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年6期文献
  • 皮层扩布性抑制对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P物质的影响

    目的:建立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模型,研究CSD对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CSD组(n=10)、对照组(n=10),分别用氯化钾溶液及生理盐水浸润滤纸片刺激枕叶皮层,在额叶皮层记录CSD波,利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的CGRP、SP水平,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结果:CSD组大鼠记录到CSD波,对照组大鼠未记录到CSD波;CSD组大鼠血浆CGRP、S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氯化钾溶液浸润滤纸片刺激大鼠枕叶皮层成功建立了CSD模型,CSD使血浆CGRP、SP水平增加,说明CSD可能通过一定的机制激活了三叉神经血管反射,进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

    作者:邱恩超;于生元;李凤鹏;刘若卓;石宏;景向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帕瑞昔布钠联合关节周围镇痛对全膝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联合关节周围镇痛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80个病人随机分为A(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B(关节周围镇痛组)、C(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关节周围镇痛组)、D(空白对照组)四组,术中通过不同镇痛方法,记录术后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ores,VAS)评分,术后芬太尼总量以及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按压次数,并比较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结果:C组术后6h,12 h,24h,36h的静止以及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其它三组:而且C组术后镇痛药物的量明显少于其它三组,术后3天内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其它三组.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关节周围镇痛有利于TKA术后早期控制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早期康复.

    作者:卫琰;张俊;李立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大鼠SNL神经痛模型不同时相背根神经节TRPV1的活化形式

    目的:研究大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神经痛模型不同时相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TRPV1的活化形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D 3)组、模型(D 3)组、正常(D 15)组与模型(D 15)组.采用SNL方法制作大鼠神经痛模型.检测造模后第三天(D 3)与第15天(D 15)大鼠术侧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L4~6 DRG TRPV1表达与磷酸化水平.结果:SNL模型大鼠早期即出现痛觉敏化现象,直至实验结束.D3、D15术侧PWT显著下降(P<0.001).D3 L4~6DRG TRPV1表达均下降(p<0.05,P<0.01,P< 0.01);L5 DRG TRPV1磷酸化水平上升(P< 0.001),L4、L6 DRG TRPV1磷酸化水平下降(P<0.01,P< 0.05).D 15 L5 DRG TRPV1表达水平下降(P<0.01),L4、L6 DRG TRPV1表达水平上升(P<0.05);L4~6 DRG TRPV1磷酸化水平均下降(P<0.01,P<0.001).结论:SNL神经痛的发生、维持与DRG TRPV1的活化有关.SNL神经痛的早期,TRPV1的活化与损伤DRG TRPV1磷酸化水平升高有关;SNL神经痛的维持阶段,TRPV1的活化与邻近未损伤DRG TRPV1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蒋永亮;尹小虎;沈亚芳;何晓芬;方剑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TESSYS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治疗技巧探讨

    目的:探讨TESSYS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手术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测评入院时和TESSYS椎间孔镜术后(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结果: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分别为(2.90±0.88)、(1.57±0.50)、(1.57±0.74)和(2.14±0.65)均显著低于术前的(8.71±0.84)(P均< 0.01); ODI分别为(26.60±8.12)%、(21.80±10.05)%、(24.70±12.13)%和(20.02±10.41)%均显著低于术前的(76.80±12.08)%(P均<0.01).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17例,良2例,可2例.术后优良率为90.47%,3例老年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肌肉痉挛,予神经阻滞、药物和理疗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TESSYS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确切,术后应用适当的综合治疗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作者:薛祥云;左小华;赵红霞;张前西;王茜;陈波涛;马柯;刘延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大麻素CB1受体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参与电针镇痛机制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同时用CB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结果:①单次和反复电针后痛阈均升高,且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弱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关节炎痛+激动剂组与关节炎痛+电针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无论是单次或反复电针,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③在反复电针观察组中,关节炎痛+激动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关节炎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和反复电针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大麻素受体CB1介导,纹状体D2受体可能也参与其中.

    作者:寿崟;赵颖倩;徐鸣曙;葛林宝;张必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并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慢性疼痛(Chronic pain,CP)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行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的慢性疼痛患者208例的病例,共1039次阻滞的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价治疗效果.具体评价指标为:优:VAS加权值≥75%;良:VAS加权值在50%-74%之间;中:VAS加权值在25%~49%之间;差:VAS加权值<25%.疗效为优、良、中者则评价为有效.结果: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慢性疼痛的患者中,27.9%的患者疗效为优,52.4%的患者疗效为良,15.4%的患者疗效为中,4.3%的患者疗效为差,总体有效率为95.7%.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长短对治愈率无显著性影响,阻滞次数<5次的患者其疗效低于阻滞次数≥5次的患者(P<0.001).结论:SGB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当阻滞次数≥5次,疗效更好.

