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7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95个椎体.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2.5 ~ 6.5 ml,平均4.30±0.66 ml.术后1和3个月随访.采用患者口述描绘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s,VRS)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疼痛程度.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满意.VRS疼痛评分术前3.56±0.43分,术后1月下降为1.22±0.17分,术后3月下降为1.19±0.15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伤椎复位满意,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和变形,骨水泥分布均匀.其中有1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椎间隙渗漏3椎,椎体前缘渗漏3椎,椎体侧方渗漏3椎,椎体后方渗漏2椎.渗漏原因与患者的选择、术者操作规范程度、手术技巧及骨水泥注入时机等有关.所有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 ~ 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无医源性椎管狭窄.结论:PKP治疗OVCF安全、疗效满意,但要预防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须严格掌握适应征,把握骨水泥的合适粘度、注入剂量、注入方法及精确的术中定位等技能技巧.
作者:隆元昌;王学志;付勇;罗公瑾;徐涛;郑崇明;张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亚甲蓝帽状腱膜下注射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治疗组)先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再于患者枕外隆凸处、双侧耳颞区、前额区亚甲蓝帽状腱膜下注射.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B组(对照组),盐酸氟西汀和盐酸乙哌立松及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用药,连续服药4周.动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头痛发作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的变化,并对各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都有缓解,A组优于B组.A组治疗后优良率(86.7%)高于B组(53.3%).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亚甲蓝帽状腱膜下注射是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郭荣奎;贾炳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采用CatWalk步态分析仪对切口痛大鼠的步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将步态参数与vonFrey丝测定的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进行比较,研究其相关性.方法:采用Brennan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h、24 h、48 h、72 h,用CatWalk步态分析仪及yon Frey丝进行相关步态参数和机械缩足阈值的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大鼠术侧脚印面积变小、站立时相持续时间缩短、举步时相持续时间延长,举步速度减慢.脚印面积、站立时相持续时间、举步时相持续时间、举步速度与机械缩足阈值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tWalk是一种评估切口痛模型早期机械性痛觉超敏的新方法.
作者:吴廷丽;雷洪伊;王玲玲;范凤飞;徐世元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60例胸背部PHN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n=20)为经皮胸椎旁选择性神经根复方倍它米松阻滞联合药物口服治疗组,C组(n=20)经皮胸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C组与B组术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PHN.
作者:袁燕;申文;刘功俭;曹君利;梁栋;殷琴;许恒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慢性缩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内质网应激反应.方法:5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手术组(CCI组)(n=28).手术前、术后1天、4天、7天、14天、21天和28天测定动物机械痛敏和热痛敏,背根神经节GRP78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内质网应激反应的标志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在术后明显下降,背根神经节GRP78蛋白表达在第1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模型可以激活大鼠背根神经节GRP78蛋白表达和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有关.
作者:赵序利;罗剑刚;张丽;李慧;丛木林;林小雯;宋文阁;郑宏;傅志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皮肤/肌肉切口和牵拉(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术后持续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n=24):假手术组、术后持续性痛组、吗啡组、加巴喷丁组和吗啡联合加巴喷丁组.按Flatters法制作大鼠SMIR术后持续性痛模型;应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评定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背角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 (ionized calcium binding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持续性痛组的MWT在术后第3d、7d、12d、22d明显下降(P<0.05),脊髓背角Iba-1表达在术后第3d、7d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持续生痛组比较,吗啡组和加巴喷丁组的MWT和脊髓背角Iba-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术后持续性痛,吗啡组和加巴喷丁组比较,吗啡联合加巴喷丁组的MWT在术后第3d、7d、12d、22d明显增加(P<0.05),脊髓背角Iba-1表达在术后第3d、7d明显减少(P<0.05).结论: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大鼠SMIR术后持续性痛有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作者:胡兴国;尹显和;阳红艳;张云翔;曾因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产妇分娩时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对母婴的影响.方法: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120例,宫口扩张3 cm时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PCEA组(S组),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PCEA组(F组).当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S组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和0.5 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5 ml,随后以0.1%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行PCEA.F组混合液中则以2 μg/ml芬太尼替代0.5 μg/ml舒芬太尼.另外未要求行任何镇痛处理的60例产妇为对照组(C组).三组胎儿娩出后行血气分析,记录新生儿1和5 min Apgar评分和出生后1~5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assessments,NBNA)评分.结果:三组间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与F组间PCEA用量、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和F组产妇使用催产素的构成比明显高于C组(P<0.01).三组间器械助产、剖宫产率和新生儿1和5 min Apga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后第1d,F组的NBNA1显著低于S组和C组(P<0.05).三组间NBNA2、NBNA3、NBNA4和NBNA5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分娩时应用舒芬太尼0.5 μg/ml或芬太尼2 μg/ml复合0.1%罗哌卡因均能提供满意且安全的分娩镇痛,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李海冰;刘志强;陶怡怡;马馨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老年人多发,表现为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内外侧疼痛及活动障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疼痛门诊采用德国HydrosunTM治疗系统(海特光)照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患者130例,男性47例,女性83例,年龄在60岁~ 72岁之间,平均65.0±1.7岁,病程3月~22月,平均10.7±2.4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对照组65例,两组均排除光敏,血栓,肿瘤等疾病.
