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4年2期文献
  • 通迪胶囊与芬必得胶囊镇痛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将通迪胶囊与芬必得胶囊用于急慢性疼痛性疾病的镇痛疗效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00例急慢性颈、肩、腰、腿痛和骨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通迪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0例患者.通迪组口服通迪0.92g/次,3次/日;对照组口服芬必得0.3g/次,2次/日,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4天后、治疗8天后的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间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无差异.结论:通迪胶囊用于急慢性颈、肩、腰、腿痛和骨性膝关节炎的镇痛治疗有明显疗效,与芬必得胶囊镇痛作用相似,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药物.

    作者:李东莺;冯瑞晶;刘延青;张莹;王平;宋宝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lgesia, 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初产妇按入院前后及个人同意分成三组.C组:对照组,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 组: 0.125%罗哌卡因+2μg /ml芬太尼组.CSEA组:L2/3 CSEA联合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注入0.17%布比卡因1ml+2.5μg芬太尼1ml,常规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产妇的分娩、镇痛情况及镇痛前后对产妇应激及泌乳的影响.结果: 1.CEA组和CSEA组产妇镇痛效果满意,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CSE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EA 组,且同一时点镇痛效果优于CEA 组(P<0.05);2.CSEA组产程活跃期为142分钟和CEA组153分钟短于均对照组191分钟,有统计学差异;3.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运动神经的阻滞;4.三组产妇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呈逐步上升趋势,CEA、CSEA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间各时点催乳素含量及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CSEA和CEA都是行之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但CSEA起效迅速、镇痛完善、缩短活跃期产程、不增加器械助产率及剖宫产率,不影响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陈富强;胡丹;宋文阁;付志俭;艾登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佳士比注射泵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观察佳士比注射泵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8例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使用佳士比3100型注射泵注入胶原酶行盘外溶解治疗;对照组10例,一次性注入胶原酶行盘外溶解治疗.结果:术后7天疗效观察,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3.3%,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优良率为40 %,总有效率为80 %.两组优良率、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8.9%,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优良率为80 %,总有效率为90 %.两组比较优良率、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佳士比注射泵注入胶原酶盘外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近期疗效优于一次性注入胶原酶盘外溶解治疗.

    作者:胡馨;徐智义;姚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氯丙米嗪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氯丙米嗪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和福尔马林实验.结果:腹腔注射氯丙米嗪10mg/kg可延长小鼠舔脚潜伏期,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疼痛反应,能减轻福尔马林所致小鼠足跖水肿.结论:氯丙米嗪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在镇痛剂量时能抑制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引起的水肿.

    作者:胡然;贾永蕊;朱素君;库宝善;张永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关节腔内注射丁丙诺啡对膝关节镜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对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效果,并与注射小剂量吗啡(Morphine)进行对比分析.方法:48例腰麻下行膝关节镜手术病人,双盲法随机均分为关节腔内注射Buprenorphine(B)、Morphine(M)与生理盐水对照组(C)3组,给药后记录术后2h、4h、8h、12h与24h患者屈膝关节90°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及术后8h按需注射哌替啶的量.结果: B、M组术后8h哌替啶平均使用量分别为9.4mg与28.1mg,较C组(51.6mg)明显减少;术后4h、8h、12h、24h 患者屈膝90° VAS评分B、M组均显著低于C组,B组亦较M组低,比较统计学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术后镇痛满意度,B、M组较C组高,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Buprenorphine可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术后疼痛,效果优于吗啡.

    作者:刘凤梅;张忠;谢金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对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本文选择了31例不宜行神经阻滞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方法:31例病人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均使用25μg/h的多瑞吉作为首次量,如疼痛控制不满意,临时追加曲马多缓释片,下次换贴时再增加至50μg/h,观察其对患者疼痛的缓解程度、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31例病人经多瑞吉治疗后,2例因副反应而终止治疗,其余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从8.51±1.12降至2.47±1.23,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部分并发症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结论:多瑞吉能有效地控制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病人对多瑞吉的适应,部分并发症逐渐减少.

    作者:肖礼祖;蒋劲;熊东林;郑虎山;沙彤;张德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宣武医院门诊处方中非甾体抗炎药的调查分析与经济学评价

    目的: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宣武医院2000年11月份的45419张处方进行分析.结果:芳基烷酸类药物应用广泛但价格较高,水杨酸及乙酰苯胺类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且价格相对低廉,临床用药中还存在着配伍及用法用量不妥之处.结论: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应用中不要随意加大用量或改变用法,应注意和避免作用相反的药物配伍(ADR)的出现.

    作者:齐晓涟;罗宇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Tolosa-Hunt综合征临床分析

    Tolosa-Hunt综合征是由海绵窦或眶上裂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引起的一种痛性眼肌麻痹.本文总结了22例符合国际头痛协会标准的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并结合病理对病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病因为免疫反应性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而血管改变继发于炎性浸润.

    作者:郭俊唐;于生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鞘内应用吗啡加氯胺酮对坐骨神经痛大鼠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神经痛大鼠的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坐骨神经松弛结扎模型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另8只健康大鼠做空白对照(B组),体重220~260g.C组(对照组),鞘内应用0.9%生理盐水10μl ;K组(氯胺酮组),鞘内应用氯胺酮50μg;M组(吗啡组),鞘内应用吗啡20μg;KM组(吗啡加氯胺酮组),鞘内应用吗啡10μg加氯胺酮25μg.每日给药一次,连续七天.用药后30min 测定热痛阈的变化.用药7天后取血2ml,放免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1)M组和KM组用药前后热痛阈之差均明显高于C组和K组(P<0.01),但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M组的镇痛效果逐渐下降,在用药后第6、7天与K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K组和C组比较在任何时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C组和M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和KM组(P<0.05),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鞘内应用吗啡加氯胺酮可对抗神经痛大鼠对辐射热的痛觉过敏反应,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吗啡和氯胺酮,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疼痛的程度.

