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年2期文献
  •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放射性下肢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射频脉冲刺激明确责任神经根.在CT引导下对责任神经根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加脉冲射频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前、术后l周、1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5 ± 1.2分,术后l周、1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2.3±1.6分、2.4±1.5分和2.5±2.0分.与术前VAS评分相比,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性降低(P<0.05).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三者VA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5例(78.1%)疼痛明显缓解,2例(6.3%)疼痛部分缓解,5例(15.6%)疼痛无明显缓解.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放射性下肢疼痛微创、安全,近中期效果确切.

    作者:马永强;李水清;柳晨;韩嵩博;袁慧书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腰椎磁共振成像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院疼痛门诊2007年9月~2011年6月期间诊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MRI数据,并进行统计学的对比分析.结果:67%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均有外伤史;间盘病变节段以L4/5和L5/S1为常见;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在MRI上一般都有椎间盘低信号改变,常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软骨终板变性(Modic征)和Schmorl结节等.结论:MRI单节段间盘信号改变伴后外侧出现HIZ可以较可靠地说明该间盘为责任间盘;HIZ是较可靠的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标志性影像;Modic征和Schmorl结节在诊断中起重要参考作用.

    作者:柳围堤;杨斌辉;张芳;陈利军;赵志友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高浓度医用臭氧对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Bax、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高浓度医用臭氧对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中Bax、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6只,随机均分为2组(n=8),分别建立大鼠鞘内置管模型.对照组(C组)仅行鞘内穿刺置管不注射;医用臭氧组(O3-60组):鞘内置管后经导管注射60 μg/mL医用臭氧10 μL.麻醉前及注射医用臭氧后24 h分别对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然后立即断颈职材,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腰膨大处脊髓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鞘内注射高浓度医用臭氧24 h后,臭氧组大鼠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s,BBB scores)显著降低(P<0.05);脊髓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浓度医用臭氧鞘内注射可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其损伤可能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许维澄;林小雯;王群波;傅志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大鼠分级坐骨神经缩窄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行为学及病理学评估

    目的:建立不同程度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评价其行为学和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N0,N1,N2,N4组(n=6),用分级坐骨神经缩窄法建立动物模型.在术前和术后3、7、10、14天测定大鼠右后爪50%缩爪阈值.术后第15天取右侧坐骨神经横断面切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计算坐骨神经环扎远端髓鞘计数占近端髓鞘计数百分比(the ratios of the myelin sheath counts in the distal sections to those in the proximal sections of the sciatic nerve,DPR).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鼠右后爪50%缩爪阈值在C组和N0组无明显改变,在N1、N2和N4组大鼠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至术后14天N0>N1>N2>N4 (P<0.05).C组和N0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无明显病理学改变,N1、N2和N4组环扎远端神经纤维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术后14天大鼠50%缩爪阈值与其DPR值间Spearman相关系数rp=0.901 (P< 0.001).结论:大鼠分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可导致手术侧坐骨神经不同程度的脱髓鞘病变,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病理学变化与行为学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陈晔凌;李世勇;金小高;罗爱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常见的症状,其中约90%属于原发性头痛,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本研究观察了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原发性头痛患者150例,男61例,女89例,年龄在14 ~ 59岁之间,平均年龄35±标准差岁.其中偏头痛52例,紧张性头痛48例,丛集性头痛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2例,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修定的各种原发性头痛的诊断标准.排除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脑外伤后遗症、脑肿瘤等脑部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颈椎病、感染性疾病、五官疾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等异常所致头痛者.