    作者:卢光;陶蔚;朱宏伟;胡永生;李勇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在腰椎术后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治疗腰椎术后腰痛的有效性.方法:40例临床诊断腰椎术后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脊神经后支射频毁损组(R组)和脊神经后支阻滞组(B组),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双侧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或阻滞,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 min、1周、4周和12周时的腰痛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的基础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5 min、1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治疗后4周、12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与基础值比较,B组无明显差异(P>0.05),R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基础值,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两组治疗后5 min、1周时的VAS评分和腰椎活动度相近(P>0.05),但R组治疗后4周、12周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毁损是治疗腰椎术后腰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谦;刘波涛;杨崇林;李坚;苗羽;水源;樊碧发;毛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MRI图像测量在颈段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颈椎MRI图像测量引导行颈段硬膜外穿刺的有效性.方法:60例拟行颈段硬膜外穿刺置管治疗的慢性疼痛患者,随机均分为MRI图像引导组(M组)和盲探组(B组),分别实施颈段硬膜外穿刺操作.M组先通过PACS工作站在颈椎MRI图像上测量颈段硬膜外穿刺所需的各项参数,然后实施硬膜外穿刺操作.B组直接凭经验实施颈段硬膜外穿刺操作.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次数和穿刺操作时间、操作中和操作后的并发症.结果:M组的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穿刺中神经根刺激症状和术后颈背部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注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与盲探法相比较,MRI图像测量引导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时间,减少穿刺损伤,避免穿刺的盲目性,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毛鹏;李春蕊;樊碧发;刘波涛;苗羽;水源;杨阳;朱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定对晚期癌痛患者行吗啡鞘内镇痛的影响

    目的:评估右旋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于晚期癌痛患者行吗啡鞘内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晚期癌痛患者,静脉滴定后均采取鞘内镇痛方式.术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用吗啡(M阶段);第二阶段吗啡+右旋美托咪定混合液(M+D阶段).采用双盲交叉法,所有患者随机分配进入M阶段和M+D阶段,待获得48小时满意的镇痛后交叉进行另一阶段鞘内滴定.记录静脉滴定后、M阶段和M+D阶段疼痛评分、满意度、有效吗啡剂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获得满意镇痛后每阶段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各研究阶段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阶段与M阶段相比有效吗啡剂量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但M+D阶段与M阶段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鞘内给药后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减少.M+D阶段嗜睡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和高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定可加强鞘内吗啡镇痛作用,显著减少吗啡用量,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刘红军;高献忠;李伟彦;贾宏彬;金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CT引导下经膈角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我科自06年以来采用CT引导下经膈角腹腔神经丛阻滞(transcrural celiac plexus block,TCB)治疗晚期上腹部癌痛62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诊断标准:自2006年以来临床明确诊断恶性肿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7例,年龄小35岁,大70岁,平均年龄58.7岁,原发性肝癌28例,胰腺癌10例,胃癌12例,结肠癌12例.所有患者已经耐受不了化疗及放射治疗,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右上腹或全腹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 ogue sgore,VAS)评分大10分,小6.5,平均8.4分,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测定均出现中到重度抑郁,严重影响睡眠及食欲,约有1/4患者有过轻生念头,止痛药物用到第三阶梯(美施康定小用量100 mg,大用量1600mg),全部出现了美施康定副作用主要为便秘,尿储留及行为异常,并且止痛效果不佳,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

    作者:李艳红;朱长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终板炎报道

    射频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研究及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肉软组织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我科自2012年8月以来,引进射频热凝技术,在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一定的经验及成果,但也出现经治疗后,导致终板炎,引起病情加剧,特将病例报道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患者,女,39岁,因腰痛2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给予药物消炎止痛等治疗后,未见缓解.1年前患者腰痛加重,咳嗽、打喷嚏时明显,口服扶他林,并行针灸、牵引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来我院就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专科查体: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 ogue score,VAS):6分.L3~4、 L4~5棘突间及椎旁两侧压痛,叩击痛阳性.左侧坐骨神经走行处压痛.

