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舒芬太尼配伍异丙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的镇静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探讨其用于无痛结肠镜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0例ASA Ⅰ~Ⅱ级的拟行结肠镜检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S组(舒芬太尼+异丙酚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0.15μg/kg后,再注射异丙酚0.6~1.2mg/kg;P组(异丙酚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0~2.5mg/kg.两组均待患者入睡,对呼唤反应迟钝后,即开始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治疗,术中根据病人的反应酌情追加异丙酚10~20mg.记录用药前、用药后2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HR、BP、SpO2,异丙酚用量,术中镇静评分(OAA/S评分法)、术中肢动反应、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P组病人在用药后2min HR、MAP、SpO2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组的异丙酚用量为58.3±16.2mg,P组用量为142.4±14.7mg,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组苏醒时间为1.21±0.35min,P组为3.26±0.69min,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芬太尼配伍异丙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的镇静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结肠镜检镇痛方法.
作者:黄乔东;卢振和;高崇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周5-HT受体亚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中的作用.方法:用反转录PCR技术观察大鼠单侧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致痛后背根节内5-HT1~7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大鼠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1 h,注射侧腰段背根节内5-HT1A、5-HT1B、5-HT2A、5-HT3、5-HT4和5-HT7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5-HT1D、5-HT1F、5-HT2C、5-HT5A和5-HT6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在福尔马林致痛后无明显变化.在正常和福尔马林致痛大鼠的背根节内均未检测到5-HT1E、5-HT2B和5-HT5B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结论:5-HT1A、5-HT1B、5-HT2A、5-HT3、5-HT4和5-HT7受体亚型可能参与了福尔马林诱导的炎性痛,且它们在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方面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作者:刘翔宇;武胜昔;王亚云;王文;周亮;黄静;李云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8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静滴唑来膦酸4 mg加局部放疗37.5GY/15F,之后再静滴唑来膦酸4 mg;对照组则单纯行放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8.2%和74.5%(P>0.05),多发骨转移癌疼痛病灶研究组与对照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6.5%和67.6%(P<0.05),随访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6.3%和66.0%(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优于单纯放疗,唑来膦酸副作用轻.
作者:曹辉;单硕;周光;王海龙;翁欣然;郑汉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T型钙通道阻滞剂米贝地尔(mibefradil)对坐骨神经慢性松结扎(CCI)大鼠机械和热痛阈的影响,探讨脊髓T型钙通道在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ham),CCI组,CCI+生理盐水组,CCI+米贝地尔50 μg、100 μg、200 μg组.CCI组和Sham组在术前、术后1 d、3 d、5 d、7 d、14 d、21d测定大鼠机械缩腿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其余各组大鼠在手术前5天先进行鞘内置管,在术前测定基础MWT和TWL,CCI手术后5 d鞘内注射不同剂量的米贝地尔,测定给药前、给药后0.5 h、1 h、2 h、4h、8 h大鼠MWL和TWL.结果:CCI组从术后3 d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21 d,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CI加生理盐水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上与给药前相比MWT和TWL无明显改变(P>0.05);CCI加米贝地尔各个剂量组大鼠在给药后MWT和TWL均逐渐增加,具有剂量依赖性,并随时间的延长又逐渐恢复到给药前水平,CCI+米贝地尔200μg在给药后1 h时作用明显,与给药前和盐水组相比P<0.01,并一直持续到给药后4h.结论:鞘内注射米贝地尔能明显减轻慢性坐骨神经松结扎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提示T型钙通道在脊髓水平参与疼痛信息传递.
作者:文先杰;曾因明;方志源;陈志新;李张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观察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术前后延髓和上颈段三叉神经脊束核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以探讨交感神经系统在血管源性头痛如偏头痛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以雄性SD大鼠(体重为220~250g)为实验对象,行颈上交感神经节(SCG)摘除术后再手术暴露其上矢状窦(SSS),电刺激SSS区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延髓和上颈段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FOS)表达的变化.结果: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上颈段脊髓的第Ⅰ、Ⅱ板层,双侧对称.SCG摘除组F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结论:颈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头部血管源性疼痛如偏头痛中伤害性感觉信息的产生、传导及调节过程.
作者:刘若卓;于生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西比灵治疗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的脑血流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研究50例儿童偏头痛频繁发作患儿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脑血流改变及头痛发作变化情况.结果:(1)30例一侧偏头痛患儿服药前头痛侧与非头痛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有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2周后双侧MCA、ACA的Vs无明显差异(P>0.05),非头痛侧服药前与服药2周后Vs无显著性差异(P>0.05);(2)20例双侧偏头痛患儿服药前与服药2周后的Vs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比灵能明显改善偏头痛患儿的脑血流指标,可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头痛程度.
作者:蔡鸣;马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仍有残留神经症状,VAS评分在5分以上的患者46例,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安慰剂组各23例.神经妥乐平组给予神经妥乐平7.2NU+0.9%NS 100ml静脉点滴,连续10天;安慰剂组患者给予0.9%NS 100ml静脉点滴,连续10天.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和麻木感变化情况.结果:术后7、14、21、28天两组间疼痛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8天时两组的显效率为68.4%、33.2%;有效率为95.6%、55.6%;46例患者中有30例有麻木症状,术后7、14、21、28天两组间麻木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8天时两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0.0%、18.0%;有效率为66.6%、25.0%.结论:神经妥乐平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残留的疼痛感和麻木感有缓解的效果.
