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引起疼痛部位护理相关知识认知状况,探讨如何更好发挥护理人员在髋关节OA引起疼痛部位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28名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髋关节OA引起疼痛部位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做出综合评分.结果:护理人员对髋关节OA引起疼痛的护理的理解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率不高;不同科室及职称背景的护理人员对髋关节OA引起疼痛的护理的理解程度方面有差异(P<0.01).结论:髋关节OA引起疼痛部位治疗和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率不高,不同科室、背景是影响护理质量重要因素之一,提高髋关节OA疼痛护理的认知水平根本在于加强髋关节OA引起疼痛治疗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作者:樊永红;尚鸿生;蓝勇波;户红卿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新生SD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培养及纯化方法.方法:用显微解剖方法获取足够数量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通过胰蛋白酶+EDTA消化、交替使用DF-12培养基和加有阿糖胞苷抗有丝分裂的DF-12培养基培养等方法,在体外获得纯化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并采用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神经元的纯度.结果:获得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体外生长良好,纯度可达到90%以上.结论:本方法可以获得大量高度纯化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作者:李全波;马文庭;刘静芷;史可梅;郑宝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4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合并癌性神经痛的患者,年龄52-76,平均67.2岁,随机分为2组:美施康定单药组(A组)20例,美施康定联合加巴喷丁组(B组)22例,达到疼痛缓解时(VAS≤3分)维持给药直至观察终点,然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施康定用量、疼痛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毒副反应.结果:(1)美施康定日均用量B组比A组少(P<0.05);(2)疼痛程度改变大小:与治疗前相比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B组明显大于A组(P<0.05);(3)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B组生活质量改善较A组明显(P<0.05);(4)毒副反应B组较A组轻(P<0.05).结论:美施康定联合加巴喷丁能有效控制癌性神经痛,减少美施康定用量及副作用,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朱小勇;陈百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检测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大鼠前列腺侧叶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慢性前列腺炎模型,Taqman荧光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CGRP的表达.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CGRP mRNA的表达水平为1.12±0.01,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CGRP在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参与慢性前列腺炎疼痛的形成.
作者:陈瑾歆;李云祥;王安果;张宗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预防月经期偏头痛的临床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门诊就诊的月经期偏头痛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mg组和10mg组.收集患者年龄、头痛时间、偏头痛家族史、头痛严重程度及头痛频率等资料.对照组予以健康宣教,无药物处理,10mg组在月经期前后给予盐酸氟桂利嗪10mg预防治疗(月经期前2天至后3天),5mg组给予5mg预防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干预前后各组头痛程度的变化,分析药物剂量与预防效果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和5mg组比较,两组在头痛程度、频率和复发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10mg组比较,两组在头痛程度、频率和复发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0mg组和5mg组比较,10mg组无痛率明显高于5mg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0mg组发作频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5mg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月经期前2天至后3天每天给予盐酸氟桂利嗪10mg控制头痛程度和频率的效果较好,预防复发的远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许亮;陈春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并回顾性分析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突出程度和阻滞节段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前和术后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38 4±1.13分和2.06±2.00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正后方椎间盘突出(P<0.05);轻度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中度椎间盘突出(P<0.05);采用双节段阻滞治疗正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好于单节段阻滞(P<0.05).腰椎不同节段间和不同神经根间阻滞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安全有效.术前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选择不同阻滞节段可以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预后.
作者:柳晨;李水清;袁慧书;韩嵩博;马永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骨性膝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是由于老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改变,在关节边缘常有骨赘形成.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我院疼痛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低频氙光联合关节腔阻滞治疗骨性膝关节炎12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邓毅勇;辛自刚;许云龙;高月;郭子龙;刘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骨转移癌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患者剧烈、持续性疼痛,用止痛药和化疗多难以缓解,由此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加速病情的进展.如何有效地治疗骨转移癌,缓解疼痛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科2000年1月-2008年1月间收治64例合并骨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止痛,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江华;赖景春;肖震宇;陈财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我院2004年9月至2009年8月对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35例,女17例;年龄35-70岁,平均48.7岁;病程2-16年;平均6.5年.52例均表现为短暂而重复的单侧严重的疼痛爆发,具有局限性;其中左侧19例,右侧33例.单独第1支疼痛9例,第1支疼痛及第2支疼痛29例,3支均疼痛1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则经过局部封闭或射频热凝术等治疗无效.
作者:周宝生;吴叶;李牧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choy等于1986首先开展,并取得满意疗效.自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用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30例,女26例,年龄35-65岁,平均46岁;均通过临床表现及MRI检查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单个椎间盘47例,两个相邻或不相邻椎间盘共9例.部位:C3-4 10个,C4-5 25个,C5-6 23个,C6-7 7个,共65个椎间盘.