    作者:张鸿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椎旁脊神经根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典型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疼痛程度剧烈,患者往往伴有失眠、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62例,予以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口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特报告于下.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确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2例患者,男28人,女34人,年龄52 ~ 82岁,疱疹后疼痛分布区域为T4~L5脊神经节段支配区.治疗前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持续性、剧烈、顽固性、针刺闪电样痛史或痛觉过敏现象.同时排除:①患者合并有急性感染而控制不佳者;②穿刺部位有炎症及皮肤溃烂者;③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皮铎波;沈迎雁;岳建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脑损伤后肩痛临床观察

    肩胛上神经阻滞多用用于治疗肩周炎,用于治疗脑损伤后肩痛国内未见报道,国外有少量报道.脑损伤(包括脑卒中及脑外伤)后肩关节痛发生率约为70%,肩痛影响患者患臂的活动,影响患臂功能恢复,本研究探讨肩胛上神经阻滞用于脑损伤后的治疗效果.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在院患有肩痛的脑损伤患者50例,肩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5分以上,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2 ~ 72岁,平均年龄57±12.9岁,病程25天~1.5年.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3 ~ 66岁,平均年龄56±12.1岁,病程30天~1.5年.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谢向东;王旭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三维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常见的一型,发病率高,占颈椎病的60%,急性期发作往往程度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往临床治疗多集中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上,近年来影像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在国内外受到了很大重视,其同时具有诊断和治疗作用[1].我们总结了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86例三维CT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的资料,对其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作者:刘晓宁;张学华;刘钦毅;于海驰;季有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老年人腰痛病因的MRI筛查及统计分析

    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脊椎关节及其附属的肌肉,韧带,腰椎小关节或椎间盘发生了老化退变,畸形,炎症,肿瘤等病理改变而引发疼痛.可伴有下肢的放射痛,这些部位的任何病理改变都会改变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并使邻近的其他关节发生类似的变化.MRI在腰椎病变致腰痛的诊断中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通过MRI检查,可以了解患者腰椎椎间盘的情况,包括:椎间盘膨隆,椎间盘突出,还有腰椎椎体的退行性病变,椎体滑脱,骨折及肿瘤等病变.这些腰痛患者MRI上的病变表现与患者年龄及性别,也有一定的相关性[1,2].

    作者:王路昌;吴春根;顾一峰;李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冲击波在关节源性跟痛症诊断性治疗中的应用

    跟痛症(painful heel syndrome,PHS)是足跟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关于其原因主要有:外伤学说、足跟内高压、神经卡压、老化、骨赘和足的异常结构.作者在临床中发现足部关节的滑膜炎亦可引起足跟痛,而冲击波适于治疗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为无创治疗方式,操作简便,副损伤小,同时也适于诊断性治疗.本研究为本科自2009年至201 1年门诊治疗的跟痛症患者,先用冲击波行足踝部关节初步诊断,对于可复制出足跟部疼痛的患者进一步治疗,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孙德海;纪春梅;李淑丽;马玲;姜长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阿片样物质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阿片样物质(opioids)广泛用于癌痛治疗同时,近年来被证实还有抗肿瘤作用.阿片样物质对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将为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依据和策略.本文从阿片样物质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凋亡通路,细胞周期、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其他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等方面对阿片样物质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志学;李汝泓;雷燕;严相默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慢性疼痛的脑机制及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研究

    疼痛具有多维属性,包括感觉识别、情绪动机和认知评价等3个方面,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持久的疼痛可能影响身体多器官系统的功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普遍存在大脑皮层灰质减少,这反映出疼痛造成了大脑的结构性损伤.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a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凭借其无创伤性及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已成为脑功能成像研究的常用工具.静息态fMRI研究的是大脑在静息状态时的自发活动,通过对fMRI信号的分析,得到慢性疼痛患者静息状态时脑中性质和连接的异常改变.本文综述慢性疼痛患者的脑机制及静息态fMRI应用于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张珊珊;吴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以秀丽线虫为模式生物的机械痛研究进展

    疼痛是伴随着不愉快生理感觉和相应情绪状态的基础体验,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机械感觉在疼痛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哺乳动物的机械感觉分子传导机制尚未明确,哺乳动物机械感受的研究常常由于外周神经末端体积较小、分布弥散而难以开展.目前机械感觉研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突破主要来源于以秀丽线虫和果蝇为模式生物的遗传学研究.本文将以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为例,对近年来机械感觉中轻触觉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个概述.

