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远位触液神经元在乙状结肠痛刺激信息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B-HRP/Fos双重标记技术,观察乙状结肠痛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中Fos样免疫反应蛋白(Fos)表达的变化.结果:乙状结肠痛刺激后,不仅疼痛行为学评分显著增加,而且远位触液神经元内Fos表达的数量显著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远位触液神经元可能参与了机体对乙状结肠痛刺激信息传递或调控.
作者:王亚峰;张励才;曾因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肌内注射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方法:20例神经源性疼痛患者,以神经妥乐平3.6 U/次,肌内注射,2次/d,连续14 d为1疗程,记录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治疗14 d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伴随症状改善明显,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妥乐平注射治疗神经源性疼痛有效、安全、简便.
作者:何睿林;蒋宗滨;黎承润;唐秀行;唐小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用无水乙醇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阻滞后肢动脉闭塞犬腰交感神经节,比较两种处理方式对后肢皮肤温度、神经节形态结构及脊髓P物质影响的差异.方法:27只杂种犬制作后肢缺血模型,术后2周随机分为3组(各组n=9):对照组(A组),HIFU治疗组(B组),乙醇治疗组(C组).A组不予处理,B组和C组分别用HIFU和无水乙醇阻滞腰交感神经节.各组在造模前、治疗前(造模后2周)、治疗后1周分别检测肢体皮肤温度、神经节形态结构及脊髓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1)三组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皮肤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B、C两组回升.(2)镜下B组所有神经元细胞出现坏死;C组大部分神经元坏死.(3)SP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造模后各组脊髓腰段SP的平均光密度(OD)值与造模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B、C两组脊髓腰段SP的OD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和无水乙醇均可有效阻滞腰交感神经节,两种方法在对后肢动脉闭塞犬后肢皮肤温度、脊髓P物质改变方面影响无显著差异,而HIFU对神经节破坏更彻底.
作者:傅洪;魏安宁;李发琪;李崇燕;王智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和星状神经节点式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照射对眼压及皮肤温度的影响,进而阐明作用效果的异同.方法:将临床疼痛诊疗病例50例随机分为两组,SGB 25例,SGL25例,分别用YZ7A压陷式眼压计和UY200M型温度记录器测定每一患者操作侧眼压和皮肤温度.结果:SGB和SGL两组的眼压,在治疗后10 min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时段内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GB和SGL两组皮肤温度,在治疗后5 min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10 min 15 min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测定时段内两组间对皮肤温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GB和SGL对眼压均起一过性上升随后下降、皮肤温度上升的作用.SGB和SGL两种方法对眼压及皮肤温度的影响程度相仿,且其临床作用效果基本相同.
作者:金文哲;严相默;李少岩;康吉龙;方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5-羟色胺(5-HT3)受体拮抗药阿扎司琼静脉预先注射对鞘内吗啡所致的瘙痒发生防治效果.方法:常规腰麻病人150例,随机分为三组.麻醉前20分钟,分别静脉注射阿扎司琼液10 mg(A1组,n=50)或20 mg(A2组,n=50).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4 ml(C组,n=50).用0.5%布比卡因和葡萄糖吗啡(0.4 mg)混合液2.5 ml,行常规腰麻,于注药后2、4、8、24、36、48小时观察并记录病人瘙痒的发生和程度.结果:鞘内吗啡所致的瘙痒发生率,C组82%,A1组62%,A2组48%.A1组和A2组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C组瘙痒Ⅲ~Ⅳ级共有9例,A1,A2两组瘙痒Ⅲ~Ⅳ级共有0例,两个观察组瘙痒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5).而A1组和A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三组瘙痒发生时间基本上类似,集中于8小时内.A1组和A2组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有减少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5-HT3受体拮抗药阿扎司琼可减少鞘内吗啡所致瘙痒的发生和程度.
