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 国际刊号:1672-5123
  • 国内刊号:61-1419/R
  • 影响因子:0.98
  • 创刊:2000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23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2000年被美国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国际眼科杂志   2010年2期文献
  • 高度近视应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矫正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将自愿接受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4例108眼分为两组:一组29例58眼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引导的EPI-LASIK术(波前组);另一组25例50眼接受常规EPI-LASIK术(常规组);术后随访期间进行裸眼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主观感觉做以分析.结果:术后6mo时,两者比较,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度存在统计学差异;高阶像差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主观感觉的眩光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引导的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在有些方面优于常规的EPI-LASIK.

    作者:李鹏;王莉;高建民;高丹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289眼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检查患者术后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3~9mo. 结果:术后3mo,平均裸眼远视力为4.58±0.12,佳矫正远视力为5.12±0.16.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22眼.结论: Tecnis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恢复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并且减少眩光,提高夜间视力, 改善人工晶状体眼的视觉质量.

    作者:王磊峰;张振义;秦向阳;董玉萍;邓旸;朱素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眼挫伤32例42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联合视觉电生理分析

    目的:观察眼挫伤后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联合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igram,ERG)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42眼眼挫伤患者进行FFA,ERG和VEP检查.结果:FFA检查,视网膜震荡伤16眼(38.0%),视网膜挫伤9眼(21.4%),视神经损伤22眼(52.3%)黄斑裂孔2眼(4.7%),脉络膜破裂7眼(9.7%).视觉电生理检查:32眼(76.1%)挫伤引起闪光ERG的a,b波波幅下降,视力<0.1者26眼(61.9%)闪光VEP的P波潜伏期延迟,波幅下降趋势明显.结论:FFA联合视觉电生理检查对眼挫伤引起的视网膜视神经改变能进行客观、可靠的评价.

    作者:徐晨;宋愈;徐迎光;范红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龄老年人472眼屈光状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眼视力状况及屈光分布,做好高龄老年人的视力保健.方法:标准照明下查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472眼远视力,作仔细的眼部和屈光状态的检查并矫正其视力.结果:全组472眼中屈光不正468眼(99.2%),全组以近视居多,且随着年龄递增,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散光415眼(87.9%),70~80岁组以远视散光为主,80岁以上则以近视散光为主,全组散光以近视性逆规散光眼所占比例大,共172眼(36.4%),远视散光眼散光度数集中在0.50~1.00D,近视散光和混合性散光眼度数集中在1.25~2.00D.全组裸眼视力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各年龄组矫正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高龄老年人由于眼睑和晶状体等的老年性改变,其屈光状态向近视性逆规散光发展,成为影响其视力的主要原因,尚未行白内障摘除之高龄老年人,定期检查其屈光状态并做必要的屈光矫正能明显提高高龄老年人的视力.

    作者:杨青华;王炜;杨炳建;陈兵;赵海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联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2例72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72例72眼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术后3,18mo平均眼压分别为15.30±2.64mmHg和16.72±2.30mmHg,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眼压控制良好,能获得较满意的视力.

    作者:夏世刚;彭辉灿;王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硅油填充眼A超眼轴测算及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目的:评价声速调整法测量硅油眼眼轴、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对2003/2008年于我院治疗的24例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采取坐位眼轴测量并改变硅油眼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来修正眼轴长度,再将计算所得眼轴长度代入SRK II公式计算拟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行硅油取出术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mo测量眼轴及屈光状态.对手术前后眼轴长度进行对比,将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期值比较.结果:硅油取出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25.25±0.65mm,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4.80±0.67mm,取油前后眼轴长度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期值差值平均为1.50±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坐位测量并调整超声波在硅油中的传导速度,可准确测量硅油填充眼眼轴,较传统方法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准确率更高.

    作者:程旭康;罗艳;冯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 PTK)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翼状胬肉患者12例13眼,行准分子激光切削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6mo,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复发率.结果:在12例翼状胬肉患者中,无1例复发.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用于胬肉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任延军;孙兰萍;刘桂芬;张亚娟;李冀;郝俊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工心包补片后巩膜植入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心包补片进行后巩膜植入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应用人工心包补片材料,对56例102眼病理性近视进行后巩膜植入术,随访1a.结果:患者术前眼轴为28.83±3.12mm,术后第1d;1,6mo;1a眼轴分别为:28.71±3.14mm,28.76±3.22mm,28.84±3.17mm,28.88±3.31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屈光度为-17.42±6.71D,术后第1d;1,6mo;1a为-17.31±6.51D,-17.43±6.42D,-17.35±6.62D和-17.34±6.72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提高的97眼(95.1%),稳定的4眼(3.9%),视力下降1眼(1.0%),少数眼出现短暂眼压升高,用药后控制,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以人工心包补片作为加固材料的巩膜后植入术,能有效的控制病理性近视的眼轴增长,稳定屈光度和改善视力,并发症少.

    作者:邝国平;娄小波;李建超;彭正武;李国桥;周小平;宋伟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的早期观察

    目的:初步观察评估植入ReSTOR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的视功能,以评价ReSTOR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超声乳化联合ReSTOR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41例60眼,观察患者术后远、近视力,角膜散光度数,对比敏感度,手术并发症,问卷式调查脱镜率、视觉不良症状和满意度.随访时间为术后3~6mo.结果:植入ReSTOR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后3mo术眼裸眼远近视力分别为0.80±0.25,0.86±0.20,术前与术后3mo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敏感度在低、中空间频率段均位于正常范围内,高空间频率段则有部分病例有所下降.脱镜率为86%(33/41).结论:ReSTOR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86%的患者可摘掉眼镜.

    作者:徐洪超;孔庆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动眼神经麻痹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11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动眼神经麻痹进行详细临床检查,根据临床检查制定手术方案,将术后结果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患者11例均行外斜视矫正术,其中有9例患者行外斜视矫正术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详细的术前检查和合理的手术方案对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凤;刘桂琴;刘春明;欧阳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渐进多焦点眼镜对缓解视屏终端操作者视疲劳症状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渐进多焦点眼镜缓解视屏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操作者视疲劳的效果.方法:有视疲劳症状且屈光不正的VDT操作者98例,按自愿原则分为2组,其中一组配戴普通单光眼镜,共52例;另一组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共46例,经1a随访,分析两组屈光状态及其缓解视疲劳的效果.结果:所有98例患者中,44例存在未矫正、屈光矫正不足和过矫正;视物不能持久、眼部酸胀2种症状在两组中的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眼痛、眼干和眼睑沉重3项在两组中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多焦点眼镜对缓解轻中度近视VDT操作者视疲劳有效.

