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提高颈椎疾病的诊治水平,分析其他疾病被误诊为颈椎病并被误治的原因.方法:在骨科门诊工作中,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使77例肌萎缩侧束硬化症和颈背肩胛臂部软组织损伤等病症被误诊为颈椎病患者的诊断得以纠正.并随访各有关科室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确诊后疗效非常满意为52例、满意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体非常满意和满意率为84.4%.各型颈椎病非常满意和满意率分别为:脊髓型47.1%、神经根型97.8%,交感型85.7%、混合型85.7%(经卡方检验,P<0.001,即4组间确诊后疗效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病有各种类型,临床表现复杂,是颈背肩臂部疼痛的重要原因,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临床医生应该仔细分析每个病人的疼痛原因,认识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在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开阔临床诊断思路,练就理学检查硬功夫,对疑难病例作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通过上述措施能有效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俞永林;吴建国;张秉文;蒋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癌痛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抑郁情绪的因素.方法:调查对象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疼痛康复科住院的癌症患者.本研究入组患者234例,均经病理学、细胞学以及影像学证实确诊为癌症患者.其中伴有癌性疼痛的(癌痛组)124例,平均年龄60.90±12.20岁,不伴有疼痛的(对照组)110例,平均年龄60.95±12.09岁.全部被试者完成一般资料问卷、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QLQ)、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癌痛组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70.97%,明显高于对照组(36.36%,P<0.01);伴有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抑郁分均值高于伴有轻度疼痛的抑郁分均值(P<0.05);生活质量与癌痛患者抑郁程度呈负相关(r=-0.760,P=0.0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生活质量、疼痛程度、癌症病程入选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为:Y(抑郁程度)=5.761-1.200 X13(生活质量)-0.242 X10(疼痛程度)-0.125 X7(癌症病程).结论:疼痛和生活质量是影响癌痛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积极有效地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改善癌痛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天燕;安波;杨娟丽;史学莲;陈丽;刘小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冲洗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溶核术后疼痛中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0年12月,腰椎间盘胶原酶溶核术1652例中术后疼痛加重的170例患者,经保守脱水活血化瘀及营养神经治疗无明显缓解.术后一周至六周,患者给予硬膜外冲洗加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结果:170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随访.术后6月疗效为优134例,良28例,差8例,优良率95.3%.其中104例行硬膜外冲洗术冲洗出混浊的溶解物.结论:硬膜外冲洗术可以减轻椎管内压力,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化学溶核术后疼痛加重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丽;宋阳;朱本藩;陈家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两种浓度阿霉素靶向治疗大鼠顽固性腹腔神经痛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疼痛提供依据.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A组),无水酒精(B组),0.33%阿霉素(C组),0.5%阿霉素(D组).2天后,观察脊髓T6-9背根神经组织中阿霉素荧光表达.第8周末,制做胃痛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和脊髓背角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Fos-like immunoreactive neuron,FLIN)阳性神经元含量分布变化.结果:C,D组背根神经节内显示阿霉素荧光表达,A,B组未见荧光.A组大鼠胃痛反应明显,B,C,D组都对胃痛有一定程度的抑制.A组FLIN神经元分布集中,区别于B,C,D组散在分布.A组脊髓背角FLIN阳性神经元出现率为33.43±6.52%,B组为23.30±7.82%,C组为27.80±10.02%,D组为23.27±6.99%,其中B,D组脊髓背角FLIN阳性神经元计数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靶向治疗大鼠顽固性腹腔神经痛能达到镇痛效果,0.33%的阿霉素副作用比0.5%的阿霉素小.
