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新疆肿瘤医院初诊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癌痛的发生率、疼痛情况及对疼痛的相关认知情况,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癌痛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并统计分析208例初次就诊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等基本信息,疼痛程度、部位、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癌痛和镇痛药物认知情况等.结果:208例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癌痛发生率为36.53%,晚期肺癌癌痛发生率合计41.32%,中重度癌痛合计占比54.65%,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胸部(27.63%)和肩背部(19.74%),服药率为57.89%,服用多的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占癌痛患者27.63%,对疼痛及镇痛治疗及镇痛药物成瘾性认识存在诸多误区.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癌患者就诊时伴发癌痛比率高,服药率低,疼痛控制情况差,对疼痛及止痛治疗认识不正确,对镇痛药物的成瘾性认识存在误区.应结合该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对初诊患者进行癌痛相关知识的宣教,推进癌痛的规范化诊疗.
作者:顾国民;王秀丽;卡哈尔江·阿不都外力;阿依古丽·莫合买;刘春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脊髓中Fc γ RI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①空白对照组(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②假手术组(S组):只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③神经病理性疼痛组(NP组):建立CCI模型;④NP+Fc γ RI中和抗体组(NF组):建立CCI模型并在坐骨神经周围置管给予Fc γ RI中和抗体;⑤IgG免疫复合物组(IIC组):坐骨神经周围置管给予IgG免疫复合物;⑥IC+Fc γRI中和抗体组(IF组):坐骨神经周围置管后给予IgG免疫复合物、Fc γ RI中和抗体.各组大鼠分别术前和术后l、3、7、14、21d测定后爪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利用蛋白印记(westem blotting)与荧光PCR技术检测大鼠脊髓Fc γ RI蛋白和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NP组和IIC组可引起大鼠术侧后爪机械刺激和热刺激痛觉过敏,Fc γ RI蛋白和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给予中和抗体后可明显减轻大鼠机械痛和热痛,Fc γ RI蛋白和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Fc γ RI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作者:李真真;张月明;梁映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观察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大鼠接受脉冲射频(pulsed T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疼痛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1.8(Nav1.8)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PRF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SNI组)、假治疗组(Sham组)和治疗组(PRF组).于制模前0天,制模后4、6、8、10天,PRF治疗后6、12、18、24、30、36、42天测定四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在PRF治疗6天后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42天后每组处死剩余大鼠,取其腰4、5的背根神经节,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NI术后,SNI组、Sham组和PRF组大鼠的MWT较C组显著降低(P<0.01);PRF治疗后,PRF组大鼠的MWT及大鼠背根神经节Navl.8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NI组和Sham组(P<0.01).结论:PRF治疗对SN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Navl.8可能是PRF发挥镇痛作用的一个关键靶点.
作者:李燕尧;张爱民;蒋宗滨;吕时甲;何睿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后,骨性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的病理改变及软骨中Ⅱ型胶原的变化.方法:成年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normal control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臭氧治疗组(ozone treatment group).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空气1 ml、臭氧治疗组予40 μg/ml臭氧1 ml关节腔注射,每周1次,共2周,治疗结束1周后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病理观察、Mankin's评分、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其平均光密度测定.结果:(1)Mankin'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ankin's评分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臭氧治疗组Mankin's评分显著降低(P<0.05). (2) Ⅱ型胶原平均光密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Ⅱ型胶原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臭氧组Ⅱ型胶原平均光密度显著增高(P<0.05). (3)电镜观察:模型组软骨全层变薄,可见到较多的胶原原纤维纤丝;臭氧治疗组软骨移行层下部及深层网架结构尚完整.结论:关节腔臭氧注射可以促进关节软骨胶原网修复.
