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 国际刊号:1006-9852
  • 国内刊号:11-3741/R
  • 影响因子:1.4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32
  • 全年订价:4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年6期文献
  • CXCL12对原代培养大鼠交感神经元新生轴突形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CXCL12与其受体CXCR4对原代培养的大鼠交感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交感神经轴突可塑性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极低密度原代培养SD大鼠交感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XCR4受体与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表达情况,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共定位或计数.采用200 ng/ml浓度CXCL12干预极低密度培养的交感神经元,观察对其轴突生长的影响,对照组加入等量PBS,两组培养12小时后对全部神经元进行活细胞荧光染色,并对神经元逐一拍照处理,测量每细胞的轴突总长度和轴突分支点数量,并对神经元进行同心圆法(Sholl Analysis)分析.结果:CXCR4主要定位于原代培养的交感神经元胞体部位,少量表达于轴突与生长锥,细胞计数共定位率为99.7%.使用外源性CXCL12干预会使培养的交感神经元的轴突复杂度增加(P< 0.001)和分支点数量增加(P<0.05),但对轴突总长度无明显影响.只对靠近胞体的第一级轴突进行Sholl分析,第一级轴突复杂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01).结论:CXCL12干预可以增加原代培养大鼠交感神经元的轴突复杂度.

    作者:徐江涛;刘晓明;马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痛厌恶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探讨痛厌恶情绪对疼痛是否存在易化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ORMAL组,n=6)、福尔马林组(Formalin组,n=6),生理盐水组(NS组,n=6),假颅内定位手术组(Sham组,n=6),颅内定位ACC毁损+福尔马林组(KA+Formalin组,n=8).其中NORMAL组不做任何处理,Formalin组足底注入5%福尔马林50 μl,NS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KA+ Formalin组于前扣带皮层(ACC)定位注射毁损剂海人酸(Kainic acid)且足底注入5%福尔马林,Sham组ACC颅内定位注入生理盐水.测量各组机械超敏阈值(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WL).Formalin组和KA+ Formalin组还将在进行条件性位置回避测试(F-CPA).除NS组外,皆取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区域(RVM)及脊髓腰骶膨大,分别通过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RVM内色氨酸羟化酶(TPH),脊髓背角内5-HT和c-fos的表达.结果:与NORMAL,Sham组比较,KA+ Formalin组的MWT和TWL降低,TPH,5-HT和c-fos表达增高(P<0.05).与Formalin组比较,KA+ Formalin组的MWT,TWL升高,TPH,5-HT表达降低(P<0.05),c-fos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NORMAL组比较,NS组的MWT和TWL没有统计学差异.当单侧足底注入福尔马林的刺激同条件训练装置中的黑箱相匹配时,Formalin组大鼠在条件室(黑箱)中停留的时间较训练前明显缩短(P<0.05),而KA+ Formalin组进行F-CPA匹配实验,大鼠滞留在黑箱中的时间和训练前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ACC的毁损可以影响痛厌恶情绪的产生,阻断痛厌恶情绪的产生可以缓解疼痛,其原因可能是打断了疼痛与痛厌恶情绪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循环,其机制可能与下行抑制/易化系统对疼痛的调节有关.

    作者:付彤童;徐静;万燕杰;王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CR2可能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参与大鼠炎性疼痛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receptor 2,CCR2)和cAMP-PKA信号通路在大鼠炎性疼痛发生及维持中的作用.方法:72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炎性疼痛组和CCR2抑制剂组,每组24只,各组大鼠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措施,分别于处理前(T0)、注药后1d(T1)、3d(T2)、5d(T3)和7d(T4)时,对左侧后足底双足机械缩爪阈值(mechanical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进行测定;分别于处理后T2、T3和T4时,利用ELISA法测定背根神经节细胞中cAMP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CCR2、PKA和CREB在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CREB蛋白在背根神经节中表达.结果:与T0时相比,炎性疼痛组和CCR2抑制剂组大鼠T1~4时MWT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疼痛组和CCR2抑制剂组大鼠T1~4时MWT均低于假手术组,CCR2抑制剂组大鼠T14时MWT均高于炎性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疼痛组和CCR2抑制剂组大鼠T2~4时cAMP、CCR2 mRNA、PKA mRNA、CREB mRNA及pCREB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CCR2抑制剂组大鼠T2~4时cAMP、CCR2 mRNA、PKA mRNA、CREB mRNA及pCREB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炎性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中CCR2在炎性疼痛发生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CCR2可能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而参与炎性疼痛的发生.