作者:陈鸿武;张铨;林锡群;阮丁异;吴俊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对称性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可有颅神经受累,严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
作者:刘险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带状疱疹后疼痛是一种非常顽固和难治性神经痛,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我们观察及追踪随访了37例60岁以上老年人神经阻滞治疗的时间与发生带状疱疹后疼痛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洪;陈何伟;刘志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儿童慢性创伤后滑膜炎的治疗多采用理疗、中药外敷、关节腔内类固醇类药物注射等治疗方法,但是效果多不理想.有学者在关节镜下行滑膜切除术取得较好效果,但该方法为有创治疗,不易被患儿接受.
作者:范天凤;陈欣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自1998年12月至2006年4月,对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至对侧旋股内、外动脉内的方法,将多种有效中西药物直接注入给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光海;邱荣;刘杨;赵丽;李长喜;周月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输尿管结石常急诊就医,绞痛难忍,非手术治疗指征为<10 mm结石.主要方法有大量液体冲击、肌注黄体酮和解痉药、口服各类排石药等.此过程常导致绞痛,痉挛,绞痛,进入恶性循环并不利于结石排出.
作者:李景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都已证实:阿片类药物可以在外周组织中产生局部镇痛效果,尤其是炎症时[1].
作者:袁红斌;徐海涛;朱秋峰;刘刚;石学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顽固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毁损术作为一种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术式,在国外已有较多临床应用,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在国内该术式开展很少.
作者:郑喆;李勇杰;胡永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吗啡作为一种阿片类镇痛药物在长期慢性疼痛治疗中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慢性难治性疼痛的治疗中,鞘内给予小剂量吗啡即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但是耐受和毒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吗啡在临床上的使用.
作者:许涛;江伟;杜冬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眩晕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的反应失真所致,是环境或自身的运动幻觉.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
作者:郭艳娥;于生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骨转移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据统计骨转移瘤的发生率是骨原发恶性肿瘤的35~40倍.国外尸检发现60%~80%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1].
作者:吴家虹;刘惠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介绍临床上评价疼痛治疗效果经常会碰到两个难题:正性转归的定义及如何好地评测疗效.正性转归的定义可以反映出评价方的评议流程和评议标准.
作者:郑秀丽;郭建友;罗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术后痛和切伤后痛是较为普遍的急性痛,然而在临床上仍无有效的缓解方式.患者在手术后或者组织损伤后,切口周围对于伤害性和非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出现痛觉过敏或者触诱发痛.
作者:史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癌痛有慢性疼痛的特征,也有急性疼痛的表现,还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表现出躯体痛、内脏痛及神经源性痛等的诸多症状.
作者:王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放疗对骨转移疼痛的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169例的放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放疗方案分为三组:常规分割组:每次1.8-2 Gy,每周5次,总量30~60 Gy;中分割组:每次3 Gy,每周3次,总量30~42 Gy;低分割组:每次4 Gy,每周2次,总剂量20~28 Gy.结果:疼痛缓解率CR、PR、MR、NR分别为8%、84%、3.5%、4.5%,总有效率(CR+PR)为92%.不同放疗方案组的疼痛缓解有效率及不同病灶部位的疼痛缓解有效率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放射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疗效明确,可作为骨转移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一些精确放疗技术也可考虑应用于肿瘤的姑息治疗中.
作者:侯晓荣;张福泉;孙帅;何家琳;胡克;沈捷;连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在癌痛治疗过程中,患者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家里渡过的,需要在门诊领取阿片类镇痛药物.由于阿片类镇痛药物具有镇痛和心理依赖双重效应,必然存在管理问题.
作者:蒋惠留;王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骨转移是常见的肿瘤合并症,疼痛是主要症状.放射治疗是常用的姑息治疗手段,能有效地控制骨转移灶并缓解疼痛.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很有意义.
作者:侯晓荣;张福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脱出型腰椎问盘突出症(ruptured Lumbar disc hemiation,RLDH)是指纤维环全层断裂,髓核完全穿破断裂的纤维环,突出物较大但未游离.该型椎间盘突出组织可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严重症状.
作者:马成果;吴东;曾立志;王帅华;王金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