作者:钟军;张在青;徐兆万;王春雷;门阔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采用颈椎前路入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点有:(1)操作简便;(2)颈前路人路既可以穿刺到椎间孔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可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我院采用颈椎前人路神经根阻滞治疗颈椎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祝建斌;祝末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晚期肿瘤出现骨转移时常常伴有难以控制的重度疼痛.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是非甾体类静脉注射靶向镇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合成、减少炎性递质产生和降低疼痛阈值而发挥镇痛效果,具有作用持久、疗效明确等优点,广泛用于术后镇痛,也可用于治疗癌性疼痛.但国内外尚未见用于治疗难治性转移性骨痛的报道.
作者:章必成;姚国庆;刘健;管莎;饶智国;高建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头痛症状常被认为是与神经心理相关的心身疾病.一百多年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头痛领域研究影响深远,他运用精神动力学理论分别通过神经生理模式、癔症和超心理学三个层面来揭示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关于头痛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还包括有人格特征、转换机制、自恋机制、社会心理因素等.这些理论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复杂的头痛疾患相关发病机制的探讨及治疗与预防的应用.
作者:屈远;胡华;周冀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单纯镇痛药物治疗很难满意控制,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介入治疗是改善疗效的有效手段,但需选择恰当的时机和适应症,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本文重点介绍介入治疗的时机选择和主要介入治疗手段进展.
作者:王昆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规镇痛治疗难以奏效,一直是癌痛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面对的一大困难与挑战.近年,阿片类药物逐渐成为一线治疗药物,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机制和药物代谢、排泄及作用特点选择阿片类药物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主流.在传统阿片药物中选择性应用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药物以及应用新型阿片药物可能成为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小梅;董艳娟;李慧莉;王苏;刘端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NP)是难治性癌痛常见的病因.MNP首选抗抑郁药治疗.某些抗抑郁药不仅可以有效处理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还可以作为癌痛的辅助治疗,并且对MNP可产生独特的效果.本文就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在MNP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MN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宋丽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阿片类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但其疗效不甚满意,而且全身或中枢给药所致的潜在毒性反应导致患者的治疗顺应性明显降低.针对外周阿片受体的研究旨在探求有效的局部给药途径、减轻治疗相关副作用.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了解不同损伤条件下外周神经阿片受体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外周阿片受体表达以及研制并采用不同选择性外周受体激动剂,对疗效进行判断和改进三个主要方面.
作者:李小梅;董艳娟;赵雩卿;王苏;刘端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是常见的化疗相关毒副反应,患者可因不能耐受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麻木而中断治疗,影响预后.然而,无论是预防性治疗,还是对症治疗均未显示确切疗效.本文将探讨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评估,并对多种正在临床使用的预防性及对症治疗方法进行回顾.
作者:王玉栋;杜玉娟;刘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1].常见类型有三叉神经痛、幻肢痛、痛性糖尿病性神经病、疱疹后神经痛、脊髓空洞症、卒中后疼痛等.NP可为自发性和(或)诱发性疼痛.自发性疼痛常表现为持续的烧灼感,也可为间断的刺痛、撕裂样痛、触电样疼痛或表现为感觉迟钝、感觉异常.
作者:黄露露;于世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癌性疼痛为临床上为常见、难治疗的慢性疼痛之一.在癌性疼痛的分类中,癌性神经痛的诊治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为研究癌性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制备出许多动物模型.本文旨在介绍癌性神经痛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研究现状.
作者:刘波涛;樊碧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alignant neuropathic pain,MNP)的病因和形成机制复杂,镇痛药物治疗难以满意控制,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肿瘤学年鉴>杂志刊登了迄今为止有关MNP发病率的大样本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调查由西班牙学者完成,共调查了8615例癌症患者,2567例伴疼痛,发生率为30%;其中33%临床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按DN4(Douleur Neuropathique 4 questions)量表筛查,366例符合诊断标准,占癌痛患者的19%.这一关于MNP发病率的报告,明显高于国内外镇痛专家的经验判断.
作者:李小梅;樊碧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癌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有1700万新增病例.新治疗手段的出现和旧疗法改进后抗肿瘤效果的增强使癌症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抗癌斗争中的这一进步也改变了患者产生癌症痛的方式.过去,肿瘤是大多数患者疼痛的根本原因.现在,治疗相关的慢性疼痛综合征越来越常见.联合或单独使用手术、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和其他疗法,都可能导致重度持续性疼痛.
作者:郭一飞;许杨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