    作者:郭嫱;韩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可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可调整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65例65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d前房形成63眼(96.9%),浅Ⅰ级前房1眼(1.5%),浅Ⅱ级前房1眼(1.5%);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6mmHg,6mo眼压平均为14.9mmHg,1a眼压平均为16.7mmHg.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提高;出院时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郭丹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多焦视网膜电图对近视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测试近视眼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2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仪对24例48眼近视患者,22例44眼正常者进行检测,分析其总体和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近视患者总体和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者,潜伏期无明显改变.结论:近视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反应密度下降,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感受器功能受损所致.

    作者:陈忠飞;杨云东;徐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撕囊轨迹

    目的:探讨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的撕囊轨迹.方法:对40例40眼各种类型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获得撕囊轨迹.结果:在40眼中37 眼(92.5%) 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其余3眼,1眼为晶状体膨胀并大量液化,2眼为晶状体囊膜纤维化,改开罐式截囊完成手术.结论:连续环形撕囊术的撕囊路线是有迹可寻的.

    作者:宋伟涛;夏晓波;邝国平;朱俊东;武正清;谭湘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的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眼外伤角膜瓣移位的治疗.方法:对11例因外伤导致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患者,充分瓣下冲洗,准确对位角膜瓣,术毕戴绷带片.结果:9例1wk后视力提高0.6~1.0,1例前房积血伴继发性青光眼,外伤性瞳孔散大及视网膜震荡,8mo后小孔视力达0.8,1例伴石灰灼伤,1mo后视力达0.6.无1例出现上皮内生、角膜融解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12mo.结论:及时有效地处理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可以恢复良好视力.

    作者:刘莉;张汉斌;唐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机械性眼睑裂伤的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减少眼睑裂伤晚期并发症的好办法.方法:根据眼睑裂伤的部位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236例机械性眼睑外伤.结果:所有236例均一期愈合,术后眼睑轻度外翻4例,轻度睑内翻1例.结论:对眼睑解剖的透彻理解,手术时密切注意眼睑的解剖层次,尽可能保留原有组织,减少组织缺损,注意细节处理,细致分层缝合,减少瘢痕形成,重建正常的解剖关系,恢复眼睑正常眼睑功能是成功的一期处理的关键.

    作者:卢银波;谢祥勇;韦丽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除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 ARNS)的治疗方案选择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对2003-01/2009-01收治的56例64眼ARN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6例64眼患者中,经积极治疗后视力提高37眼(58%).终视力≤0.05者23眼(36%).随访期内58眼(91%)病变控制.结论:早期、足量药物治疗联合眼内激光,必要时于视网膜脱离前实行玻璃体手术,可以挽救大多数ARNS患者残存视力.

    作者:张悦;黄婉荣;蔡锦红;陈燕;吴东海;江国华;黄秋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高度近视选择LASEK术前的预防性视网膜光凝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中、高度近视选择LASEK术前的预防性视网膜光凝的疗效.方法:对中、高度近视患者279例551眼术前美多丽滴眼液充分散瞳后,用90D裂隙灯前置镜或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格子样变性、蜗牛样变性、囊样变性等)或(伴)有干性裂孔共18例26眼,行倍频Nd∶ YAG 532nm激光治疗并选择LASEK手术矫正近视.结果:对18例26眼行预防性倍频Nd∶ YAG 532nm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EK术后6~18mo随访,没有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预防性行倍频Nd∶ YAG 532nm激光光凝术及选择LASEK术矫正近视是预防准分子激光术后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峻;许刚;查敦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早产儿屈光状态和视力的调查研究

    目的:观察和分析早产儿的屈光状态和视力发育情况.方法:对4~6岁早产儿156例312眼门诊进行视力和静态屈光检查并记录结果.结果:4~6岁早产儿156例312眼远视238眼(76.3%),近视15眼(4.8%),散光28眼(9.0%),正视眼31眼(9.9%),生理性远视所占的比例大,各年龄远视比例有所不同,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比例下降,正视和近视比例逐渐增加,视力正常率明显提高.结论:4~6岁早产儿屈光状态和视力发育与正常儿接近,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状态有由远视向正视和近视发展的趋势.

    作者:华文娟;强丽莉;过钦群;顾永辉;鲁曦婷;王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7例549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囊袋张力环植入,术后随访3~18mo,测视力、眼压、散大瞳孔进行眼前节裂隙灯观察照像.结果: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位于正位,术后3mo矫正视力>0.8者43眼,0.6~0.8者118眼,0.5者89眼,0.4者101眼,0.3者66眼,0.2者80眼,<0.2者52眼;术后1d眼压为3~47mmHg,一过性高眼压179眼,其中有1例患眼因术后高眼压无法药物控制而不得不取出CTR;随访18mo中有2例患眼发生视网膜脱离、5例患眼因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而行激光治疗.结论: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能防止晶状体悬韧带离断,使人工晶状体居中性更佳,并进而能有效防止后发性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彭华琮;袁媛;刘保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先天性小眼球小睑裂畸形的矫治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眼球小睑裂畸形的矫治方法.方法:对11例11眼先天性小眼球小睑裂畸形行结膜瓣全角膜覆盖、外眦开大、结膜囊成形联合术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11例患者中,9例于术后4wk顺利安装预选好的义眼;2例角膜表面结膜瓣愈合不良,治疗痊愈后于术后6wk安装义眼.随访2~21mo,4例更换较大型号义眼,全部病例均能轻松安装义眼,无睑裂回缩,角膜覆盖完好,安装义眼后无明显刺激症状,外观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采用结膜瓣全角膜覆盖,外眦开大联合结膜囊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小眼球畸形,具有外观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及痛苦少,治疗费用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张红;李娟娟;郑志坤;杨忠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综合因素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79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认真的术前准备后于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眼压、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等情况.结果:有97.5%患者对麻醉效果满意.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6.9%.结论: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选择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梓;李一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羊膜移植与结膜瓣遮盖在角膜溃疡治疗中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目的:分析羊膜移植与结膜瓣遮盖在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不同手术适应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10/2009-07行羊膜移植或结膜瓣遮盖手术治疗的角膜溃疡住院患者46例47眼,其中病毒性角膜溃疡13例14眼,真菌性角膜溃疡19例19眼,细菌性角膜溃疡7例7眼,蚕食及边缘性角膜溃疡3例3眼,无菌炎症性角膜溃疡2例2眼,手术引起角膜内皮失代偿致角膜上皮大泡、溃疡2例2眼;穿孔9例9眼.上述患者行病灶清除+羊膜移植或结膜瓣遮盖手术治疗,行羊膜移植17例18眼,结膜瓣遮盖29例29眼,其中结膜瓣遮盖后行角膜移植2例2眼,术后针对原发病进一步进行药物治疗.结果:羊膜移植治疗后,治愈13例14眼,治愈率为78%(14/18);行结膜瓣遮盖治疗后,治愈23例23眼,治愈率为79%(23/29);二者在临床治愈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羊膜移植与结膜瓣遮盖根据不同的溃疡类型及不同的溃疡发展进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手术疗效.