    作者:陈华;张锦;崔健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桂参止痛合剂治疗中重度晚期癌症疼痛的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桂参止痛合剂(康赛德)对晚期癌症伴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69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6例)应用桂参止痛合剂50~150ml,每8小时1次,对照组(33例)路盖克片1~2片,每6小时1次.两组均连用7天.评价指标为疼痛强度,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桂参止痛合剂总的疼痛缓解率为80.6%,对中、重度疼痛的缓解率分别为92.6%、55.6%.与对照组相比,止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为优,不良反应低,患者接受程度好.结论:桂参止痛合剂是治疗中度癌痛较好的药物.

    作者:钟进才;阙铁生;张华萍;韦美怡;林章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纳络酮诱发吗啡成瘾大鼠CPA模型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纳络酮诱发吗啡成瘾大鼠条件性位置厌恶反应(CPA)的影响因素.方法:起始剂量分别为6、12mg/kg吗啡以20%递增方式腹腔注射(ip)致瘾,共10天.分别在吗啡致瘾阶段或戒断后以0.5mg/kg、1.0mg/kg纳络酮诱发CPA.结果:纳络酮可以诱导吗啡成瘾大鼠形成明显的CPA;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剂量吗啡和纳络酮对CPA形成没有明显差异;纳络酮诱发依赖期大鼠出现CPA,而在戒断期大鼠却未出现.结论:在吗啡依赖的致瘾阶段和戒断后进行行为训练对CPA建立具有不同的影响.

    作者:须卫;罗小景;谭北平;郑希耕;杨晓燕;隋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芬妥拉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芬妥拉明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热板法测定慢性神经痛小鼠缩爪反应潜伏期(HWL)和正常小鼠扭体数作为痛阈指标,观察腹腔注射(ip)芬妥拉明的镇痛作用.结果:ip 4mg/Kg芬妥拉明1~3d小鼠HWL明显增加和扭体数明显减少(P<0.001).结论:芬妥拉明对正常或神经病理性痛小鼠有镇痛作用.

    作者:王加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镇痛门诊治疗并发症及有关安全性的探讨

    本文就我院六年来全天开放的疼痛门诊治疗的有关并发症及安全问题予以讨论,望能对后来者有所借鉴帮助.1. 镇痛门诊有创操作并发症

    作者:庞杰;李树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进行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氯胺酮是一种静脉麻醉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从1998年起开始氯胺酮硬膜外腔注入进行超前镇痛的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贤辉;张文强;陈春花;郑燕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和硬膜外隙注射新斯的明镇痛的临床研究

    新斯的明是人工合成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功能性肠麻痹和尿潴留等,临床麻醉常用于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新斯的明可用于术后镇痛,已证实其镇痛作用部位不仅在中枢,而且在外周亦可产生镇痛作用.为评价新斯的明的外周镇痛效应,我们选择硬膜外隙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终分别经膝关节腔、硬膜外隙注入新斯的明0.5mg,对比观察其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贤;樊碧发;张亚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前扣带回在痛感知中的作用

    前扣带回(ACC)是内侧痛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它接受丘脑内侧核群的纤维投射,主要参与痛觉情绪信息的编码.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都证实,ACC的伤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其后部,相当于Brodmann 24区的后部.ACC参与痛觉形成的机制可能在于将痛的感觉和认知信息与情绪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痛觉体验.

    作者:王锦琰;罗非;韩济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感觉过敏在颈部扭伤后早期出现且与愈后差有关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智能低下患者疼痛阈值的定量躯体感觉测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联合治疗

    目的:观察应用新型抗焦虑药物黛力新与抗惊厥药物联合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视觉模拟评分和情绪评分分别对疼痛和情绪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结果.结果:联合治疗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止痛效果明显,并且能很好地改善病人情绪.结论:联合药物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海宁;李军;朱艳;杨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Ⅲ支)的疗效.方法:选择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Ⅲ支)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过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或开颅手术.局麻监护下,经口内解剖,分离出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微量注射器直视下注入阿霉素3mg.结果:39例患者术后1周内三叉神经痛症状不同程度减轻,其中72.5%(29/40)在术后24h内疼痛减轻,25%(10/40)在术后1周内疼痛减轻,无效2.5%(1/40).术后2年内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7.5%(3/40),复发患者症状均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前减少.结论: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司马蕾;路东升;樊碧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三叉神经痛的新认识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严格限制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反复发作的疼痛,以短暂的单侧电击样疼痛为特征,疼痛突然发生和中止.疼痛常自发产生,也可由洗脸、刮脸、抽烟、说话、刷牙等触发.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在第二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中将其分为经典三叉神经痛(即以前所称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症状性三叉神经痛两类.

    作者:于生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目的: 总结近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结果,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治愈率. 方法:回顾分析从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进行后颅窝手术探查的2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有1例术中采用脑室镜协助观察. 结果:在头颅磁共振扫描上,有11例可见疼痛一侧的桥脑旁有异常血管影.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出脑干处有血管压迫者19例( 动脉血管压迫16例,静脉血管压迫3例).19例中,术后早期疼痛完全缓解17例.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余新光;魏少波;张远征;薛怀安;刘宗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物定向靶位注射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国内朱克闻、董宏谋等于1975年开展注射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已有近30年的历史,与国外基本同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在应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方面曾形成过一个小高潮.

    作者:陈家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