幼儿鼻泪管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应用螺旋CT对27例(54眼)正常婴幼儿和15例(30眼)成人骨性鼻泪管三维重建后,测量骨性鼻泪管长度,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等解剖学数据,同时用解剖学方法测量7例(14眼)儿童尸头骨性鼻泪管长度作对照,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婴幼儿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0.06±0.29mm,儿童尸头骨性鼻泪管长度为9.95±0.31mm,成人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1.51±1.54mm,前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者与成人鼻泪管长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幼儿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96°±1.62°,与水平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3.24°±6.75°,与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12.31°±2.03°;成人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分别为8.08°±0.63°,72.69°±3.85°,12.09°±1.21°,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测量婴幼儿鼻泪管解剖学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所得解剖学数据对婴幼儿泪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钟晖;陈剑;孙洁;宋秀豹;张莉;王莉;张越骊;何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8岁,高压电击伤后3mo,发现视力下降1wk.3mo前患儿在高压配电房附近玩耍,10 000V交流电击伤左肩部致昏迷,立即送往当地医院常规烧伤治疗,昏迷2h后苏醒.1wk前父母发现患儿视力差,询问患儿诉左眼视物不清,遂于我院就诊,平素体健.专科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左上臂、左肩部、背部,前胸部皮肤瘢痕增生,有溃疡及渗液.视力右眼:0.2(不能矫正),左眼:手动/30cm.双眼睑(-),角膜透明,KP(-),前房中深,Tyndall(-),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双眼晶状体前后囊膜下可见灰白色点星状混浊,左眼明显,以前后极为中心向晶状体赤道部延伸.眼压OD:15.6mmHg;OS:17.2mmHg.双眼美多丽散瞳后检查眼底示:双眼可见视网膜前增殖条带,视乳头苍白,黄斑区见可疑裂孔.B超示玻璃体混浊,OCT检查示双眼黄斑全层裂孔.全身情况和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诊断:双眼电击性白内障;双眼黄斑裂孔.入院后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02;右眼未行手术,观察.
作者:刘娅利;陈豫川;陈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0引言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中为常见的一类.肾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一般是先就诊内科而后转眼科会诊检查眼底时发现,首诊到眼科的少见,且容易误诊.现将在门诊遇到的1例患者介绍如下.
作者:范瑞;陈铁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31岁,孕29wk.以“体检时发现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4mo,WBC下降1wk”入院.患者在孕10wk查体时发现HIV抗体(+),除自觉倦怠外,无其他不适.2mo前查:CD4 20个/L,予HAART(叠氮胸苷+拉米呋定+耐伟抗平)治疗.入院查体:WBC 0.8×109/L,Hb 100g/L.入院诊断:AIDS;WBC减少症;轻度贫血;孕29wk.
作者:孙挥宇;柳月红;马爱民;付茜;许雪静;陈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0引言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是常见的一种,甚至可以导致生命危险,但因药物过敏导致角膜炎的病例并不多见[1-3].而青霉素引起的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2006/2007年发现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沈立台;曾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0引言严重眼外伤、角膜病变合并后节疾病,如视网膜脱离、球内异物、眼内炎时常需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然而,角膜透明性的丧失导致手术无法实施.近十余年,国内外大量报道临时人工角膜下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我们通过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以来实施的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割术29例(31眼),现将手术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娟娟;黎铧;胡竹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报道眼内抗生素注药成功治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后感染性眼内炎1例.方法:病例报道.结果:患者1例在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后被培养证实并发感染性眼内炎,发病90多小时后进行了玻璃体腔内联合抗生素注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能够有效减轻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后的黄斑水肿,但患者应该被密切随访以警惕非感染性或细菌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高磊;姜鹏飞;刘淑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现阶段广东省贫困地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之策略.方法:调查26个边远(贫困)县市白内障患者行手术治疗之途径;采取由省残联牵头负责组织、省级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以流动眼科手术车下基层巡回手术之形式,免费或低收费(≤1 000元)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结果:发现目前边远(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行手术治疗主要有4条途径:(1)当地县、镇级医院手术;(2)到大中城市医院手术;(3)请大医院医生到当地县、镇级医院手术;(4)在流动眼科手术车上手术.经济贫困和卫生条件落后导致患者看不起病、看不好病是当前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自2001-10以来,由广东省残联具体负责组织,我院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流动眼科手术车下基层巡回手术之形式,为10 752名患者施行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复明率达99.7%.结论:我们认为,由残联部门组织,政府财政拨款或动员社会资助,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流动眼科手术车下基层巡回手术之形式是现阶段贫困地区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可行措施之一.广大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在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情况下,就能就近享受到现代一流设备、一流技术的规范治疗.
作者:邓金印;余洪华;陈静;王泳;刘琳;李颖;路璐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