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经皮靶点射频热凝结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靶点射频热凝治疗组(A组,n=30)、靶点射频热凝结合臭氧注射治疗组(B组,n=30);臭氧注射治疗组(C组,n=30).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术后1周相比,B组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显著提高(P<0.05);B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均高于C组(P<0.05),B组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较A组高(P<0.05).各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靶点射频热凝结合臭氧注射,利用高温射频热凝和臭氧溶核松解的不同作用,直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进行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迅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申帮利;占恭豪;许峰;卢圆圆;王益兵;梅霞;李军;曹红;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健康状况量表SF-36中文版对122例偏头痛患者和112例健康对照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生存质量评分,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偏头痛组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偏头痛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的评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偏头痛患者生理综合评分的影响因素有头痛频率、头痛程度、学历,心理综合评分的影响因素有头痛程度、头痛频率、病程、学历.结论: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偏低,通过控制其影响因素如头痛频率、程度等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许贤平;杨晓苏;杨期东;张长应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鞘内单次注射吗啡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7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5),假手术组(S组,n=5),生理盐水组(N组,n=5),吗啡组(M组,n=5).C组不做任何处理,其它3组均根据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N组和M组制备神经病理痛模型(SNI模型),制模2 d后,N组和M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吗啡10μg,容量为20μl.每组均在SNI术前1d(基础值)到术后2d内每天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缩足潜伏期,并全部在注药后2h处死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L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CGRP的表达.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N组机械痛阈降低,CGRP表达上调(P<0.05),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M组机械痛阈升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CGRP表达下调(P<0.05).结论:鞘内单次注射吗啡对神经病理痛大鼠在产生镇痛效应时引起脊髓背角CGRP表达下调.
作者:高星扬;王懿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上颌神经阻滞的方法,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测120例成人颅骨翼腭窝等结构数据,观测30例成人尸头上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上颌神经阻滞进针深度:(1)侧入法:颧弓中点下缘至翼腭窝底的距离,男性左侧为47.15±1.07 mm,右侧为46.41±1.01 mm.女性左侧为45.43±1.06 mm,右侧为44.69±0.99 mm.(2)侧前入法:下颌骨冠突与颧骨下缘交点至翼腭窝底的距离:男性左侧为52.35±0.75 mm,右侧为52.78±0.84 mm.女性左侧为49.71±0.79 mm,右侧为49.94±0.82 mm.结论:本研究为上颌神经阻滞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发生并发症提供了解剖学参考依据.
作者:邓兆宏;李文春;陈龙菊;张良;刘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5只大鼠,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变化.结果:(1)ELISA定量分析显示,脊神经结扎可以显著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SNL后,背角BDNF的含量在24 h内即可由手术前的(91.09±7.1)pg/mg总蛋白上升到(160.75±15.0)pg/mg总蛋白(P<0.01),这种上调的高峰可以持续到SNL后的48 h;然而在假手术大鼠,背角BDNF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SNL大鼠背角BDNF上调的高峰期在24~48 h(P<0.01),此后其含量开始逐渐恢复,至SNL后28 d基本恢复至术前对照水平(P0.05);(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脊神经结扎的24h内,SNL大鼠结扎侧背角BDNF的蛋白表达也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上调变化.SNL后12 h,背角浅层BDNF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即可由手术前的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SNL后的12 h和24 h,SNL大鼠结扎侧背角浅层BDNF的免疫反应较假手术大鼠也明显上调,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由假手术大鼠的0.19±0.02和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和0.23±0.01(P<0.05).结论:脊神经结扎可以呈时间依赖性的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这种上调的BDNF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痛的早期发挥作用.
