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RhoA相关细胞骨架调控信号通路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hronic sciatic nerve constriction injury,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激活及辛伐他汀(simvastatin)鞘内给药对该通路影响.方法:42只质量180~200 g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a(i)ve组(n=6)、Sham组(n=6)、CCI组(n=18)、Simvastatin组(n=6)及Rho激酶(Rho kinase,ROCK)抑制剂Y-27632组(n=6).对大鼠行鞘内置管,于造模后7天结扎CCI组、Simvastatin组及Y-27632组大鼠单侧坐骨神经构建CCI模型,术后Simvastatin组每天鞘内注射10 μl辛伐他汀(10 μg/μl),Y-27632组每天鞘内注射12μl Y-27632(4 mg/ml),Na(i)ve组、Sham组、CCI组术后每天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连续注射7天.于CCI建模后1、3、7、14天进行动物行为学评估,观察大鼠对机械和热刺激的反应.于建模后第14天处死大鼠,取手术侧L4-6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并进行实时定量PCR观察RhoA、ROCK的mRNA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RhoA蛋白在DRG伤害性神经元中的分布及改变,以及免疫荧光强度随建模时间梯度增加,Western blot检测通路中主要因子RhoA、LIMK和cofilin蛋白水平表达的改变.结果:①Simvastatin组大鼠给予辛伐他汀后第3天起缩足反射热辐射潜伏期、缩足反射机械刺激闽值明显高于C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K抑制剂Y-27632组大鼠缩足反射热辐射潜伏期、缩足反射机械刺激阈值给药后3天起较CCI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CI组大鼠DRG中RhoA、ROCK mRNA于术后第7天起表达显著增加(P<0.05);RhoA蛋白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表达,CCI术后14天RhoA免疫荧光强度与Na(i)ve组比显著增高(P<0.05).③鞘内注射辛伐他汀能显著抑制通路主要因子RhoA、p-LIMK、p-cofilin的表达(P<0.05).结论:大鼠CCI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存在RhoA/LIMK/cofilin通路的激活,辛伐他汀鞘内注射可抑制该通路的活化,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丘玥;陈唯韫;王之遥;刘帆;马超;黄宇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观察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的变化,探讨偏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选用SPF级Wistar大鼠20只,体重(200±20)g左右,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改进的Christina Tassorelli方法复制偏头痛模型,采用代谢笼法,收集大鼠造模后6h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偏头痛大鼠尿样进行代谢图谱检测.结果:与空白组的尿液相比,模型组的代谢图谱中出峰量明显增加.空白组样本和模型组样本具有一定的聚类作用,分类运动的趋势明显.从总体趋势来看,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的代谢特征有逐渐向右运动的趋势.对模型组样本与空白组样本所得的荷载图进行分析,发现尿中5-羟吲哚乙酸、1,3-二硝酸甘油、顺乌头酸、苹果酸明显增多.结论:尿中5-羟吲哚乙酸、1,3-二硝酸甘油、顺乌头酸、苹果酸可以作为偏头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李慧;吴艳华;陈宝田;刘莉;刘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强制隔离戒毒所(强戒所)海洛因依赖患者(Heroin addicts,HAs)慢性严重疼痛的检出率及特征.方法:用自编问卷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估204例接受康复治疗的强戒所HAs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和抑郁情绪,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评估其疼痛的严重程度和临床显著性,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戒毒者慢性严重疼痛的检出率.结果:强戒所康复期HAs慢性严重疼痛的检出率为39.7%,其中女性、无业、有饮酒史、吸毒年限>7年和抑郁的戒毒者慢性严重疼痛的检出率较高.结论:康复期HAs慢性严重疼痛检出率高,戒毒临床实践应关注戒毒者疼痛的评估和治疗.
作者:高艳杰;王立娜;曲鸿儒;徐庆迎;孔永彪;张宝华;张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臭氧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对CCI(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造模前将大鼠分成臭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三个组,右侧CCI手术处理成功后每组分配20只.连续21天进行药物和生理盐水注射.于术前1天,术后1、3、5、7、11、14、21天,8个时间点进行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 threshold,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 latency,PWL)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臭氧组大鼠右脚在术后第5、11、14和21天PWT值均显著性升高(均P<0.05);左脚在术后第3、11、14和21天(均P<0.05) PWT值显著性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臭氧组大鼠右脚PWL值在术后第5、7、ll和14天均明显延长(均P<0.05);左脚在术后第3、5、11和14天PWL值均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静脉注射40 μg/ml的臭氧化生理盐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抑制作用.