    作者:苗培建;崔建萍;杨玲;张正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0例48眼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术后2wk有44眼(92%)视力较术前提高;术中5眼(10%)计划外后囊破裂, 6眼(13%)发生虹膜出血;术后第2d角膜水肿38眼(79%),前房渗出43眼(90%),5眼(10%)术后眼压增高,12眼(25%)瞳孔欠圆.结论: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相对较复杂,并发症较多,但整体效果良好.

    作者:陈杰汉;裴育;戴国圣;张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弱视综合训练治疗不同年龄儿童弱视效果分析.方法:对196例347眼弱视眼进行综合治疗,3~11岁弱视儿童用10g/L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检影,11岁以上的儿童进行复方托品卡胺眼液点眼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复检后配戴合适眼镜,进行弱视综合治疗.结果:在本组病例中从弱视程度与疗效比较,弱视的基本治愈率为70.0%;从患儿治疗弱视的年龄与疗效的比较,基本治愈率为75.5%;从屈光性质与疗效的比较,弱视基本治愈率为78.4%;从患儿坚持治疗的时间与疗效的比较,弱视基本治愈率为61.4%.结论:综合疗法的疗效与弱视的类型、程度、年龄及坚持治疗时间密切相关,治疗时间越早、弱视程度越轻、坚持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谢静;谢林英;罗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31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mo~2a,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前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改善,矫正视力≤0.1者2眼(6%),0.1~0.2者8眼(26%),0.3~0.6者15眼(48%),0.8~1.0者6眼(19%).术后1wk眼压均控制正常.术中或术后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吕学锋;白先枝;沈亚君;马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类Y型硅胶管逆行植入术治疗泪道阻塞

    目的:观察类Y型硅胶管逆行置入术治疗泪道阻塞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0例428眼泪道阻塞患者,行类Y胶管支架逆行置管术,随访4wk~6mo,观察其疗效.结果:380例428眼患者取管当日泪道冲洗全部通畅,溢泪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随访342例388眼4wk~6mo,治愈率90.7%,有效率98.7%,复发率1.3%.结论:类Y型硅胶管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是一种简单、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宗美;孙时英;陈炳衡;黄红艳;李顺利;王春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术后巩膜溶解的分析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使用丝裂霉素 C(mitomycin C,MMC)术后巩膜溶解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治疗.方法:对2005/2009年我院收治的7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MMC术后巩膜溶解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通过局部药物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患者7例均无全身免疫性疾病病史,且全身检查亦未发现免疫性疾病的表现.所有患者病变位于原翼状胬肉切除部位,且局部表现为组织缺血,变薄,部分患者病变区域可透见深层色素组织,甚至形成巩膜葡萄肿.通过局部药物或手术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且在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为降低复发率,可采用联合MMC治疗,但是在MMC的浓度及作用时间上应慎重选择,并且术中应尽量减少局部组织的烧灼,以保证局部的血液供应,预防巩膜溶解的发生.

    作者:梁厚成;王宏刚;龙潭;马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自体血清和生物羊膜移植及那他霉素三联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术联合自体血清及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农作物及植物所致真菌性角膜溃疡80例80眼,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加用自体血清.两组对比观察角膜创面愈合及角膜瘢痕形成情况.所有病例于手术显微镜下彻底清创溃疡灶及坏死的角膜组织,取瑞济生物(8mm×10mm羊膜)基地膜面贴敷于溃疡面,再取(10mm×15mm)较大的生物羊膜覆盖其上.并以10-0尼龙线缝合固定.术后治疗组加自体血清球结膜下注射.结果:局部创面全部愈合69例69眼,11例未愈.治疗组术后6mo角膜瘢痕形成情况,平均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层羊膜移植加自体血清结膜下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良好.

    作者:张晓峰;崔璟琳;曹书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取平阳霉素8mg,加入8mL生理盐水待用.给患者滴爱尔凯因两次,用1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0.1mL,加入20g/L利多卡因0.1mL,地塞米松0.1mL,于胬肉颈体部30°角刺入注射,注射结束立即用备好的生理盐水(连接于输液器)彻底冲洗结膜囊.观察并统计治疗结果.结果:治疗74眼中治愈47眼(64%),有效26眼(35%),无效1眼(1%).总有效率为99%.结论: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翼状胬肉具有经济、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特点,适用于基层推广.

    作者:汝亚琴;杨玉君;金智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手术显微镜下联合表面麻醉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下使用表面麻醉行泪小管断端吻合的手术疗效.方法:新鲜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伤21例21眼,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端吻合术.结果:所选21例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8~12wk拔管,随访6~24mo,治愈19例(90%),好转2例(10%).结论: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高,易于寻找断裂的断端,操作准确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杨俐;吴慧玲;林惠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硬腭黏膜移植联合眼周皮瓣修复下睑全层缺损

    目的:探讨用硬腭黏膜植片修复眼睑缺损后层,眼周皮瓣修复眼睑前层缺损,这一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因下睑肿瘤切除所致的下睑全层缺损,采用自体硬腭黏膜移植联合眼周皮瓣重建下睑.结果:随访8mo以上,全部病例硬腭黏膜植片及转移皮瓣全部成活,除1例下睑轻度退缩外,眼睑外观和功能满意,获得良好效果.结论:硬腭黏膜移植联合眼周皮瓣修复下睑全层缺损,可以一次性修复缺损的皮肤、睑板、结膜,效果肯定,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秀生;李国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0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自然病程,探讨视力下降的影响因素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20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现病史、术前检查、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方案、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出院时视力及影响因素、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完整资料205例,药物治疗7例,选择手术治疗198例(96.6%).198例手术眼中出院时视力下降108例(54.6%),不变42例(21.2%),好转48例(24.2%);7例未手术眼中6例未变,1例好转.并发性白内障101例,虹膜萎缩瞳孔散大固定89例.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组相对独立的眼前节症候群.高眼压除对视神经损害外,对角膜、虹膜、晶状体等屈光间质的损害也是造成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分期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

    作者:许庆祥;佟艳秋;娜仁;刘玲;孙忠伟;孙刚;赵全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142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组,A组64例7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62例7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1wk;1mo及3mo,观察比较移植片生长、角膜创面修复、角膜新生血管及胬肉复发率.术后随访24mo.结果:A、B两组角结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2.6±0.4)d和(3.2±0.7)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 A组 2例2眼翼状胬肉复发,治愈率为97.1%,复发率2.9%;B组9例12眼翼状胬肉复发,治愈率为81.8%,复发率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羊膜移植术均可有效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具有方便、创伤小,修复快,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钟世强;司马晶;张淑妮;何淑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LASIK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及其与角膜厚度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LASIK术后眼压变化与角膜厚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04例201眼行LASIK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及眼压的测量,对术后角膜厚度及眼压的变化进行直线相关及一元回归分析,求出回归方程,并行F、t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意义.结果:201眼术后角膜厚度及眼压的变化经行直线相关及一元回归分析,得相关系数R=0.469,R2=0.220,求回归方程为:Y=-3.503+0.043X,经F检验及t检验,得F=8.448,t=2.906,P=0.007.结论:角膜厚度及眼压变化呈直线相关,当角膜厚度改变时,所测的眼压值相应改变.