    作者:刘先岭;智明明;王静静;陈辰;柴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两种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决策树分析

    目的:利用决策树模型评价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痛患者的成本-效果.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搜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并得到相应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决策树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癌痛患者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两周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603.84、335.37,增量成本效果比为8003,敏感性分析后显示结果稳定.结论: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癌痛的成本-效果优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作者:饶欣;王长连;许雄伟;王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超声药物透入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联合口服加巴喷丁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56例确诊为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28):单纯口服加巴喷丁;观察组(n=28):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联合疼痛区域的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观察治疗后1天、7天、14天及28天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情绪评分(emotional scale,ES)的变化,并记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各个时间段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E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VAS降低和ES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联合口服加巴喷丁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确切,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作者:刘波涛;苗羽;毛鹏;朱谦;樊碧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银质针导热治疗对MPS大鼠脊髓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脊髓水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刺激;模型组,采用打击结合运动疲劳建立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银质针组,MPS模型成功后,行银质针导热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2周后测定热痛阈值、右股内侧肌自发电活动.麻醉后处死大鼠,取右股内侧肌及脊髓L4~6节段,HE染色切片观察局部肌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P物质(SP)及5-羟色胺(5-H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热痛阈降低,局部肌肉自发电活动增加(P<0.01);脊髓nNOS、SP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银质针组热痛阈明显升高,自发电活动明显降低(P<0.01);脊髓nNOS及SP表达明显降低,5-HT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银质针导热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脊髓nNOS及SP表达,增高5-HT表达产生镇痛作用.

    作者:秦乐;徐正涛;于子龙;沃春新;陆巍;姚旌;王林;王福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弧形针在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是常用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等优点.国内目前开展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的穿刺路径及注射部位不尽相同,但只有“药达病所,酶达底物”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研究表明,胶原酶溶盘术的疗效与椎管形态、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药物注射到靶位的程度密切相关[2].

    作者:宁本翔;林建;黄泰源;李静;朱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慢性疼痛门诊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防治

    随着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慢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可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1-3],其中血管迷走反应是慢性疼痛介入性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在慢性疼痛介入性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率高可达8.7%[4].血管迷走反应(vasovagal reactions)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引起动脉扩张和心率下降,导致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更有甚者出现心脏骤停[5,6],因而非常有必要对血管迷走反应的风险提高认识并加强防范.现有研究报道在献血过程中女性或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7],Kennedy等[8]研究发现年龄<65岁患者血管迷走反应的发生率更高,Byron等[9]则报道实习生操作是血管迷走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在门诊行介入治疗因其多方面的局限性成为疼痛治疗的高危区域,本研究拟回顾性研究我科5571例门诊慢性疼痛介入性治疗,分析患者出现血管迷走反应的可能危险因素,以便在介入治疗前能准确评估患者并及时处理.

    作者:刘萃;李荣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盐酸羟考酮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内脏痛镇痛的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经典的微创外科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传统观点认为其术后的疼痛、不适也是轻微的、短暂的,不需要特别处理.但随着手术病例的增多,由疼痛导致的机体危害也日渐突显,尤须注意的是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内脏痛是慢性疼痛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处理不当会遗留术后长期、慢性疼痛[l].因此,内脏痛正日益受到重视,它所造成的社会负担甚至超过躯体疼痛[2].

    作者:赵艾华;王合梅;申军梅;冯立;檀俊涛;李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神经阻滞、半月节射频和注射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发病普遍,总发病率20%~30%,其中眼支受累占带状疱疹总发病数的10%~20%,疼痛多剧烈,60岁以上、疼痛超过15个月的患者仍达2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和阿米替林作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被应用于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治疗已得到广泛共识[2],但仍有相当部分的患者的疼痛不能通过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被有效缓解[3].神经阻滞是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的重要手段,其中星状神经节和眶上、眶下神经阻滞较为常用于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对一些患者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但临床上也遇到一些顽固性疼痛不能被有效缓解,尚无一种手段能决定性地解除疼痛.