作者:廖斐斐;耿山景;刘小旦;党文豪;蔡捷;刘风雨;万有;韩济生;邢国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alprostadil,PGE1)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泛昔洛韦、维生素B1、弥可保、奇曼丁口服,并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敷;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7天.结果:治疗组的VAS评分在治疗后1d、3d、5d、7d、14d、30d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QS、QL评分在治疗后3d、5d、7d、14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
作者:杜宁;尹常宝;刘波涛;樊碧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AMI)对SNI(spared nerve injury)大鼠脊髓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 subtype 1,GLT-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重180~20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SNI模型组(B)、AMI组(C)、SNI模型+AMI组(D),经腹腔注射0.2ml生理盐水(A和B)、10mg/kg AMI(C和D),每日两次.术后1、3、5 d取各组大鼠L3~L6脊髓,检测GLT-1蛋白和mRNA表达改变,同时使用Von Frey纤维测量大鼠手术侧机械痛阈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改变.结果:与A组相比,B组大鼠脊髓内GLT-1蛋白和mRNA术后1 d均表达增高,但术后3、5 d逐渐降低,同时机械痛阈值随时间下降,C组大鼠GLT-1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加,但是机械痛阈值无明显改变,D组大鼠术后GLT-1表达较A组明显增高,但不随时间变化,给药后3、5 d机械痛阈值显著高于B组.结论:AMI可以增加GLT-1蛋白表达,可能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作者:毛庆祥;杨天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银杏内酯B(BN52021)对SNI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及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痛觉信号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鞘内置管后的SD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SNI组,SNI+DMSO对照组和SNI+BN52021组,建立SNI疼痛模型,手术后1,3,5,7,10和14d鞘内给药并测痛阈,第14d取大鼠腰段脊髓,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os免疫阳性细胞.结果:SNI神经损伤大鼠机械缩爪阈明显降低(P<0.05),同侧脊髓背角浅层内F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P<0.05);鞘内应用银杏内酯B明显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c-fos的表达,同时伴有大鼠机械异常痛敏的减轻,各组大鼠辐射热缩爪潜伏期无明显差异.结论:鞘内注射银杏内酯B可减轻SNI大鼠机械异常痛敏,抑制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
作者:马国平;杨京利;田玉科;刘菊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gr-1基因在吗啡慢性处理或吗啡戒断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在吗啡成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浓度为0、1、10、100和1000 μmol/L的吗啡和0、0.01、0.1、1和10 μmol/L纳洛酮急性处理PC12细胞,1h后Egr-1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吗啡慢性处理实验分4组,A组,B组、C组和D组.C组和D组细胞加入100 μmol/L吗啡,培养48h,A组和B组仅加入同体积0.9%氯化钠.48h后B组和D组给予10 μmol/L纳洛酮拮抗,A组和C组加入同体积0.9%氯化钠.在纳洛酮拮抗后1、2、4、8和24h,Egr-1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PC12细胞的损害,并用FITC-Annexin Ⅴ/PI流式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0~100 μmol/L吗啡及各浓度的纳洛酮作用下细胞未见明显Egr-1阳性染色,而1000 μmoL/L时有少量阳性染色细胞.D组在纳洛酮戒断后1 h即出现Egr-1蛋白阳性染色并持续24 h,并在12 h时可见部分细胞折光性能力减弱,细胞中颗粒增多,核固缩并断裂成数个等.C组仅有少许细胞出现Egr-1阳性染色.与A组相比较,C组细胞生存率下降,并在12 h和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D组生存率则进一步下降,与A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TC-Annexin Ⅴ/PI流式凋亡检测到C组细胞凋亡8.42±2.09%,D组细胞凋亡率则增加到37.62±7.19%.结论:吗啡慢性处理或吗啡慢戒断后出现Egr-1基因表达增加和细胞凋亡,而Egr-1基因的表达增加和细胞凋亡可能参与吗啡成瘾机制.
作者:喻红辉;罗爱林;谭蕾;周碧云;曹菲;田玉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神经妥乐平治疗腰椎术后综合症的疗效.方法:将36例腰椎术后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神经妥乐平,共21例;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共15例.应用NRC评价患者疼痛程度、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2个月NRC、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腰椎术后综合症有效,可以短期内缓解疼痛、麻木等不适,减轻活动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维持至少2个月.