    作者:贠萍;张莉;孔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处理与观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并发恶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及危险因素. 方法:对5例在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处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术中并发恶性青光眼5例全为女性,眼轴长度20.8~21.9mm,5例全部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术后视力0.5~0.8,术后随访1mo眼压正常.结论:小眼球、短眼轴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并发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术中发生恶性青光眼通过积极处理,术后视力及眼压仍能达到良好效果.

    作者:陈豫川;刘娅利;李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泪点全泪道钻切成形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用经泪点全泪道钻切成形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对37例38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一次性全泪道成形器,术后留置3mo,定期泪道冲洗配合药物消炎等进行治疗,随访3~15(平均10)mo. 结果:术后34眼(89%)治愈,3眼(8%)冲洗通而不畅,1眼(3%)阻塞. 结论:应用一次性全泪道成形器治疗慢性泪囊炎,简易快速,效果肯定.

    作者:李月芝;杨云东;秦剑英;贺忠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反眉弓巩膜瓣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反眉弓巩膜瓣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6例28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采用反眉弓巩膜瓣切口后房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26例28眼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3以上达64.3%,并发症包括:术中悬韧带断裂1眼,后囊膜破裂2眼,术后角膜上皮水肿及内皮皱褶18眼,房水闪辉(+~++)20眼 ,前房出血2眼,术后眼压增高3眼,瞳孔区纤维素膜渗出形成3眼.结论:我们体会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手术疗效满意,提高手术技能,缩短手术时间可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攀;刘武装;文先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康宁克通A与丝裂霉素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观察

    目的:比较单纯翼状胬肉手术与应用康宁克通A与20g/L丝裂霉素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72例80眼随机分两组,每组均为36例.A组,单纯翼状胬肉手术;B组,单纯翼状胬肉手术中注射康宁克通A与20g/L丝裂霉素(1∶ 1)约0.2mL于泪阜处球结膜下.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角膜缘新生血管及翼状胬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诊6~36mo,A组中有14眼复发,B组有1眼复发. 结论:单纯翼状胬肉手术较应用康宁克通A与20g/L丝裂霉素于单纯翼状胬肉手术有明显的对比,后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前者.有效阻止胬肉的复发,方法简要,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春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泪囊炎患者优势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优势菌变迁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4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4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分泌物培养,39例为阳性,共分离出50株阳性菌.G+球菌27株(54%),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2株(44%),G-杆菌为14株(28%).表皮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的敏感率为91%,左氧氟沙星66%,氧氟沙星60%.结论:G+球菌为引起慢性泪囊炎的主要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为优势菌,应重视老药新用及一线药物耐药性的变迁,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刘先宁;兰雅娴;杨华;陶沙;杨晓钊;邵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睑板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睑板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睑板腺的恶性肿瘤,居眼睑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常常被误诊为其它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而延误诊治.肿瘤具有侵袭性,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不难发现.上述各种因素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虽然以手术为主、冷冻、放疗为辅的综合性治疗仍为睑板腺癌的首选,但随着手术及放疗方式的改进,睑板腺癌相关基因的发现、局部使用化疗药物成为可能以及光动力疗法的出现等都为睑板腺癌的治疗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我们就睑板腺癌治疗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徐玲;吴晓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白内障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眼科界学者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总结和分析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机制及药物防治和手术治疗方面的研究,提出我国在白内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随着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渗透,白内障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但是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伟华;亢泽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外伤性黄斑裂孔

    外伤性黄斑裂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对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诊治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裂孔自发闭合这一过程得到认可和重视.在治疗手段上也有了很多新方法和新手段.目前推荐需完善各项检查(OCT等)的基础上,一边观察一边根据情况进行治疗,其中以手术治疗为主.

    作者:经媛;龙崇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除先天性白内障以外的所有类型白内障形成的细胞学基础,是防治除先天性白内障以外的其它类型白内障的关键.凋亡相关基因调控的研究是解决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重要途径,我们综述了关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思源;康刚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视力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视力损害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损失,也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防治视力损害具有重要意义.防治视力损害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也是眼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来说,眼科医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为了防盲复明.视力损害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对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眼病进行病因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对视力损害的防治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等方面.目前,防治视力损害是全世界和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之一.

    作者:美丽巴努·玉素甫;陈雪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近视病因研究进展

    近视是世界上常见的危害视力健康的疾病,尤其年青患者更易受影响,它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形成法定盲.因此有必要对其病因进行研究,利于防止近视发生和发展,因近视病因复杂,现对其进行综述.

    作者:莫亚;王明芳;周绿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2-01/2007-10期间,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历资料,共99例102眼.其中采用巩膜外路手术81眼、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21眼.观察RRD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PVR分级、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53眼(52.0%),视力不变33眼(32.3%),视力下降16眼(15.7%).不同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别( P< 0. 05),不同屈光状态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对上述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PVR分级( rs =-0.521,P=0.000)、黄斑是否脱离( rs =-0.446,P=0.000)、视网膜脱离时间( rs =-0.423,P=0.000)、视网膜脱离范围( rs =-0.411,P=0.000)、患者年龄( rs =-0.267,P=0.007).结论:RRD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与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年龄有关,其中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为显著.

    作者:张明媚;青美;陈雪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干燥综合征型干眼患者生命质量研究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型干眼患者生命质量.方法:采用36条目简明量表(SF-36)和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SQOL-DVI)对42例SS型干眼患者的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QL)进行评价研究.结果:SS型干眼患者全面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各维度均下降,并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具相关性,尤其在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 RP)、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 RE)、健康总体自评(general health, GH)和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SF)方面尤为突出.结论:与其他类型干眼患者相比,SS型干眼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降低.应该重视SS型干眼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及相关治疗,结合病因个体化施治,为评价各种治疗措施对SS型干眼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提供依据.