    作者:吕客;宋一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下应用TESSYS技术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对其他微创技术无法处理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也能处理.本院自2012年1月~6月,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经与术前比较,提示近期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 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7~65岁,平均39.5岁,均行单节椎间盘摘除,其中L4/5为15例、L5/S1为11例;脱出型21例,游离型5例,病程3个月至9年,平均26.3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3±0.8)分.本组纳入标准:①腰痛伴有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腿痛重于腰痛;②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显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提示突出位置与症状体征一致;④经正规保守治疗4周以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慢性症状急性加剧者;⑤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作者:金晓锋;白一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焦虑和抑郁是两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不仅可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影响疾病的病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发病率达5%[1].LDH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的发生率在35.14%~40.8%之间[2~4],焦虑的发生率在35%左右[4,56].研究表明焦虑情绪可以影响LDH患者术后的恢复[6,7],而抑郁同样可以影响疾病的转归[8].为了更好的对LDH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改善LDH患者的负性情绪,本研究对疼痛科住院治疗的91例LDH患者进行抑郁和焦虑状况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将结果进行报告.

    作者:陈龙梅;王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腰交感神经毁损治疗下肢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伴有实质上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是一种主观感受[1,2].依据疼痛持续的时间可以分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常因疼痛而难以入睡、食欲不振,甚至丧失部分社会功能[3].虽然疼痛是机体受损的信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持续反复出现的疼痛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治疗.现已明确疼痛的病理过程与交感神经的兴奋有密切联系[4].因而阻断交感神经的兴奋传递常被用以治疗慢性疼痛,也称交感神经阻滞疗法.但神经走向及支配较为复杂,部分患者对神经阻滞疗法并不敏感.交感神经损毁也称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chemical lumbar sympathectomy),其在理论上是治疗慢性疼痛更为可靠的疗法,但存在着一定并发症风险,且对操作技术要求高等特点[5].

    作者:姚秀高;周永高;陈建龙;符艳;陈于思;孙逢春;吴群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臭氧治疗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将医用臭氧用于治疗包括骨关节炎在内的多种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臭氧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副作者用小等特点,因此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臭氧治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综述,并提出必须通过阐明臭氧治疗的机制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依据.

    作者:高越;王飞;范宇;李文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型镇痛监测: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ANI)的临床研究进展

    此文综述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章认为ANI可安全有效地监测镇痛水平,同时对于手术中的伤害性刺激具有一定的探测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与传统的镇痛监测方法相比较,ANI具有显著优势和广泛应用前景.

    作者:时胜男;冯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制作研究进展

    原发性三又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尚未明确,故临床治疗方案和疗效差强人意.建立合理的动物模型对更深入研究三叉神经痛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的.国内常用的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为单侧部分眶下神经结扎术(partial infraorbital nerve ligation,pIONL),然而国内外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大鼠动物模型制作.本文综合叙述不同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作者:江翠华;张达颖;张学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推荐意见(二)

    7.神经根病和手术失败后疼痛综合征7.1 腰骶部和颈部神经根病近期,有项由美国疼痛协会(American Pain Society,APS)委托完成的高质量系统评价弱推荐硬膜外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腰椎间盘脱垂所致的神经根病,该推荐的证据质量为中等,短期(3月)随访结果为中度有效.其不足之处在于,证据的一致性欠佳,且缺乏远期预后的结果,而且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推荐优的治疗方案(如穿刺路径、类固醇激素的选择及治疗次数等).Iverson及其同事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RCT研究,结果表明,与硬膜外或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相比,骶管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慢性腰神经根性痛无明显优势.

    作者:Robert H.Dworkin;佟明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带状疱疹痛:基础和临床概述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是具有小双螺旋DNA的疱疹病毒,生长周期短,在多种细胞和组织中快速扩散,造成细胞间的感染.VZV有5种基因型:C(E1/A)型、J(C)型、B (E2/D)型、J2 (M2/B)型、A1 (M1)型.它们的地域分布不同,B型和C型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J2和A1型主要在非洲和亚洲,J型在日本[1].VZV通过空气传播,从呼吸道进入机体,经咽部淋巴组织迅速扩散到循环系统的T淋巴细胞,继而沿损伤皮肤的感觉神经和血液侵入背根节或三叉神经节,潜伏在受感染的感觉神经元中,伴随宿主终生.由于尚不清楚的原因,潜伏的VZV突然活化,引起皮肤产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

    作者:赵志奇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