作者:毛远舟;刘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外周神经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16例外周神经损伤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经非甾体类药物和或阿片类药物治疗后疼痛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加巴喷丁进行治疗,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种类及睡眠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疼痛评分、疼痛性质的种类明显减少,睡眠时间增加.结论:早期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以很好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作者:杨云春;刘庆;邓茹;朱少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法,探索表面镇痛剂缓解机体深部组织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用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构建左侧胫骨前肌炎症痛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镇痛剂贴敷)和对照组(普通透气胶布贴敷).分别观察大鼠的痛行为学;用伊文氏蓝的渗出测定血管渗透性;用电生理方法记录皮和肌肉的神经纤维放电情况,并观察去神经后的纤维放电情况.结果:表面镇痛剂有缓解肌肉炎症痛的作用,且具有药物特异的潜伏期(从10分钟到1~2小时)和作用时程.镇痛剂作用的皮肤区表现为血管渗出通透性增加.神经的纤维活动记录发现镇痛剂对A-纤维的兴奋性没有影响,也不能诱发其自发电活动;但却可以提高皮肤C-纤维的兴奋性,诱发C-纤维的自发电活动.电生理实验中潜伏期和作用时程与行为学实验中药物起效时间的对比证实药物对肌肉的镇痛作用与皮肤C-纤维的自发电活动相关.来自炎症肌肉的C-纤维传入电活动记录证明,表面镇痛剂可有效的抑制肌肉C-纤维的自发传入电活动;若去除药物作用的皮肤区的神经支配,则药物对深部组织的炎症痛的缓解作用消失.结论:表面镇痛剂可能通过激活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反射性减弱深部炎症肌肉的损害性传入活动.
作者:段婉茹;路杰;谢益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轻至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轻至中度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0例仅口服非甾体消炎药;试验组24例,口服加巴喷丁+非甾体消炎药物.加巴喷丁剂量从300 mg/d逐步滴定至1800 mg/d.随访期间,每月分别统计腰腿痛评分、行走距离、副作用等.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周.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步行距离增加(P<0.01),腰腿痛评分下降(P<0.05),感觉功能障碍恢复(P<0.05).试验组3人出现嗜睡、头晕、共济失调等副作用.但是患者能耐受副作用,或休息后得到缓解.结论:短期服用加巴喷丁能够安全和有效地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症状.
作者:王昕辉;易红蕾;李红霞;王谦;孙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椎间盘内消融减压术引起的医源性脊柱失稳,一直是临床上关注的问题.我们采用神经根脉冲射频(pulse radiofrequency,PRF)、臭氧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乐天;熊志宏;和晓峰;何伟;戴煜龙;刘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胶原酶溶解术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且有效的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方法之一.如果药物误渗入蛛网膜下腔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胶原酶注射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报道很少.本文将我科处理胶原酶误渗入蛛网膜下腔的1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吴川杰;连亚军;张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疼痛科的一种常见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开展,多数学者认为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ITN的主要病因.由于桥小脑角区内神经与血管的解剖关系复杂,术者只能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决定手术处理方式,这给手术带来较大的风险.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能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既往已有学者应用MRTA对三叉神经痛进行病因诊断研究,但鲜有学者应用该技术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前评估进行研究.本研究对89例ITN患者于术前行MRT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结合术中情况加以研究,为指导临床医生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提供依据.