    作者:徐志蓉;陈飞;姜发纲;曾艳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患者泪液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患者泪液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方法:翼状胬肉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3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B组20例2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I试验、角结膜荧光素染色(CFS)、泪液羊齿状物试验(TFT),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价胬肉及胬肉切除术后泪液功能变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1mo BUT缩短、CFS增多、OSDI变高、泪液羊齿结晶形成较差,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术后1mo Schirmer I和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术后3mo BUT,Schirmer I,CFS,OSDI,TFT和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1mo B组BUT较A组长,CFS较A组少,OSDI较A组高,泪液羊齿结晶形成较A组良好,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术后1mo两组Schirmer I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术后3mo两组BUT,Schirmer I,CFS,OSDI,TF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对泪膜功能有影响,术后3mo泪膜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小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

    作者:岑志敏;钟丘;王青;吴宇平;毕苏欣;苏定旺;刘浇艺;刘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及先兆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或先兆期患者66例66眼,随机分为3组,A组行激光周边虹膜造孔术,B组行单纯超声乳化,C组行超声乳化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各22眼).并比较观察3组术后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房角Scheie分级等的变化.平均随访11.72±0.96mo.结果:术后终随访时发现:A,B,C组患者的前房角(Scheie分级法)均显著增宽(P<0.05),3组间的房角Scheie分级无显著性差异;A组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B、C组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加深(P<0.05),A组的中央前房深度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间的中央前房深度无显著性差异;3组平均眼压无明显变化,三组间的平均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A组暗室激发试验的阳性率无显著变化,B,C组暗室激发试验的阳性率均显著小于术前.A,B,C 3组暗室激发试验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A组患者佳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B,C组患者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加深中央前房深度、降低术后暗室激发试验的阳性(潜在的可能)及提高术后视力的效果方面,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优于激光周边虹膜造孔术;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不需要进一步做周边虹膜切除术.

    作者:刘科峰;冯少颖;周小平;邝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白内障住院患者984例病因构成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性别、年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及其变化特点,为白内障的防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将2003-01/2007-12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的984例白内障患者,按出院诊断分为七类,统计其年龄、性别、民族、地理与经济水平的构成,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在5a中老年性白内障为主要白内障类型.2003年老年性白内障占白内障总数的82.10%,2007年下降为53.76%;2003年并发性白内障占白内障总数的3.08%,2007年上升为27.07%,其构成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2003/2007年各年的构成比增加缓慢,但与2003年(16.46%)相比较,2007年(27.03%)较前增加了1.64倍,具有统计学意义.984例白内障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553例,平均年龄60.09岁,女431例,平均年龄62.22岁,其中大年龄93岁,小年龄7月龄.5a中白内障住院患者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主,其中汉族患者多于维吾尔族患者,以南北疆划分,北疆患者明显多于南疆患者,城市患者明显多于农村患者.结论:我院眼科白内障患者构成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老年性白内障也是我院白内障的主要类型.

    作者:青美;张明媚;陈雪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种不同眼压计眼压测量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Icare回弹式眼压计、GAT和DCT的眼压测量结果,探讨Icare回弹式眼压计的临床性能.方法:78例152眼分别用Icare,GAT,DCT 3种眼压计进行眼压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眼压高低分为高眼压、中眼压、低眼压3个组,对比分析3种眼压计的测量结果.结果:在全部受测者中Icare,GAT,DCT测得的眼压均值分别为19.16±5.03mmHg,18.41±4.52mmHg和17.23±3.69mmHg,每两种眼压计相比均有显著差别,但是彼此之间密切相关.高、中、低3个眼压组两种眼压计之间的差值均随着眼压的增高而增大.结论:使用Icare测量的眼压值准确可信,Icare,GAT和DCT的眼压值彼此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张绍阳;周和政;江文珊;张文强;陈云辉;袁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疲劳与融合范围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疲劳的发生与融合范围的关系,为以后视疲劳的诊断提供又一证据,期待为视疲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60例120眼近视患者(-1.50~-8.00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wk,1mo分别行小瞳及散瞳(美多丽)后电脑验光,检影检查及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AC/A,及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术后出现视疲劳症状,LASIK术后散瞳检查与小瞳下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度数均降低,术后1wk,1mo散瞳验光等效球镜度的差值均明显大于术前差值(P<0.05).术后1wk,1mo较术前的融合范围的改变有显著的意义(P<0.05),均比术前减小.术后1wk AC/A值的改变有显著的意义(P<0.05)较术前增大,术后1mo AC/A值的改变有显著的意义(P<0.05)较术前减小.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眼的调节增加,集合功能减小.集合和调节功能的失衡是LASIK术后患者出现视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在设计手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患者的调节和集合功能.

    作者:李娟;杜玲芳;邝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85眼中度以上近视进行LASEK矫正,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I组(-3.25~-6.00)D、II组(-6.25~-10.00)D、III组(-10.25~-12.9)D.观察术后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显然屈光度、眼压及haze情况.术后随访6mo以上.结果:术后6mo时裸眼视力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或更好者3组分别为100%,78%,75%,裸眼视力≥0.5分别为100%,96%,88%,未见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低于2行以上的眼;3组的屈光度稳定在±1.00D内者分别为68.4%,58.0%,43.7%;3组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0.38±0.66)D、(-0.77±1.25)D、(-1.25±1.97)D.II组和III组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haze(≤2级).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haze和屈光回退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主要并发症,从某种角度说,控制了haze的发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术后的屈光回退的速率.