作者:张西峰;王岩;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神经源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痛筛选新的、毒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单侧L5/L6脊神经结扎痛模型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FN-α(1.0,2.5和5.0×106U/kg)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测定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同时,通过给药前30min注射纳洛酮(1mg/kg)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FN-α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和2.5×106U/kg IFN-α均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应分别维持60和30 min,而1.0×106U/kgIFN-α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FN-α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被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完全阻断.结论:IFN-α对小鼠神经源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
作者:王军阳;曾晓艳;范桂香;唐敬师;袁育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自2004年以来,我们应用阿尔治膝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得宝松痛点注射治疗45例骨性膝关节炎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罗芳;刘延青;王恩真;王保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近年来应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术后镇痛2000余例,发生小儿痉挛性抽搐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军;吉鸿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2003年8月~2005年1月,对58例带状疱疹后(PHN)病人实施以病人自控镇痛术(PCA)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玲;张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科自2002年以来,应用臭氧溶核(OC)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庆;许平顺;杜峰;李涛;罗慧;雷晓芳;廉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肩关节周围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目前治疗肩周炎主要采用神经阻滞、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理疗及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NSAIDs)[2,3]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简称韩氏仪)作为一种经皮电刺激的新型镇痛仪,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4,5],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我院疼痛门诊采用韩氏仪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张立贤;冯志顺;刘文泉;胡慧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癌性疼痛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也是各有关科室特别是麻醉科日常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对象.白血病作为一种特殊的恶性肿瘤,它所引起的疼痛又有自身的特点和处理方法.本文将我科2003年7月-2005年6月诊治的20例住院白血病病人疼痛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喜存;王海龙;郭建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加巴喷丁(1-氨甲基环己烷乙酸)是一种新的抗癫痫药物,它首先作为γ-氨基丁酸(GABA)类似物用于治疗痉挛,后证实具有强大的抗癫痫效应.加巴喷丁开始只用于不完全性癫痫的治疗,但不久证实其在慢性疼痛综合征尤其是神经病理疼痛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加巴喷丁药理学特性及其在神经性疼痛治疗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张挺杰;倪家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腰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相关组织异常改变所致下腰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病症,每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手术治疗会破坏脊柱运动单位的生理完整性,而且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如何在保持脊柱力学结构和生理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即在早期阻止或逆转椎间盘退变,促进椎间盘再生,是医务工作者目前集中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采用基因治疗阻止或逆转椎间盘退变已成为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作者:夏仁云;俞猛;夏侃;李震时;梁新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以膝骨关节炎常见.随着世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O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病变以及滑膜的改变,终导致软骨基质降解、软骨细胞死亡和关节结构完整性破坏.OA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增龄、磨损、肥胖以及生化、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抑制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合成,促进蛋白多糖、透明质酸和胶原的降解.另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免疫因素等都可能与OA的发病有关[1].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OA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其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作为ECM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的热点.HA由Meyer和Palmer于1934年从牛眼的玻璃体中提取并命名.近年来,在其结构、功能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HA在关节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对OA的治疗机理综述如下.
作者:杨小立;刘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从发现DNA结构到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其间相距了近50年.如今,对疼痛的遗传学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对于事物的感受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体的遗传特征、先前的经历、即时的生理状态以及情绪和社会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个体间在痛感受和痛耐受方面的差异.本期临床动态将讨论遗传学因素对临床疼痛及镇痛干预的影响.
作者:王锦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虽然有多种理论,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整地解释它的临床特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且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致病.传统上有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近年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发现免疫和生化因素也与三叉神经痛密切相关.
作者:王宏伟;吕静波;刘玉光;吴承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4例,包括眶上孔射频治疗3例,眶下孔射频治疗35例,卵圆孔射频治疗26例.其中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Ⅱ-Ⅲ支三叉神经痛1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明光;刘垒;沈凌;尚咏梅;吕桂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3年12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936例,一般采用徒手或简易定位尺定位.对于穿刺困难或有条件患者,应用X线、三维CT或神经导航精确卵圆孔定位.截止2004年2月采用神经导航卵圆孔精确定位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16例,资料齐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承远;刘玉光;徐淑军;孙召花;王萍;陈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自1544年Massa在一封信中对三叉神经痛首次描述以来,经过数个世纪的探索,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诊断已不成问题,但是,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仍不尽人意.迄今为止,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疔仍存在高复发率、高并发症等问题.由于术式繁多,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上存在一定混乱.现就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用的手术方法选择简述如下:
作者:刘玉光;丁春辉;吴承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2002年2月~2003年12月对1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进行了神经内镜下寻找责任血管,并行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张宜泉;刘玉光;吴承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回顾我院1500余例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的病例并结合近几年国内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有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作者:张达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和绝经(期)后妇女特有的多发病,在当今的疾病谱中排行第五名.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3亿,其中9000万人中患有骨质疏松症;美国约为2500万,日本约在1000万以上.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展,其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WHO预测到2010年该病在全世界将超过2亿人,我国也将达到114百万人.
作者:李仲廉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