作者:岳惠忠;陆巍;沃春新;姚旌;王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估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有效性.方法:60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又神经痛诊断标准、有射频热凝术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D打印组,n=30)和B组(对照组,n=30),A组在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B组在常规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记录经皮穿刺到达靶点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患者术中反应(呻吟、肢动等);患者术后即刻、术后7d、30 d疼痛完全缓解率、病人满意率;术后1 m、3m、6m优良率评估;术中(或术后)脑脊液渗漏、面部淤血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在穿刺到达靶点时间、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减少或降低(P<0.05),而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患者满意度、术后1m、3m、6m优良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陆丽娟;韩影;槐洪波;谢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疼痛研究的概念发生了两次转变,一是从疼痛控制转变为疼痛管理,二是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从以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因此,护士在医院疼痛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疼痛的评估与记录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并贯穿于整个疼痛管理的始终,直接反映了疼痛管理的现状.
作者:谢徐萍;袁冬梅;林华;刘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骶管囊肿是常见的骶管内先天性异常结构,大部分没有症状,引起盆腔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骶管囊肿更不常见,以泌尿生殖系统症状为主的病例几乎未见报道.本科于2013年7月~12月间对15名年龄介于50~74岁的女性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所有患者均有尿频、尿急、尿痛伴或不伴会阴区阵发性或者持续性疼痛数年、经泌尿外科和妇产科长时间检查找不到确切病因且对症治疗无效.
作者:吕莹莹;周瑾;杜冬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自发性的肩关节周围疼痛同时伴随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无明确诱因,查体无明显异常(除肩关节活动受限外)或X线无阳性发现者[1~3].目前病因及病理机制仍然不清[4].普通人群中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总发病率约为2%~3%[2].
作者:吴玮;陈雪青;叶乐;张红芹;王祥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髋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是老年患者的一种常见髋部疾病.髋关节是人体主要的负重关节,容易劳损,多见于体重肥胖的老年人.该病起病缓慢,病程长,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行走困难,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
作者:王晓英;陈鹰;陈虹帆;曹正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以剧烈疼痛为特征,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临床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际上对PHN尚无明确定义,大多数认为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定义为PHN.
作者:高丽;扈瑞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疼痛是各种疾病中常见的症状,软组织损伤是疼痛的常见原因和临床表现.非甾体抗炎药己被广泛而有效地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但其胃肠道刺激作用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等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外用药物可增加损伤局部的有效药物浓度,同时减少胃肠道刺激和全身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作者:李莉;吴士明;耿忠奎;刘军;邹云鹤;王进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在疼痛的基础研究中,对模型动物的行为学测定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包摇热诱发痛,触诱发痛等.触诱发痛的测定,目前主要是采用von Frey纤毛,其原理是利用不同规格的纤毛反复多次刺激,观察炎症或神经损伤后动物痛觉过敏的发生.
作者:耿桂启;黄绍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指有临床症状但无明显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ITN临床表现为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痛.国外统计发病率0.012%.
作者:何来昌;张思影;谭永明;熊文娟;李志;顾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我国偏头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已经达到9.3%,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药物仍是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方法,由于药物存在副作用及禁忌症,且有一定复发率,所以需要更多元化的手段治疗偏头痛.近年来随着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神经阻滞、神经刺激、肉毒菌素注射、激痛点治疗等在临床逐步得到重视,也涌现了大量的针对这些方法的临床试验.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治疗方法及其原理,并总结了研究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作者:陈雪吟;王祥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化疗药物所致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极大地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使用.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化疗所致疼痛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发现,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介导的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感觉神经元变性、中枢敏化中各种信号分子的激活、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在化疗药物所致疼痛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篇综述将围绕化疗药物所致疼痛发生的分子机制展开综述.
作者:倪鸣;顾海波;李佳婕;王金焱;刘文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1.概述疼痛的定位是历史上经常关注的一个维度,但在实际观测中鲜有记录.儿科护士经常使用一系列有效的自我评价疼痛强度工具,例如面部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色彩模拟评分、语言数字等级评分.这些都是一维的疼痛强度评分,无法在身体不止一处疼痛的时候记录到疼痛的部位及强度.
作者:Hamill JK;孙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流行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可塑性改变有关,因此能够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无创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就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有效治疗手段.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是决定rTMS镇痛效应的主要因素,初级运动皮层(M1区)和前额叶背外侧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是目前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两个主要靶点.本文对这两个刺激靶点的历史发展、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进行综述.
作者:高飞;冯艺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