    作者:张凤兰;范慧君;王卿;于华军;谭丽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 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对不同条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6例46眼,分为A组(曾行小梁切除手术)21眼,B组(单纯药物治疗)14眼,C组(诊断未经治疗)11眼,经SLT治疗,随诊6mo,观察眼压、视力、视野等改变.结果:总体平均眼压在术后1d;1wk;1,3和6mo分别为(16.9±3.2),(18.7±3.3),(18.9±3.3),(19.8±3.2),(20.0±3.4)mmHg,均比术前眼压下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同一时间3组间比较无差异,术后反应均为一过性,1~3d内消失.结论:SLT治疗不同条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均安全有效,长期疗效及重复治疗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鲁智莉;马翔;任厚杰;王岳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干眼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各种眼表因素异常在干眼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536例患者中,对其干眼症状及有关的眼表因素(泪液基础分泌、泪膜稳定性、角膜上皮完整性)检查结果量化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以烧灼感(X3)、眼红(X4)、睫毛上有碎屑(X5)、晨起眼睑黏着(X6)、口干(X7)、流泪(X9)、视力波动(X12)、泪液基础分泌试验(X13)、泪膜破裂时间测定(X14)、角膜荧光素染色(X15)为变量的干眼发病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 Y =-2.21+0.459 X3+10.572 X4-0.069 X5+0.766 X6+0.924 X7+0.264 X9-1.78 X12+7.235 X13+4.917 X14+5.148 X15;P=exp( Y )/[1+exp( Y )].结论:干眼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致病因素较多.可通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作者:欧阳忠;梁燕;邓勇峥;刘继华;谢紫斌;姚伟彪;龙伟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LASIK术中角膜板层刀片的使用次数对角膜瓣质量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离体猪LASIK术中角膜板层刀片使用次数对角膜瓣厚度、均匀性和切削面的光滑程度的影响.方法:新鲜离体猪眼球36只,刀片使用1~6次分成Ⅰ~Ⅵ组,再将Ⅰ和Ⅱ,Ⅲ和Ⅳ,Ⅴ和Ⅵ合并为A,B,C组.测量6组猪眼球的角膜中央厚度、K值及眼压.在猪眼球上模拟角膜瓣的制作过程并计算角膜瓣中央厚度.从6组中各选取3只角膜瓣制成病理切片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厚度的均匀性.从Ⅰ,Ⅳ,Ⅵ组中各选取1只角膜瓣制成标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角膜瓣切削面的光滑程度.结果:术前6组角膜瓣的平均角膜中央厚度、K值和眼压无差异.术后角膜瓣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52.7±14.6,143.8±9.3,128.3±12.7,114.2±9.6,99.7±5.7和70.0±12.7μm;除Ⅱ组与Ⅰ组无差异外,Ⅲ~Ⅵ组与Ⅰ组角膜瓣厚度均有差异.角膜瓣厚度与刀片使用次数呈负相关性.A,B,C 3组角膜瓣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50.8±15.4,121.2±13.0和88.3±15.1μm,组间差异明显.随着刀片使用次数增多,角膜瓣厚度均匀性下降,角膜瓣切削面的光滑程度下降.结论:随着刀片使用次数的增多,角膜瓣厚度变薄,角膜瓣厚度的均匀性和角膜瓣切削面的光滑程度均下降.

    作者:宋冰冰;刘汉强;李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苦参碱体外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苦参碱(matrine,Mat)体外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0.5,1.0和1.5g/L的苦参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百分比.结果:不同浓度梯度的苦参碱作用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72h后,与对照组及各浓度的Mat组之间相互比较,随着苦参碱浓度增高,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苦参碱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有丝分裂.

    作者:王智;何湘珍;彭辉灿;肖启国;刘嘉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的体外重建及其形态结构

    目的: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tissue-engineered human corneal endothelia,TE-HCE)的体外重建及其形态结构.方法:用有限稀释法从HCE细胞系筛选出单克隆细胞(mcHCE细胞),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作和核型分类学方法进行核型分析.用羊膜的胰酶倒置消化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包被方法制备去上皮层修饰羊膜(mdAM).以核型正常的对数期mcHCE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平铺于24孔培养板孔底的mdAM为载体支架,用200mL/L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液在37℃,50mL/L CO2培养箱中进行TE-HCE的体外重建.用茜素红染色、冰冻切片HE染色、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种子细胞的形态、细胞连接的形成情况、细胞单层的完整性及其与mdAM结合的紧密程度.用透射电镜方法鉴定种子细胞的超微结构以及细胞连接的形成情况.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种子细胞对不同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模式.结果:从非转染HCE细胞系中筛选出了7个核型正常(2n=46)的单克隆细胞株.在启动重建30h后,mcHCE种子细胞在mdAM上形成了完整的细胞单层,细胞密度高达3 413/mm2.HCE细胞呈多角形细胞形态,形成了完整的细胞单层,且在细胞-细胞以及细胞-mdAM间形成了多种细胞连接,种子细胞在超微结构上与在体HCE细胞类似,胞质中含有许多线粒体,并具有紧密连接蛋白-1、钙黏蛋白、间隙连接蛋白-43和整联蛋白αv/β5的阳性表达.结论:体外重建的TE-HCE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在体HCE相似,有望作为HCE的替代物用于临床角膜内皮移植.

    作者:樊廷俊;赵君;王晶;丛日山;杨秀霞;史伟云;王宜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脂质体介导 Bcl-xL 基因体外转染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动态表达

    目的:观察脂质体 LipofectamineTM(LF)2000介导 Bcl-xL 基因在人角膜基质细胞中表达的时间规律.方法: Bcl-xL /LF 2000载体复合物转染人角膜基质细胞,转染后1~15d,采用定量RT-PCR及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目的基因 Bcl-xL 表达阳性细胞率,观察目的基因在角膜基质细胞中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RT-PCR及流式细胞计数法均显示:在转染后1d开始检测到 Bcl-xL 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率在转染后3d高(48.3%),此后逐渐降低,转染后15d有少量细胞仍表达 Bcl-xL 基因.结论:LF 2000能有效介导外源基因 Bcl-xL 转染人角膜基质细胞.

    作者:李新宇;刘磊;李贵刚;栗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补肾活血中药对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视功能损害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大鼠慢性高眼压(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EIOP)模型视功能损害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烙闭上巩膜静脉法,制作大鼠EIOP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补肾活血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8wk末处死大鼠,观察其对EIOP大鼠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IOP明显升高,在造模后8wk IOP为造模前的3倍,补肾活血有轻度的降眼压的作用;对大鼠mfERG一阶函数核(first order kernel,FOK)的总波及1,2,3,4环P1波反应密度、总波P1波峰潜时、2环及3环N1波反应密度,3环、4环N1波峰潜时有恢复.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可改善大鼠慢性EIOP模型的视功能,有助于mfERG反应密度和波峰潜时的恢复.

    作者:毛欣;李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护网明目散治疗玻璃体积血对视网膜保护作用的形态观察

    目的:观察护网明目散对实验性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组织的影响.方法:将兔实验性玻璃体积血模型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中药(护网明目散)治疗组,西药治疗对照组.分别于4,8wk随机处死各组之中的6只,取视网膜组织,送光镜检查.结果:护网明目散治疗组病理改变较模型对照组、西药治疗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组织损伤轻微.结论:护网明目散能够明显的减轻和防止积血对视网膜组织造成的损害.

    作者:王文美;肖家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体外转染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比较

    目的:探讨脂质体法及电穿孔法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可行性和区别.方法:体外培养出生后7~10d的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95%以上为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别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法将质粒PEGFP-N1转染视网膜Müller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1,2,3,4d的转染效率,并持续观察至转染后14d,比较两者基因表达持续时间.结果: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1d,两组均可见少量细胞表达EGFP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2d,两者转染效率均达到大,并且电穿孔法介导质粒PEGFP-N1转染Müller细胞效率约为31.0%±2.8%,较脂质体法转染效率(10.5%±2.4%)更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两者转染效率均逐渐降低.电穿孔转染后的PEGFP-N1可在视网膜Müller细胞内持续表达近14d,而脂质体转染后仅能表达约7d.结论: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均适用于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基因转染,但电穿孔法效率更高,表达时间更长.

