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年10期文献
  • 鞘内泵入吗啡和倍他米松治疗CIBP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鞘内连续注射吗啡联合倍他米松治疗癌性骨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 CIBP)的机制.方法:癌性骨痛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吗啡组Morphine(M组),鞘内泵入单纯吗啡;吗啡联合倍他米松组Betarmethasone(B组),鞘内泵入吗啡和倍他米松(1 mg/周),患者均行椎管内镇痛药物输注港皮下植入术.手术前、手术后第1、3、7天评定疼痛缓解程度、生存质量评分和SF-36量表,手术后第7天测定血浆内啡肽、血浆胃动素和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 (PGE2)、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B组爆发痛的次数少于M组(P<0.05);静息卧床时两组疼痛都得到缓解NRS评分<2分,两组比较(P>0.05);B组下床活动后疼痛次数对比吗啡组明显减少(P<0.05);SF-36量表各维度比较B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内啡肽水平,两组比较(P>0.05);血浆胃动素B组高于M组(P<0.05);脑脊液中PGE2、SP、CGRP浓度M组高于B组(P<0.05).结论:鞘内泵入吗啡联合倍他米松对比鞘内泵入吗啡治疗癌性骨痛,爆发痛的次数减少,改善胃肠动力,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脑脊液中PGE2、SP、CGRP浓度低于鞘内注射吗啡组,可减轻吗啡耐受,增强了镇痛效果.

    作者:张先红;黄东;杨金凤;杨弘彪;唐轶徇;刘景诗;黄玉梅;陈师;王林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行病变处“椎管扩大成形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神经根松解术”,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3个月、6个月时采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JOA评估治疗分数,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变化.结果:根据MacNab疗效评定的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优秀、良好、一般、差率依次为60.0% (24/40例),35% (14/40例),5.0% (2/40例),0.0% (0/40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时点VAS及JOA评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同组治疗后3、6个月时VAS评分,JOA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付强;于洋;杨文荣;谢平;孙明洁;王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38MAPK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及CCR2对其调控的影响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表达及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receptor 2,CCR2)对其调控的影响.方法:青年雌性SD大鼠72只,150~180 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在右后足底皮下注射100 μl生理盐水)、炎性疼痛模型组(B组,在右后足底注射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制备大鼠炎性痛模型)、拮抗剂组(C组,在右后足底注射100 μl CFA,同时腹腔注射CCR2拮抗剂RS102895 20 mg/kg,连续注射7天).三组分别于制模前和制模后1、3、5、7天测定制模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在3、5、7天分别处死8只大鼠,取制模侧L4~5 DRG,采用免疫组化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与C组制模侧后足MWT显著降低(P<0.05),制模后3、5、7天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B组与C组比较,C组大鼠制模后相应时间点MWT显著增高(P<0.05),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0.05).结论:p38MAPK在炎性痛大鼠DRG中表达升高;抑制CCR2活性可以降低p38MAPK在大鼠DRG的磷酸化水平,达到减轻炎性疼痛的作用.

    作者:陈春生;万效梅;时飞;刘玉秋;刘孝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及有效性.方法:数据库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com、Cochrane中心、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5年2月11日.严格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 Handbook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文献数据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7项试验纳入本次研究,共380名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脉冲射频组(1天、1周、1月、3月、6月)比对照组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比对照组有更高的镇痛有效率和优良率.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传统方法如神经阻滞相比,脉冲射频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6月内效果更明显,有效率更高,且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少,易恢复,是较理想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但远期镇痛效果差,需要反复治疗,是该方法的不足之处.

    作者:史宇;吴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探讨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内可能调控CGRP表达的微小RNA