作者:纪春梅;孙德海;李淑丽;姜长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疼痛科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在疼痛科发展的过程中,以微创介入技术为代表的许多新的技术在疼痛科中广泛使用,在造福患者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良事件和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疼痛科的发展.笔者就掌握的有关信息和资料,结合部分临床案例,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卫凌;卫文博;韩妮妮;辛梦玺;伊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慢性膝关节疼痛临床常见,而骨性膝关节炎为常见.近年国外学者从运动[1]及膝关节功能减退的原因方面[2]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有使用臭氧联合玻璃酸钠[3],低频氙光联合关节腔阻滞[4]及体外冲击波[5]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报道,但疗效不一.
作者:李信明;李定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新生儿能感知疼痛,疼痛会带来近期及远期的不良影响.因此,新生儿疼痛需要被适当处理及评价.过去十年,在评价新生儿疼痛和处理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王小永;魏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与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NOTCH3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动脉疾病,临床表型有许多异变性,其中偏头痛多出现在CADASIL病程早期,是常见的临床特征.两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变性,脑血流量和血管反应性下降,敏感性基因DNA突变,以及对皮层传播性抑制(corit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易感性增加及共享的遗传因素是可能的发病机制.
作者:何跃;李小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1998年,Sluijter报道了脉冲射频这项非神经毁损的疼痛治疗技术,随后该技术被迅速推广.然而,在我国脉冲射频尚未普及,一方面由于缺乏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因为一些疼痛科医生对脉冲射频的认识不足.
作者:罗芳;樊碧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5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CCI组)和治疗组(CCI+ PRF组).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可见髓鞘被严重损伤,轴索溶解或偶见残存的线粒体,雪旺氏细胞形成异染色质,同时可见大量新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治疗组,可见部分髓鞘外形不规则,板层结构节段性模糊、松散,并有髓鞘球形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神经纤维有明显的修复.结论:脉冲射频改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大鼠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
作者:李多依;孙异临;曲宝清;罗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是一种前沿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与传统的射频热凝技术相比,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脉冲射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对脉冲射频治疗慢性疼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付淼;罗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后行为学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CCI组),脉冲射频治疗组(CCI+PRF组).测定大鼠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结果:模型组及脉冲射频治疗组治疗前MW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MW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1).与模型组相比,脉冲射频治疗组于脉冲射频术后8、10、12及14天MWT显著升高(P<0.01).结论:脉冲射频能明显减轻慢性坐骨神经缩窄大鼠的机械性超敏,对神经病理性痛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
作者:马芸;李振宗;申颖;孟岚;崔秀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评估单极水冷射频模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1年9月,16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型臂X线机、CT或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单极水冷射频模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评价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167例疗效优良,优良率为98.8%.与治疗前VAS评分(7.8±0.4)相比,治疗后VAS评分(1.5±0.3)降低(P<0.01).结论:经皮穿刺单极水冷射频模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小、不影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是一种可供临床选用的、效果确切又较为理想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
作者:吴大胜;黄佑庆;崔健君;刘延青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椎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术前、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时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患者N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无严重副作用.结论:间盘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满意,值得开展深入的前瞻对照研究.
作者:黄佑庆;宁亚;陈瑞霞;丁晓宁;刘延青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当今的疼痛治疗面对五项巨大的挑战:(1)提供给患者的绝大多数治疗都缺乏疗效证据;(2)基层医生的疼痛诊疗知识相关不足;(3)针对于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的价值,了解不多;(4)疼痛科医生的专项资助基金缺乏;(5)多学科治疗路径不畅.相比较其他国家,美国面对的上述挑战更加巨大.
作者:任志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