作者:赵铭;王喜连;旷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催产素在脊髓后角胶状质细胞层的镇痛机制.方法:本研究使用成年雄性SD大鼠,运用椎板切除术取出脊髓腰骶膨大节段(L1~S3),并置于1~3℃的Krebs液中.用切片机制作脊髓横切片,该切片被置于记录槽中并给予Krebs液灌流.运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催产素对脊髓横切片中胶状质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在钳制电压为-70 mV时,灌流催产素(0.5 μM/L)3分钟可诱发内向电流;并且该内向电流不能被TTX阻断.但催产素对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无影响.另外催产素增加了γ-氨基丁酸与甘氨酸介导的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振幅,而该增加可被TTX抑制.催产素受体激动剂TGOT能够模拟催产素的效果,诱发胶状质细胞出现内向电流;催产素受体抑制剂dVOT能抑制催产素所引起的内向电流.结论:在脊髓后角胶状质细胞层,催产素通过激活催产素受体引起胶状质细胞的膜去极化,从而引起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达到抑制疼痛信息传导的效果.
作者:蒋昌宇;熊东林;肖礼祖;张强;廖翔;闫栋;罗裕辉;郑虎山;熊本荣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予以脉冲射频术治疗,n=48)和对照组(予以口服塞来昔布胶囊6周治疗,n=48).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方面的差异.结果:终试验组患者45例(93.8%),对照组患者47例(97.9%)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和WOMAC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试验组VAS和WOMA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疼痛方面,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方面,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WOMAC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射频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效果优于口服塞来昔布,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作者:胡鸢;唐金树;侯树勋;秦江;石秀秀;李永各;曹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两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痛(加巴喷丁);TPV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的差异,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PVB组治疗后4周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均少于C组(P<0.05),随访的第6,8,12周的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TPVB组明显优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时可以减少口服药物的用量.
作者:卫琰;陈弘;张昕;李立志;杜冬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颈肩背痛、上肢疼痛、麻木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约占颈椎病的65%~90%[1],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该病非手术治疗的复发率高,而开放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多.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ercutancous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及椎间盘臭氧溶核术均是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笔者自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PLDD联合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回顾分析PLDD联合臭氧的疗效,并与单纯PLDD术、单纯臭氧溶核术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常成;赵秋鹤;刘亚林;李海涛;张盼盼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上使用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痛时,需通过触摸枕动脉来确定枕大神经的位置,因枕动脉难以摸清,导致操作时间长、治疗失败,多次穿刺增加有创操作并发症的风险.神经电刺激器可通过刺激诱发异感来快速、精确的定位枕大神经,以此辅助枕大神经阻滞,观察其用于枕大神经痛的治疗效率.
作者:杨赵栋;金冠军;邵景汉;黄长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LFCN)又称股外侧皮神经炎、Bemhardt-Both综合征.是指股外侧皮神经在其行走过程中穿过髂腹股沟部位受到周围组织病变的卡压而引起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等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3].其症状和体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局部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相混淆.临床上常采用营养神经等药物、注射疗法等,疗效甚微,且易复发[4~8].笔者自2005年以来用弧刃针刀(Arc Edge Needle-Scalpel,AENS)软组织闭合松解治疗该病37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昌;刘延青;张董喆;张中义;周松林;刘玉明;李科;程少丹;牛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但有些患者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腓肠豆综合征所致的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经常会被误诊为膝关节退变等而延误治疗.腓肠豆骨为膝关节不恒定出现的籽骨,以往其临床意义常被忽视.但由于其能引起腓肠豆综合征、腓总神经麻痹,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关于腓肠豆综合征所致膝及小腿后外侧疼痛的研究并不多见[1,2],治疗方法有手法、小针刀、神经阻滞、手术切除等.近年来,聚焦超声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有明显的效果[3,4],但尚未见到有关治疗腓肠豆综合征所致膝或小腿后外侧疼痛的报道.我科采用聚焦超声波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剑峰;张君;黑光;高静;马莉;董铁立;庄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腹盆腔及下肢等部位手术的麻醉.临床上时有椎管内麻醉后腰腿痛相关症候的出现,其原因复杂多样,且诊治过程往往涉及与手术相关的多个学科,由于各学科专业认知的局限性及出发点不同,偶有延误诊治及医疗纠纷的情况发生,而早期明确病因,早诊断早治疗对此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回顾文献,国内外关于椎管内麻醉后腰腿痛的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病例数较大,针对病因及诊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阐述的文献报告.本文对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经我科会诊或于我科住院治疗的42例椎管内麻醉后腰腿痛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探讨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旨在为临床医生在椎管内麻醉后腰腿痛的诊治及预防方面提供参考.