    作者:刘曾琦;夏晓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DL-α-AAA诱发恒河猴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

    目的:选择性干扰黄斑区Müller细胞,试图建立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IPT)动物模型.方法:恒河猴12只随机分为6组,前3组单眼视网膜下注入DL-α-AAA(DL-α-aminoadipic acid)5,10,50mmol/L 30μL,后3组单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入DL-α-AAA 16,50,80mmol/L 100μL.术前1wk及术后6,12wk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黄斑自发荧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测,并摘除眼球行光镜检查.结果:视网膜下5,10mmol/L DL-α-AAA及玻璃体腔50mmol/L DL-α-AAA,给药后6wk均出现IPT且OCT和光镜亦有相应病理改变;视网膜下50mmol/L DL-α-AAA,及玻璃体腔80mmol/L DL-α-AAA,病理损伤严重但未出现IPT.结论:视网膜下5~10mmol/L DL-α-AAA、玻璃体腔50mmol/L DL-α-AAA均可诱发IPT.

    作者:张君;胡运韬;马志中;盛迅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复方中药散结明目片对兔玻璃体积血所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散结明目片对玻璃体积血兔玻璃体及视网膜匀浆中IL-6含量、积血吸收及增殖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兔自体血造成玻璃体积血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和血明目片组、散结明目片高、中、低剂量组,6wk后B超观察积血及增殖膜情况,用ELISA法检测各组玻璃体及视网膜中IL-6含量.结果:B超示散结明目片高、中剂量组积血消散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及和血明目片组,未形成增殖膜.散结明目片各剂量组及和血明目片组兔玻璃体及视网膜匀浆中IL-6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模型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结明目片高、中剂量组IL-6含量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及和血明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和血明目片组及模型组相比,散结明目片高、中剂量组对机化条索及增殖膜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中药散结明目片能促进积血吸收,抑制机化条索及增殖膜的形成.

    作者:张亚妮;李全智;刘耀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贝母素甲对体外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贝母素甲(PM)对体外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 OF)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和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OF,将PM和阳性对照药物地塞米松(Dex)分成不同浓度组,以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对体外培养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OF的增殖,PM具有与Dex相似的抑制作用,二者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但PM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OF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正常人(P<0.05),而Dex则无此选择性.结论:浙贝抑制了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OF的增殖.

    作者:李蓓;郑燕林;刘文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奥曲肽体外对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分泌VEGF的影响

    目的:了解奥曲肽对体外培养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375细胞,分别与浓度为5,1,0.2,0mg/L的奥曲肽共培养24,48,72h,利用MTT法测定各组奥曲酞对A375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奥曲酞对A375细胞分泌VEGF作用的影响.结果:共培养24h后,奥曲酞对A375细胞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F=14.180,P=0.00), 48h及72h增殖作用不明显;奥曲酞浓度及作用时间对体外培养的A375细胞分泌的VEGF含量有显著性影响(浓度因素:F=24.441,P=0.00;时间因素:F=127.233,P=0.00),各浓度的奥曲酞与A375细胞共培养后24h均呈现明显的增加细胞分泌VEGF的作用,浓度越高增加的越少(单向方差分析F=19.489,P=0.00);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分泌VEGF减少, 72h各浓度的奥曲酞均明显抑制A375细胞分泌VEGF,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单向方差分析F=16.116,P=0.002).结论:奥曲肽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泌VEGF长期的趋势上是抑制作用,与时间和剂量呈依赖关系.

    作者:刘桂琴;应方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白内障患者278例SCL-90自评量表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科各型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该特定人群特定时期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我科2008-06/2009-06确诊的278名各型白内障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在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与常模作比较;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B组为伴有青光眼,外伤或代谢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分别将这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型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惧因子的阳性得分高于常模,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躯体化因子(P<0.01).B组的焦虑,躯体化,抑郁和恐惧因子阳性得分高于A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焦虑因子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型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和术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化表现和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尤以躯体化明显;合并有外伤,青光眼或者代谢性疾病的白内障患者的上述表现比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更加显著,尤其是焦虑.

    作者:杜娟;陈彬川;杨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对干眼症去势鼠泪腺组织雄激素受体数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对去势所致干眼症雄鼠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泪腺中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抗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Wiste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1、A2、A3)、模型组(B1、B2、B3)、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治疗组(C1、C2、C3),共9组,1代表饲养1mo,2代表饲养2mo,3代表饲养3mo,每组5只,对B、C组行去势术建立动物模型,对C组以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连续滴眼治疗1mo,对全部实验大鼠行Schirmer I试验、测量泪膜破裂时间,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泪腺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C组Schirmer I试验测量值明显高于B组(P<0.01),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显示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能够显著维持泪腺基础分泌量和泪膜的稳定性;C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的A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组,显示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有拟雄激素的效应.结论: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可显著抑制雄激素水平降低后大鼠干眼症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酮类物质结构与雄激素类似,可以起到拟雄激素效应,从而维持泪腺基础分泌量和泪膜的稳定性.

    作者:彭清华;姚小磊;吴权龙;谭涵宇;张菁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患者167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高度近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视力、屈光度、眼底等情况并探讨它们与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视力与屈光状态及眼底情况的关系,为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根据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分为4组:组1,年龄≤29岁的患者;组2,年龄为30~49岁;组3,年龄为50~69岁;组4,年龄为≥70岁.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自动验光仪验光,取等效球镜进行屈光度计算.用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结果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男女患者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高度近视患者的年龄和病程有相关性,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病程越长.随着年龄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显著的下降,且眼底出现漆裂纹、黄斑出血、Fuchs斑、脉络膜萎缩灶的比率呈增加趋势.结论:女性可能是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年龄增加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度近视患者宜进行早期治疗,以防治近视的发展及黄斑病变的发生.

    作者:莫亚;王明芳;周绿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内皮素-1体外对人小梁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对人眼小梁细胞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影响.方法:培养3代人眼小梁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mol/L ET-1);ET-1低剂量组(10-9mol/L ET-1);ET-1中剂量组(10-8mol/L ET-1);ET-1高剂量组(10-7mol/L ET-1),各组细胞分别处理72h后,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梁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tin)的表达,并用FITC-phalloidin荧光探针观察肌动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ET-1作用后人小梁细胞肌动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在10-9~10-7mol/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耐性,荧光探针示ET-1处理组小梁细胞肌动蛋白应力纤维和周边肌动蛋白明显增多浓集,细胞微丝附着与胞膜,细胞间连接及细胞贴壁部位连接明显增多.结论:ET-1能促进小梁细胞肌动蛋白表达,参与了小梁细胞骨架的重构.

