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7年4期文献
  • CT引导下经皮激光气化减压术联合臭氧盘外靶点注射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经皮激光气化减压术联合臭氧盘外靶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采用激光气化联合臭氧盘外靶点注射治疗病人233例,椎间盘内应用激光气化减压,设定激光总能量为1500J,椎间盘外应用靶点突出物臭氧注射,注入40μg/ml臭氧10 ml.结果:所有病例随访3~18月,平均11.62±2.67月,手术临床效果经自身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t=-19.28,P<0.05),手术临床效果优良率是93.56%.结论:激光气化联合臭氧盘外靶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扩大手术适应症、提高手术疗效的优势,是值得推广利用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文;刘建英;张在恒;于鹏;冯传有;杨福生;单素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臭氧对兔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臭氧对正常兔椎间盘髓核、纤维环组织的作用及其应用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以每只兔子的L2~3椎间盘作为空白对照,在L3~4、L4~5、L5~6、L6~7椎间盘内分别注入浓度为10 μg/ml、30 μg/ml、50 μg/ml、80 μg/ml的臭氧1ml.注射后饲养至1周、1月、2月时分别处死10只兔子,采集对照及实验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进行大体、光镜观察.结果:10 μg/ml臭氧可使髓核发生轻度病理改变;30 μg/ml、50 μg/ml臭氧可使髓核在注射后1~2月时发生中度病理改变;80 μg/ml臭氧可使髓核发生中至重度病理改变.髓核的病理改变约在注射后2月完成.10 μg/ml、30 μg/ml臭氧对纤维环没有作用,50 μg/ml臭氧可使纤维环发生轻度病理改变,80 μg/ml臭氧使纤维环发生中度病理改变.结论:临床上应用臭氧盘内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浓度应以30 μg/ml为宜,其疗效评价应在术后2月进行.

    作者:尹常宝;樊碧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鞘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对背根节压迫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PA)对背根节慢性压迫(CCD)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镇痛机制.方法:鞘内置管手术成功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7天组和15天组两组,每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人工脑脊液(ACSF)组,鞘内注射PA 0.5、1.0、2.0mg/kg组(n=10).分别于CCD术前(0)及术后1,3,5,7,9,11,13,15天采用von Frey纤毛机械刺激法和热辐射刺激法评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术后第7天和第15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术前基础阈值相比,除假手术组外,CCD术后各组的PWMT和PWTL均出现明显地下降(P<0.01),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5天开始,PA 2.0 mg/kg组与ACSF组相比,PWMT和PWTL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面,背根节压迫后第7和第15天,ACSF组与PA 0.5、1.0 mg/kg组脊髓背角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A 2.0 mg/kg组和ACSF相比,第7天和第15天均显著降低(P<0.01).脊髓背角Westernblot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鞘内注射PA有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nNOS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伟;马正良;曹军利;朱珊珊;曾因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开胸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用于开胸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方法:36例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多模式镇痛组)于麻醉诱导前10分钟静注曲马多1.5 mg/kg,诱导时开始经静脉舒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PCIA),并于切皮前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B组于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 μg/kg,并于术后开始PCIA.分别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镇静与舒适状态评分、镇痛药的使用剂量、PCA的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及副作用,并记录排气时间、计算PCA按压次数比及舒芬太尼使用量.结果:(1)与B组比较,A组静止及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按压次数明显下降,舒适状态评分明显升高,PCA按压次数比上升(P<0.05);(2)两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镇静评分,排气时间,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开胸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优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丁超;孙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鞘内注射氯胺酮对镜像痛大鼠热痛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目的:探讨氯胺酮鞘内注射对镜像痛大鼠热痛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镜像痛模型,随机分为3组(n=10):Ⅰ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Ⅱ组鞘内注射氯胺酮25 μg,Ⅲ组鞘内注射氯胺酮50 μg,分别测定鞘内给药前(T1)、给药后2 h(T2)、4 h(T3)、6 h(T4)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运动功能.每组大鼠在给药6h后处死,取出腰段脊髓背角,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鞘内给药后,Ⅱ组、Ⅲ组在各时间点与Ⅰ组及给药前相比,两侧TWL明显延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Ⅰ组MCP-1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OD)表达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1),鞘内注射氯胺酮后大鼠运动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可抑制镜像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的MCP-1表达有关.

    作者:HUANG Dong;程绍波;谷永红;YAN Xue-Bin;WANG Ming-An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三组:A组20例,单纯行髓核成形术;B组30例,髓核成形术后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C组20例,单纯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治疗前1天,治疗后3天,3个月,6个月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直腿抬高试验(SLRT),治疗优良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3天VAS值、SLRT值均较治疗前一天明显降低(P<0.01或P<0.05);A组与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VAS值、SL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C组无明显变化;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VAS值、SLRT值较A组与C组明显提高(P<0.05).A组治疗后3天、3个月、6个月时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5.0%、80.0%、60%,B组分别为100%、90%、83.3%,C组分别为100%、35%、30%.B组3个月,6个月优良率较A组与C组提高.结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优良率100%,提高远期优良率.