作者:万权;李辉;章勇;张达颖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顽固的、异常痛苦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症状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本病治疗棘手,是多学科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影像介入引导下(如C形臂X线机、CT、MRI等)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条件,经皮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1].该项治疗技术的关键在于准确的穿刺及定位[2].本研究按照CT检查、对照CT表面阴影显示,在C臂定位和引导下进行卵圆孔穿刺,对3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试图探索一种准确而快捷的卵圆孔穿刺方法.
作者:郑彬;沈正林;王江涛;江海星;王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疼痛是困扰CP儿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据相关报道其患病率为53%~77%左右,它不但影响肢体运动发育、加重肢体的畸形及造成异常姿势的强化,并且在心理层面上造成CP儿童的负面心理影响及强烈的疼痛不愉快感,降低了CP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并减少他们的社会参与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于CP儿童的疼痛问题的研究严重缺乏,限制了其疼痛策略的制定,因此,提高人们对CP儿童疼痛的认识刻不容缓.
作者:董尚胜;陈艳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疼痛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经皮脉冲射频是一种新型非毁损的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它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实验研究为提高脉冲射频治疗疼痛的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除了多数学者熟知的脉冲射频可改善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痛敏以外,近年来国外研究还报道了该技术治疗炎症性疼痛等模型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脉冲射频治疗多种疼痛动物模型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倩;罗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概念内源性疼痛调制(Endogenous pain modulation)是泛指中央神经系统所具有的,可以使疼痛减弱或增强的一系列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活动通常发起于不同脑区,以频谱的形式输出,汇聚于脑干痛觉中枢,继而向脊髓发送下行信息,可以是抑制性的或是易化性的,分别使从外周传入的伤害感受信号减弱或增强.下行疼痛控制通路可以由“自上而下”的模式激活,即从大脑到脑干,例如通过心理干预.另外,也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即从外周和脊髓到脑干的模式诱发,例如有害刺激.后者通常被称为“反刺激”,或“以痛抑痛”,这一现象可谓历史悠久,对此的研究已超过70多年.自本世纪以来有大量人类研究的文献,一致推荐使用“条件性痛觉调制”(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CPM)这一术语.
作者:高润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本文综述了近50年相关文献资料.从循证的角度简述了神经毁损疗法控制不同部位顽固性癌痛和非癌性疼痛的技术要点、疗效、不良反应及循证结论,分析了神经毁损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临床需求、问题导向和发展方向.指出神经毁损疗法有其临床实际价值,但选择应用前需充分评估得失,做好患者知情同意工作.
作者:聂发传;朱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疼痛介入治疗涵盖了较局部神经阻滞更为广泛的内容,两者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治疗靶点.参加ASRA第11届疼痛医学年会的脊柱、疼痛科及介入科医师参与调查时表示: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ASRA现有的、关于局部神经阻滞中有关抗血小板和抗凝患者的相关指南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受访者一致认为,由于介入治疗与局部神经阻滞在适应证和操作上存在差异,需针对疼痛介入治疗制订单独的临床指南.对此,ASRA成立了指南委员会,通过查阅脊柱和疼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委员会根据潜在的出血风险将脊柱和疼痛介入治疗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该指南主要适用于中、低风险治疗级别,而高风险操作需要进一步权衡患者安全和佳预后.指南制订委员会采用极为全面的数据库检索方法收集新的相关文献,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循证推荐.然而,由于许多原始文献缺乏针对疼痛介入治疗来设计的大型研究证据的支持,指南制订委员会难以提供这些证据的强度和级别,尽管有些指南或共识的制订不全基于随机对照研究或大样本患者数据库,但希望这些指南能提供良好的临床建议和类似指南的证据基础.
作者:Samer Narouze;Honorio T. Benzon;David A. Provenzano;Asokumar Buvanendran;José De Andres;Timothy R. Deer;Richard Rauck;Marc A. Huntoon;易晓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