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年6期文献
  • 咪达唑仑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DRG神经元GABA-AR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咪达唑仑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aminobutyric acidA receptor,GABA-AR)激活电流的调控作用.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假手术、CCI组、正常组GABA-AR激活电流的变化、以及咪达唑仑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后GABA-AR激活电流的影响.结果:CCI组GABA(0.1~1000μmol/L)激活的电流幅值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由GABA (0.1~1000μmol/L)激活的电流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咪达唑仑(0.03~100 μmol/L)对CCI组GABA-AR激活电流均有增强作用,且随咪达唑仑浓度升高,对DRG神经元GABA-AR激活电流的增强率逐渐升高,3.00 μmol/L咪达唑仑时达峰值(P<0.05或0.01).结论:在CCI组中,DRG神经元GABA-AR功能的改变导致的突触前抑制作用的减弱可能是疼痛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咪达唑仑对CCI组GABA-AR功能有增强作用,增强GABA-AR参与突触前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在脊髓水平产生镇痛的机制之一.

    作者:樊超;马克涛;杨越;李丽;陈梦洁;朱贺;司军强;魏丽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疼痛调查分析

    目的:对有疼痛主诉的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分别进行调查,以发现目前癌痛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控制癌痛.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疼痛状况调查表,对2011年4月1日~4月14日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住院并有疼痛主诉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按时规律服镇痛药的患者只占50.0%;70.0%的患者在调查当时诉中、重度疼痛;76.6%的患者和69.0%家属担心成瘾;80.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太大而对目前的镇痛治疗不满意.结论:癌痛患者和家属对镇痛药的用法和安全性普遍存在错误认知,镇痛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镇痛药相关不良反应未得到有效处理.

    作者:庞英;唐丽丽;宋丽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MOS-SS睡眠量表用于癌痛患者信度和效度的研究

    目的:评价中文版MOS-SS睡眠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leep scale,MOS-SS)在癌痛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60例癌痛患者接受了MOS-SS睡眠量表中文版的测试,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35~70岁.再选择42例患者1周后进行第2次测试以评估该量表的重测信度.用计算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各维度测量与重测的相关系数,对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进行分析,然后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量表中睡眠干扰、睡眠充足度和日间精神状态等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4、0.88和0.72;各维度的测量与重测相关系数在0.64~0.91之间;因子分析所产生的4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1.3%,大多数条目负荷均大于0.6.结论:中文版MOS-SS睡眠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癌痛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工具.

    作者:窦智;蒋宗滨;钟进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X光引导胸椎小关节注射治疗胸背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小关节注射治疗胸背部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胸背痛患者,随机分为超激光治疗组(S组,n=30)和介入治疗组(Ⅰ组,n=30).S组患者取俯卧位,超激光照射病变关节部位,每天1次,每次15 rain,共14次;Ⅰ组患者取俯卧位,在X光引导下确定病变小关节平面,穿刺针经皮正确无误到达胸椎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到位后注射消炎镇痛液.对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VAS进行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与S组比较,Ⅰ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且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关节注射治疗胸背痛是一项操作简便、安全,疗效确切、可靠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李晓宏;李世杰;黄翔;富沛勇;杨承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联合鞘内注射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对照组(CCI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舒芬太尼组(Suf组);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组(DS组).Dex组、Suf组、DS组分别于术后1~14d每天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2 μg/(kg.d)、舒芬太尼(sufentanil,Suf)1 μg/d、Dex 1 μg/(kg.d)+Suf 0.5 μg/d;各组药物总容量均配成20μl,CCI组注射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在术前、术后l、3、7、14d给药30 min后,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术后第7、14d痛阈值测定后,分批提取大鼠L4~6节段脊髓(n=5/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Dex组、Suf组及DS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降低(P<0.05),术后7 d c-fos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CCI模型组相比,Dex组、Suf组及DS组在术后3d、7d、14 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c-fos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7d差异显著(P<0.05).与DS组相比,Dex组及Suf组在术后3d、7d、14 d机械痛阈及热痛阈显著降低(P<0.05),c-fos蛋白在术后7d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鞘内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及舒芬太尼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显著的协调镇痛作用,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敏及热痛敏.

    作者:梁伟东;陈彦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老年DPNP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n=35),分别接受2周加巴喷丁单药(单药组)或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联合组),加巴喷丁100 mg/日起始并逐渐增量,羟考酮剂量固定为10 mg/q 12小时.治疗前、治疗后第8及15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副作用.结果:共62例完成2周研究(单药组30例,联合组32例,基线VAS评分无差异,联合组第8及第15日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第8日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第8日的加巴喷丁日均剂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第15日时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的便秘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3).结论:加巴喷丁单药或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DPNP,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药,但要注意防治便秘.