    作者:吴金晶;任婧;王煜;王学仁;单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针刺镇痛与针麻镇痛及其机制研究

    针刺用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构成疼痛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传统的手针以外,现代发展起来的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国内外也同样得到广泛应用;后者的优势之一在于参数统一、操作简便以及人力节省等.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推动了针刺及其应用走向世界.现代针刺镇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持续至今,国内的大批中西医研究单位参与其中;得到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培养了我国优秀的科研团队,发展了中医理论,也推动了针灸的临床应用.

    作者:万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手针、电针及经皮穴位电刺激调节人脑功能的功能性磁共振观察

    目的:比较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人脑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16名健康成年被试(男8例),每名被试均参加4次实验,分别接受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触觉对照刺激,在刺激过程中同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血氧依赖水平,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数据采集.结果:4种刺激均表现为对躯体运动感觉系统、岛叶和小脑的BOLD信号激活.此外,电针还表现为对边缘系统的BOLD信号的抑制,而经皮穴位电刺激则特异性地激活了基底核(P<0.001,uncorrected, k> 22).结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模拟手针对脑BOLD信号的调节作用,表明3者有其共性,又各具特色.其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董悦;董玉茹;姜胤;王军凯;韩济生;王宏;崔彩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针刺复合椎旁阻滞对剖胸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对剖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是否优于单纯锥旁阻滞.方法:选择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复合椎旁阻滞组(A+PVB)、单纯椎旁阻滞组(PVB)各20例.A+PVB组患者在麻醉前接受相关穴位的连续电针刺激,并在超声引导下行切口水平上下截段的单次椎旁神经阻滞;PVB组患者仅在麻醉前接受单次椎旁神经阻滞,同时两组术后行自控镇痛.选择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神经阻滞消退时间、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术后拔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各参数差异.结果:A+PV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显著少于PVB组(P<0.01);A+PVB组术后自控镇痛的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PVB组(P<0.01);A+PVB组术后12h、24h、36 h的静息VAS评分显著少于PVB组(P<0.05),A+PVB组术后12h、36 h的运动疼痛VAS评分显著少于PVB组(P<0.05);A+PVB组术中苯肾上腺素用量显著少于PVB组(P<0.05);A+PVB组术后拔管时间显著少于PVB组(P<0.05);两组术后PONV发生率、ICU时间、住院时间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剌复合椎旁阻滞较单纯椎旁阻滞可减少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中循环干扰小,并加快术后拔管时间.

    作者:於章杰;殷文渊;宋建钢;王祥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经皮穴位电刺激及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镇痛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及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以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七氟烷全麻组(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七氟烷全麻组(T组)和七氟烷吸入全麻组(S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A组患者进行针刺;与开颅侧同侧,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大耐受程度为宜.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对T组患者,穴位选择、频率、强度调整等各个参数均等同A组.只是在相应穴位贴上皮肤自粘电极(直径3 cm),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S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刺激.3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连接术后镇痛泵.记录麻醉恢复期情况及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麻醉恢复期情况表明,A组和T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显著小于S组(P<0.01).A组和T组患者术后4h内VAS评分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小于S组(P<0.01).术后6h直至术后48 h,3组间镇痛效果差别不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一样,在复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能够显著缩短麻醉后恢复时间,辅助术后早期的镇痛,提高患者麻醉后恢复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安立新;陈雪;李锦;刘蕴宁;王保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超声扫描在疼痛医学中的应用: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超声扫描是使用高频声波(超声波)产生动态可视图像.超声对体腔、腺体、血管和其他组织的常规检查的开展,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其常常与神经阻滞、细针穿刺活检、关节注射或者血管导管插入等操作结合应用.超声设备比其他影像设备便于移动,没有辐射和磁场,相对经济.但是,与传统放射学图像相比,至今有关超声影像操作的研究还不够详尽.

    作者:董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