    作者:张强;彭莉萍;张德仁;蒋劲;熊东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2120例偏头痛患者每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 mg,治疗时间为12周,在治疗开始及4周末、8周末、12周末分别记录患者的头痛程度、频率、服药剂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血压.结果:治疗后4周末、8周末及12周末与治疗前相比,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均P<0.05),频率明显减少(均P<0.05),盐酸氟桂利嗪用量亦明显减少(均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

    作者:于生元;董钊;李焰生;万琪;周盛年;乔向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用于小儿术后镇痛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超前镇痛用于小儿患者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腹部手术小儿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10 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0.5 mg/kg,B组于术终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0.5 mg/kg,C组不给凯纷,三组术后均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滴注格拉司琼3 mg,术后接PCA泵PCIA,泵内药物A组、B组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1 mg/kg+芬太尼8 μg/kg+生理盐水至100 ml,C组为芬太尼10 μg/kg+生理盐水至100 ml.观察VAS评分;镇静评分;循环、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各时间点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B组明显低于C组(P<0.01).各时间点三组均无过度镇静、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凝血功能异常发生,恶心、呕吐、瘙痒不良反应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超前镇痛效果良好,起效快,作用时间长,能有效缓解小儿术后疼痛,减少苏醒期躁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小儿术后镇痛.

    作者:孙振涛;韩雪萍;苗丽君;张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肛提肌综合征(Levator ani symdrom,LAS)亦称肛提肌痉挛,慢性直肠痛.发病率为6.6%,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肛周及肛门深部疼痛,并明显影响工作和学习.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肛提肌按摩、温水坐浴、药物、电刺激、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因治疗时病人较痛苦,不易接受,常不能坚持治疗.笔者自2003年5月至2005年4月,应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对骶2、3、4神经照射联合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肛提肌综合征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国剑;章岩;马军廷;袁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采用太阳、风池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腰麻后头痛

    头痛是腰麻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腰麻后头痛的发生率为19%~25%.目前对腰麻后头痛的常规处理方法为补液、平卧、口服去痛片、硬膜外腔注液、注血等方法.这些方法临床效果不满意.本文运用中医针灸技术,采用双侧太阳、风池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腰麻后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3520例无痛胃镜的临床应用

    我院自2003年10月开展无痛胃镜以来共为3920余例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许多患者因惧怕胃镜检查而延误了疾病的诊治,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无痛胃镜的开展无疑为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检查及治疗的途径,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敏;陈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种神经阻滞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三叉神经痛病因的有力学说是三叉神经根部的微血管压迫[1].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很多,微血管减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2].由于手术创伤性大和费用高,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手术治疗,各种神经阻滞仍然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各不相同.本研究拟观察利多卡因复合曲安奈德、无水乙醇和阿霉素行三叉神经干阻滞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广召;任玉娥;刘海涛;马忠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神经妥乐平治疗颈腰椎病临床观察

    颈椎病及腰椎病变导致的肢体疼痛、麻木或无力临床很多见,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及生活,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大部分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如药物、针灸、理疗等,疗效不甚理想,我们选用神经妥乐平治疗此类疾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耀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偏头痛预防药物对体重的影响

    偏头痛预防药物常引起体重增加,不利于患者健康,可能加剧合并的代谢性疾病,进而使患者依从性变差.目前,对药物治疗头痛引起体重变化的研究很少,而临床医生在选择合适药物治疗疾病时,准确掌握药物可能引起体重变化的信息很重要.本文就临床常用的偏头痛预防药物对体重变化的影响作如下综述.

    作者:陈东平;张志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枢刺激镇痛方法及其机制研究评述

    迄今为止,临床上中枢刺激对慢性痛的治疗还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这一方面源于中枢刺激治疗疼痛的效果不稳定[1,2],另一方面源于镇痛的机制还不明确[3].现有的中枢刺激镇痛方法包括深部脑刺激、运动皮层刺激等,本文以深部脑刺激(deepbrain stimulation,DBS)为主,逐个评述几种中枢刺激镇痛的方法.

    作者:周佳树;王锦琰;罗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恶性腰大肌综合征

    恶性腰大肌综合征(malignant psoas syndrome,MPS)是一组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癌症疼痛并发症.其概念由澳大利亚人Stevens等人[1]在1990年首次提出.其后Meera[2]等人进行了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总结.临床上MPS多发生于肿瘤晚期病人,虽然发病例数较少,缺乏大宗文献报道,但其疼痛症状复杂,镇痛困难,近年来逐渐受到疼痛医学界的重视.

    作者:曹京旭;赵水喜;宋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阿片类药物

    随着人们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逐步认识,一些以Arner为代表的权威人士提出,阿片类药物对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效果不好.其原因之一在于阿片不适于某些急性、间歇性和偶发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也有一些人认为,在治疗烧灼痛上,诸如阿米替林之类的药物要比阿片类药物效果好.由于Arner的研究指出阿片治疗神经病理性痛无效,因此引用率很高,但事实上他只采用了12名患者,并且任何治疗对这些患者都无效.

    作者:齐伟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中脊髓μ-阿片肽受体数量的减少与机械性触诱发痛有关

    韩国科学家近期的一次实验结果表明,周围神经元受到伤害后引起的脊髓μ-阿片肽受体减少与机械性触诱发痛有关.他们通过切断大鼠尾部的支配神经建立实验模型,根据2周后的von Frey诱发反应,将模型大鼠分为两组,即触诱发痛组和非触诱发痛组.试验者通过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发现,触诱发痛组大鼠脊髓μ-阿片肽受体含量的减少量大于非触诱发痛组.

    作者:王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胶原酶盘内、外联合注射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向椎间孔或椎间孔外侧突出或脱出,刺激或压迫腰神经根而产生腰腿痛的一种病变.本组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2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DSA下胶原酶盘内、外联合注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刚;王俊华;徐霖;李海峰;谢谨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