    作者:向艳;李斌;李贵刚;王瑞琳;陈志祺;徐玲娟;陈岚;石惠;张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视网膜耳蜗脑微血管病并突发周边视野缺损及听力损失:Susac综合征1例

    目的:报告1例25岁女性患Susac综合征(SS),突发周边视野缺损及听力丧失.方法:报告1例25岁女性患者突发周边视野缺损及听力丧失,并记录视网膜超广角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展现的视野缺损.结果:患者显现出SS特有的临床三联征.我们可以看出视网膜超广角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和视野缺损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结论:经证明超广角血管造影术是一个在临床治疗中检测和追踪SS周围病变的有价值的工具.

    作者:Marcus Kernt;Aljoscha S Neubauer;Stephan Thurau;Michael W Ulbig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圆锥角膜患者健康同胞的角膜地形图变化

    目的:描述圆锥角膜(KCN)患者亲属的受累角膜地形图.方法:对75名KCN患者的150名同胞的300只眼睛在角膜诊所进行了研究,经过完整的裂隙灯,屈光检查并由角膜摄影视频图片提供角膜地形图.进行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测试和卡方检验比较结果.结果:在150个同胞中,女56%,男44%,平均年龄21(15-39)岁.诊断KCN和可疑KCN的分别为12.3%和6.6%.KCN患者中央角膜曲率(CK)为46.50± 4.51(D)而可疑KCN患者为45.66± 1.52(D).KCN患者角膜下方与上方平均屈光度差值(I-S)为3.51± 2.50(D)而在可疑KCN患者为1.56± 1.22(D).在KCN状态椭圆型为67.6%(25例)而圆型为32.4%(12例).在可疑KCN分别为90%和10%.KCN屈光不正为-7.50至1.25(-1.25±1.83)D,可疑KCN为0.45至-4.2(-0.68± 0.76)D而健康组为2.75至-7.5(-0.6±1.12)D.KCN和可疑KCN中22.7%为轻度散光,18.3%为中度散光.结论:KCN患者健康同胞中KCN情况增加显示出需要筛选检查以早期诊断并在这些个体中谨慎实施屈光性角膜手术或隐形眼镜治疗.

    作者:Mohammad Reza Besharati;Mohammad Reza Shoja;Masoud Reza Manaviat;Maryam Kheirandish;Maasome Zare Rad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结膜蝇蛆虫病1例

    0引言结膜蝇蛆虫病为我国近年少见的眼部寄生虫病[1],文献报告也较少,且患者一般在农村,我们在城市中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詹雅光;周媛;冀丽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双眼锯齿缘离断视网膜脱离误诊2例

    0引言锯齿缘离断视网膜脱离通常发展缓慢,容易漏诊和误诊.我们有两例误诊1a的双眼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15岁,学生.1a前右眼视力下降,3mo前左眼视力下降,当地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我院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0.04,左眼0.4.眼压及前节正常.眼底镜检查视网膜青灰,大量视网膜下膜形成.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AB超检查:双眼轴正常.双眼视网膜浅脱离.无头部眼部外伤史.我们进行了左眼巩膜环扎和右眼手术.手术后1mo视力右眼0.12,左眼0.6.3mo视力无变化,B超复诊视网膜平复.父母及其他家人正常.

    作者:李才锐;赵微;洪卫;麦聪;吴锐锋;马海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黄斑中心凹赘生物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2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mo就诊于2009-02-25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0.2,-2.25DS矫正至1.0,左:0.3,-2.00DS矫正至1.0.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可见点状黄白色物,反光弥散.黄斑区未见异常.视野:右眼相对中心暗点.左眼:未见异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图1):双眼黄斑中心小凹可见纺锤状物,右眼稍大.

    作者:禹海;杜春光;于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泪囊切开简易鼻泪管钻切刀的研制及应用

    0引言下泪道疾病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表现为溢泪,发展成泪囊炎则溢脓.治疗方法众多.我们参考文献[1-5],本着对原有泪道尽量疏通而非改道的原则,设计制造了简易鼻泪管钻切刀,在打开泪囊后,顺行钻切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处,并留置脑室引流管作支撑管2~3mo,以达到管道上皮覆盖,进而再通的效果.

    作者:马惠凤;李占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保留眼球的义眼配戴效果分析

    0引言义眼配戴是一种改善患者面部缺陷,恢复外观美容的方法,对树立患者自信,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传统的义眼制作与配戴均需先让患者行眼球摘除,再根据患者的需求而选择是否行义眼台的植入,后行义眼的制作与配戴.而我院自2004-06开展针对先天性小眼球与外伤眼球缝合后眼球萎缩的患者采用保留眼球情况下的义眼制作与配戴,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秀芝;罗英;练海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的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2 776例3~6岁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应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2.64%,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增高,5岁高,6岁又稍有下降.视力正常眼的屈光状态以远视和散光为主,且均以轻度为主.中度远视和>1.50D的散光分别占1.79%和3.61%.视力低常眼中近视(3.18%)、中度远视(4.49%)、>1.50D的散光(22.47%)和混合散光(11.05%)所占的比例增多.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各年龄视力及屈光状况非常必要,可以发现潜在问题,预测发展趋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冯晶晶;李亚平;陈巍;李晓慧;李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复明九号车仙桃基地白内障复明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回顾分析湖北省复明九号车仙桃基地为期25d,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为经过严格筛查适合手术复明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本组270眼术后视力:1.2者2眼,1.0者25眼,0.8者21眼,0.6者48眼,0.5者33眼,0.4者33眼.共162眼,占60.00%.低视力:二级低视力0.3者46眼,0.2者33眼,一级低视力0.1者4眼,0.09~0.05者2眼.共85眼,占31.48%.盲:二级盲0.04~0.02者15眼,一级盲:指数8眼.共23眼,占8.52%.脱盲率91.48%.脱残率77.03%.结论:只有精心的术前筛查,规范的把握适应证和娴熟的手术技能,全程严格控制感染,才能保证手术车上短期大量手术的质量.而脱盲率和脱残率的高低,则主要由患者群自身综合因素决定.

    作者:徐峰;周雄武;刘海霞;周斌;郭亚琴;黄慧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及在基层防盲治盲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09/11 278例278眼行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278例278眼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脱盲率100%.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手术方法,适合于在基层防盲治盲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昌福;贺贵云;段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