    作者:丛勇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早、中、晚期膝骨关节炎的研究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因此防治KOA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众多文献证实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KOA疗效显著[1,2],但临床实践发现臭氧治疗晚期KOA疗效相对较差.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未见臭氧对不同程度病情的KOA进行分组治疗的研究.本文通过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不同时期KOA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对比,证实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早、中期KOA比晚期KOA疗效更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东文;陈琳;马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经皮椎间盘旋切术结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反跳”现象及远期镇痛疗效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herniation,LDH)的治疗中,随着经皮椎间盘微创治疗方法的普及和安全应用,其术后“疼痛反跳”这一临床现象引起关注[1,2],尤其是盘内臭氧注射治疗后,腰部及下肢疼痛较术前甚至有加重趋势[3],该现象不仅对患者造成身心痛苦,也令广大临床工作者费解,我科于2012年5月~2015年3月,采用经皮旋切术结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显著疗效,但部分患者术后1周左右出现腰腿部“疼痛反跳”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术后“疼痛反跳”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完善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我们收集了150例病例,通过1年跟踪随访,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疼痛“反跳”的发病机制,并观察治疗后1年内远期镇痛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少康;尹晶;夏杨;张照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儿童脊柱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脊柱侧弯矫正手术是骨科较为常见的手术,其特点为时间长、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脊柱侧弯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为了加强对儿童术后疼痛的认识,提高儿童脊柱手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减少麻醉医师的顾虑,本文对近年来儿童脊柱侧弯手术后镇痛的方式和镇痛药物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张和;葛卫红;谢菡;陈丁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p38MAPK激活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属于一种慢性疼痛,通常表现出异常疼痛、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等临床特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的身心有巨大损害,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且复杂,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有望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的活化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防与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作者:李世城;刘曾旭;王向东;谢晨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成人睡眠与疼痛敏感性

    1.概述睡眠问题和疼痛都是公众健康关注的焦点,两者不但发病率高,且会持续、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过去数十年有大量学者探索睡眠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问题.虽然睡眠问题与慢性疼痛的因果关系尚无定论,但过去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双向作用.也有研究认为睡眠问题是主要的先驱因素,失眠会加重已存在的疼痛,也可能诱发新的疼痛.虽然已证实了睡眠与疼痛的密切关系,但并不清楚具体发生机制.比如失眠是否会改变诱发疼痛的因素?是否会引起疼痛相关的免疫学改变?是否会直接激化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或刺激、抑制疼痛中枢产生痛觉过敏的状态?曾有研究尝试人为剥夺睡眠后测试疼痛敏感性,但这些研究的样本量较少(n≤20).

    作者:SivertsenB;杜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关节痛的流行病学

    肌肉骨骼痛,尤其是关节痛和后背痛是为常见的慢性痛类型.引起关节痛常见的原因是各种关节炎.患者往往寻求药物缓解关节痛,而关节痛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健康访谈调查的数据,大约5 250万(22.7%)的成年人被医生诊断患有关节炎.2 270万(9.8%)患关节炎并因关节炎导致活动受限.预计到2030年,大约6 700万,即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将被医师诊断患有关节炎.据报道大约30%成年人在检查的30天内患有各种类型的关节痛,其中膝关节是主要的疼痛部位.2007年,一项由欧洲委员会发起的欧洲民意调查表明大约22%的受访者有肌肉骨骼问题,高于其他部位的健康问题.

    作者:TuhinaNeogi;江颖颖;赵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美沙酮在癌症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尽管阿片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大部分癌痛患者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但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患者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后镇痛效果欠佳,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需要进行阿片类药物转换治疗.此外,部分癌症患者合并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痛等,需要增加辅助用药以增强镇痛效果.美沙酮作为一种重要的强阿片类镇痛用药,同时具有μ受体激动效应和NMDA受体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对美沙酮在癌症镇痛方面的临床应用综述,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癌症疼痛.

    作者:李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抗血小板和抗凝患者行脊柱介入和疼痛介入治疗指南(一)

    疼痛介入治疗涵盖了较局部神经阻滞更为广泛的内容,两者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治疗靶点.参加ASRA第11届疼痛医学年会的脊柱、疼痛科及介入科医师参与调查时表示: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ASRA现有的、关于局部神经阻滞中有关抗血小板和抗凝患者的相关指南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受访者一致认为,由于介入治疗与局部神经阻滞在适应证和操作上存在差异,需针对疼痛介入治疗制订单独的临床指南.对此,ASRA成立了指南委员会,通过查阅脊柱和疼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委员会根据潜在的出血风险将脊柱和疼痛介入治疗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该指南主要适用于中、低风险治疗级别,而高风险操作需要进一步权衡患者安全和佳预后.指南制订委员会采用极为全面的数据库检索方法收集新的相关文献,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循证推荐.然而,由于许多原始文献缺乏针对疼痛介入治疗来设计的大型研究证据的支持,指南制订委员会难以提供这些证据的强度和级别,尽管有些指南或共识的制订不全基于随机对照研究或大样本患者数据库,但希望这些指南能提供良好的临床建议和类似指南的证据基础.

    作者:SamerNarouze;HonorioT.Benzon;DavidA.Provenzano;AsokumarBuvanendran;JoséDeAndres;TimothyR.Deer;RichardRauck;MarcA.Huntoon;易晓彬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