    目的:探索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内异常表达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以及可能参与调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基因表达的miRNA.方法:本研究中共选取36只180~220 g的雄性SD大鼠,每个实验中的大鼠均随机分组.首先,用炎性复合物(inflammation soup,IS)刺激大鼠硬脑膜来进行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制备,并监测术后以及IS刺激硬脑膜后大鼠眶周机械痛阈的变化;其次,通过三个计算机程序预测出可能作用于CGRP基因的miRNA;然后,用蛋白质印迹法获得致炎剂组(IS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内CGRP的量的变化;再次,用miRNA芯片技术得到IS-2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内miRNA的表达谱差异,并用实时定量PCR法对特别挑选出的miRNA的表达差异进行验证;后,结合上述实验结果获得可能靶向作用于CGRP基因的miRNA.结果:根据观察,术后第五天大鼠的眶周痛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IS-2 d组大鼠在术后第7天和第8天注射IS后2h,其大鼠眶周痛阈较术前以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根据miRanda、TargetScan和PITA三个软件的预测结果,共207个miRNA被预测出可能参与CGRP基因的表达调控;另外,与sham-8 d组相比,IS-2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内CGRP表达量显著增加、且有158个异常表达的miRNA;后,在根据芯片结果的miRNA异常表达倍数及预测出的与CGRP基因表达调节相关性挑选出的6个miRNA的定量PCR实验结果中,miR-30a-3p和miR-449a-5p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结论:miR-30a-3p和miR-449a-5p有可能参与了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中CGRP基因的表达调控.

    作者:张成林;刘东;严妤函;关欣颖;万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脑腹侧被盖区参与大鼠慢性内脏痛的调节

    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在慢性内脏痛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新生期8、10和12天的大鼠进行结直肠扩张刺激来制备慢性内脏痛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中脑腹侧被盖区内c-fos表达情况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通过利多卡因微量注射中脑腹侧被盖区后观察内脏痛行为学和c-fos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模型大鼠痛阈值降低,腹外斜肌放电和腹壁撤退反射评分显著增加(P<0.05),表明内脏痛模型成功建立;(2)中脑腹侧被盖区c-fos表达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注射0.5 μl 4%利多卡因后,腹壁撤退反射评分降低,痛阈值增高(P<0.05),并且c-fos表达减少;(3)内脏痛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Iba-1表达增多(P<0.05).结论:中脑腹侧被盖区参与大鼠慢性内脏痛的调节.

    作者:康洁;赵冰雪;邵博明;张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神经导航下经皮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甘油注射和球囊压迫等.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穿刺常伴随一定的并发症,且多次穿刺不容易成功,加上卵圆孔位置、形态和大小多变,导致穿刺失败,并且三叉神经V2支在半月神经节内较难精确定位,需找到一种新穿刺路径.本文总结了2011年11月到2013年4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在神经导航铺助下经皮圆孔穿刺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习建华;丁卫华;孙建良;陈淑萍;邓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椎间孔镜下应用动力刨削系统治疗突出物骨化性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的应用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目前已经能够处理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大部分椎间孔狭窄病例、甚至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病例[2].而应用多功能动力刨削系统能对椎管内神经周围软组织和骨性结构进行切割打磨,尤其针对其他微创技术较难处理的突出物骨化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情况[3].本院于2014年10月,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4]治疗突出物部分骨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经与术前比较,提示近期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寅烨;董庆鹏;占恭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非依赖性起搏器患者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的治疗体会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考虑虑到射频电流对心脏起搏器的干扰,传统上禁忌在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病人中使用.国外Sun DA等曾报道在一例起搏器患者中成功施行了三叉神经半月节的射频术.2014年,我科成功进行了三例次非依赖型起搏器患者的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现将首例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梁晓瑜;黄乔东;陈金生;卢振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型肉毒杆菌毒素奇神经节阻滞术治疗慢性会阴部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会阴部神经痛属于顽固的内脏神经痛,可产生于由奇神经节所支配的任何结构,包括会阴、直肠远端、肛门、尿道口远端、外阴/阴囊及阴道远端三分之一,疼痛多弥漫,无法准确定位,伴局部烧灼感、排尿或排便紧迫感等[1],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致使临床医师面临较大挑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临床上采用电/化学毁损术治疗该症疗效确切,但其治疗后潜在的局部不良反应或功能障碍仍不可被忽视.A型肉毒杆菌毒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而发挥镇痛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类痛症且疗效肯定[2~6].本研究经骶尾关节A型肉毒杆菌毒素奇神经节阻滞术治疗慢性会阴部神经痛,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凌地洋;王哲银;卢振和;陈金生;黄乔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痊愈4~6周后,仍遗留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部分患者伴有痛觉超敏,表现为穿衣拥抱等轻触刺激即可诱发剧烈疼痛[1].带状疱疹患者经一般治疗后约有10%~30%遗留PHN,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50%~75%,目前临床上诸多治疗方法均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彻底治愈[2,3].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已被证实有一定治疗作用[4,5].传统胸椎旁阻滞依靠体表定位及针尖阻力变化确定椎旁间隙,技术要求较高,国外报道失败率为10.7%~15%,并发症发生率约5%.