作者:张颖;李益平;马洪喜;王文龙;杜金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A皮下注射对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和C三组,各20例,每组病人在服用少量药物的基础上均行皮损区域的皮下注射治疗,注射药物是:A组:100单位肉毒毒素A的生理盐水20亳升;B组:含100毫克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20亳升;C组:0.9%生理盐水20亳升;采用病人和评估人双肓的方法,在注射前及术后1天,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4个时间点对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法)、痛觉过敏或超敏以及睡眠时间进行观察,同时记录实验中因疗效不佳增服阿片类药物.结果:三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A组VAS下降明显,B组与C组其次,A组与B组或A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出院时患者的痛觉过敏或超敏以及睡眠障碍等症状均有改善,A组与C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另外,每一组病例中术后因疼痛加用阿片类药物的百分比不等,A组为21.1%,B组为52.6%,C组为66.7%,A组与C组相比,差异大(P<0.01),A组与B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肉毒毒素A能有效减轻疱疹后神经痛,注射后约7天疗效明显,同时对患者的痛觉过敏或超敏以及睡眠障碍等症状均有改善,也能减少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作者:肖礼祖;蒋劲;张强;沙彤;罗裕辉;郑虎山;庄昔兰;张德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本文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34例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症和非癌症患者应用加巴喷丁的疗效.
作者:史学莲;刘小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疼痛诊疗技术的不断规范和推广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疼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颈、胸部及上肢等疾病,例如雷诺综合征、上肢和头面部的血栓、血管痉挛性疾病、带状疱疹、面神经麻痹、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鸣、头面部疼痛、不定陈述综合征、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等.
作者:辛广科;蔡世杰;许文娟;张亚歌;樊浩然;姜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中老年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术后疼痛是TKA患者的主要顾虑,充分、有效的术后镇痛能够减轻患者痛苦,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直接关系到功能恢复和手术效果.
作者:伏治国;瞿玉兴;牟晓峰;范文潮;蒋涛;郑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注射痛是丙泊酚的主要缺点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28%~90%.目前预防注射痛的方法主要有调整药液的注射速度、调节温度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其中常用的方法是在丙泊酚之前注射利多卡因或两者混合使用,但利多卡因使用的剂量和浓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试验试图通过不同的浓度和剂量组合比较确定利多卡因预防注射痛的佳方案.
作者:赵墨;刘金锋;方先海;刘冬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骨转移癌导致晚期癌症患者剧烈的骨痛,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存质量.近年来我们应用国产帕米膦酸二钠-博宁治疗骨转移癌至骨痛患者30例,疗效满意.
作者:贾玉玲;林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我国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因颈椎间盘突出所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我院采用交叉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时,使用射频消融与臭氧消融相结合,取得很好的疗效.
作者:魏星;廖正银;杨益森;姚国荣;杨四海;贺仕雄;向超;刘剑;韩毅;邓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前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神经系统敏感化,减轻或抑制伤害刺激引发的疼痛[1],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是针刺镇痛的一种方式,安全,无创,且镇痛效应确切.
作者:王玲;王明山;马富国;丛丽;时飞;毕燕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为常见的非感染性滑膜关节疾病,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的治疗方法颇多,关节腔内注射臭氧(ozone,O3)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已经应用于临床.
作者:孙海涛;关家文;贾逢爽;辛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ATP是广泛存在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自损伤细胞或炎症组织释放至细胞外的ATP可激活初级传入神经元上的P2X和P2Y受体,引起疼痛.P2X受体中的P2X3亚单位高度选择性表达于感觉神经元,应用P2X3受体反义寡核苷酸、RNA干扰、基因敲除技术和选择性拮抗剂等研究表明,ATP和P2X3受体在多种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PGE2、NGF、SP和谷氨酸等可增强P2X3受体激动剂激发的内向电流,对P2X3受体的功能起急性上调作用.但是在一些慢性疼痛模型中,P2X3受体表达上调和活性增加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作者:王英;鄢建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944年Leao发现皮层扩布性抑制(Cerebr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1].它是多个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去极化,伴随神经电活动在一段时期内的抑制,可导致多种神经功能障碍[2].
作者:李凤鹏;于生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发展中国家,癌症作为一种相对被忽视的疾病,正逐步成为导致疼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因艾滋病伴发的癌症引发了很多问题.
作者:苏园林;王锦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是位于尾端延髓的腹侧到背侧的柱核,从延髓后区延伸到颈髓交界区.在大鼠和猴子,SRD的研究非常广泛.一般认为SRD可能参与脊髓-网状-脊髓网络对上行伤害感觉信息的调节.
作者:王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