    作者:张春驰;李小梅;董艳娟;何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管平滑肌瘤误诊为红斑性肢痛症1例

    血管平滑肌瘤(angioleiomyoma)是一种周界清晰的良性肿瘤,由成束的成熟平滑肌和厚壁血管组成,常位于皮下和真皮深层内,属皮肤痛性小结节之一,临床中,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红斑性肢痛症(erythromelalgia,ET)是一种少见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综合症.本院收治1例前臂血管平滑肌瘤患者,误诊为红斑性肢痛症.

    作者:张素芹;赵家贵;陈家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癌症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癌痛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新发癌症患者中约有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癌症早期患者中有15%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疗过程中50%的患者有疼痛感;晚期癌症患者中31%~90%有不同程度疼痛.癌痛是癌症患者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可降低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缩短生存期,是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癌痛的治疗日益得到重视,但据报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仅有25%可以得到有效缓解[1].影响有效控制癌痛的因素很多;如政策法规,购药渠道不畅,医护人员、患者对癌痛及其治疗上的认知不足等.为了解癌症患者对癌痛的认知现状,研究其与癌痛止痛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关系,作者对本院肿瘤内科和放疗科的癌症患者进行了疼痛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小燕;杨菁;赖金火;林明琼;郑建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癌转移性骨痛

    恶性肿瘤骨转移常见于肿瘤晚期,骨转移的合并症包括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其中剧烈的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那些骨转移伴疼痛,因种种原因无法接受放疗、化疗、同位素治疗以及因口服镇痛药有困难或吗啡类止痛药成瘾无法按需给药、镇痛无策的癌症晚期全身状况很差的患者,应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间资料完整的病例50例,报告如下.

    作者:贾玉玲;祁真;郁志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曲马多和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对多发创伤早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多发伤创伤患者的成功救治是一个挑战.大量研究证实多发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创伤带来的应激反应,而多发创伤所致疼痛是造成应激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疼痛造成应激反应过强、高氧耗、高代谢、免疫力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了创伤患者的预后[1].曲马多和芬太尼静脉镇痛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术后患者,彭坚等[2]证实,芬太尼自控镇痛用于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可显著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但是能否有效控制多发创伤造成的应激反应,目前还没有被有效地临床研究验证,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课题,为多发性创伤救治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文杰;王存真;秦秉玉;邵换璋;刘卫青;刘晗;孙荣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规范护士培训在无痛病房中的作用

    疼痛是许多住院患者关心的问题,要求无痛也是患者基本的权利.近年来,国内医院骨科病区相继建立无痛病房,目的在于使患者围术期得到高质量的服务.研究发现,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是目前佳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但汪晖[1]等对疼痛管理相关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护士对疼痛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仍不够理想.其他文献也有类似报道.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疼痛专科护士培养尚在尝试中.为发挥护士在无痛病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我院对骨科护士进行规范化疼痛知识培训,效果明显.

    作者:张东云;江雪莲;黄莺;胡桂平;郭晓玲;刘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在疼痛中的作用

    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是重要的细胞内信号分子与神经递质,在外周及中枢不同水平发挥痛觉调制作用.虽然对NO在疼痛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已有较多的研究,但近来研究表明NO的作用部位、浓度、影响的下游信号通路以及机体的不同病理生理状态都可对NO的作用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本文对NO在疼痛信号调制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肖志刚;杨世忠;谢国水;邱健强;马伟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国内疼痛管理课程培训现状

    总结了国内目前开展的疼痛管理课程培训状况,包括研究工具、课程培训对象、课程设计及培训结果,认为疼痛管理课程培训的开展应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发展完善.

    作者:谢晓炜;李乐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神经病理性痛治疗进展

    神经病理性痛作为一种全球负担性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低治愈率日益受到国内外多学科关注.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中枢敏化及下行抑制通路效能降低有关.目前国际推荐的治疗药物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局麻药、阿片类药物等.脊髓电刺激、深部脑刺激、运动皮层电刺激和外周神经刺激等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痛.此外,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亦可能有效.现对近年来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静雯;赵红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卫星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痛因其顽固性和难治性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针对卫星胶质细胞的研究较少,卫星胶质细胞在神经损伤后活化,导致的氨基酸受体、交感芽生、内皮素受体和嘌呤受体等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在神经病理痛的发病中占有一定作用,会为神经病理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杨悦橙;马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头痛患病率与长工作时间:体能活动不足的影响

    概 述头痛是普通人群普遍的症状之一.日本开展的一个人群调查表明:符合国际头痛学会标准的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患病率分别为8.4%和22.4%.美国的一项电话调查显示: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的年患病率为38.3%,慢性紧张性头痛的年患病率为2.2%.已有文献表明:长的工作时间与各类头痛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为:长时间工作减少了睡眠时间,睡眠缺乏导致体力恢复欠佳,继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机制——血压调控、激素分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失衡,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疾病.另外,长时间工作有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不健康饮食、酗酒、长久坐姿等,而这也可能是头痛发生的高危因素;但是截至目前,仍没有关于工作时长与头痛发生相关性的文献报道.本研究对日本特色家庭典型样本的全职工人的工作时长与头痛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作者:王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