    作者:施小妹;傅少雄;陈日;郑春英;刘荣国;陈彦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偏头痛临床标志物研究现状

    目前在偏头痛潜在标志物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很多进展,比如小样本研究提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用于预测治疗反应,单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可用于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的诊断;由于偏头痛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反应监测、预后分析的标志物仍然缺乏;将来可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特异性和敏感性俱佳的临床标志物,用于偏头痛患者的个体化诊疗.

    作者:万东君;于生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P2Y嘌呤受体与镇痛研究

    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而对疼痛进行有效治疗的关键是要找到有效的疼痛治疗靶点.许多研究表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表达P2嘌呤核苷酸受体,并参与痛觉信号传递,提示他们在疼痛防治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嘌呤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型P2X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P2Y受体,P2Y受体具有8种不同的亚型,分别为P2Y1,2,4,6,11,12,13,14.有关P2X受体与疼痛的研究报道较多,P2Y受体(特别是神经胶质细胞的P2Y受体)与疼痛的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这些神经胶质细胞P2Y受体亚型激活后通过影响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神经系统中不同的P2Y受体亚型在疼痛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P2Y受体在痛觉防治的靶点作用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双梅;黄安;梁尚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神经系统嘌呤受体在癌性疼痛机制中作用

    癌性疼痛(cancer pain)是癌症的一种常见伴随症状.临床上对癌性疼痛的镇痛治疗方法较多,但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的中重度疼痛其镇痛效果欠佳,因此对癌性疼痛病理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疼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嘌呤受体激活不仅在肿瘤生长、转移的相关病理机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参与癌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过程.基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嘌呤受体可能是一个能同时调控肿瘤生长、转移和癌性疼痛的新靶点,并为临床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神经系统嘌呤受体在癌性疼痛中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孙梦婕;肖智;李尤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对照组设置相关性研究的系统分析

    为了评估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试验结果是否与试验对照组的设置方式相关,本次系统分析共检索7个数据库,纳入21篇2004~2014年间SCI杂志出版的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对等待组(Wait-list control,WL)、非刺入性假针刺组(Non-insertion sham acupuncture control,NP)和刺入性假针刺组(Needle-insertion sham acupuncture control,SN)等三种不同对照组设置方式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三种对照组设置方式的试验结果阳性率依次为92% (WL),67%(NP)和50% (SN),充分说明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结果与试验对照组的设置方式密切相关.假针刺组(尤其是刺入性假针刺组)的试验结果阳性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针刺部位的差异、刺激方式的差异(如不同的电针参数)等针刺的特异性因素引起,也可能与非特异性的弥散性伤害抑制控制作用(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 control,DNIC)产生和正常针刺相似的生理效应有关.在未来的研究中,对照组设置方式的选择仍需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进行更多深入探讨,这对针刺临床试验模式的建立尤为重要.

    作者:张晓雨;宁志鹏;陈海勇;劳力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循证综述:慢性腰痛和软组织综合征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证据

    目的:本综述旨在提供慢性腰痛和软组织综合征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否相关的证据,以及两者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方法:研究的816例患者中,11例慢性腰痛患者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5例软组织综合征患者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研究分组依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如体格检查、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类型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为各组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合计.慢性腰痛和软组织综合征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为两者各自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总和.两名评价者独立根据11项质量标准对每个研究做出质量评分,依据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机构(AHCPR)指南评估各分组证据的强度和一致性.结果:各分组中所有研究报道均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腰痛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是36.6%,软组织综合征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是41.1%.不同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方法间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所有的方法一致证实,慢性腰痛和软组织综合征患者中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且合并患病率显著.这对慢性腰痛和软组织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David A.Fishbain;Brandly Cole;John E.Lewis;Jinrun Gao;韩奇;王晓雷;陈萌蕾;朱玫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