作者:吴志峰;李小平;缪斯;肖建坤;肖春林;林启宇;黄福气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它以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基础,包括颈部肌肉、关节继发性改变和相邻椎体退变增生压迫或刺激颈脊神经等病理改变[1].临床上主要以不同程度颈肩部僵痛,颈椎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上肢相应部位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不适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
作者:杨小龙;梅敦成;高宇;郑婧;张光志;杨庆红;王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Resolvins是来源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经相应酶催化合成的一种脂类介质,由于其独特的抗炎镇痛作用而被大家所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Resolvins的合成、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炎症和疼痛疾患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作者:王志福;米文丽;毛应启梁;王彦青;吴根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膝周神经射频热凝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顽固性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严重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患者,共57个患膝,随机分为两组:射频加玻璃酸钠组(R组),行膝周神经射频热凝加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对照组(C组),单纯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6周和治疗后12周,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者对治疗效果综合评估(patient's global assessment,PGA)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的12周内,R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R组PGA在第1周和第12周均显著高于C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膝周神经射频热凝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顽固性膝骨关节痛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可成为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衣玉胜;王世杰;刘传圣;于俊敏;寇德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Ⅰ组为关节内注射+银质针组,Ⅱ组为关节内注射组,Ⅲ组为关节内注射+外周痛点阻滞组.所有病人经过5周治疗及三个月后随访.采用Lequesne指数、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5周治疗,Ⅰ组治疗后Lequesne指数、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并且Ⅲ组高于Ⅱ组(P<0.05).三个月随访Ⅰ组疗效仍高于其他两组,Ⅱ组和Ⅲ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膝骨关节炎有确切疗效,可以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并且具有见效快,疗效持久的优点.
作者:徐凤和;刘传圣;王世杰;寇德伟;于俊敏;杨晓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血浆自由基的变化,探讨臭氧对兔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A组)、OA组(B组)、20μg/ml臭氧治疗组(C组)、40 μg/ml臭氧治疗组(D组)、60 μg/ml臭氧治疗组(E组),每组各8只.采用Vandman法将B-E组兔的左膝关节造模成功后,将不同浓度的臭氧注射入C、D、E组兔左膝关节腔内,剂量为1ml,每三天一次,共注射二次.检测兔血浆中自由基的代谢变化和左膝关节软骨病理变化.结果:(1)与A组相比,B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显著减少(P<0.01).与B组相比,C、D和E组SOD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C、D和E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与A组相比,B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B组相比,C、D和E组NO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C、D、E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与A组相比,B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B组相比,C、D和E组MDA含量均显著减少(P<0.01).D组较C组血浆中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4)B组软骨呈典型的骨性关节炎改变,C、D组关节软骨可见不同程度修复,E组未见明显修复.结论:(1)膝关节腔内注射20 μg/ml和40μg/ml臭氧可以有效的抑制关节软骨退变,对骨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2)臭氧治疗OA的机制为抑制自由基大量释放,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
作者:姚旌;韦玲;王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联合臭氧或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玻璃酸钠)、B组(玻璃酸钠+臭氧)、C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每组30例,疗程均为5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与日常活动能力都有改善(P<0.05).A、B、C组有效率分别为60.00%、76.67%、 86.6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依次是C组>B组>A组.结论: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明显提高近期疗效.臭氧注射治疗可作为一种补充疗法.
作者:陈付强;刘慧松;胡丹;刘军超;谢平;王英;王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膝部疼痛临床上很常见,且病因较为复杂,是疼痛科患者常见主诉之一,也是疼痛科治疗难题之一,需要临床引起重视.膝部疼痛可大体分为:(1)关节腔外肌肉、肌腱、筋膜、脂肪垫等软组织原发和继发性损伤所致的疼痛.(2)关节腔内滑膜、关节软骨、交叉韧带、髌股关节、胫骨关节原发性损伤、退变、骨肿瘤所致的疼痛.(3)关节腔内结构病变联合关节腔外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疼痛.根据膝关节解剖特点,可以将膝部痛划分为膝前部痛、膝内、外、后侧痛和全膝痛.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的查体、结合合理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膝部疼痛的病因学诊断并不困难.
作者:刘传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前言本文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儿科疼痛研究和治疗方面的重大发现和重要事件.2.儿童和青少年的周期性疼痛近代儿科疼痛研究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中期战后的欧洲,研究集中在周期性疼痛.早期的开创性工作由Vahlquist开展,主要研究斯德哥尔摩地区的小儿头痛.后期由瑞典的Bille继续,主要在瑞典乌普萨拉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儿童疼痛流行病学研究,并且对典型性偏头痛的儿童进行了长达40年的随访,为后来的儿童和青少年偏头痛及其它疼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高阳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